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範文3篇
把好故事講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下面,我為大家精選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範文3篇,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篇一:第136天
隨著一陣急促的鈴聲,我習慣性的拿起了辦公桌上的熱線電話。這一天,是2011年5月16日,這一天,是我從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回來後的第136天。在北京的兩年,我看到了很多大場面,以至於再次回到家鄉,心裡多少會有一絲不甘。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有時也會因為夢想與現實的落差而心生抱怨。但是在接到這通電話以後,我慢慢地變了。
來電話的,是隴東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馬院長。她告訴我,學院里有一名叫曹月霞的女孩,成績年年名列前茅,只是從進校的那一天,她就拄著拐杖,走起路來特別費勁。而最近,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坐著輪椅去聽課了。按照學院的規定,曹月霞需要休學接受治療,但她只是哭,就是不肯離校。馬院長跟我商量,希望這一次我能和她一起到這個學生的家裡去看看。
這是一個叫做官亭村的小山村,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曹月霞是這里唯一走出來的女大學生。出門迎接我們的是她的姐姐曹紅霞,這個已經22歲的姑娘,看上去卻只有七八歲孩子那麼高。紅霞告訴我,她一生下來,就得了這種病,雙腿日漸變形,最終沒法走路了。爸爸媽媽帶著她四處求醫,還欠下了一身債。更沒想到的是,從初中開始,曹月霞也患上了和姐姐相似的病。這一段崎嶇的山路,別人走出去只需要個把鍾頭,可她一走,就是半天。
“田大哥,你看,這條路就是我夢想的階梯。初中的時候,我每天都要走,到了高中,每周往返一趟,而現在,我已經走不動了”。曹月霞含著眼淚告訴我,有好幾次走到一半的時候,她的腳就鑽心地疼。望著一望無際的大山,想著遙不可及的大學夢,她真想扔下拐杖,回去算了。但是,一想到還在家裡眼巴巴的盼著她回去講新知識的姐姐,一想到作為家裡唯一勞動力的媽媽,一想到兩年來身患重病還在四處為她籌集學費的爸爸,她就再也沒法退縮了。
這是一個命遠多舛的家庭,但這又是一個堅強的家庭。面對貧窮,他們不等不靠,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變著全家的現狀。姐姐紅霞,為了不給家人添麻煩,學會了用雙手走路,學會了洗衣做飯,天資聰穎的她,更是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妹妹在教室里讀書,她便蹲在窗外跟著讀,妹妹在燈下寫作業,她便一頁頁的翻看著書本。就這樣,她跟在妹妹身後,一點一點的學完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從沒走出過大山的她,早已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我悄悄地問曹月霞,為什麼當初不願意接受大傢伙的幫助。她說不好意思,也不希望別人用同情的眼光看自己。因為在她最自卑的時候,是姐姐一雙雙的綉著鞋墊,托爸爸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換點零花錢交給她。還告訴她,貧窮不丟人,別人的`眼光沒關系,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短短的四個字,很快打開了曹月霞的心結。她告訴我,夢想,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責任。她希望用責任來支撐起這個家,像姐姐那樣,用樂觀的心態去實現真正的夢想。
是啊,真正的夢想。作為一名記者,我的夢想不也是如此嗎?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需要我,我要用筆和鏡頭精準地報道她們的生活,把她們的故事傳播得更遠。
幾天後,我的這期節目《姐妹》播出了。短短一周的時間,社會各界的捐款就達到了24000多元。我們還報送省級媒體播出,通過微博、網站不斷轉發,讓姐妹倆的故事飛向了全國各地。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同行與我們展開了愛心接力,一篇篇報道講述著更多山區孩子們的故事。城裡的老師來了,在校大學生來了,愛心企業和公益組織都來了。大家帶著暖暖的愛心匯聚在一起,娃娃們的眼睛亮了。
