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指導小學生講故事
第一.首先就是復述階段。我們家長要讓孩子自己去理解一個故事,理解到自己能夠將故事盡可能完整的復述出來。可以從簡單的,主人公的名字,主人公是什麼樣的人,這個故事當中情節的發展,一直到「你」怎麼看主人公的。
這是一個加法的過程,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內容的收集。這個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孩子的閱讀效率,或者家長的講述能力。
當我們發現孩子已經能喋喋不休的將大部分他所接觸過的故事講述出來的時候。便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第二.後一個階段便是概括階段。如果說前一個階段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時間的長度短則幾周,長則一兩年。而概括能力的培養差異則更可能有著天壤之別。甚至有很多大人都非常缺乏這種能力。他們會將很簡單的事情講的很冗長(水貼不算)。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逐漸讓孩子了解到故事的主幹,故事的核心,甚至寓意。讓孩子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內容,哪些是次要的內容。用減法不停的在腹稿中刪除冗餘。訓練孩子如何用越來越短的話語來講清楚整個故事。以此來達到我們的最終目的。訓練孩子們的口語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② 如何培養一個會講故事的孩子:一位北師大爸爸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文 | TAD
故事力星球發起人
少年商學院國際專欄作者
3歲開始閱讀故事
會講故事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好
被稱為「美國文壇小巨人」華裔女孩鄒奇奇,8歲時出版12萬字的故事集《飛揚的手指》轟動美國,該書記錄著她創作的故事和詩歌。有媒體人評價:奇奇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甚至會懷疑如此有才華的作品,是否真的出自一個孩子之手!
當我們驚嘆之時,要看到孩子在故事積累方面所做的努力。鄒奇奇從3歲開始閱讀故事,她說,「如果沒有新書在手,我會坐立不安,如果沒有寫作,我會感到無聊,閱讀及寫作令生活變得精彩!」 持之以恆的閱讀是她能夠出一本故事集的關鍵 。
我曾看到過鄒奇奇在TED上的 演講《大人能從小孩身上學到什麼?》 ,無論從內容的思辨性還是語言表達的效果來看,都是上乘之作。短短8分鍾內, 運用了7次故事案例,獲得了全場13次的掌聲和歡笑聲 。
故事力的呈現可能會以各種方式體現,比如更好的寫作水平,或者像鄒奇奇一般的表達,同時美國哈佛教育心理學家凱瑟琳·斯諾經指出, 6歲前會講故事的孩子,小學時學習和社交能力比較好 。同時,孩子還會從故事中吸取智慧,擁有更強的處理事情能力。
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今年夏天,我曾去過一個幼兒園,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上做 游戲 ,就津津有味的坐了下來。有幾個孩子在兩個彩色輪胎附近玩耍,其中一個小女孩拿的一個小熊掉進了輪胎底部。
小女孩說,看,小熊有危險了,被壓在了車輪山底下!另外兩個小朋友也圍了過來,其中一個說,咱們救小熊吧!另一個說,我看看能不能給山鑽個洞!說著,拿著身邊一個長條的積木,想把兩個輪胎的縫隙鑽開,但是努力的半天,輪胎也沒有動,小女孩回身看到我,說,大力士叔叔,能幫我把輪胎移開么?我笑著答應了。
然後去問小女孩,為什麼想到找叔叔幫忙。原來小女孩看過《愚公移山》的故事,最後兩座大山是被天神給移走的。
這就是故事的價值, 孩子們從故事中尋找生活的經驗,也開發了創造力 。
故事力是贏在未來的關鍵能力
不止如此,故事力還是孩子們面向未來的超能力。2005年,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在暢銷書《全新思維》中提到, 故事力,是贏在未來的6大能力之一 。因為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將取代掉大量標准化高,重復性的勞動,如銀行業、接線員、司機等行業。
人工智慧領域專家李開復曾指出,在中國,截至2037年,約40%的就業將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概會有4億人涉及到轉行的問題, 留給人類的行業只有創意性、 情感 性等5類工作,而這5類工作中有3類與故事力相關聯 。針對孩子的故事力啟蒙教育,將有效的培養孩子對故事的興趣,提升其在人工智慧時代的職業競爭力。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獲取這項「普通人的超能力」?
