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救兵在桂陵擊敗魏軍。數年後魏國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馬陵擊敗魏軍。具體過程如下:
桂陵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今中國中部河南省開封市)後,與齊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今屬中國中北部的河北省)。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
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縣),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
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該地。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