一晃,兩年過去了,在我們的持續關注下,曹月霞的病情穩步好轉,並且順利的完成了論文答辯,帶著滿滿的感恩回到村子,成了一名小學教師。而姐姐紅霞也用自己的樂觀感動了鄰村的一個小伙。2013年,他們收獲了愛情,今年教師節那天,他們有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貧窮從來不是獨行者,總是與老少邊窮相伴,與老弱病殘同行。越走進偏僻的山村,就會發現更多觸動人心的故事。兩姐妹的故事告訴我,窮並不可怕,最怕的是落後又落志。把志氣扶起來,把智慧立起來,有了這種精氣神,夢想總會揚帆啟航,貧窮遲早會遠離而去。
從北京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已有136天,我知道未來的路就在前方,與基層走得更近一些,與人們的心貼得更近一些,匯聚你我的力量,共同幫助,像曹月霞這樣的貧困家庭與全國的老百姓一樣共圓小康夢,一個也不掉隊。
篇二:在非洲的一千零一夜
去年夏天,埃博拉如洪水猛獸般,突然襲來。獅子山、賴比瑞亞、幾內亞先後進入緊急狀態,西非大地,成為一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一輛輛救護車呼嘯而過,西方遊客、醫生大批撤離,空氣中彌漫著絕望和恐懼。
那是我在人民日報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第三年,距離任期結束還有100天。得知中國新一批援助物資運抵西非,我立即請纓,沖向疫區!從南非出發,輾轉20個小時,我終於抵達獅子山。下了飛機就開始采訪。因接觸感染者而被隔離的中方醫務人員見到我激動地說:“人民日報記者來看我們,太好了!” 在醫院門診采訪時,只見一名當地男子神色慌張地沖進來,大聲喊:“埃博拉,我感染埃博拉了!”
街邊、碼頭、電信營業廳……我走入緊急狀態下幾乎要癱瘓的當地生活,不知道身邊誰是感染者,誰是下一個倒下的人。為了便於深入采訪當地人,我不管那麼多就鑽進一個又一個小村。我能做的就是以筆和相機為武器,馬不停蹄地戰斗,把疫區的最新情況報出去。8月中旬,人民日報專門開了兩個專欄,講述中國與非洲國家同心抗擊疫情的動人故事。
中國醫療隊員王煜是一個14歲孩子的父親,他曾接觸塞首都第一例感染者。21天的隔離期剛剛結束,他又扎進了病房,“與死神擦肩不是退縮的理由”,他說:“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十幾天前,獅子山最著名的醫生不幸死於埃博拉,在金哈曼路醫院,20歲出頭的護士穆蘇一邊為之流淚,一邊毅然穿上了中國援助的防護服,“我的父親不讓我來上班,但是我是一名護士,我要和中國醫生一起戰斗。”
一起戰斗,一起爭取生的希望,一起保衛這片家園。這是抗擊埃博拉的所有人的心聲,也是鼓舞我在疫區奔波的強大動力!算一算,獅子山是我走過的第十八個非洲國家,我在非洲度過了整整1001個日夜。我經歷過戰火洗禮,與瘧疾、黃熱等疾病擦肩而過,可這1001個日夜,我同樣被稱作兄弟、喚作朋友,見證友誼與合作,被奮斗的力量和發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
記得去疫區的時候,捏在手裡的是一張單程機票,沒想到返程成為更大的難題。疫情蔓延,航班縮減,陸路或海路離開疫區希望渺茫,不知何日是歸期。疫區的采訪經歷,讓我被很多國家視為“危險分子”,拒絕入境。不得已,我在國際航線輾轉60個小時,回到北京。我把懷揣了半個多月的結婚戒指遞給未婚妻,她喜極而泣,悄悄地告訴我,父母這些日子裡每天都是一大早起來等新出的報紙,等我的消息。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有情者,跨越天涯手牽。
600多年前,鄭和率遠洋船隊四訪東非,古老海上絲綢之路書寫的中非友誼薪火相傳。半個世紀前,一位喀麥隆留學生在人民日報上說,“在喀麥隆,人們一談到獨立,就想到中國,因為中國過去和我們現在的命運一樣。中國就是自由,就是勞動,就是快樂,就是友誼……”半個世紀過去了,69名中國同胞長眠在坦贊鐵路的專家公墓,兩萬四千名中國醫療隊員救治了超過兩億七千萬人次當地患者。
獨行快,眾行遠。我們迎來中國和非洲國家同心共建“一帶一路”的大時代。中非合作論壇都15歲了,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6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中非2014年貿易額比1960年增加了2000多倍。手牽手,中非永遠做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真、實、親、誠的故事寫不完,這是風雲激盪的國際舞台上高高飄揚的旗幟,人類外交史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回國快1年了,但我經常是三句話不離非洲,被同事、朋友們稱為“小非哥”。
夜深人靜的時侯,我會時常想起非洲,想起在那片熱土上用腳丈量土地、用心記錄友誼的同事們,想起堅守在疫區,以及非洲其他地方的外交官、醫務人員、維和士兵、中資企業員工……他們常說的一句話,不時在我耳邊回響:中國和非洲,永遠做可靠的朋友和真誠的夥伴!
