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金《寒夜》讀後感
【篇一:巴金《寒夜》讀後感】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凈凈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來,小宣畢竟是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暫且不說,其餘的三個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個最親最愛的人,卻不能和睦相處,偏偏要相互傷得很痛很痛,難道說愛真的要與痛永遠相伴嗎?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著《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為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時社會大家庭已經讓人不得安寧,為什麼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系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麼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於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於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麼會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篇二:巴金《寒夜》讀後感】
在讀《寒夜》的時候,有種讀巴金的《家》的感覺,從頭到尾,給你一種陰郁,沉悶,壓制的感覺了。除了小說你那濃濃的母愛和夫妻之間那不時感動的愛情,剩下的,確實只能是「寒夜」了——抗戰勝利前——經濟蕭條——難以為生的寒夜。
覺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親汪母,他妻子曾樹生。三個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本來,我們知道,一個三角形,它的穩固性是最高的。但是,當其中一個角不牢固的話,這個三角形也就不穩固了。小說中汪母和妻曾樹生的關系就是動了三角形的角——不穩固了。在讀小說,有點不明白為什麼這樣。過後想想,是否是傳統和進步小資產階級**。汪母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她深愛自己的兒子,愛得有點入骨。她痛惡兒媳那種小資產階級的作風,早出晚歸,參加舞會,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厭惡,巴不得她離開。而曾樹生,她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經濟上獨立,甚至能支持難以維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參加舞會,都不假。這註定了這兩個女人之間的斗爭,可是她們也都是愛汪文宣的,因此她們的戰斗往往為了汪文宣而達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謂的「大好人」,事實上,確實是一個好人,在出版社一個小小的校對職員。無疑,這樣的人生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悲劇,尤其是在困難的,人情稀薄的社會。這里沒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們疏遠,甚至同事集體寫信要他別去上班,怕傳染給他們。除了鍾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鍾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兩個人最後都雙雙病死。汪文宣給人的整個感覺就是軟弱,缺乏鮮明的個性,事事謙讓,沒有心機。他夾在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之間是相當難做的,他愛他的母親,同時也深愛他的妻子。在她們每次爭吵的時候,他都在母親面前替妻子說話,在妻子面前替母親說話。到最後他重病在床,她們還爭吵的時候,他深痛欲絕。最後曾樹生離開這個家,隨銀行牽到了蘭州,還有她的男朋友銀行的陳經理,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但她還是每月都寄來信和給家裡相信的費用。說明她對這個家,特別是汪文宣,還有在學校的兒子,還是有感情的。而那時汪文宣的肺病,也越來越重,只有母親,在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這個家裡,已經沒有了生氣,沒有了笑容,只有壓抑和痛苦。
到最後,汪文宣快死的時候,抗日戰爭勝利了。可是,這個家的苦難,並沒有改變。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干。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已經死了,葬在哪裡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兒子也不知道搬哪裡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冷。
【篇三:巴金《寒夜》讀後感作文】
《寒夜》的誕生,標志著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通過數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了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便彌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後,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著故事的結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於抗戰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著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辦「鄉村家庭化的學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實生活毀掉了」。成為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成為汪文宣的主導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爭,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驚受怕環境里,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著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裡發冷,卻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為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拚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為「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國統區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願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展開。戰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與逃難的恐懼,成為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為中心,適當地將筆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唐柏青、同事老鍾。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篇四:巴金《寒夜》讀後感】
每個時代都凝聚著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裡,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著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著病體在辦公室里那麼卑微地做著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說,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盡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著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裡,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著。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里,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么?」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么?」——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著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么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乾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霉。」日日夜夜盼望著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群,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篇五:巴金《寒夜》讀後感】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為背景,以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郁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著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著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著,飛機在上空盤旋著,時不時發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為此刻的心中,有著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著,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為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可是都這么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於是決心去找妻子。