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遊記中金蟬脫殼的故事 急!!!
唐僧銜中國皇帝之命和其徒弟一起往西天亦即印度取經,有一天來到一座高山,那山喚作八百里黃風嶺。師徒四人正看那山,忽聞得一陣旋風大作。孫大聖讓過風頭,把那風尾抓過來聞了聞,便說道:「果然不是好風,這風的味道不是虎風,定是怪風。斷乎有些蹊蹺。」說不了,只見那山坐下,剪尾跑蹄,跳出一隻斑斕猛虎。慌得那三藏坐不穩雕鞍,翻跟斗跌下白馬,斜倚在路旁,真是個魂飛魄散。八戒丟了行李,掣釘耙,一躍而過行者.沖向猛虎,大喝一聲:「孽畜,哪裡走!」趕將去,劈頭就築。那隻虎直挺挺站將起來,把那前左爪輪起,摳住自家的胸膛,往下一抓,滑喇一聲,把個皮剝將下來,血津津的赤剝身子,站立道旁。「慢來,慢來!」它吼叫道,「我當不是別人,乃是黃風大王的前路先鋒。今奉大王嚴命,在山巡邏,要拿幾個凡夫去做案酒。你是哪裡來的和尚,敢擅動兵器傷我?」八戒罵道:「我把你這個孽畜!你是認不得我!我等乃東土大唐御弟三藏之弟子,奉旨向西方拜佛求經者。你早早的遠避地方,讓開大路,休驚了我師父,饒你性命;若似前猖獗,耙舉處,卻不留情!」
那妖精哪容分說,急近步,丟了一個架子,望八戒劈臉來抓。這八戒忙閃過,掄鈀就築。那怪手無兵器,回身就走,八戒隨後趕來。那怪到了山坡下,亂石叢中,取出兩口赤銅刀,急掄起,轉身來迎。兩個在這坡前,一來一往,一沖一撞的賭斗。那孫行者攙起師父道:「師父,你莫害怕,且坐住,等老孫去助助八戒,打倒那怪好走。」三藏這才坐起來。和他那三個神奇的徒弟相比,三藏不過是個凡人,戰戰兢兢,口裡念著多心經不題。
孫行者掣了鐵棒,喝聲叫「拿了!」此時八戒抖擻精神,那怪敗下陣去。行者道:「莫饒他!務要趕上!」他兩個掄鐵耙,舉鐵棒,趕下山來。那怪慌了手腳。使個「金蟬脫殼」計,打個滾,現了原身,依然是一隻猛虎。吳承恩在其長篇小說《西遊記》中就是這樣描寫的。行者與八戒哪裡肯舍,趕著那虎,定要除根。那怪見他趕得至近,卻又摳著胸膛,剝下皮來,苫蓋在那卧虎石上,脫真身,化一陣狂風,徑迴路口。路口上那三藏正念多心經,被他一把拿住,駕長風攝將去了。
那怪向黃風大王報告了事情的經過,特別強調:「他們正趕著小將爭持,被小將使一個金蟬脫殼,之計,撤身得空,把這和尚拿來,奉獻大王。」
孫行者、八戒,趕那虎下山坡,只見那虎跑倒了,塌伏在崖前。行者舉棒,盡力一打,轉震得自己手疼。八戒復築了一耙,亦把耙齒進起。原來是一張虎皮,蓋著一塊卧虎石。行者大驚道:「不好了!不好了!中了他計也!」八戒道:「中他甚計?」行者道:「這個叫做金蟬脫殼計:他將虎皮蓋在此,他卻走了……」
「金蟬脫殼」之計的計語在這《西遊記》的這一段里三次出現,這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有很高的計謀意識。首先《西遊記》的作者以第二十一計的計語將妖怪逃跑的行為加以定性;再者在其向大王匯報的過程中,妖怪用第二十一計的計語來命名自己的行為。最後這條計也為美猴王所識破,他和八戒曾剛剛中了這條計。孫悟空所說的「金蟬脫殼」之計,明白無誤地是一個掩蓋逃跑的計謀:卧虎石上蓋著的虎皮吸引了追逐者的全部注意力,以致被迫者安然逃脫,並進而順便捉住了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