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生在輝縣市的革命英雄故事都有那些
輝縣傳世或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共有六把,內地存有五把,最早的一把傳為河南輝縣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也藏有一把。其餘三把分別於六七十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洛陽及湖北襄陽。
1935至1937年輝縣琉璃閣東周墓地的發掘,也堪稱是驚世發現,其中瑰寶雲集,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這批文物先藏於河南博物館,飽經戰亂,輾轉遷徙,而且還主要存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專家們初步認為,輝縣甲乙墓應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對夫婦的異穴合葬墓,墓主人的身份可能與諸侯國國君等同。輝縣甲乙二墓應是春秋中晚期之際,衛國貴族公室墓地一組夫妻異穴襯葬墓。
輝縣固圍村曾經出土魏國國君墓,發現部分文物。如錯金銀轅飾,屬戰國中晚期。作獸首形,無角,錯金銀,以雲紋為地。固圍村大墓屬魏國,有陵園,與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墓類似,時代亦相接近。
2. 尋根問古輝縣孫登與竹林七賢的故事,百泉書院的三起三落以及民國時期的風流人物等等。
1、孫登
在輝縣的百泉蘇門山上有一處嘯台,是孫登長嘯之處,可以去了解一下。
孫登(生卒年不詳),字公和,號蘇門先生。汲郡共(今河南輝縣市東五里固圍村東二里)人。長年隱居蘇門山,博才多識,熟讀《易經》《老子》《莊子》之書,會彈一弦琴,尤善長嘯。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於他。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亡佚。
孫登是汲郡共縣人,孑然一身,沒有家屬,獨自在北山挖掘土窟居住,夏天自己編草做衣,冬天便披下長發覆身,平生好讀易經,安閑無事,常彈弦琴自娛。性情溫良,從來不發脾氣,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投入水中,要看他發怒的形態,可是孫登從水中爬起來,卻哈哈大笑,毫不介意。後來 居住在宜陽山,司馬昭聞知後,命阮籍前往拜訪,與他談話,卻默不作聲。嵇康又跟隨他游學三年,問他有何目標抱負,孫登也始終不答。及至嵇康將離別時,對孫登說:「先生難道竟無臨別贈言嗎?」孫登說:「火生而有光,如不會用其光,光就形同虛物,重要的是在於能用光,光就能發生作用。人生而有才能,如不會用其才,才能反會召禍,重要的是在於能用才,才就能利益天下,所以用光在於得到薪柴,可保持久的光耀;用才在於認識獲得道德真才,乃可保全其天年。如今你雖多才,可是見識寡淺,深恐難免誤身於當今之世,望你慎重。」嵇康未能接受,後來果然被司馬昭所害,臨終作幽憤詩,詩中有「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兩句,深表感慨,後悔當初不聽孫登相勸之言所誤。有人說孫登認為在魏晉之際任職,容易被人猜疑,所以才沉默寡言。後來不知所終。
2、百泉書院
(1)創始:「輝縣之勝在百泉,百泉之勝在書院。」百泉書院創建於五代末年,宋元時稱為太極書院,到了元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關鍵人物是姚樞,姚樞曾任燕京(北京)行台郎中,1141年辭官來輝隱居,耕荒種田,耕讀自樂,自刊《小學》《論孟》等書,散之四方,以惠學者。慕姚樞之名,1250年,著名學者許衡、竇默也從河內(河南沁陽)、肥鄉(河北大名)來到百泉。他們在太極書院內,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無所不授。不論學生出身貴賤、智商高低,他們都能因人施教,使求學者皆有所得。百泉彈丸之地,遂成理學淵藪。一時擔簦負芨者,絡繹於道,使得太極書院與朱熹創辦的白鹿洞書院,陸九淵創辦的鵝湖書院並駕齊驅。因當時的許多名臣和學者都曾受學於此,故後人在評說理學的發展時有「宋興伊洛,元大蘇門」(意即理學興起於宋代的洛陽,發揚光大在元朝的輝縣蘇門山)之說。
(2)變遷:
姚樞等人離開百泉後,太極書院漸漸蕭落。到了明代成化年間,沉寂了220餘年的太極書院又得以復興。河南提學僉事(省級主管教育的官員)吳伯通、知府張謙在太極書院舊址上,又建起了百泉書院。
