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你列舉四個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故事
1、戰地女傑
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
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盡管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
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
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
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2、豐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
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麼。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進的道路。
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永恆的豐碑。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3、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
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
「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
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
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拚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
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
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拚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
曾經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里,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4、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
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
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5、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亘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
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
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
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直往頭上沖。
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後,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
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嘛。決不能!」。
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
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
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彷彿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
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
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她墜落的聲音那麼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一去七十年!白雲蒼狗,世事變遷。
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艷,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濕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
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采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
2. 紅軍長征路上發生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1、金色魚鉤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2、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
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
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
3、毛澤東揮淚送衣給「幹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戰後,中央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在危急時刻,毛澤東力挽狂瀾,指揮主力紅軍避實擊虛,向敵人兵力空虛的貴州開進。紅軍進入貴州後發現這里的窮人特別貧困,被形象地稱為「幹人」,因為他們的血汗已被各種苛捐雜稅榨得一干二凈。
所以,紅軍所到之處,到處都是向他們求乞的「幹人」。這些「幹人」一個個衣不蔽體,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個紅軍指戰員,許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淚。在紅軍路過烏江南岸的劍河縣時,人們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孫子寒冬里仍穿著補丁摞補丁的單衣。
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紅軍指戰員們立即圍了上來。此時,毛澤東從後面走來,見前面圍著很多人,急忙問發生了什麼事。「老媽媽說,她家一年收的糧食全被地主搶光了,她兒子前幾天也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她沒有活路,只好和小孫子四處討吃的。」聽到這兒,毛澤東已是熱淚盈眶。
