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歌頌革命者的四字成語(還要有意思)
捨生取義[ shě shēng qǔ yì ] 舍:舍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捨身取義[ shě shēn qǔ yì ] 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
丹心碧血[ dān xīn bì xuè ] 丹心:紅心、忠心。碧血:血化為碧玉。碧:青綠色的寶石,表示血的珍貴。赤誠的忠心,寶貴的鮮血。用以贊揚為國捐軀的重大犧牲。
披肝瀝膽[ pī gān lì dǎn ] 披:披露;瀝: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裡話。也形容非常忠誠。
赤膽忠心[ chì dǎn zhōng xīn ] 赤:比喻真純。形容十分忠誠。
嘔心瀝血[ ǒu xīn lì xuè ] 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殫精竭慮[ dān jīng jié lǜ ] 殫:竭盡;慮:思慮。形容用盡心思。
碧血丹心[ bì xuè dān xīn ] 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以身殉國[ yǐ shēn xùn guó ] 忠於自己的國家而獻出生命。
以身許國[ yǐ shēn xǔ guó ] 許:預先答應給與。把身體獻給國家。指盡忠報國,臨難不顧。
為國捐軀[ wèi guó juān qū ] 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視死如歸[ shì sǐ rú guī ]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大義凜然[ dà yì lǐn rán ] 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 由於胸懷正義而神態庄嚴,令人敬畏。
臨危不懼[ lín wēi bù jù ] 臨:遇到;危:危險;懼:怕。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
無私無畏[ wú sī wú wèi ] [be selfless and fearless] 因為不自私而無所畏懼的以無私無畏青年的勇氣蔑視強大的敵人。
無所畏懼[ wú suǒ wèi jù ] 畏懼:害怕。 什麼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殞身不遜[ yǔn shēn bù xùn ] 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慷慨赴義[ kāng kǎi fù yì ] 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赴義:為正義而死。 指大義凜然地為正義獻身。
殉身不恤[ xùn shēn bù xù ] 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成仁取義[ chéng rén qǔ yì ]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殺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 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粉身碎骨[ fěn shēn suì gǔ ]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
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 ] 用馬皮把屍體包起來。指在戰場上壯烈犧牲。
赴湯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 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奮不顧身[ fèn bù gù shēn ]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㈡ 麻煩給贊揚革命先烈的故事2個,成語5個
成語: 正氣凜然 錚錚硬骨 以身殉國
碧血丹心 為國捐軀 死而後已
捨身為國 鞠躬盡瘁 鐵骨錚錚
滿腔熱血 一心為國 為國為民
1 劉傳文烈士,原名劉堅,羅浮徐東鄉笠石人。他為人勇敢剛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親劉觀英,母張氏,有兩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貧苦,難以度日。
他在小學讀至十三歲時,因家貧輟學,爾後,跟他叔父劉鏡淵(國民黨軍劉志陸部下當副官)在部隊當勤務員,經過三年的部隊生活,看出國民黨政治腐敗,軍心渙散,感到長此下去,沒什麼前途,便離開部隊,回家耕田,農閑磨豆付,做付竹出賣。以後,又在徐田村謝自瑤手下當民團,因謝在徐田村設卡抽稅,苛捐繁重,傳文對重稅甚感不滿,對客商則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經抽稅的客商給予放行。後被謝自瑤發覺,即把他開除,於是他私帶駁殼一支,憤然離去。當時,革命烈火已燃燒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蘇維埃政府。傳文與共村的劉王妹、劉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蘇區跟從劉光夏、劉靄環等參加革命工作。傳文參加革命隊伍後,英勇善戰,積極工作,經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門、上下畲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後提升為駁殼隊排長。
1927年間,由於謝自瑤在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早已使傳文不滿,他看在眼裡,恨在心裡,義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曉,他親自持槍到謝自瑤家,當場打死謝自瑤、謝泉芳、謝泉深三人。以後,他又到羅崗霞嵐把練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參」,解決當時革命活動經濟困難的問題。
