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鑿壁偷光是出自誰的苦學故事
匡衡。
鑿壁偷光,漢語成語,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
成語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白話釋義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而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而不逮捕。張衡於是穿壁引來了隔壁的光,把書照著光來讀。」
(1)偷光是出自什麼的故事擴展閱讀:
近義詞
囊螢映雪,漢語成語,讀音為náng yíng yìng xuě,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成語出處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雖無汗馬眠霜苦,曾受囊螢映雪勞。」
白話釋義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
⑵ 鑿壁偷光是出自誰的苦學故事
鑿壁偷光是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
成語啟示:由於匡衡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2)偷光是出自什麼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魯城鎮匡王村、今山東省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境內等說。還有一種說法,說匡衡的祖籍是東海承人,到了匡衡時代遷到了山東鄒城,又把山東鄒城匡庄村視為匡衡的故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鑿壁偷光
⑶ 《鑿壁偷光》出自哪位人物
《鑿壁偷光》出自匡衡。
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匡衡小時候勤奮好學,但是家裡貧窮沒有蠟燭,於是他就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借用鄰居家的蠟燭光亮來讀書。之後,他去到了一家大戶人家做僱工,主人家賞識他刻苦好學,於是用書籍資助他。匡衡成了一代的文學大師。
鑿壁偷光的啟示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告訴我們: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⑷ 成語「鑿壁偷光」是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學故事求大神幫助
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4)偷光是出自什麼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魯城鎮匡王村、今山東省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境內等說。還有一種說法,說匡衡的祖籍是東海承人,到了匡衡時代遷到了山東鄒城,又把山東鄒城匡庄村視為匡衡的故鄉。
匡衡墓,位於山東棗庄嶧城西南14華里。墓封土堆高約4米,直徑35米,墓區遍植林木。
「文革」期間,封土堆南部被紅衛兵挖一坑,深2米許,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於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歷經滄桑,今已無存。僅留墓碑一座,為乾隆年間嶧縣令張玉樹親題:「漢丞相樂安侯匡衡之墓」。
⑸ 鑿壁偷光是出自誰的苦學故事
鑿壁偷光是出自西漢匡衡苦學的故事,講的是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的故事,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
鑿壁偷光典故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的啟發
1.匡衡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好學,最終獲得了成功。他這種刻苦讀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這個典故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