據當時的參政大學士劉建《百泉書院記》載:「(百泉書院)於成化庚子(1480年)4月始建,至壬寅(1482年)3月竣工,歷時兩年。凡為屋三重(即三進院),為楹六十有二,匾其前曰『先賢祠』,內祀周敦頤、邵雍、司馬光、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張栻、呂東萊、許衡10人,另以姚樞、竇默二人配享;中曰『講道堂』,左右為齋凡八(即八排房);後曰『主敬堂』,左右為齋凡四(即四排房),合匾之曰『百泉書院』」。由此可見,百泉書院的規模在當時已經非常宏大了。
明崇禎15年(1642年),開封遭李自成軍隊圍攻,決水淹城,省貢院遂移至百泉院。自清順治2年(1645年)至清順治14年(1657年),共歷6科,後改為科舉考試的地方。
清順治、康熙二朝,是百泉書院的又一個鼎盛時期。順治7年(1650年),一代大儒孫奇逢自河北來輝,在百泉書院主講「夏峰之學」,四方學者,紛至沓來,使得百泉書院與襄城老來章主持的嵩陽書院、柘城竇克勤主持的朱陽書院三足鼎立,馳名中州。李來章是孫奇逢的弟子,竇克勤又拜孫奇逢的弟子耿介為師傳習百泉之學,所以嵩陽書院、朱陽書院及李來章後創的南陽書院、紫雲書院及廣東連山書院等,都已是百泉之學的一傳、再傳之學。百泉書院不僅在中州獨占鰲頭,還同浙江的姚江書院、陝西的磋中書院一起,站在全國諸多書院的前列。
清乾隆7年,百泉書院又行重修,規模 較前更為恢弘。乾隆15年(1750年),乾隆皇帝巡遊百泉,將百泉書院改為行宮。道光6年(1826年),知縣周際華立《學約十條》(立學、立教、立志、立身、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城),將書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輝縣城內。光緒末年,西風東漸,學堂勃興,百泉書院停辦(其舊址在今輝縣城內書院街)。
3. 輝縣普救寺的西廂記故事
《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輝縣市冀屯鄉褚邱村,如今,輝縣市西部諸多村鎮能夠證實崔鶯鶯與張生故事的遺跡甚多:在冀屯鄉上官村有鶯鶯墳,在上八里鎮的李虎寨、炮台嶺、褚邱村西北部有白馬將軍廟遺址等。而且褚邱村的崔姓在歷史也的確有人在朝中做過相國……
據考證,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起源於起源於唐代的《鶯鶯傳》,元代戲曲家王實甫將其改編成為《西廂記》被代代相傳至今,其發生地在輝縣市冀屯鄉褚邱村。該市西部諸多村鎮能夠證實崔鶯鶯和張生故事的遺跡甚多,如冀屯鄉上官村的鶯鶯墳、上八里鎮的李虎寨、炮台嶺,褚邱村西北部的白馬將軍廟遺址等。褚邱村的崔家歷史上有人在朝為官,當時皇帝曾授以「崔相國」匾額。
經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發現中唐著名詩人元稹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故事《鶯鶯傳》。後來,有人根據《鶯鶯傳》的內容,改編出許多小說和戲劇,諸如《西廂記》、《會真記》等。《鶯鶯傳》實際上就是元稹自己在年青時的親身經歷。故事的情節大致如下:
唐德宗貞元年間,有位書生名叫張君瑞,有一次外出旅遊,暫住於普救寺中。這時,有一姓崔的相國之遺孀在回歸故里(就是輝縣市冀屯鄉褚邱村)時,路經此處正好也暫住於此寺。當時正是兵荒馬的年代,崔家既有錢財,又帶著一位年青貌美的女兒,害怕被劫,故惶惶不可終日。幸好張君瑞與駐守蒲地的白馬將軍是好朋友,就請其調了一些部隊去保護她們母女,方使崔相國之遺孀、女兒渡過了難關。
不久,地方上安定了,崔家設宴招待張生以表感謝。張生於宴席上看到鶯鶯十分賢惠、美麗,便一見鍾情,愛上了她,並於暗中托其婢女紅娘多次致意,但崔鶯鶯總是不明確表態。後來,紅娘於私下告訴張生說,姑娘從小就酷愛詩詞。於是,張生就寫了一首七絕《春詞》,托紅娘轉交鶯鶯:
「深院無人草樹光,嬌鶯不語趁陰藏;等閑弄水浮花片,流出門前賺阮郎。」
詩的大意就是,在那草木茂盛的深宅大院中悄無一人。嬌柔的黃鶯一聲不響地藏於樹陰中(暗指鶯鶯姑娘),在感到苦悶、無聊時就戲玩水中的花瓣以寄託自己的無限思念,暗中託付那些落花在流出院門後,能將自己的心裡話轉告給自己的情郎。
次日紅娘找到張生,給了他一張彩箋,說是姑娘所送。張生打開一看,其中有詩一首《答張生·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此詩非常有名,改編的《西廂記》之名稱即由詩中的第一句而來。詩的大意是:鎖於深閨的我站在西廂之下,默默地等待著月兒升空。這時,風兒輕輕地將門吹開,只見映於牆壁上的花影在來回搖動著。這難道是我那晝夜思念的情郎在向我招手嗎?