1928年,他帶領紅軍、赤衛隊攻打岩前地主賴乾古的新屋和羅浮義興當。是年冬,又攻打嶺峰丹竹樓的民團,繳獲槍彈後,又率領赤衛隊攻打羅浮橋雲當。他曾經帶領紅軍攻打羅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經常對戰士說:「打仗不要怕,俗話說:耕田吾怕屎,當兵吾怕死,我們為窮人翻身鬧革命,就不怕殺頭,萬一為革命而犧牲,也是光榮的。」因此,他屢建戰功,提升為連長。出征時,他經常騎馬或騾子,身先士卒,有個醫生王森雄也騎騾子跟隨同行。
自從傳文同志參加革命後,興寧的反動頭目,對他又怕又恨,如陳堯古兩次帶領軍隊到笠石村,揚言放火燒屋,抓走他的鄰居,結果人將傳文老屋內的賞田三斗種賣掉,贖回被捉去的八人。傳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僅存兩間爛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蘇區紅軍由營長張國標率領,聯合赤衛隊共約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羅崗。劉傳文連長帶領赤衛隊從左翼鐮子寨進發,但當時陳堯古的部隊聯合由羅崗頑畲上的敵人,已趕到鐮子寨,阻擊我左中兩翼部隊前進,由於敵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僅有粉槍、土炮等,結果在無法取得勝利時,我軍下令撤退。當進,劉傳文同志為了掩護赤衛隊後撤,阻止敵軍追擊,他使用兩支駁殼槍靠在大松樹下與敵人激戰,結果,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卻壯烈犧牲了,那時他年僅22歲。
2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鼓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本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煉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
〔婁山關〕在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遵義的要沖。中央紅軍長征時,於一九三五年一月佔領遵義,召開了革命歷史上有偉大意義的遵義會議。會後,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原准備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沒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義進軍,在途中經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乘勝重占遵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次攻克婁山關的戰斗。前闋寫紅軍拂曉時向婁山關進軍的情景;後闋寫紅軍攻佔和越過徒稱天險的婁山關時,太陽還沒有落山。詞中的「西風」、「雁叫」、「霜晨」,都是當地二月間的真實情景。作者自註:「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憶秦娥·婁山關》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咽(yè頁)〕在這里讀入聲。本義是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里用來描寫在清晨寒風中聽來時斷時續的軍號聲。
〔從頭越〕重新跨越。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
說起長征,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澤東的長征詩。他的詩不但記下了長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
毛澤東長征詩的序曲,應該是《清平樂·會昌》。那是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前後,當時毛澤東已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但仍以戰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紅軍的出路: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郁蔥蔥。即進行戰略轉移的突破口和路線在粵贛交界處。毛澤東還樂觀地說:風景這邊獨好。
在行軍路上,毛澤東寫出了三首氣勢磅礴的《十六字令》。他以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視艱難險阻與崇山峻嶺為「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遵義會議毛澤東重新回到了指揮崗位上,不久就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毛澤東於夕陽西下的時分,邁著自信的步伐登上婁山關,遠眺如血殘陽紅染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俯瞰硝煙未散的戰場,寫成《憶秦娥·婁山關》。
而《七律·長征》更是不朽之作。面對敵人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面對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無人煙的草地,毛澤東看作「萬水千山只等閑。」而逶迤的五嶺不過是「細浪」,踏過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個「喜」字,更是表現出了一種高度的革命主義樂觀精神。此時的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充滿了樂觀和自信。
在《念奴嬌·昆侖》中,雖然仍有樂觀浪漫的情懷,但這時更多的是一種主宰天地的氣魄,所以便高唱出了「而今我謂昆侖」的詩句。還第一次以一個巨人的姿態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當紅軍攀登海拔三千米的六盤山,沖破了敵人的最後一道防線,毛澤東更是心潮澎湃,欣然揮毫潑墨,寫下了有名的《清平樂·六盤山》,而一句「不到長城非好漢」註定要成為千古名句。
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郁蔥蔥。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憶秦娥 婁山關(1935.2)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七律 長征