篇三:我想跟你擁有同樣的信仰
我是個90後,參加工作4年,當時政記者才滿2年。今年7月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齡3個月。
選擇入黨的原因和我采訪過的一位老黨員董福財有關,他改變了我的新聞觀,甚至重塑了我的價值觀。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講講他的故事。
董福財是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2013年的一天,我接到了任務,去北甸子村采訪董福財帶領村民植樹治沙的事兒。當時我心裡有點兒不情願,作為一名最關注美景、美食的90後,當時我覺得新聞也應該好看、好玩兒,畢竟現在是眼球經濟、收視率為王啊!可一個老頭兒在沙坨子里栽樹的事兒,能吸引多少眼球呢?再說北甸子多遠啊!同事說那是遼寧省的最北端,傳說中的不毛之地。我就不明白了,這不是費力不討好嘛!
可真到了北甸子,我卻發現這里樹木成林、莊稼連片,環境似乎沒有同事說的那麼糟,我把這個疑問提給董福財,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我們帶到了北甸子村和科爾沁沙地的邊界。剛下車,我一腳就踩進了沙坨子里,董福財面對這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爾沁沙地告訴我,過去北甸子也是這樣,糧食畝產不足2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塊錢。就連1996年國家工作組考察時認為北甸子村不適合人類居住,曾建議整體搬遷!可董福財竟然拒絕了,他開始帶著村民在這片沙坨子上不停的種樹,這一種就是18年。
聽到這里我就更疑惑了,“能離開這個鬼地方還能拿國家補償為啥不搬呢!”
董福財卻說,科爾沁流沙南侵的速度是每年5到12米,而北甸子村離省會沈陽也不過只有150公里!沙子攆著人走,啥時候是個頭?
聽完這句話,作為一個以提問為職業的記者,我第一次為自己的提問感到了羞愧。
接下來的采訪中我陸續了解到,在他帶領村民植樹治沙的18年裡,北甸子村成活了300多萬棵樹,形成了一條長約15公里,寬約3公里的林帶,森林覆蓋率從幾乎為零提高到了48%,把遼寧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北足足推進了13公里。
當初董福財擔心樹苗栽不牢,活不了。他就一棵一棵的親手檢查。這300多萬棵樹幾乎每一棵都留下過他的手印。我再一次疑惑了,老書記你圖啥呀?
