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鄰里友善的勵志小故事
俗話說:「鄰里好,賽金寶」。鄰里關系處得好,就可以互為助手、互為依靠,對各家的生活、學習、工作都有益處;反之,鄰里關系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街坊鄰里的安定,而且還會敗壞社會風氣。下談裂面是關於鄰里友善的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楊翥賣驢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騎驢上朝或外出。他對驢子很喜歡,每天上朝回家,親自為驢子喂料並經常照看。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興。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可楊翥是朝廷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一聽到驢子叫就哭,飲食也明顯減少,父母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聽後二話沒說,隨即就把自己的驢子賣了,從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古語雲:「里仁為美」、「睦乃四鄰」、「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指出人們做事要以道義為衡量原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仁愛之心,同情、關愛和幫助他人,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這是人德行修養的體現,這亮侍悔也是善化他人,播種善因,使社會擁有和睦溫暖的人倫關系,這也是成為社會正義的基礎。
羅威飼犢
東漢時期,羅威的莊稼屢受鄰居的牛踐踏,他和鄰居交涉,鄰居不理。羅威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後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牛每天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為,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嚴加看管。從此羅威的莊稼再不受踐踏。
於令儀寬偷
北宋時,曹州有個叫於令儀的人,一生勤勞持家,到晚年成了當地有名的富戶。但他從不做為富不仁欺壓鄉鄰的事情,而是仁愛為懷,寬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潛入他家裡偷東西,被他的幾個兒子抓住了。喊聲驚動了正在書房裡讀書的於令儀,他提著燈籠向這邊走來,用燈籠一照,認出這個低著頭站在他面前的盜賊竟是鄰居的兒子,不禁大吃一驚:「你向來是個本分的青年人,從未有不良行為,為什麼現在干這種事呢?」鄰居的兒子回答說:「父親近來有病,卧床不起,家裡窮困請不起醫生,不得已走了這條路。」於令儀聽後,很是同情,於是問他想要什麼。年輕人說:「需要十千錢,就可以請醫生給我爸治病了。」十千錢對於令儀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但還是如數給了他。鄰居的兒子拿了錢剛要走,於鄰儀又喊住他;「你家很窮,現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帶這么多錢回家,遇上巡邏查夜的盤問你,你怎麼說呢?」於是留他在家裡過夜,第二天才讓他回家。
事後,鄰居的兒子感到十分慚愧,從此改過自新,像於老伯那樣寬厚誠實待人,勤儉持家,成了一個好後生。
梁人竊灌
戰國時期,梁國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邊地縣令,轄區與楚國毗鄰。梁國和楚國都種瓜。梁人勤於灌溉,種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卻不澆灌,種出的瓜很不像樣,他們還在夜間偷偷地跑去禍害梁人的瓜。梁人發覺後,都磨拳擦掌要報復。宋就說:「別人做壞事,你也跟著做壞事,這是多麼偏狹啊!我教給你們一個辦法,趁夜晚去給楚人的瓜地澆水,不要讓他們知道了。」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長得豐碩甜美了,楚人大為奇怪,楚王說,這是梁人「陰讓」。楚人深受感動,謝以重幣,從此兩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鄭板橋三尺讓鄰換和諧
清朝鄭板橋的家人與鄰居為建房問題發生糾紛,寫信要在外地當縣令的鄭板橋出面干預,鄭板橋回信說:「千里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得此信後,果真禮讓三尺,鄰居見此,也讓三尺。結果兩家之間由此和睦相處。相讓的`幾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寬厚容忍禮待鄰居
古代有位穆斯林老人,在善待鄰居方面做得很好。據傳,阿布杜拉之子塞哈勒有個異教徒的鄰居,這人個鄰居靠近他家的牆修了一間廁所,廁所的污穢順著他家裡牆縫往他家流,他無法堵住。只好在牆縫下放了一個桶接污水,到了晚上,他悄悄地把污敬正水倒掉,又把桶放在原地。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他生了一場重病,感覺情況不太好,他就打發家人把鄰居叫來說;「請你到牆那邊看一下,」鄰居不解地問;「這是怎麼回事?」他說;「這是從你家上流出來的污水,我就是這樣早上接,晚上倒,己經很長時間了。本來我不想告訴你,但是我的病情己經惡化,假若我去世的話,我怕別人不能如此地堅持下去,因此,我才告訴你,請你想辦法。」鄰居聽後,非常慚愧,感動地說;「長老啊!實在對不起,你如此善待原諒我,請你伸出你的手,我和你締約,我要信仰伊 斯 蘭 教,歸信真主。」不久,老人去世了。就這樣,這位老人以寬厚容忍的態度,禮待鄰居,感化了鄰居,使之皈依伊 斯 蘭 教。