他當即脫下身上的毛線衣,又叫警衛員拿了兩袋干糧,連同毛線衣一起送給老婆婆。他蹲下來,親切地對這位絕望的老人說:「老人家,你記住,我們是紅軍。」穿上毛線衣的老人感動地直點頭,嘴裡連聲念叨:「紅軍,紅軍」領著她的小孫子,顫巍巍地走了。
4、毛澤東慟哭警衛班長胡昌保
毛澤東在指揮紅軍飛渡天險大渡河後,於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親率軍委縱隊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衛員一起艱難地往山上爬。
正在說笑之際,忽然,毛澤東的警衛班長胡昌保擺手示意大家停下。這時,大家才聽清頭頂上響起了嗡嗡的馬達聲,抬頭一看,從東南方向來了幾架敵機。毛澤東急忙讓大家隱蔽,可來不及了。人們還沒來得及跑開,敵機便俯沖下來,扔下了幾顆炸彈。
呼嘯的炸彈成群落地開花,爆炸聲震耳欲聾。其中一顆炸彈落在離毛澤東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衛班長胡昌保大喊一聲「主席」,隨即猛地向毛澤東撲去,趁勢將他推向一邊。瞬間,毛澤東剛剛休息的地方騰起了煙柱。大家不顧一切地圍了過來,只見胡昌保雙眼緊閉,渾身是血,倒在地上。
所幸,毛澤東沒有受傷。滿身塵土的毛澤東蹲在胡昌保身旁,一邊用手撫摸著他的頭,一邊輕輕地呼喚著:「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澤東的呼喚下,胡昌保緩緩地蘇醒過來。他微微睜開雙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邊。
胡昌保躺在毛澤東的懷里,望著圍在身旁的警衛班戰友們,緩緩而吃力地說:「同志們,不要難過!你們替我保衛好主席吧!」胡昌保看著大家,然後慢慢地閉上眼睛,頭一歪,倒在了毛澤東的懷中。
毛澤東把胡昌保輕輕放下,叫人取來一條毛毯,蓋在烈士遺體上。面對為保護自己而犧牲的戰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淚水從寬闊的臉頰上不停地流下來。
5、陝北吳起鎮,毛澤東痛哭紅軍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率先到達陝北吳起鎮。為迎接新的偉大斗爭,中共中央召開了一次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毛澤東走上講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紅軍將士們
目睹眼前這些衣衫襤褸、憔悴疲憊、面黃肌瘦的紅軍幹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淚水。
他含淚說道:「我們雖然丟掉了中央根據地,遭到了失敗,但到了陝北,畢竟還是勝利了!我們的隊伍少了許多人,損失是慘重的。但走過來的同志經過千錘百煉,都是革命的種子!我們的事業是偉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現在我們要從頭做起。」
毛澤東是意志如鋼的革命偉人,平時輕易不流淚,當著如此眾多的人流淚還從來沒有過,而這次,這么多紅軍幹部看到了毛澤東這么傷心地流淚。
3. 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1、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
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
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
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
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3、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 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亘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
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
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
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後。
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
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嘛。決不能!」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
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
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
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
彷彿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
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
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
4、紅軍鞋
我們來到大雪山下。當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說除了「神仙」,就連鳥也飛不過去。還有的說,有一年天旱,人們抬著菩薩上山求雨,事先沒有吃齋。
「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個也沒下來。我們不信什麼「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點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了這情況,教育大家說:「神山」不可怕,紅軍應該有志氣。
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過山去。這些話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軍團首長也向我們講明了雪山的情況。出發前,上級規定每人要准備兩雙鞋,把腳保護好,而且特別強調要認真執行。
我除了腳上的爛草鞋,就剩一雙拴在皮帶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來,用手掂量著,心頭湧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據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縈繞著。
送得哥哥前線去,做雙鞋子贈送你。鞋上綉了七個字:紅色政權萬萬歲。想起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們離開老根據地時的情形。那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十分難過。