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次兩次的新鮮事了,他的軟弱,忍讓,已經讓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中疲憊了。那麼,他到底有著怎樣的家庭呢?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的知識分子。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並在這里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託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由於社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里工作並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系的惡化,倆人的經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著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後來終於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後,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著小宣離開了這里,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著,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後覺得這個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的不景氣,國統區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著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的高材生,卻因為戰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裡,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的沖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里,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著現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才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裡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局息息相關。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妻子都這么說他,但他不以為然,彷彿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沖突導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沖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後終於爆發,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里,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著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是啊,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為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斗,可最後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篇六:巴金《寒夜》讀後感】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盪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據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復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准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凄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作文
【篇七:巴金《寒夜》讀後感】
如今已經是二月了,張家港的天氣已經與凜冽的寒風擦肩而過,閱讀中,閉上雙眼,腦海中閃過的全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景:裝束入時的曾樹生,體弱多病的汪文宣,還有那老媽子一般的汪老太太……
《寒夜》是巴金寫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個人絕唱,這部著作無須寫出轟轟烈烈的生活,也不必描繪出那凄凄慘慘的境況,只須寫出那抗戰時期的艱辛,就足以顯示中國家庭走向崩潰的過程。我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三百多頁書,它主要講了本書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懦弱、多病,就為了那一點點的工資而賣命。主人公的妻子曾樹生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她憑著自己的美色當了銀行的「花瓶」,收入挺高。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給家庭帶來了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就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復雜化,最後終於陷入了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和一個在銀行一起辦公的主任去了蘭州,而汪文宣則在吐血中身亡。
從開始看到看完這整本書的每一刻,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酸,我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而感到悲哀: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為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吵?當時的社會已經讓所有人都不得安寧,為什麼四口人不能同甘共苦、和睦相處?為什麼他們不可以齊心協力地去面對一切呢?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從三從四德,汪家恰好處在舊社會和新社會相交的民國時代,汪老太太是一個舊社會的媳婦,而曾樹生則是新社會的媳婦。汪老太太腦中充斥著舊社會的觀念,所以對於曾樹生這個新社會媳婦追求自由的行為非常厭惡。而曾樹生,這個試圖讓自己過上一些應得的好日子的女人,最後雖然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自由,但卻在一年後回家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貴的很多東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曾樹生的兒子不知去蹤。而小說的最後卻是這樣一句震撼人心的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確都需要這久違的溫暖,而她,曾樹生,尋求到她最渴望的自由,但卻又要重新找回溫暖。這,是對曾樹生的譏笑,還是對舊社會的諷刺?
看完這本書,書中的點點滴滴都清晰的在我腦海中回盪,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著我的心。此時的周圍並不是那麼的寒冷,而我卻不知道為什麼,全身都感到出奇的冷,我想,可能是書中那凄涼的情節,是書中那凄苦的結局,是書中那最後一句震撼人心的話讓我的心變的寒冷,變的凄涼!現在,我只想忘掉在我腦海和心靈中已經紮下深根的故事情節,讓我那失去溫暖的心再次變的溫暖起來……
【篇八:巴金《寒夜》讀後感】
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是一個陰晦的冬季。在陣陣警報聲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著,跑向那個狹小的防空洞。寒冷仍在繼續,荒涼、陰暗籠罩著大地,沒有一點生機。
這是一個發生在抗戰勝利前夕的故事,是一個瑣碎而又凄慘的故事。這是一個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兒子,有最為普遍的婆媳矛盾,有最為常見的經濟困難,就是這樣的四口之家,演繹了一段生離死別的悲劇。
樹生,我同情你。你是一個那麼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卻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斷收斂,委屈著自己,你為了家庭,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隨毫無怨言,卻總是招來婆婆的冷嘲熱諷。你渴望愛情,渴望友誼,卻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漸放棄。樹生,你很累,不是身體,而是心。你的心已經緊綳了好久也該松一鬆了。樹生,我了解你對自由對生活的渴望,你想讓自己的短暫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麼你為什麼不走呢?走了又為什麼回來呢?回來,面對的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現實,你能承受得了嗎?他們欺騙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舊改變不了他們對你的欺騙。其實他們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可能永遠不回來,卻仍不告訴你,讓你永遠生活在自責中。樹生,你是不是很痛苦?