國內外幼兒語言專家等研究均證實, 幼兒敘事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思維完善、早期讀寫和 社會 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所指 故事力教育 ,就是針對孩子敘事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把真實或虛構的事件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出去的能力,具體可表現為 復述故事、創編故事和講述故事 等方面。
從故事三要素出發,分析每個要素的成因,可以進一步分為 故事拆解力、故事聯想力和故事思辨力 三個部分。
學會拆解故事
是提升孩子故事力的關鍵
通過故事拆解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兒童敘事框架的理解運用;通過故事聯想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兒童對故事內容的創編;通過故事思辨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兒童產生新穎獨特的故事觀點的能力。
國外學者Giuliana Pinto的研究發現, 學前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對故事的理解力而有所提升,但是對於故事結構的知識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兒童更傾向於記住故事內容而不是故事結構。
我們針對兒童服務站的孩子進行測試,結果也發現, 當孩子大腦中有故事的結構框架,他們往往能更好的復述故事的內容 。為此,故事拆解力的培養是提升兒童故事力最關鍵步驟之一。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和推廣專家、《朗讀手冊》系列作者吉姆·崔利斯曾說,就像成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記住所有新鄰居和新同事的名字一樣, 孩子也需要反復溫習才能達到記憶的結果 。每次針對故事的拆解,也是一個溫習的過程。
在我們日常的實踐過程中,發現故事無論長短,都可以 從整體脈絡、基本元素和敘事技巧三個維度進行拆解 。從這三個層面對故事進行系統拆解,好比給孩子拍一張故事扥「X光片」,讓孩子更清晰的了解整個故事。
1956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提出的思維能力模型,也從側面驗證了拆解故事的重要性。本傑明把思維能力由低到高分成以下六個階段,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如果孩子不會拆解故事,單純靠死記硬復述故事,這屬於思維能力中的最低階段——記憶階段。但當孩子進行系統拆解,孩子就會達到思維能力中的第二階段——理解階段。 記憶和理解這兩個層面的思維能力,是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基礎 。同樣,故事拆解力的練習,也是故事聯想力基礎。
故事聯想力的培養分為三個階段
美國創造性思維研究專家托倫斯發現,發現 3—5歲是創造性傾向發展高峰時期,9歲是創造力發展連續線上的一個下降點 。因此,父母們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培養孩子的聯想能力和創造力。
兒童其實有天生編故事的願望, 童話故事作家嚴文井曾說,「希望您能擠出一點時間,去注意聽聽孩子對玩具的自言自語 ,玩具居然說起話來,您的孩子給大木偶和小木偶分了姐妹,批評黑貓不洗臉。」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孩子最簡單的編故事創作。
一般來說, 孩子在3-4歲左右,就可以藉助道具進行一些簡單的故事創編,在孩子5-6歲左右,講故事和創編故事的能力快速發展 。故事聯想力的培養也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故事接龍,故事續編和故事創編。
第一個階段,故事接龍。一般來說, 故事接龍是在孩子3-4歲階段就可以開始,這個階段孩子還不能獨立完成故事的創作 。這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完成故事的接龍。在開展故事接龍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到之前做故事拆解力培養的意義所在。當孩子對故事拆解的越多,在故事接龍這個環節表現就越好。
第二個階段,故事續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適當提升故事力 游戲 的難度, 讓孩子以某故事開頭為基礎,進行故事續編 。這時孩子的創作還依賴於家長或老師提供的部分故事信息,並加以自身想像力的應用。在故事力星球項目中,曾讓孩子創作劇本,以「假如你是沉香,你會怎樣救三聖母?」為題,創作《寶蓮燈新編》。
孩子們想像力天馬行空,有的說,如果我是沉香,我就要去和孫悟空學72變,這樣我就變成如來佛祖的樣子去找二郎神,讓他把寶蓮燈給我看看,二郎神一定不會拒絕。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編故事的能力,讓很多成年人自嘆不如, 通過編故事和演故事,讓孩子們大大增加了語言表達能力、 社會 交往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
第三個階段,故事創編。這個階段是故事聯想力最高階的培養, 可以隨機找出3個詞語,讓孩子編出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力 游戲 不僅對於孩子難度系數很大,其實對於成人都很難。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我們曾經在志願者隊伍和孩子們同時進行故事創編 游戲 ,現在一些孩子已經編的比志願者快。