同期聲:【“為了北甸子村全體村民平安幸福!”】
從前聽到這樣的話我會覺得是喊口號,可在那片茂密的林帶前,我聽出了這句話背後的分量。采訪結束回到單位後,這句話一直壓在我胸口,沉甸甸的。讓我覺得我必須做些什麼,經過慎重的思考,我寫下了入黨申請書,並且此後我的鏡頭里多了這樣一些身影:有20年騎壞19輛自行車,跑診57萬公里的鄉村醫生陳志剛;有騎馬37年,走鄉入戶為鄉親們排除用電故障的馬背電工葛春;有從業19年,巡視里程可以繞地球六圈的護林員庄守軍…
隨著這些身影越來越多,我腦海中有些東西越來越清晰。我知道自己當初申請入黨的選擇是對的。
今年3月初,我再次去北甸子村采訪時,董福財因為肝癌晚期陷入昏迷,已經不認得我了。他的老伴兒告訴我,2002年董福財帶領村民修路時,意外受傷摘除了脾臟。這10多年來,他一直拖著少了脾臟的虛弱身體,起早貪黑帶著大夥兒種樹、修路、搞養殖,如今村裡糧食畝產近千金,村民人均年收入上萬元,可他自己家的磚頭上卻還是磚頭壓著油氈布。十幾年的過度操勞讓他本就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患上了嚴重的肝病。
我雖然震驚,卻不再疑惑他圖啥,因為這一次我明白他的信仰。
2015年3月21日,董福財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村民富了,我才富。這句諾言,最終只兌現了一半。
董福財的事跡被阜新廣播電視台最先報道後,在遼沈大地乃至全中國迅速傳開,他先後被遼寧省委宣傳部追授為遼寧好人·時代楷模,省道德模範,並被提名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今年七月,我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宣誓儀式上,我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董福財的身影,老書記我希望你能看到,作為一名記者、一名黨員,我將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和傳播千千萬萬個和你一樣的人。
因為這份信仰正在被我們更多的九零後,繼續傳承!
;B.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2017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以下是我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999年7月,一個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自薦來到了xx人民廣播電台。住著平均每天1塊錢合租房,吃著每頓不超過3塊錢飯菜。但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苟,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充電。
那個年輕人,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請過一天假,甚至,結婚和生孩子,甚至岳父去世,也是等到老人火化後,大清早,6點多鍾,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節目。那個年輕人就是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它可以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2007年3月4日,遼寧遭遇了56年未遇到的大暴雪。3月5日,大雪封閉了所有的交通。我和台里的同事及時進行了溝通,由附近的主持人上節目,我來報道雪情。一大早,大北風颳得讓人睜不開眼,我從大窪出發,深一腳,淺一腳地,跌倒了爬起。有時走幾步還要後退幾步。當時,大雪最深的地方已經淹沒了305國道兩側平房的房檐。走到半路到達田家的時候,我真的又冷又累,找了一家商網要了一杯熱水,歇息了一小會繼續趕路。路上我連續發了3次現場報道,及時報道了雪情和沿線的交通情況。用了將近4個小時,既完成了報道任務,又成功到達單位。領導和同事們,都誇我精神可嘉,可我想這樣才像個記者,在急難險重、突發事面前必須能夠沖得上去。我一個人付出了一些,卻讓數以萬計的聽眾了解到了真實的雪情。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裡面縈繞著溫暖和濃濃的愛的味道。2008年5月15日,xx市電台與運輸管理處,要做一個「迎奧運、綠色出行」的特別直播活動。可是,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就在活動前一天,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在原有活動中,增加為汶川同胞愛心捐款環節。活動一開始,愛心就像潮水般向我們涌來。計程車「愛心車隊」排成一排,10元、20元、50元,捐款帶著溫度被投入到捐款箱內。私家車也相繼停了過來,一位大姐從錢夾里掏出1000塊錢毫不猶豫地投到捐款箱內。一位大娘從二基地步行來到世紀廣場,從襪腰裡掏出100元,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捐款箱,激動地說:「我老了,可以少吃點、喝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這個老太太也要獻上一份愛心……」外地的一位司機途徑盤錦聽到直播節目,讓人捎來200元,表達心意。一個企業家帶著墨鏡,走下車徑直走到捐款箱旁,一句話不說留下了3萬元。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社會福利院的老榮軍穿著軍裝,唱著社會主義也表達了濃濃的心意。整個上午的活動,我們為汶川籌集善款達20餘萬。
還有這樣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那是一位環衛工人在風雪裡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情況下,就著水吃饅頭的情景。這個情景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努力的要為環衛工人做些什麼。2012年12月4日一場大雪過後,我和同事們走上街頭為環衛工人送去熱水。並通過電波號召臨街商網、企事業單位和住戶加入「溫暖小站」為環衛工人提供歇腳的地方。台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廣播電視互動,新聞聯動。接二連三, 150餘家「溫暖小站」出現在盤錦的城市鄉村。「溫暖小站」讓環衛工人去除了害羞心裡,大大方方地到裡面喝杯熱水、休息休息,她們不會說什麼,只是感謝!淚珠在笑臉上滑落,溫暖卻在她們心裡油然而生。中央文明網和遼寧衛視遼寧新聞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溫暖小站,溫暖了XX,溫暖了全城。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它既能夠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又能又能為百姓提供服務,匡扶正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車的後備箱里,長年備有一雙靴子。記得,2012年初冬,一位農民朋友給我們打來電話反映我市一鄉鎮,部分水利工程偷工減料,上水線水泥不堅固,存在豆腐渣情況。為了弄清事實的真偽,我和同事下了節目後,驅車加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現場。在現場,農民朋友拉著我的手激動地說「沒想到你們能來,來得這么快,這么辦事兒,沒有你們這國家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就要受損了!」 來到上水線里,農民朋友脫掉水靴,光腳站到了有冰碴的水裡,要把鞋給我換上,我執意不肯,讓他把鞋穿上。