(初稿寫於1935年冬,後經多次修改,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定型稿)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念奴嬌 昆侖(1935.10)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 六盤山(1935.10)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黎雲)長征,給予了極具詩人氣質和才華的毛澤東豐富的創作源泉,他用7首詩詞記錄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偉大遠征。
1935年3月中旬,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毛澤東來到機要科。此時的紅軍主力正在遵義地區的長干山和楓香壩尋殲貿然跟進的川軍。
「毛主席突然用湖南話特別大聲地朗誦起來:長干山……楓香壩……看得出來毛主席心情非常好。」當時就站在毛澤東身後的機要參謀楊初振回憶說,長征中,毛澤東經常來到楊初振所在的機要科,守著電話指揮作戰。
在楊初振的記憶中,毛澤東抽煙很兇、詩意很濃。
不過,長干山和楓香壩之戰並沒有如期打響。否則,在毛澤東詩詞中,也許還會增加一首關於長干山和楓香壩的傳世之作。
踏上征程,深沉悲壯勵軍心
從廣西的老山界到貴州骷髏山,直至紅軍佔領遵義,挺進黔、滇、川,毛澤東在西南的崇山峻嶺中,以「山」為題,寫成《十六字令三首》。
從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紅軍戰略局勢的細微變化:脫離湘江,紅軍「快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進,企圖擺脫四面被圍的局面;貴州境內,與數十萬敵人艱苦鏖戰,「倒海翻江卷巨瀾」,撕破多路軍閥布下的口袋陣,「萬馬戰猶酣」;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掌紅軍指揮權,再次以劍喻山,揮師北上,「刺破青天鍔未殘」,大顯「天欲墜,賴以拄其間」的擎天豪氣。
「那段時間是紅軍很危難的時刻,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紅軍可能走不到大渡河就已經全軍覆滅了。」時任中央軍委電台黨支部書記的老紅軍戴鏡元回憶說。
二渡赤水後,紅軍突然回師攻佔桐梓,奪取婁山關,二占遵義城,一口氣吃掉了王家烈8個團和吳奇偉兩個師。參加了奪取婁山關戰斗的老紅軍王道金回憶說:「癟了好久的子彈袋,這下全都裝滿了。」
1935年2月28日傍晚,毛澤東登上了激戰後的婁山關,醞釀了這首《憶秦娥·婁山關》。但戰斗的勝利並未讓他高興起來,由於土城戰斗的失敗,使中央紅軍未能按計劃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數十萬敵軍仍然尾隨其後。
1958年,毛澤東在這首詞的註解中說:「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也許,這就是毛澤東當時鼓舞士氣的一種期望?
擺脫「圍剿」,大氣磅礴寫春秋
直到1935年秋,毛澤東沉鬱的心情才有所緩解。
9月,中央紅軍主力已經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正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向甘陝地區挺進。「當時已經走出了草地,看得到勝利的希望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不錯的。」老紅軍黃家祥回憶道。
那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加緊密謀華北事變,國內「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呼聲越來越高。毛澤東顯然已開始謀劃全民族抗戰了。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在這首想像奇特、意境雄偉的《念奴嬌·昆侖》中,毛澤東起句大氣,再現當年意氣風發之勢,讓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後他那句大手一揮的驚世之言: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昆侖: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毛澤東在這首詞的註解中這樣寫道。
1935年10月1日晚,通渭縣城的文廟小學里,油燈如豆,中央紅軍幹部大會在文廟小學召開。第二天,他們將繼續北上,尋找陝北紅軍並創建根據地。
毛澤東在會上對第二天的行動做了動員,還高聲朗誦了那首千古絕唱——《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主席朗誦完詩後,會場上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老紅軍胡安吉回憶說。
可能連毛澤東也沒有想到,14年後的同一天下午,他將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的成立。
立足陝北,壯志情懷繪江山
海拔2928米的六盤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的最後一座障礙。這對於一支正在走向勝利的部隊,已經不在話下。
天高雲淡雁南去,紅旗漫卷六盤山。毛澤東在獵獵紅旗下,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也不知道在寫完這首詞後,毛澤東有沒有擲筆長笑?
1935年10月21日,一場伏擊戰在吳起鎮打響。戰斗以俘敵700人,繳獲戰馬200匹而勝利結束,實現了毛澤東不要把尾巴帶入根據地的戰斗目的。
當這場戰斗的指揮員彭德懷風塵僕僕地從前線回到指揮部,毛澤東情緒激動地在一張作戰電令紙上寫下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山高路遠坑深」——毛澤東在戰前簽發的作戰命令上,第一句話也是如此。
彭德懷看到詩詞後,謙虛地把「唯我彭大將軍」改為「唯我英勇紅軍」。——至此,中央紅軍勝利結束了為期一年的艱難長征,開始在西北重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1936年2月,一場大雪覆蓋了莽莽秦晉,毛澤東冒雪來到陝西省清澗縣袁家溝。面對眼前千里冰封的滔滔黃河,他登高遠眺,引毫疾書,寫下了曠世名作《沁園春·雪》。
而此時,那支經過長征錘煉的紅色勁旅,正奉命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向著抗日最前線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