A. 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麼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笑柄。
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
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1)這測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講明君治理國家要有辦法,全文分為六章,分別從「忠言逆耳」「民為利/士為名」「以身作則」「誠信」等方面論說,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後人借鑒和學習。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且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B. 公雞和狐狸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公雞和狐狸的寓言故事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關於為人處事的道理,聰明的人臨危不亂,巧妙而輕易地擊敗敵人,也說明了害人終將害己的道理。公雞和狐狸的寓言是狗與公雞結交為朋友,他們一同趕路。到了晚上,公雞一躍跳到樹上,在樹枝上棲息,狗就在下面樹洞里過夜。黎明到來時,公雞像往常一樣啼叫起來。
有隻狐狸聽見雞叫,想要吃雞肉,便跑來站在樹下,恭敬地請雞下來,並說:「多麼美的嗓音啊!太悅耳動聽了,我真想擁抱你。快下來,讓我們一起唱支小夜曲吧。」雞回答說:「請你去叫醒樹洞里的那個看門守夜的,他一開門,我就可以下來。」狐狸立刻去叫門,狗突然跳了起來,把他咬住撕碎了。
(2)這測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伊索寓言》里關於狐狸的寓言很多,還有狐狸和刺蝟的故事。一隻狐狸渡過湍急的河水時,被沖到一個深谷中。他遍體鱗傷,躺在地上一動也不能動。一群飢餓的吸血蚊蠅叮滿了他的全身。這時,一個刺蝟走了過來,十分可憐他的痛苦,問需不需要趕開這些害他的蚊蠅。狐狸回答說:「不用啦,請你不要打擾他們。」
刺蝟感到奇怪:「為什麼不要把他們趕跑呢?」狐狸回答說:「千萬不要,你所見到的這些蚊蠅已吸足了我的血,不再叮咬我了。你若替我趕跑他們,那另一些更飢餓的就會來將我所剩的血吸干。」這是說,與其忍受兩次折磨,不如將一次折磨忍受到底。
C.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知道了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多思考,多觀察,多調查研究。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如辯水-一場空。
說明了: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多思考,多觀察,多調查研究。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渣慎缺空。對待一件事情要仔細觀察,不要盲目的去做事,有時候觀察比做事重要,善於觀察,明白事理。
(3)這測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典出《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痴部》:過去有一個伽師國,國內有一座波羅柰城。在城郊人跡稀少的森林中,生存著數百隻猴子。一天晚上,這群猴嬉戲著來到了一口井旁。不知是哪只猴子先發現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便大吃一驚:「不好了孝塌,月亮掉到井裡去了!」
一隻年長的猴子一聽,趕過來看了看井中的月亮,便對同伴們說:「月亮掉到井裡,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把它撈上來,免得叫世界上每個夜晚都黑沉沉的。」可怎麼才能撈出月亮呢?那隻年長的猴子一拍腦殼:「有辦法了,我攀在樹枝上,你們拽住我的尾巴,一個連一個,就可以撈出月亮了。」
於是,那群猴便一個接一個,連成了一長串。可沒想到連在一起的猴群太重了,樹枝承受不住,在猴子快接近水面時「咔嚓」一聲折斷了,這群猴都掉到了井裡。現如今,人們常用這則典故來告誡,如果庸人自擾,難免會招致災禍。
D. 5篇寓言故事的寓意
1、農夫與蛇: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蛇,以為它凍僵了,於是就把它放在懷里。蛇受到了驚嚇,等到完全蘇醒了,便本能地咬了農夫,最後殺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非常後悔地說:「我想要做善事,卻由於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這種報應啊。」
寓意:這個故事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在沒有知道別人身份,不知道別人心底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別人,壞人不會因為你的熱心而感動。我們應謹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給好人的幫助。
2、龜兔賽跑:
有一天,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兔子嘲笑烏龜爬得慢,烏龜說,總有一天他會贏。兔子說,我們現在就開始比賽。兔子飛快地跑著,烏龜拚命地爬,不一會兒,兔子與烏龜已經離的有很大一段距離了。
兔子認為比賽太輕鬆了,它要先睡一會,並且自以為是地說即使自己睡醒了烏龜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烏龜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
寓意:不可輕易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
3、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寓意:比喻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壞事 。用農村的話說就是六指抓癢多一道。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能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4、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寓意: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5、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原來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
寓意:意為由於只了解事物的局面,產生了認識上的片面性。人們在評論一個人、一部電視劇或一種社會現象,往往因為只看到局部而下結論,便造成了片面性。要避免這種現象,唯一的辦法是多觀察,多了解,不要輕易下結論。
(4)這測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寓言 網路
E.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告訴我們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
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於發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用此故事批判那些不知變通,死守教條的思想方法。
守株待兔能用於褒義,只要掌握了規律,在兔子必經之道上栽幾棵樹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軍必經之地,我們只要在此做好准備,守株待兔即可。
(5)這測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 是在韓非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
全書由五十五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裡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韓非,除個別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該文主旨。
其學說的核心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秉持進化論的歷史觀,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主要是利害關系而仁愛教化輔之,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經整理之後又輯為各種寓言集,如《內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即是。
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