文宣,我雖不恨你,卻也無法原諒你。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雖然他們稱你為「老好人」,但我更願意稱你為懦夫、弱者。因為你的軟弱、妥協,讓最愛你的人受到了傷害。當你的母親辱罵妻子時,你總是唯唯諾諾,不敢大聲的反駁。你明知道妻子的個性,還要他學會忍耐,忍耐自己母親的無理。文宣,他不應該是你守護一生、保護一生的人嗎?為什麼還要如此對她?文宣,你不覺得自己很殘忍嗎?殘忍地把他推開,讓他漂泊在異鄉,又殘忍地不告訴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為她好嗎?你有沒有想到他的痛苦和傷心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卻讓樹生痛在心上。
這是一個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世道的悲劇。在戰火硝煙的籠罩中,有多少家庭支離破碎,生離死別。為了生存,每天都處在驚慌中的人們無可奈何,彷彿一切都是聽天由命。這是時代的悲哀,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裡,人能活著正是不易了,
天還是那樣冷,風還是那樣吹,日子一天天過去,迎來了春天,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人們高興了,緊綳的神經終於可以松開了,有的人在慶賀勝利,有的人在慶賀新年,書生也最終很耐走過這個春天。
時光飄過,人已作古,願樹生與文宣能夠在地下相遇,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⑵ 中國古代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1、孟姜女哭倒長城
孟姜女為陝西人,年十六,一天在家後園洗澡,被逃進園中躲避抓夫修長城的范杞看到,於是孟姜女就嫁給了范杞,在他們成婚之際被官府發現,於是將范杞抓到山海關修長城。這一去就是三年,杳無音信。北方冬天寒冷,孟姜女就做好棉衣,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山海關尋夫。
可是她的丈夫已經因修長城累死,埋在長城下面。孟姜女悲痛至極,哭聲震天動地,終於將修到海邊的長城哭倒,孟姜女尋到丈夫的屍骨埋葬地,自己投海自盡。於是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中出現了孟姜女墳——即今綏中縣西南四塊露出海面的黑色礁石。
2、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讓含纖。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3、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白天都要到地里幹活,只有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寒夜裡讓人感動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坦仿義,博得元帝信任。
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漢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老亮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貪污錢財,被漢成帝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⑶ 感人小故事
第1個故事 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洞羨窮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冊培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第2個故事 純真的心
有一個小鎮很久沒有下雨了,令當地農作物損失慘重,於是牧師把大家集合起來,准備在教堂里開一個祈求降雨的禱告會。
眾中有一個小女孩, 因個子太小,幾乎沒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來參加祈雨禱告會。
納姿拍就在這時侯,牧師注意到小女孩所帶來的東西,激動地在台上指著她說:「那位小妹妹很讓我感動!」於是大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了過去。
牧師接著說:「我們今天來禱告祈求上帝降雨,可是整個會堂中,只有她一個人今天帶著雨傘!」大家仔細一看,果然,她的座位旁掛了一把紅色的小雨傘; 這時大家沉靜了一下,緊接而來的,是一陣掌聲與淚水交織的美景。
有時我們不得不說:小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小」,他 (她)們其實很「大」!他(她)們的愛心很大!他 (她)們的信心很大!