我輾轉騰挪,腳上沾滿了泥巴和冰水,跋涉了近半個小時,鞋崴壞了,腳也受了傷,但卻贏得了當地農民朋友對我們沉甸甸的信任!後經我們聯系國土資源、水利、鄉鎮政府等多個部門溝通取證,工程施工方對工程重新加固,問題得以解決。從那以後,我買了一雙長靴常年放到了車的後備箱里,每每到農村采訪,都會帶上它。我知道,身為記者,要想服務好受眾,首先要融入他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它給了我傳遞正能量的舞台,給了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他人的機會。今年的4月19日是《行風熱線》開播10周年的日子。從它的出生到10歲的生日,我一直在它的身邊。這么多年,我報道過30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兒媳的「最美婆婆」羅榮芬。全國十大見義勇為好司機——張海娟;拾到6元多元,及時物歸原主的好的哥「胥繼東」等等。十年間,我和我的夥伴一起為盤錦的百姓解決訴求和政策咨詢超過了7萬件。因為我的執著和努力付出,盤錦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我「盤錦市勞動模範」的稱號,遼寧省廣播電視局授予我「遼寧省金話筒「等榮譽。而我的聽眾更是把「xx好人」、「政策110」、「正義哥」等美譽送給了我。讓我更加感覺到身上使命和責任的重大。
我熱愛新聞工作,所以我要執著地走下去。 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職業,讓更多的人得到關注,享受平等,擁有尊嚴。親密接觸和聆聽了更多新盤錦和盤錦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張張砂紙打磨著我的思想,讓我對新聞工作始終充滿熱忱與投入,對新聞職業始終保持敬畏與尊重。不管我們走得多遠,都不會要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為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為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准。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群眾喜聞樂見的標准。要達到這樣的標准,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采寫的新聞「帶著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采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2007年5月,XX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XX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群眾進行了詳細的采訪。憑著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銳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2010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采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著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XX的發展史;XX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18年建成的扶輪小學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著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著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為成果匯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准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XX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秘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采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XX的先進事跡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采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采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戶,盡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采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著。最初我是被周XX一個人感動著,隨著采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群體感動著。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采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我一遍一遍翻看采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跡,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XX的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XX的事跡宣講中收獲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著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帶著故事的人,一個能說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說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XX,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著,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眾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C.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優秀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優秀範文大全
聽好記者講好故事,下面是由我為你精心編輯的一份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優秀範文大全,歡迎閱讀!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優秀範文一:用拐杖撐起的新聞理想
幾天前,我仔細數了一下家裡陽台上的那一排拐杖,一共29根,這都是我在基層采訪途中撐壞的。它們伴隨我走遍了三湘四水,也撐起了我的新聞理想。或許大家有些疑惑,像我這樣一個身體高度殘疾的青年,是如何成為一名記者的?
15年前,我是一個求助者。因為身體殘疾,我第三次考上大學,也第三次被拒絕錄取。在人生最灰暗的時候,是一群鐵肩擔道義的記者四處呼籲,我才上了大學。
10年前,我通過努力,也成了一名記者。
我上班的報社在湖南省委大門口旁邊,有時打的士上班,經常有司機問我:“去省委,你是不是去上訪啊?”
