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聽哪些成語故事可以學到知識
亡羊補牢,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B. 通過故事教學,可以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
培養幼兒的詞語了解能力,加重詞彙記憶
在聆聽故事的環節中,最先要培養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句的了解能力。僅有讓幼兒了解故事中的語言表達,了解故事裡形象栩栩如生地講些哪些,才可以激起幼兒聆聽故事的沖動,集中精力地聆聽故事。這就規定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表述。尤其是對年紀小,英語詞彙量少,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能夠融合當地家鄉話開展表述,另一方面能夠根據手形手勢或依靠實體開展表述。比如:詞句「閃閃發亮」,能夠提供一面鏡子,根據輕度搖晃反射面出的光,讓幼兒體會金光閃閃的感覺,進而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
培養幼兒優良的道德修養與審美情趣
故事具備不錯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幼兒的產品質量與品性。幼兒在故事中認知能力大道理,思考自身,老師與家長應文化教育幼兒辨別是非,區別優劣,讓幼兒說說怎麼做才對。在故事《狼來了》中,幼兒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會了解撒謊給大家提供的不良影響,了解撒謊並不是一個好寶寶應當做的事兒,必須 每一個幼兒一定要做誠信友善的小孩。故事不但能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修養,並且能熏陶幼兒的品性。在故事中,幼兒頗具善心、憐憫之心,為故事中的角色心急、擔憂、開心、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