第3個故事 我們只不方便三小時
那天跟老公幸運地訂到了票回婆家,上車後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的位子上,老公 示意我先坐在她旁邊的位子,卻沒有請這位女士讓位。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老公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
他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台北,從頭到尾都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下了車之後,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說:「讓位是善行,但從 嘉義到台北這么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 」 老公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三小時而已。」聽到老公這么說,我相當感動,有這么一位善良又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讓我覺得世界都變得溫柔許多。
心念一轉,世界可能從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 轉向的能力,就看我們怎麼想,怎麼轉。
我們不會在三分鍾內成功,但也許只要花一分鍾,生命從此不同。
你看完這篇短文後,可以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可以把報紙放一邊,閉起眼睛沉思一會;也可以把這篇短文,轉寄給很多朋友。
當然,我最希望你選擇最後這一項,誰知道,你可能會改變很多人的一生。
「我們不一定會因為賺很多的錢而富有,但我們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⑷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你認為哪幾位作家最厲害
魯迅:魯迅對這個社會的洞察力透徹到可怕。今天讀魯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會里的種種現象魯迅的書里早就都寫了。魯迅一生創作最多的是雜文,不過畢竟雜文是應時而作,現在理解起來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難。魯迅的詩成就很高,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魯迅的現代散文詩集叫《野草》,比較晦澀難懂,建議最後閱讀。我覺得最值得讀得是魯迅的小說,魯迅的小說並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讀情節的話一個半天就能讀完,理解卻需要一生。如果只打算讀幾篇的話,我推薦《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編》,以前人們不太重視,不過的今天對其評價越來越高。
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加上前面的還珠樓主,被稱為武俠小說的「北派五大家」。我國的武俠小說不是只有「金古溫黃梁」,這些民國時期的武俠作家可以說是他們的前輩。今派武俠和老派武俠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作家往往都是真懂武術的,有不少人就喜歡這種老派的風格(近年來表現民國時期的功夫片增多可見一斑)。王度廬可能是其中比較有名的,那部有名的電影《卧虎藏龍》就是改編自其同名小說。
附一些簡評:
蘇曼殊的古體詩我很喜歡,「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胡適是現代文學開先河的人物,但在文學方面成就不高,入門可讀《胡適文存》。
葉聖陶擅長寫知識分子,暴露過不少當時教育界的黑暗(現在也一樣),代表作《潘先生災難中》《倪煥之》。
廢名(馮文炳)風格和沈從文類似,質朴、典雅,寫田園,寫鄉村,有《桃園》《竹林的故事》,是小說,也是散文。
朱自清:家喻戶曉的散文家,《歐游雜記》值得讀讀。
丁玲早期的作品值得讀讀,《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
廬隱、凌叔華、蘇青、梅娘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尤其是蘇青的《結婚十年》《續結婚十年》依然不少人在讀。
台灣方面,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影響至今不息。
最後補充幾點:本文的推薦有一條最高標准,就是今天仍然值得讀的作品。現代文學畢竟距今已經半個多世紀,有些作品今天的人已經讀不下去了,可能文學史意義大於其文學意義,不過仍有很多作品是能夠超越時代的。
關於現代文學的分期,學界一般認為是1917至1949,即新文化運動到建國,不過這種界定往往經不起推敲,1917年之前也有白話小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政治事件,以政治界定文學並不嚴謹,何況還有港澳台文學的存在。現在學界有一種傾向,就是把現代文學的時見上限往前推,有推到清末的,最早的還有推到晚明的,即與世界同步。本文不糾結這些,還是採用一般標准。
⑸ 有哪些很感人的民間故事
民間很感人的故事不在少數,我舉幾個例子,上海的火災現場,守望犬晶晶不吃不喝,在這里等待主人的出現,直到主人出現在消防中隊,一直靜靜等著主人的守望犬晶晶向主人奔去吃下40個小時以來的第一口食物,又或者一位重病老人情流浪狗吃了一頓晚飯,老人去世後當葬送者把棺木抬到目的時,他也跟著隊伍走,工人要他走開,他文思不不論大家怎麼做,流浪狗還是堅守在那裡,動也不動,從那時開始,整整14年,當地人為了紀念這條流浪狗設立了他的一尊雕像,就是後來改編故事的忠犬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