由此可見,我的外形跟記者的形象相差實在有些遠,因此,最開始我有些自卑。但有一次采訪改變了我。
2007年10月,我去湖南衡陽的一所監獄采訪問題青少年。監獄政委對我說,站在這些孩子面前,你就是一個榜樣。他還邀請我給這些孩子講一講自己的故事。政委語重心長地對這些孩子說:“哥哥身體殘疾,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記者,你們從這里走出去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看到這些孩子,眼裡噙滿了淚水。
我的新聞理念就是紮根基層。
在湖南洞庭湖上,曾經有一群特殊的漁民,因為歷史原因,幾代人沒有戶口。2012年元旦前夕,我去采訪這些漁民時,他們和船一起,被困在洞庭湖一望無際的淤泥里。步行、坐車、乘船都不可能登上他們的船。最後,我坐在犁田機拖著的一條小木船里,來到了漁民們身邊。在船上和漁民們一起生活了三天兩夜。直到兩天後寫完稿子,由於過度受寒,我的右腿都沒有知覺。
慶幸的是,我的報道引起了省里主管領導的重視。這年春節前夕,漁民們盼望了幾代的戶口得到解決。
記者要弘揚真善美,也要曝光假惡丑。
2011年7月,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湖南婁底一個山區追蹤“越南失蹤新娘”,報道引起了公安部重視。犯罪團伙卻發來簡訊威脅:“聽說你只有一條腿,把你的這一條腿打斷,你就一輩子只能躺在床上了。”說實話,我很害怕。妻子看到簡訊後,堅持了兩個月在報社樓下等我下夜班。她說,如果真的有人傷害你,至少還有我給你喊救命。
這些故事,很普通,只是我10年來在基層采訪的一個縮影。湖南的122個縣市區,我只有三個縣沒有去過,其他的全部拄著拐杖跑到了。2014年6月,當我得知自己被評為“湖南省十佳記者”時,我覺得,我殘缺的人生有了一種特殊的完美。
許多人都說,記者是一門吃青春飯的職業。但我覺得,一個記者只要一直紮根基層,親近老百姓,他的青春就永遠不會褪色。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優秀範文二: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
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這個問題,我第一次思考是在讀初中時,加入校文學社後,我認為能寫出真實、精彩新聞報道的就是好記者。
大學時,我就讀新聞學專業,好記者的標准又有了增加。我認為,能寫出獨家、深度報道的就是好記者。
工作後,我真正做了一名記者了,對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今天我給大家講我采訪的四個孩子的真實故事。
第一個孩子,她叫妞妞。
2011年7月2日,2歲女孩妞妞從十樓墜落,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有一個女人伸手接住了她。這個人,就是“最美媽媽”吳菊萍。
四天後,妞妞爸爸去看望菊萍。在菊萍的病房裡,他托我轉交300塊車錢給醫院門口等他的計程車司機。
司機師傅堅持不肯收下這300塊錢,還從皮夾里抽出一百塊拍在我手掌上,懇求說:我也想為妞妞做點事。他從杭州接上妞妞爸爸再送到富陽菊萍所在的醫院,一來一去至少忙了四個小時,沒賺一分錢,反而又貼出了100塊。最後,他又紅著眼睛,托我轉交了一張祝福妞妞的小紙條。
妞妞爸爸把這張紙條小心翼翼地收好。他說,等妞妞長大了,給她看。
當天我稿子的標題是《善和美就在我們的心裡,她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一位80歲的老人來信說:“我為最美媽媽鼓掌的同時,也向這位司機師傅表達由衷地敬意。”
我想,好記者的報道應傳遞溫暖。
第二個孩子,她叫小璇。
2012年8月30日,8歲女孩小璇溺水。有一個男人當即跳下4.7米高的河堤,腿摔斷了,又忍劇痛爬了十多米到河裡把孩子撈上來。這個人,就是“中國好人”黃小榮。
小榮說,孩子性命攸關,誰都會救的!可我來到溺水現場時,蹲下身才敢探望那河堤下堅硬的碎石。大家知道4.7米具體有多高嗎?