捨不得離開那裡的親如骨肉的人民群眾。老鄉們的心情也和我們一樣,知道我們要出發,清早就抬著各種慰勞品來送別。一位老大爺拉著我的手,把一雙「紅軍鞋」塞給我。
這是雙非常結實的布鞋,鞋幫上綉著「慰勞紅軍戰士」「殺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動了半天才說:「孩子,帶上這雙鞋吧!這鞋一到紅軍的腳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
地再廣,山再高,你們也能把它「量」完。」我看著老大爺,看著手裡的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從那以後,這雙鞋就掛在我的腰間,成為我最好的夥伴。
5、年齡最小的11歲女紅軍
在紅軍女戰士隊伍中,有一位年僅11歲的小姑娘,只見她身背一條線毯、腰別一把橫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為大家鼓勁,她就是長征中年齡最小的女紅軍——王新蘭。
王新蘭,1924年出生於四川宣漢一個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維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黨員。在叔叔的影響下,王新蘭的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先後加入共產黨。
王新蘭7歲時,因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黨組織常讓她傳遞秘密文件。1933年紅四軍入四川,王維舟領導的「川東游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他任軍長。
當時王新蘭只有9歲,雖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領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紅軍要長征了,家裡只留下王新蘭和多病的母親。看到王新蘭終日如坐針氈的樣子。
15歲的姐姐、紅軍女戰士王新國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著紅軍一起走。於是,在姐姐王新國的鼓勵下,王新蘭鼓足勇氣報名參加紅軍。
深明大義的母親對此感到特別欣慰,只是擔心王新蘭年齡太小,紅軍不收。時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們。當他見到王新蘭扎著兩個羊角辮、個頭還沒有步槍高時。
便微笑著問:「你這么小能幹什麼?」王新蘭惟恐紅軍首長把自己看小了,便大著嗓門說:「我什麼都能幹!」徐主任見她率真的樣子,哈哈大笑:「哦?什麼都能幹?那就說說你能幹些什麼。」
「好!」聽首長話有鬆口,王新蘭的勁頭更足了:「我會寫字,會跳舞,會吹奏,還會唱歌!」說著她還用手在地下寫了幾個字讓徐立清看。
這時,姐姐王新國也在旁邊幫腔:「首長,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別看她年齡小,可她已經為黨工作好幾年了。」她如數家珍般把王新蘭幾年來為黨傳遞情報的事講給徐立清。
徐立清一邊聽,一邊連連點頭:「嗯,不錯,不錯。」專心聽王新國說完,徐立清轉而對王新蘭說:「小妹妹,不是紅軍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齡太小了……」
一聽又沒希望了,王新蘭發起了小孩脾氣:「小?小怎麼了?哪個天生會打仗,還不是一點點學起來的。我雖然年齡小,可學東西還快呢!」
看王新蘭參軍的決心很大,徐立清最終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過來吧!」王新蘭當即興奮得跳了起來。隨著一聲「是」,王新蘭拉著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麼,對著她們喊:「你媽媽同意嗎?」「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從門外飄了進來。幾兄妹把母親託付給地方蘇維埃組織後,第二天一大早,王新蘭就到紅四軍報到了。
王新國被分配到紅四軍政治部宣傳委員會工作,王新蘭則安排在委員會下屬的宣傳隊當宣傳員。一到宣傳隊,姊妹倆就開始編演節目、書寫標語。長征路上,王新蘭和戰友一起穿山越嶺。
爬冰卧雪,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大罪,從不叫苦叫累,也從不掉隊。不過,王新蘭確實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著馬尾巴才攀上去的。過草地,她有些時候也不得不趴在紅軍大哥哥的肩膀上。
盡管這樣,王新蘭只要有機會,就會立在風口、站在路邊,為戰友們送歌獻舞,加油鼓勁。小紅軍王新蘭愣是用稚嫩的雙腳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隨同大部隊勝利到達陝北。
4. 紅軍25000里長征中有多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如什麼什麼什麼
1、斷腸就義紅軍師長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紅軍突破敵軍三道封鎖線後,在湘江進行了一次慘烈的血戰。紅軍傷亡很大,由出發前的8.6萬人銳減至3萬。在這場戰斗中,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負責掩護中央機關轉移。主力紅軍西渡湘江後。
敵軍切斷了他們的通道,全體官兵血戰數日,與敵人拼盡彈葯。最後,除少數紅軍突出重圍外,6000名將士幾乎全部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江面。至今,當地還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中央紅軍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帶領的百餘名官兵在突圍中因寡不敵眾全部陣亡,他本人腹部受重傷,不幸被捕。
在被敵軍抬往縣城的路上,他從昏迷中醒來,乘敵不備,用手伸進腹部傷口,絞斷了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 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詮釋了理想和信念。
2、賀子珍捨身救傷員
賀子珍是毛澤東的妻子。長征開始時,她已懷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賀子珍隨幹部休養連在黔西盤縣境內隱蔽休息時,突然遭到國民黨飛機的襲擊。一個擔架員被炸死,傷員暴露在田地里,敵機又一次俯沖下來。
在這危急關頭,產後虛弱的賀子珍立即沖過去撲在傷員身上,用自己的軀體掩護著傷員。傷員得救了,賀子珍卻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塊彈片。當時醫療條件很差,只得把表層的彈片取出,有些深入體內的彈片伴隨了她一生。
部隊又要出發了,賀子珍為了不拖累大家,影響部隊行軍,主動要求留下來。毛澤東和戰友們堅決反對。在戰友們的幫助下,她繼續隨部隊長征。賀子珍這種捨生忘死救傷員,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激勵著戰士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走向最後的勝利。