幼兒時期是投資教育和想像力培養的最佳階段 ,因為孩子的大腦本身就是充滿想像的,我們不要用教育去禁錮,只要給他們土壤,加以合適的方法,一定會長出最美麗的故事力之花。
讓孩子學會在故事中多角度分析
可以鍛煉孩子的辯證思考能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思·奧特利提出,故事就是人類 社會 生活的飛行模擬器。飛行模擬器會模擬飛機遇到各種情況,同樣,故事讓孩子了解一個充滿風險的故事世界。所以, 當孩子學會了思辨性地分析故事,對於生活中真實的事件,他們同樣擁有辯證思考,制定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 。
故事思辨力也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區分故事中的事實觀點。 在美國幼兒園,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常規訓練,就是教孩子區分Facts(事實) & Opinions(觀點) 。每一個故事背後都隱藏著作者的傾向性,甚至不同的人在講故事時都包含不同的思考和觀點。如果孩子能區別出事實和觀點,就能做出相對客觀的判斷。什麼是故事中的事實?指客觀世界所存在的情況,可以被驗證的。
比如在故事《小馬過河中》,牛伯伯說的「河水剛沒小腿」,以及小松鼠說「去年我的小夥伴被河水沖走了」,這都是屬於事實。那什麼是故事中的觀點呢?觀點,指對待事物主觀性的想法和判斷。同樣在《小馬過河》故事中,牛伯伯說「水很淺」以及小松鼠說「水很深」,這都屬於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曾說, 當兒童在不具備分辨「事實」與「觀點」的情況下,會將這些「觀點」當作「事實」形成心理暗示 ,從而影響兒童正確地認識自我,甚至有些觀點會一直影響兒童到成年。這就是我們要從小進行區分事實觀點的原因。
第二個階段,故事的角色扮演。故事為了製造沖突,很多故事創作者,都設置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這一個階段,我們拋開人物的正反面,讓孩子選定一個角色扮演,身臨其境的進入故事。孩子有天生的表演慾望, 可以引導孩子把正面、反面角色都扮演一遍,體會每個角色的心理活動和 情感 變化,孩子能體會到打破常規印象的故事觀點 。
第三個階段,故事多角度分析。很多孩子往往就一個故事只能得出一個道理或觀點,這其實就是思辨性不夠的體現, 要練習從一個故事看出不同的道理 。
在故事力星球項目中,我們曾以《丑小鴨》故事為例,有的孩子通過這個故事得出人要堅守夢想的道理,有的孩子說丑小鴨要去適合他的環境和群體,要不然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打擊。有的孩子看出生活需要機會,如果丑小鴨沒有碰到白天鵝,他可能會一直被埋沒。 孩子們通過思維的碰撞,對故事多角度的分析,提升對事物思辨性判斷的能力 。
培養孩子的故事思辨力
家長要保持開放的心態
思辨力的獲得雖然並不簡單,但是仍有一定的方法。在故事力星球項目中,曾運用獨創的「四色眼鏡」看故事法啟發孩子。第一副眼鏡,看真假。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 讓孩子學會從信息的真實性開始質疑,這對孩子思辨力培養很重要 ;第二副眼鏡,看得失。比如孩子得到一隻貓咪,就要失去一些時間去陪伴,讓孩子了解有得必有失。第三副眼鏡,從個體和整體看故事。
比如在寶蓮燈這個故事中,從個體的角度,三聖母和劉向之間是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但是從天庭整體的角度,玉帝必須維護制度,懲罰三聖母以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最後一副眼鏡,看正反。
很多約定俗成的故事總是習慣從正向或反向的角度去看,比如提到愚公移山,都想到精神可嘉,這就是正向的角度,其實,我們可以培養孩子從反面的角度看問題。如愚公移山,可否採用更科學的方法去移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我們可以加入更多視角,培養孩子的思辨力。
故事思辨力的培養本來就是練習多角度看問題,所以孩子的想法可以沒有對錯,有些家長一聽到不符合世俗判斷標準的觀點,就打斷孩子,這是家長缺乏思辨力的表現。所以, 孩子要培養故事思辨力,家長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 。
其實,不光是故事多角度分析,故事力系統模型中的每一個親子 游戲 ,都需要家長引導孩子進行,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是學步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更是孩子思維發展的規律。
好萊塢故事教父羅伯特•麥基曾說, 講故事是人類交流中最自然的一種形式 。相信隨著孩子們對故事的熱愛加深,孩子會越來越有收益,實現在未來道路上的「彎道超車」,創造出更精彩的故事。
③ 如何鍛煉講故事的能力
1、注重邏輯推理思維方式的培養。
推理的種類是根據一定的標准進行劃分的。根據推理前提數量的不同,可分為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根據推理的方向,即思維進程中是從一般到特殊,或從特殊到一般,或從特殊到特殊的區別,傳統邏輯將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三大類。
2、掌握邏輯推理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幾何證明的教學中,教師教學不難,學生學懂也不難,但學生往往一做就不會,對於稍復雜的題目更是無從下手。幾何證明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成績提高的一大障礙。
