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漢字的故事(3-4個)
1、「夫」———沖破天的氣概
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
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
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2、天心取米
漢武帝劉徹登基後,逐步轉制,改變美女和藩的軟弱外交政策。
有一年北方匈奴想進攻中原,派人送來一份戰書,上面寫著「天心取米」四字。這四個字是何意思,皇帝看不懂,便召集文武官員研究,無一人知曉其意,皇帝只好張榜招賢。
宮中有名修撰官叫何塘的揭榜應招,說:「小臣懂這『四字』,並有退兵之計。」皇帝命他詳細解釋。
何塘說:「依小臣之見,『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即是奪我江山,取聖上龍位的意思。
說完,便提筆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成「未」字;在「心」字的右兩點中間加了一長撇,變成「必」字;在「取」字左上頭加上了「乛 」,變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一橫,變成「來」字,即 將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來」,請求皇上,派臣送回匈奴。
匈奴首領原以為漢朝天子不敢應戰,沒想到漢朝以輕蔑的口吻說:「未必敢來」,想必有防備,急令退兵,取消了進犯圖謀。
3、「蘭」———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見有「蘭」字。《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
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
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並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4、闊字謎
楊德祖(楊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後,他說:「門里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5、一合酥——一人一口酥
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
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Ⅱ 神奇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一、倉頡造字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抄,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百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度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問化後刻在龜答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
二、貝的故事
一些生活在水裡的百動物,用貝殼保護自己的身體。甲骨文中的「貝」字,畫的就是貝類的度兩扇殼張開的樣子。
古時候,人們覺得貝殼很漂亮,很珍貴,喜歡把它知們當作飾品戴在身上。而且貝殼可以隨道身攜帶,不容易損壞,於是古人還把貝殼當作錢幣。所內以用貝做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比如,「賺、賠、貧容、貨」等等。
Ⅲ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以下:
1、醉酒之意不在翁。
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
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
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2、未必敢來。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
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3、耳。
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常把筆畫寫錯。一次,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應該寫在左邊。
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4、買琵琶五斤。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嗤一聲笑了。
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枇杷並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識字差。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Ⅳ 能體現漢字的故事的名字有哪些
第一個漢字小故事: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二個漢字小故事: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第三個漢字故事: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四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Ⅳ 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
1、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2、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3、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員」說:「我不認識你啊?」「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4、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常把筆畫寫錯。一次,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應該寫在左邊,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5、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嗤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枇杷並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識字差。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