3、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紅三軍團與敵軍為爭奪婁山關展開了激戰。軍團長彭德懷十分焦急,因為不拿下婁山關,紅軍大部隊就有被圍殲的可能。突然,軍團宣傳隊長鍾明彪發現,敵人陣地里跑過來一個人,他一手捂著肚子,一邊往山上招手。鍾明彪立即沖出掩體,跑去接應。
跑近一看,原來是半年前剛入伍的小戰士。他的衣服已被鮮血染紅,腸子流了出來。見到鍾明彪後吃力地喊著:「十團已沖上主峰,又被敵人壓下來,快派部隊增援!」鍾明彪想給他包紮,他說:「別管我,快去報告!」鍾明彪只好飛速跑回指揮所匯報。
彭德懷立即命令幹部團增援,一鼓作氣拿下了婁山關。後來,鍾明彪和戰友們沿著一條血路,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了已經犧牲的小戰士。大家忍著眼淚掩埋了小戰士,悲痛萬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4、毛主席愛兵如子讓擔架
長征初期,毛澤東大病初癒,組織上給他製作了一副擔架,配備了坐騎。但他很少用擔架,不是讓給生病的警衛員,就是讓給凍腳的小戰士。
坐騎更是秘書、警衛、勤雜人員輪流使用。渡赤水河時,警衛員黃澤九因肚子痛掉隊了。毛澤東馬上將擔架留給他,自己和戰士們夜行軍走了100里山路。盡管很疲勞,他們一路上還給戰士們講笑話,鼓舞大家。
一天,紅軍來到雪山腳下,機要秘書黃有鳳又突然得了瘧疾,打擺子發高燒。毛澤東親自找衛生員給他服葯治療,又讓他躺在擔架上,一再鼓勵他要堅持下去。
可毛澤東自己卻拄著拐棍,迎著刺骨的寒風,一步一滑地向著雪山走去。黃有鳳躺在暖暖的擔架上,望著毛澤東那舉步維艱的身影,感動得熱淚盈眶。長征中,紅軍將領們像這樣愛兵如子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5、彭德懷宰殺坐騎救急
1935年8月,紅三軍團在過草地時,由於連續長途行軍作戰,幹部戰士都十分疲憊。因為缺糧,他們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飢。此時,軍團長彭德懷決定把僅有的六匹騾子全部殺掉,以解燃眉之急。身邊的警衛員和飼養員一聽要宰殺全部騾子,包括彭德懷的坐騎大黑騾子後,都不同意。
這頭大黑騾子在長征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路上,它不是馱著糧食、器材,就是馱著傷病員。過湘江時,許多不會游泳的戰士就是它一次次地運過江去的;過雪山時,一些疲勞過度奄奄一息的戰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懷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殺它們,部隊靠什麼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後,騾子全部殺掉了,軍團部只留下了一些雜碎,其餘都留給了後面的部隊,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紅軍戰士,使部隊渡過了難關。
5. 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
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二、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
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
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
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政府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三、三次遇到母親
1934年,劉湘圍攻川陝蘇區。紅軍撤離時,紅軍戰士李中權全家9人參加長征。其中,李中權的父親李惠榮、母親王理詩、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長征途中先後犧牲。1937年,兄妹在陝北團聚時,只剩下4人。雖然和母親同在長征隊伍中,但李中權和母親只有過3次短暫相見。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當時母子兩人已經知道李中權父親的死訊,但都向對方隱瞞,最後還是母親告訴了李中權。由於任務在身,李中權匆匆離開了母親。
第二次見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權在寶興縣意外遇到母親,那時正准備二過草地。母親拉著他的手,高興得顧不上回答他的問話。李中權沒有告訴母親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婦的死訊。第二天一早,隊伍就要出發了,李中權又一次匆匆和母親告別。
第三次見面是在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縣東邊耳時,李中權當時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行軍路上遇見了母親、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李中權留下自己的戰馬和部分干糧,含淚而去,不忍回頭。
李中權後來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母親面容極度憔悴,神情憂郁,只是獃獃地望著我,似乎累得已經不能開口了。」雖然憑著驚人的毅力和戰馬的幫忙,李中權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翻過了雪山,但1936年7月7日,在西康草地爐霍縣,李中權的母親再也走不動了。
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帶著老人留下的拐杖,一直走到陝北。
四、金色魚鉤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
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五、半截皮帶
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十三四歲參加長征。過草地的時候,干糧野菜、槍皮帶都被戰友們吃光了,開始輪流吃周廣才的皮帶。估摸著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著懇求戰友:「不吃了,同志們,留著做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見毛主席」。
就這樣,這條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帶留存了下來。為緬懷先後犧牲的戰友,周廣才一直珍藏著這條皮帶,還在上面燙了「長征記」。
6. 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
一、長征途中出生的孩子
