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七為啥就三七
三七之所以稱為三七,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三七從生長環境、莖葉形狀、種植年限、醫療效用等方面跟「三」和「七」這兩個數字有關。
第一,從生長條件方面看,三七生長在三分潮濕七分乾燥的土壤中,外部環境又需三層陽光七層陰。
第二,從外觀形狀上看,三七每種一年,莖上產生一道節子,每張葉子多為五小片至七小片。成葯的三年七莖上都有三道節子,其葉也以七片者居多。因此,從外觀上看,三七莖葉的形狀具有「三道節子七片葉子」的特徵。
第三,從種植年限方面看,民國《馬關縣志》雜類之五載:「三七者,必種後三年始成葯,七年乃完氣。」
第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首次記載「三七」二字,文中寫道:「或雲本名山漆,謂其能和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他在書中,以三七做正名,付方中則三七與山漆混用,反映出三七當時已定名使用。
《廣西通志》亦載有:"三七恭城出,其葉七莖三故名,三成光,七成陰之環境;又長三年,需七月挖采;三月出苗,七月收成;三分栽,七分管而稱三七。"
『貳』 有關三七的傳說是怎樣的故事
三七,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是中葯材中的一顆明珠。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美麗的仙女,有一年她看到人間洪水泛濫,百姓的房屋、牛羊、田地都被沖沒了,於是,仙女便悄悄地來到人間,跟興風作浪的惡龍進行了激烈的搏鬥,最後兩敗倶亡,洪水很快退了下去,百姓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