「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當個人情感與國家、革命、政治聯繫到一起時,愛情也會變得凝重與嚴肅;當一對夫妻並肩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時,他們的承受與付出不是常人所能夠想像的。周恩來與鄧穎超用他們的愛情傳奇對那句古語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陶淵明移居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一首《移居》詩中寫道:「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他選擇移居南村,是因為他看中了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這些人朝夕相處,「素心人」是指內心純凈、樸素之人,陶淵明每日躬耕隴畝、賦詩言志、安於貧、樂於道,也正是這樣的人。詩中還記述了他在南村與鄰居的友好關系:「鄰曲時來往,抗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常與鄰居們一起探討詩文與人生,大家直率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賞,有了疑難不解的問題互相切磋分析。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的鄰里關系使彼此之間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獲益匪淺。
司馬徽讓豬
東漢時的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一位善於識拔賢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贊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後來人們稱司馬徽為「水鏡先生」,這也是人們對他清雅、純明的品性的贊揚。
訾汝道善施
元代時德州齊河人訾汝道,平日樂善好施,以善行聞名鄉里。同鄉劉顯等人貧困無法維生,訾汝道一一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收地租維持生活,直到他們終老把田地收回去。有一年瘟疫流行,當時人們傳說吃一種能使人發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買了很多瓜,帶上糧食,不顧被傳染的危險,一戶戶親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他曾經在春天把麥子、高粱借給人,等到豐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債人無糧償還,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燒了,不要他們歸還。他對家人說:「積累糧食本來就是為了防備飢荒,所以如果遇到災荒年景,一定要幫助貧窮的鄉親。」
拓展知識:
故事1施人以愛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疼愛他的兒子。這位年輕王子,沒有一個慾望和要求不能滿足。因為他父王的鍾愛與權力,可以使他得到一切他所希望的東西,然而他仍常常眉頭緊鎖,面容戚戚。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家走進王宮,對國王說,他有方法使王子快樂,能把王子的戚容變做笑容。國王很高興地說:「假使能辦到這件事,你要求的任何賞賜,我都可以答應。」
魔術家將王子領入一間私室中,用了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塗了些筆畫。他把那張紙交給王子,讓王子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呈現些什麼。說完,魔術家就走了。
這位年輕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些白色的字跡化作美麗的綠色,而變成這樣的幾個字:「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魔術家的勸告,很快就成了國土中最快樂的一個少年。
【感悟】
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這個世界也會回報給你一些驚喜。愛是主動給予,你主動給予,它也會主動給予。
故事2 善良不需要理由
烈日炎炎,在一家繁華的商場門前,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小女孩,向一對衣著鮮亮時髦的青年男女乞討時,被男青年一腳踢破了額頭。小女孩被踢倒在地後,青年男女罵罵咧咧地拂袖而去,小女孩額頭上的血一直在流,直到昏倒在地。
來來往往的行人慢慢地在小女孩的身旁聚成一圈,嘆氣聲、憐惜聲、議論聲……就是沒有人想到為小女孩止血,或送小女孩去醫院。在人越圍越多的時候,一名路過的醫科大學的女大學生擠進人群,抱起小女孩,送進了醫院。
小女孩得救後,女大學生得知小女孩是在被人販子拐賣的途中逃跑出來,流落到了這座城市。女大學生為了幫助小女孩找到她記不清地址的家,與這座城市的媒體取得聯系。幾經周折,小女孩最後終於回到了父母身邊。
一時間,女大學生成了媒體追蹤的對象。記者問女大學生:「當時圍觀的人那麼多,卻沒有人出手,你為什麼會送小女孩去醫院?」這名記者顯然是希望女大學生會說出慷慨激昂的「原因」。可女大學生一頭霧水的回答卻簡單得很:「為什麼?不為什麼啊!」
【感悟】
真正的善良是一種來自生命的本能,不需要任何理由。我們總抱怨這個社會世風日下,我們在其中又做了什麼?
Ⅱ 關於你和鄰居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去公園,到了公園,下起了大雨,可是我沒帶傘,就在我著急的時候,突然,我感覺雨停了,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我的好鄰居瑤瑤在給我撐傘,我很感動,說了謝謝,雨停了,我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