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父母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文:張鼎一
聽故事對於幼兒來講具有深刻且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讓孩子習得更多語言,同時還承擔著促進親子交流、甚至是塑造孩子終身人格的重任。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呢?在這里,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題材內容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無論是針對男孩,還是女孩,在題材內容的選擇方面,都一定要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比如說可以選擇一些樂群性的故事,講與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以選擇情商方面的故事,比如故事主角經過一番挫折或者困難,在自己堅韌不拔且勇敢自信的努力下,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標;還可以選擇一些國學經典故事,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同時,在具體內容性質方面,還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階段進行選擇,例如1歲到2.5歲左右的孩子,主要應該學習一些認知方面的東西,生活傢具、交通工具、色彩、小動物等等都可以;而3歲到4歲左右的小朋友,則可以聽一些訓練情商方面的故事,或者科學小故事等(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十萬個為什麼?》);而在5、6歲的孩子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幼小銜接時期,除了情商小故事,還可以適當學習一些漢語拼音、英語字母、單詞等一些語言基本功,以及一些基本的算術小常識,比如10以內的加減法。
第二,選擇渠道無定式,可以多種多樣。
講完題材選擇之後,可能有些家長仍會困惑,因為他們不知道到底從哪裡挑選故事。關於故事來源的渠道方面,我認為沒有什麼特別的定式和規程,可以多種多樣。
1.日常生活小故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一家出去遊玩的時候,我們在地攤上看到了雙節棍,於是我就給5歲的兒子講了雙節棍的淵源,講了李小龍的故事,也講了陳真打敗日本空手道高手的故事。
2.《十萬個為什麼?》等綜合類工具書。
3.繪本書。
現在市面上的繪本書籍非常多,國外的國內的都有,可以在網上多購買一些,最好買那種成系列的繪本書籍。在睡前拿一本跟孩子一起看,孩子看圖畫的同時,父母在旁邊讀文字。一方面增加孩子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親子之間的 情感 交流。
4.電視動畫片。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或者害怕孩子電視成癮,於是乾脆就一點都不讓孩子看電視,我認為這樣一刀切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為看動畫片不但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面,還可以獲得一些良好的 情感 體驗。比如通過看《熊大熊二》,可以讓幼兒知道人和動物之間也可以和諧相處,懂得保護大自然;通過看《超級飛俠》,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國家和地理知識和人文常識;通過看《海底小縱隊》,讓孩子知道更多的海洋知識。
所以,適量讓孩子看一些動畫片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5.國學小故事。
現在市面上有一些國學方面的小課程,比如有講中華上下五千年 歷史 的,有講名人傳奇故事的,有動漫形式視頻的,也有音頻的,都很不錯,值得學習和參考應用。具體可以從網路或者微信公眾號裡面尋找,比如「睿谷幼教知名品牌」就很不錯。
6.父母童年經驗。
父母自己小時候聽過的一些故事,這時也可以拿出來講給孩子聽,這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了。比如,我經常給我們家兩個小朋友講《神筆馬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以及《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故事,講這些故事的同時,還可以時不時地說一下自己當年的童年經歷,爭取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第三,故事形式方面以聽為主,以看為輔。
在故事的呈現形式方面呢,由於幼兒的認知范圍有限,所以一般是以聽為主,以看為輔。同時,父母既可以當面給孩子講故事,也可以把故事錄製成音頻,晚上睡前拿出來給孩子播放,這樣子的話,可以增加一些新鮮感的同時,調動孩子聽故事的興趣。
第四,語言風格輕松活潑,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在講故事的語言風格方面,一定要生動有趣,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是很容易,一般來講,講故事的語言有四個級別的要求。
1.語言清晰,聽得清。就是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必須要讓孩子能聽得到,聽得清,否則容易造成溝通方面的障礙。
2.要流暢。講故事時候不要有太多的口頭禪,比如「哦」、「嗯」、「啊」等不要有。
3.要有邏輯性。一方面,父母講故事時候有邏輯性,可以讓孩子更容易聆聽和吸收。另一方面,言傳身教,父母的邏輯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說話的邏輯習慣。
如何更有邏輯呢?在這里我想更加明確一點,我們講故事或者說話的邏輯大體可以分為 內容邏輯 和 形式邏輯 兩種。其中內容邏輯就是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遵循一定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者從大到小(抑或從小到大)進行講述;形式邏輯是指我們講故事時候,出現一些邏輯連接詞,比如「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等。
4.生動形象。生動形象是講故事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首先必須達到以上三點要求,同時再有一些小的技巧和策略。這些小的技巧和策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模仿幼兒,進行語音語調的誇張。
(2)添油加醋,進行場面化語言的描述。
(3)一邊講,一邊演。
最後,講故事絕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裡面有很多的科學和小的技巧,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學會講故事,會講好故事!把孩子培養成對 社會 有用的人!
② 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怎樣教孩子閱讀呢
孩子的閱讀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4歲半到5歲半時候來臨,有些孩子會提前,最晚一般也不會超過6歲。如果父母錯過了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或者說等超過6歲才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孩子可能比較難養成興趣,所以,在孩子的6歲前被稱為閱讀黃金期。
而且繪本的故事都很生動有趣,孩子都非常喜歡,會纏著你一遍一遍地讀,根本不用你去催促他,這回第二條里那個小男孩形成鮮明的對比。
③ 引導孩子閱讀故事書,爸爸該如何做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引導孩子閱讀故事書,爸爸該如何做: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小時候父母給他們講故事,等他們一天天長大,讀起文章來,他們就可以自己讀故事書了。讀故事書對孩子有很多好處。不僅能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還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表現力和理解力。那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讀故事書呢?
孩子的世界是童話世界,故事世界,讀故事書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讓孩子們讀得更好,理解得更深,得到更多,父母要給孩子適當的指導才能學習,有收入。
④ 家長應當怎樣引導孩子閱讀故事書
引導孩子閱讀故事書,家長需要做到: 1.讓孩子把握故事書的一些基本情況 第一次拿到一本故事書時,家長可以快速地通讀一遍,大致了解書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去進行有目的的閱讀。作為閱讀故事書的第——步,家長可以讓孩子先了解一下書的基本情況,如故事書的封面、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發生的背景,等等,可以讓孩子形成一定的閱讀期望。 2.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書的主要內容 孩子在讀故事書的時候,會隨著故事的內容,按順序讀下去,並記取在頭腦里。家長可以幫助他們提取出其中最主要的情節,這樣一篇一二百字的故事就能用短短的幾句話概括出來,能夠達到方便理解的目的。 3.提出問題讓孩子理解和思考 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尋找答案的過程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比如孩子初次閱讀一本故事書,家長可以提出一些「這本書講的是誰的故事?」「他們在做什麼?」等可以直接讓孩子找到答案的問題。待孩子對故事的內容比較熟悉後,家長也可以提出一些預測性、假設性的問題,如「接下來會怎麼樣呢?」「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呢?」這些問題雖然在故事中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但可以啟發孩子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因此能夠起到加深理解、考察理解程度和激發想像力的作用。 4.引導孩子對故事做細致的觀察和個人化的思考 當孩子已經大致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後,家長可以給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務或一起做一些小游戲,讓孩子更好地參與到閱讀中來,並且進一步體驗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感受,還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一些閱讀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例如次要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背景的變化等。這種富有主動性的閱讀方式會激發孩子更濃厚的閱讀興趣,孩子往往願意嘗試著自己進行閱讀。這時,家長更可以鼓勵孩子擺脫文字的限制,勇於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於故事的理解,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已有水平鼓勵孩子續編甚至改編故事,完成真正個人化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