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民間故事》裡面反抗斗爭的故事有哪些
民間故事中有反坑斗爭情節的:《孟姜女》中孟姜女抗爭秦始皇。《白蛇傳》中昌蘆銀耐宴白娘子反抗法海。《牛郎織女》中織女嘩鍵反抗王母娘娘。
2. 白毛女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在華北一個偏僻的農村,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地主黃世仁見色心動,逼債上門,強令楊白勞把欠他的六斗穀子利上加利,在臘月底前還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則就以女兒抵債。
當楊白勞拿著一冬的血汗換來的七塊五毛大洋到黃家還利息時,黃要本利一起還,硬逼著楊自勞在喜兒的賣身契上畫了押。楊心如刀絞,自覺對不住女兒,除夕夜喝鹵水自殺。初一早晨,剛死了父親的喜兒被搶進黃家,不久即被黃世仁姦汙。
大春搭救喜兒未成,隻身投奔紅軍。後喜兒在二嬸的幫助下,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在山上喜兒生下的不足月的孩子夭折了,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兒變成了一頭白發。喜兒常去山中的奶奶廟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見,便傳說遇到了白毛仙姑。
兩年後,大春隨部隊返回家鄉,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謠言動搖民心的陰謀,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潛伏在奶奶廟,尋找白毛仙姑,沒想到這白毛仙姑竟是當年的喜兒。
地主被鎮壓了,喜兒報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莊,與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頭發也漸漸變黑了。
(2)反抗戰爭的民間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在同一個時期,延安的共產黨人還發動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這使得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映共產黨的理念的藝術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備召開之際,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根據1940年流傳在晉察冀邊區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加工改編出了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志物,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出歌劇還在國統區演出,廣受贊譽。
但國內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羅昌秀,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後被共產黨救出,於2002年去世。
3. 有沒有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之一。據說在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對夫婦,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結婚剛剛三天,范喜良被征去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和勞累死去。孟姜女經歷艱辛,萬里尋夫到長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聲大哭,嘩啦一下就哭倒了長城八百里。從此,山海關就被指定為「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在那裡蓋起了「孟姜女廟」。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有人認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山海關所存的長城是秦朝以後才修築起來的,而秦始皇所築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歷史上有過哭倒城牆的記載,但故事發生的事件比秦統一六國還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考證史籍,「哭城」一事見於《左傳》:春秋初期齊庄公時代(前794—781),齊國人杞梁在攻莒(今山東莒縣)戰役中陣亡。杞梁沒有兒子,他的妻子無依無靠,撲在杞梁的屍體上,在城下痛苦,哭了七天七夜,城牆也崩塌了。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始資料了。其後,西漢劉向在《說苑》、《烈女傳》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連哭「十日」以後,「赴淄水而死」的細節。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一書記載,內容與《左傳》大體相似。但上述各書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沒有出現過「孟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發現唐朝曲子詞,才見到最早記載孟姜女送寒衣赴長城,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節。
唐末《杞梁妻》一詩,說杞梁妻子為秦國人,她去長城哭吊丈夫,「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廣泛流傳的杞梁開始有了姓,不過說法不一,有說姓范,又說姓萬,有說叫杞郎的,還有說叫喜良的。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通志·樂略》)看來孟姜女哭長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變而來的,而故事的最後形成時間大致是北宋年間。
宋代以後,孟姜女的故事被編成評詞話本,譜成歌曲雜彈,「孟姜女廟」里四時香火不斷,前來立碑獻匾、拜廟賦詩的上至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隨之成為「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二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葉,各地盛行為孟姜女立廟之風。
孟姜女的故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流傳和演變,其故事本身的內容差異,說法不一,如何看待這一故事,則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說,孟姜女哭長城是根據歷代時勢和風俗的不斷變化而變更的。戰國時期,齊都中盛行哭調,杞梁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材料。西漢時,盛行天人感應之說,杞梁的妻子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壞山的感應。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可見他的故事是順應了文化演變而遷流,承受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借了民眾的感情和想像而發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傳》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認為在封建社會的中國,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哭夫的題材十分常見,《左傳》中也不無記載,因此單憑哭夫這一論據,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說,好端端的長城,竟然被一位婦女哭塌了城牆,未免流於荒誕。再說,把齊國的孟姜捏造成秦國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為修築長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贓。
對於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意義及其評價,也有過爭論。有的認為,作為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反映了人民對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為政不仁」的歷史見證。可笑的是,在「四人幫」橫行時,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專欄」,說這個故事是為了欺騙和煽動老百姓來罵秦始皇,名為「孟姜女廟」,實為儒家招魂廟;名為表彰孟姜女「貞德節烈」,實為攻擊秦始皇「暴虐無道」,影射無產階級專政。還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編造,實在令人地啼笑皆非。
兩千多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從故事、歌謠、戲曲等多種形式流傳於我國的廣大地區,並為外國學術界所注目。顧頡剛先生二十年代發表的著名學術專著《孟姜女故事研究》,則是收集了大量文獻上的記錄、見解成熟、體系完整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