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什麼故事填量詞一個
(1)一則故事、一則消息、一則新聞、一則報道、一則廣告……
一則關於什麼什麼的故事
(2)一篇故事、一篇論文、一篇文章、一篇小說、一篇博文、一篇報道……
一篇小故事
『貳』 一什麼故事填量詞
一個故事,「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叄』 一什麼故事填量詞
一(篇)故事。
篇
拼音piān。
部首竹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5畫。
五筆TYNA、倉頡HHSB、鄭碼MWLD、四角88227。
結構上下、電碼4638、區位3810、統一碼7BC7。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丶フ一ノ丨フ一丨丨。
篇piān(ㄆ一ㄢ)
1、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詩詞:篇章。詩篇。篇目。篇什(shí)(《詩經》中的「雅」和「頌」以十篇為一「什」,所以詩章亦稱「篇什」)。篇幅。
2、量詞,指文章、紙張、書頁:一篇論文。
相關片語:
詩篇[shī piān]
詩篇shīpiān∶詩的總稱這些詩篇充滿了革命激情。
名篇[míng piān]
著名的詩文。
篇子[piān zi]
口語。指寫著或印著文字的單張紙。
續篇[xù piān]
續篇xùpiān接連前篇的文辭。
『肆』 一什麼故事填量詞一個
一(個)故事。
個部首人部、部外筆畫1畫、總筆畫3畫。
五筆WHJ、倉頡OL、鄭碼ODI、四角80200。
結構單一、電碼0020、區位2486、統一碼4E2A。
筆順ノ丶丨。
基本解釋:
個(個)gè(ㄍㄜˋ)
1、量詞:三個月。洗個澡。
2、單獨的:個人。個性。個位。
衍義:引申指「單獨的」:個人、個性、個位。
衍義:引申指「身材或物體的大小」。如:高個子。
衍義:引申指「用在動詞與補語中間,以加強語氣」。如:笑個不停。吃個飽。
衍義:又用作姓。
相關組詞:
個人魅力[gè rén mèi lì]
就是指自身所能散發出的氣質,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的情感,活動。
若個[ruò gè]
若個。
個頭[gè tóu]
指人的身材。
個位[gè wèi]
個位gèwèi十進制計數法的一位。個位以上有十位、百位等,以下有十分位、百分位。
明兒個[míng ér gè]
方言。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咋個[zǎ gè]
咋個zǎgè〈方〉∶怎;怎麼咋個辦呢?我咋個曉得?
『伍』 一什麼故事填空
一什麼故事填空
填量詞么?如果是就是
一個故事。
如果是補充完整可以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恐怖的故事、一個溫暖的故事等等。
『陸』 1~9的數字的趣味故事有哪些
有:
1、唐僧師徒四人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他們又餓又累,豬八戒想:如果有一頓美餐該有多好啊!孫悟空可沒有八戒那麼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夠了。
孫悟空想著想著,眼前就出現了一戶人家,門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孫悟空連忙上前,准備把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卻說:「大聖且慢,如果您想喝這杯奶就必須回答對一道數學題。」孫悟空想,不就一道數學題嗎,難不倒俺老孫。
孫悟空就答應了。那位主人家出題: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滿水,再喝1/3,又加滿水,最後把這杯飲料全喝下,問你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些?為什麼?
2、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採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3、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
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實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4、「0」的故事,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
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於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
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5、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
「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