我和同事做了一根4.7米高的竿子,在杭州的馬路上一路量過去。原來4.7米,差不多是兩輛公交車疊起來的高度,它比高架橋的橋墩短1米,它比二層樓的窗檯還要高出10厘米!
最真誠朴實的文字才能贏得感動的眼淚,讀者們設身處地的`體會到了這驚人的縱身一跳。
我想,這是好記者的文風。
第三個孩子,他叫兜寶。
2011年8月9日,16個月大的男孩兜寶因腦瘤生命垂危。兜媽的微博感動了全國的網友,北京的幾位網友包了輛救護車,接孩子去北京尋求最後的手術希望。
我為北京來的司機做杭州向導,當車子即將出城時,我想,留車上做個幫手吧。
兜媽發微博說,從杭州到北京的19個小時的車程里,張記者照顧兜寶,也將整版稿子發回了報社。
盛夏,我和兜寶一家穿著短袖T恤兩手空空來到北京。寒冬,我們穿著厚厚的大衣,帶著全國網友寄來的吃的用的,還是五口人,一個也不少的,回家了。
三個月里,我見證並記錄了兜寶一家窮盡為人父母的努力,以及帶子求醫的艱辛、彷徨與痛苦。兜寶堅強的求生意志也讓人驚嘆,孩子挺過了6次手術,30次放療,很了不起的活下來了。
這記錄平凡人物精神世界的過程,是采訪也是陪伴。
那時,我覺得自己敬業且熱情滿腔,是一名好記者。但是,在緊接著到來的一次采訪中,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第四個孩子,她叫迎迎。2011年9月21日,3歲女孩迎迎,離開了我們。
迎迎爸爸倒車時失控撞向了女兒,當時小寶寶靜靜地站在爸爸車後等著上車,這本該是孩子剛剛讀幼兒園的第21天。
接到采訪任務後,我先做了三件事。
一是換了身黑衣服;二是電話問心理醫生,“我采訪迎迎爸爸時,應注意什麼?”醫生答了5個字“關心他本身”。於是我做了第三件事,給迎迎爸爸買了一瓶水。
迎迎家是一扇貼了福字的鐵門。我的右手舉起來,放下,舉起來,又放下。
我是一名記者,是不是我就該敲門,記錄事情真相?
對不起。
我敲門了。
我沒有用手背叩門,用了手掌里肉最厚的地方,摁在了門上,這一下幾乎沒有聲音。
可是,即便是這沒有聲音的一下,也讓我瞬間羞愧難當。我低下頭,額頭貼在鐵門上,冰涼冰涼。
我從采訪本上撕下一張紙,寫上我和心理醫生的手機號碼,夾在門把手上。我還想寫“女兒或許希望,爸爸把自己照顧好,再照顧媽媽。”這句話,最後沒有寫上去。
采訪不是記者惟一的目的。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要放棄,要避免傷害。
我重新審視自己,我之前認為的敬業、愛心等等,都僅僅是一名記者做到了本分而已。
那麼,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讀者的一筐楊梅,讓我感悟到了,什麼才是唯一的答案。
2012年4月,我生了重病,在家養身體。2個月後的端午節,陌生來電,杭州餘杭區塘棲鎮邵家壩村一組村民邵國忠說要來送我一筐楊梅。
再三拒絕後還是見面了。握手時,他伸出右手,臨時改了左手,尷尬的解釋,“從村裡來,路上汽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怕楊梅磕破,就一直用手托著,沒想到右手被楊梅汁染紅了。張姝記者你不介意吧?”