張生揣摩著詩意,自以為崔鶯鶯在暗示他,可以在晚上夜深人靜時越牆而過赴約。去後,崔鶯鶯果然來了,可她嚴肅地批評了張生一頓,勸其不要胡思亂想,並未表現出什麼愛慕之意。張生自作多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回去後便患上相思病,病倒在床。過了幾天,紅娘突然來告訴他說:「來了!來了!你還傻躺著干什麼?」不久,崔鶯鶯果然來看望他了。盡管見到張生後,崔鶯鶯羞得抬不起頭,但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所以張生的病馬上就好了。從此,二人私下往來了兩個月左右。後來,張生因為要進京趕考,只好與崔鶯鶯忍痛分手,約定考取功名後再回來成親。
不料張生這次並未金榜題名。他自感無顏回去求親,就只好留在長安等下次再考。兩年多以後,崔鶯鶯見張生毫無音信,就嫁了他人,張生此時亦結了婚。後來,張生路過崔鶯鶯的丈夫家,聲稱自己是鶯鶯的表哥,希望能見上一面以敘前情,但鶯鶯始終不肯與其相見。張生感到崔鶯鶯忘恩負義,十分生氣。崔鶯鶯獲悉,深知張生誤解了自己,就寫了一首《寄詩·絕微之》讓紅娘轉交於他:「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微之」就是元稹的字,「絕微之」意即要與其斷絕來往。詩的大意是:你我分別之後,由於想念你,我坐卧不安、茶不思、飯不想,容貌很快都變得憔悴了,但你卻音訊皆無。我不是為了別的不與你相見,只是為你的所作所為感到傷心,可又為你的薄情感到羞愧。
過了幾天,張生將辭。崔鶯鶯又賦《告絕詩》一首,再次謝絕了張生探望之意:「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詩的大意就是:對於一位你所拋棄的舊時情人,還有什麼可說、可留戀的呢?盡管在當時你我二人是那樣親近,並山盟海誓。你還是將過去對我的情意,去愛你現在的夫人吧!再不要胡思亂想,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冀屯鄉位於輝縣市西南20公里處,全鄉46800口人,轄33個行政村,76000畝耕地,81平方公里。輝焦公路、輝吳公路穿鄉而過。
多年來,褚邱廣大群眾有口皆碑,傳說鶯鶯是本地人氏,張生和鶯鶯的戀愛故事發生在褚邱地區,並能找出一定的依據,這一切聽來倒栩栩如生,讓人真實可信,可遺憾的是,沒有什麼文字可考,又不足於相信它的真實存在。
西廂記中孫飛虎的原型叫李虎,傳說乃輝縣市孟庄人氏,當年圍困的寺院就是普救寺,即現在的輝縣市西30里的褚邱鄉境內。鶯鶯本姓崔,傳說乃褚邱崔家人氏,白馬將軍姓杜名確。佔山為王的響馬王李虎當年就盤踞在輝縣市上八里鎮西馬頭口北部太行山的半壁間,當年杜確炮轟李虎寨的炮台就扎在上八里境內上河坡自然村的東嶺上,現在人們都叫它炮台嶺。
鶯鶯墳就位於上官莊西地的小石河,千百年來在民間傳得出神入畫,傳說鶯鶯曾為上官莊的人作過善行,莊裡人念起功德,依她托夢:「我的腳小,行路不便,褚邱和上官莊之間的小石河石頭太多,河水也大,回娘家作難,能在小石河上修個橋就好多了」的言告。就這樣,民間集資修了一座小橋,取名叫鶯鶯橋至今。
褚邱村西北一百米外,有白馬將軍廟一所,殘碑記載又作了有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