要突破這一難點和障礙,除掌握上述三段論推理的基礎邏輯思維外,還要注重邏輯推理的基本方法——綜合法和分析法的培養。
3、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應注重的幾個能力
邏輯思維以概念為思維材料,以語言為載體,每推進一步都有充分依據的思維,它以抽象性為主要特徵,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與推理。因此,所謂邏輯思維能力就是正確、合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要使學生真正具備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重以下幾個能力的培養。
④ 如何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我覺得首先應該先給孩子培養一些聽故事的能力,因為故事書里的語言有的時候確實很優美,還在融目染的都會記下,這些話讓他在給別人講故事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添加到自己的故事裡
⑤ 怎麼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要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首先需要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要讓他們會說,然後要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可以在平時加強繪本的閱讀,讓孩子去講繪本中的圖畫以及繪本的故事,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慢慢養成會講故事的習慣,同時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你
⑥ 如何提高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聽故事和講故事同樣重要。因為聽故事是一個信息輸入的過程,而講故事卻是一個把輸入如漏轉化為輸出的過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就會把這些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並且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
但有些家長表示:我們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他啥都明白,但是你讓他講的時候他卻講不出來了,怎麼辦?
孩子講不出來的原因就是他掌握的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這讓他根本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講更合適?怎麼講?所以,在幫助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這么做:
1. 讓孩子給故事添加細節
我們給孩子講完一個故事以後,就可以讓他復述一遍。孩子在講的過程中肯定有回憶不起來的地方,我們可以問一些細節,來引導孩子回憶,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給故事添加新細節。
比如我們給孩子講《三隻小豬》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挑戰,比如問問孩子:你剛才說大灰狼惡狠狠地對著小豬,那這只大灰狼是不是呲著牙呢?
孩子可能會說:不知道,剛才故事裡面沒有說。
我們就可以繼續引導:那你認為呢?
同時張牙舞爪地給孩子模仿一下大灰狼的動作。通過這樣的引導,孩子下次再去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把你這段描述加進去了。
你看,通過問細節,可以在孩子復述故事的過程當中去鍛煉他的創造能力。那當孩子在編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提問細節的方式,來幫助他擴充想像。這樣的提問既鍛煉了孩子對細節的抓取能力,也會讓他講出來的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2. 利用線索幫孩子把思路引回主線
在孩子復述故事的時候,記憶零散或者記串情節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除了問細節以外,家長還可以問一些線索性的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回憶故事的主線內容。那什麼是線索性問題?
比如一個故事裡面常常包含大量的因果關系結構,也就是只要記住情節A,就能推斷出情節B了。
所以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原因線索,比如:第一隻小豬做了一個草房子,當大灰狼來了,「呼」地吹了清掘 一口氣以後,小豬的房子怎麼樣啦?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一些結果,讓孩子反推原因,比如:第三隻小豬的房子吹不倒,你知道是為什答橡核么嗎?
通過提問線索的問題,不但能幫助孩子回憶故事內容,還能鍛煉他對因果關系的邏輯推導能力。
學學育兒知識,讓我們成為更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