長征途中,紅五軍團參謀長周子昆的妻子曾玉是一名在戰火中生下孩子的女紅軍。曾玉本不在長征的名單中,但她實在捨不得離開紅軍、離開自己的丈夫。挺著7個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隊伍後面一路走了下來,成了編外人員。因為是「編外」,曾玉沒有口糧和裝備,憑著堅韌的毅力和戰友們的接濟苦苦支撐。
部隊在翻越老山界時,遇追兵追趕,那時曾玉肚子疼得厲害,馬上要生了。董必武找來擔架抬著她沒走多遠,抬擔架的人在遭到敵人襲擊時放下擔架跑了。曾玉只好騎上錢希均找來的馬,顛簸中,鮮紅的血順著她的腿流下來,把馬鞍上墊著的被子都濕透了。
追兵越來越近,女紅軍們只好把她從馬上扶下來,攙著她走。大家架著曾玉一步一個血印朝前走,想找一個稍微安靜和安全點兒的地方把孩子生下來。莽莽山林中,不見一戶人家,幾位女紅軍只好找來一把枯草,把曾玉圍起來,孩子就出生在這把枯草上。
這個紅軍長征途中出生的嬰兒還沒睜開眼睛,她的命運就已註定。她的母親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有人能收養。孩子的哭聲在繼續,母親的心更痛,女紅軍們只能架起曾玉繼續趕路。
1936年,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時,婦女幹部李金蓮就要生了。草地一望無際,婦女工作人員只好在距離大部隊行軍道旁不遠的地方圍成一個圈,李金蓮就在這個圈中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後,大家你扯一塊衣襟、他湊一塊布,勉強把孩子包裹起來,走出了草地。後來,她含淚把孩子送給了當地的老鄉。
二、七根火柴
王願堅在1985年發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說中,生動記述了這一曾經真實存在著的故事——一名紅軍戰士在即將陷入沼澤地的戰友身上找到了一本黨章和寶貴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隻手緩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並且是乾燥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戰士用生命守護的火柴和黨章留了下來,然而他卻永遠地犧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對於在草地上行軍的戰士們來說,就像是救命的葯品一樣。草地里的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經常凍得戰士們瑟瑟發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貴的物品之一。這位戰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帶給多少戰士溫暖,挽救多少戰友的生命。
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來取之不盡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重溫紅軍長征的歷史,不僅是為了表達長眠於長征路上的無數革命先烈的深切懷戀,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紅軍戰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好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主席借書故事
在長征途中,因為毛澤東愛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曾鬧出過笑話。有一天,紅軍隊伍經過一個村莊,毛澤東命令隊伍在村外紮好營地,然後派警衛員去村裡借書。毛澤東對身邊的警衛員說:「小王,你去村裡看看有沒有讀書人,想辦法幫我弄『水滸』和『三國』來。」
警衛員找了幾個讀書人,其中有一個私塾先生,他知道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好兵,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聽說紅軍首長需要「水壺」和「三鍋」用。私塾先生二話不說,拿出家裡的水壺就給了警衛員,可是,他家裡實在沒有「三鍋」,只有「一鍋」,但他也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裡僅有的一口燒飯鐵鍋交給了警衛員。
警衛員謝過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壺和鐵鍋帶回了駐地。警衛員說:「主席,水壺拿來了,村裡人沒有一家有『三鍋』,我就借來了『一鍋』。」毛澤東抬頭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衛員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緊學習文化知識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國四大名著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而不是燒水的水壺和做飯的鐵鍋。
四、運動會燒牛糞
紅軍在爐霍期間,為了活躍長征途中的部隊生活,鼓舞士氣,朱德總司令倡議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運動會。這次運動會內容十分豐富,有球賽、賽跑、跳高、跳遠、跨越障礙,有刺殺、投彈、騎兵表演,也有識圖、測距、識別和利用地形地物。在這次運動會上,最別出心裁的項目,要數朱總司令提議增設的燒牛糞比賽了。
比賽規則是,看誰先點著升起火苗。比賽開始了,隨著點火的信號聲響起,數千名紅軍戰士幾乎在同一時間劃著了火柴。一會兒,寬闊的平地上到處冒起了青煙。青煙越拉越長,越滾越大。數千條煙龍匯合在一起,翻動飛騰,直上青天。
五、吃冰激凌
爬雪山時,周士第在黃埔一期的老同學———幹部團團長陳庚,提議周士第用廣東話給大夥唱支歌。周士第大大方方地放開嗓門,唱了兩句,自己就開懷大笑起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有人吃干糧,有人一把一把地吞雪解渴。幹部團參謀長畢士梯把珍藏在筆記本中的一小包糖精拿出來,往每個人的口杯里放了一點點。
肖勁光大聲喊道:「來來來,吃冰淇淋了!」周士第嘗了一口拌糖精的雪粉,故作陶醉狀說:「我這杯,比南京路冠生園的還美哩!」陳庚也嘖嘖贊道:「我的更美,是安樂園的哩!」他們把干糧當餅干,把雪粉當冰淇淋,又說又笑,渾身的疲乏一沖而散。吃罷「冰淇淋」又向著雪山頂上爬去。
六、吃牛皮
郭林祥在回憶錄中記載:「走出草地的前一天,我帶的干糧就吃完了,肚子餓急了。好不容易找到前面部隊殺氂牛吃後丟下的一塊皮,我撿起來,把毛燒掉再烤,半生不熟的,洗一洗就吃,一邊咀嚼還一邊吱吱地響,靠這塊牛皮維持了一天。
「其實,能吃到皮帶,那對戰士們來說,可是一頓大餐。」黃忠學將軍的兒子黃宏波說,「父親常說,吃皮帶時,先把皮帶烤一烤,烤軟了以後,再放到水裡煮。這一根皮帶,就是戰士們的美味佳餚了。」
黃忠學的回憶錄中也寫到:「一天,一個同志笑著對我伸出一雙手,『給一塊油炸餅干你吃吧。』我驚喜地接過來瞧著:『你從哪兒撈到的餅干呀?』焦黃的顏色,綴著粟米大的泡泡兒,很像是油炸的。我放到嘴裡嚼了嚼,覺得滋味不錯,就問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呀?』『牛皮!』他哈哈地笑了。
我們十來個人每人都有一條牛皮帶,往後,我們除了挖野菜充飢外,還烤牛皮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