我雙手緊緊地握住邵國忠紅紅的右手,哽咽地說:“謝謝謝謝,對不起,我忘了您是誰了。”
邵國忠說:“6年前打過報社電話求助,那不是采訪任務也沒有稿子見報,是你陪著我患癲癇的小外甥去醫院看了病。後來孩子身體越來越好了,我們全家人逢年過節都會想起你。”
分別時,邵國忠既責備又關心的問:“我天天看報紙,兩個月了,怎麼都沒找到你名字的稿子呢?”我是誰?依靠誰?讀者的這筐楊梅給我的答案是:人民。
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讀者的這筐楊梅給我的答案是:為人民服務的記者。
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妞妞、小璇、兜寶、迎迎給我的答案是:始終保持同人民真摯深厚感情的記者,始終傳播人民精神火光的記者,始終把實現人民夢想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記者。
做一名好記者是我的夢想,黨的新聞事業是我畢生的追求。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優秀範文三:走過的路遇到的人
作為記者,我走過很多路,也遇到很多人,更見證了他們的故事。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三個故事。
責任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大地震發生不到16小時。冒著餘震,我爬進了北川,采訪到一位滿臉絡腮胡的“大鬍子”軍人。
采訪結束時,強烈餘震來襲,老縣城的一座山滑下來一半。“大鬍子”軍人把自己的雨衣脫給我,說:“小夥子,我們都要活著出去!”也許很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但卻知道那些被他部隊救出的鮮活生命:“敬禮娃娃”郎錚、“芭蕾舞女孩兒”李月、“總理讓路”女孩兒宋馨懿……
他叫王凱,當時48歲,全國抗震救災英模,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集團軍軍長。
一個月後,他找到了我。談起當初進北川的生死瞬間,他問我:“當時就不怕被捂到裡面?”
我說:“怕,但我更怕不進去後悔一輩子。”
我問他:“你呢?”
他說:“危難面前,軍人的字典里只有進,沒有退,這是軍人的責任!”
堅韌
2012年9月30日,中秋,四艘海監船組成的編隊在釣魚島海域高速巡航。其中一艘船的駕駛室里,一個其貌不揚、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沉穩、熟練地指揮著編隊。這是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聲明》後,中國海監編隊第一次在釣魚島海域度過中秋。“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我問。
“200多天吧。”
我心裡一緊。這個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懷孕9個月的愛人每天都盼著我早些回去。
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職業,比風吹日曬更難熬的是內心的孤獨和對家的牽掛。我問他,值么?沒等他回答,通信設備突然響了起來。原來夜色中,一艘中國籍商船正好經過釣魚島海域,他們見到中國海監船太興奮了,大聲對海監編隊喊:“中秋快樂!祖國萬歲!”
他幸福地笑了,說,值了!他叫王雲,39歲,中國海監83船船長,中國海監當時最年輕的船長。
釣魚島領海基線公布後的第一個中秋、第一個國慶、第一個春節……我都在釣魚島海域度過。有人問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想起了王雲。於是我說:我感受到了一種堅韌的力量!
擔當
2014年5月12日,中國南海,中越西沙海上對峙進入第十天。
200多艘艦船在十幾平方海里的海域內擠成了一個個的“小疙瘩”,而這個海域的中心就是一座名叫“海洋石油981”的鑽井平台。我是第一個來到對峙一線的記者。當搭載我的直升機快要在平台上著陸時,一個身穿石油服的男人笑眯眯地向我招手。他簡單地介紹了當前形勢,便把我送到一線的海警船上。我問:“會不會遇到撞船?”
他說:“看你運氣。”
“船不會沉吧?”我又問。
他笑了,說:“看你命。”
喊話、驅逐、碰撞……接下來的三天里,作為記者,我的運氣“不錯”,碰到了幾乎所有的“戰斗”場面;當然我的命也不錯,經歷了撞船,但萬幸船沒有沉。當我歸來時,迎接我的又是那張笑眯眯的臉。一線如此緊張,他卻如此平靜。我知道,這就是他的工作,他的擔當。
他叫王喜武,今年46歲,“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護航行動指揮員、中國海警局支隊長。
王凱、王雲、王喜武,是我采訪路上遇到的三個人。記得我跟他們說過同樣一句話——“向偉大的人致敬”,但他們說“自己只是平凡的人”。不論時代如何變遷,責任、堅韌、擔當都是支撐一個人人性的基石。只有一個國家擁有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自認為平凡的人,我們的國家才真正擁有了一種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向“平凡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