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聽講完故事後老師怎麼提問

聽講完故事後老師怎麼提問

發布時間:2024-01-04 05:46:20

⑴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提問技巧

教師是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在語言教學中創設出良好的情境以供學生學習,烘托有效的氛圍幫助學生開動大腦,教師在進行提問前要對問題的情境進行精心的設置,提問要具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幫助學生啟發思維,從而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一、分析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現狀

1.問題太過簡單,沒有啟發性

例如,在故事《小刺蝟燙發》中,問幼兒:「小刺蝟是不是去散步?」「小刺蝟聰不聰明?」雖然幼兒可以快速地回答出問題,並且十分正確,但是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就能回答出來,更不用根據問題對答案進行探索。諸如此類沒有啟發性的問題,不利於幼兒發展思維。此外,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不能採用這種封閉式的問題來進行提問,如「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提問完全不具備實質意義,無法為幼兒的思維提供幫助。

2.問題的提出沒有目的性

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可能發揮出的作用,只是將它作為每節課必須出現的一部分,卻無法說出為什麼要對幼兒進行提問。提出優質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增加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能提高教學質量,加手賣快教學進度;也可以引發幼兒對知識的思考,引出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因此,在實施提問策略之前,教師要知道現階段提問的意義,為什麼要提問,是引發幼兒對知識的思考還是提高幼兒的興趣,而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

3.提問內容太過籠統

教師提出問題的內容不明確,沒有準確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提問,問幼兒的感受,但是教師很難把握所提問題的「度」;又如,教師在講完一個故事之後,問幼兒聽完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像這些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太過寬泛,幼兒在回答時覺得范圍太廣,不知該怎麼回答,或者答出的答案與教森薯飢師所提的問題無關。

4.提出的問題沒有層次性

教師在提出較難的問題之前要對問題進行鋪墊,由易到難,給幼兒一個緩沖的過程。但是,在許多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完一個故事之後,就直接將故事中的細節點作為問題進行提問。例如,在講述《兩只笨狗熊》的故事後,教師直接提問此返:「為什麼狐狸沒有乾麵包反而吃得最多?」「故事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他們在故事中都做了些什麼?」等等,這些問題跳躍性太強,幼兒的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腳步。教師在講故事前沒有對故事進行系統的概括,也沒有進行條理性分析,因此所提出的問題無法培養幼兒階段性思考的習慣。

二、如何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提問

1.所提問題要具備開放性

幼兒的思維本身就十分活躍,因此,所提問題的答案不能固定,否則就會限制幼兒思維的擴散,禁錮幼兒思考的空間。開放性的問題本身就比封閉式的問題更能幫助幼兒進行深度思考。因此,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多問幼兒「為什麼」和「怎麼辦」等問題,引導幼兒開動大腦進行思考。

2.所提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提問的層次性就是指對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幼兒進行不同水平的提問。針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師主要是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進行分層,對能力較強的幼兒設計難度偏大的問題,靈活性較強,要經過分析概括信息後才能得出答案;對能力較弱的幼兒一般選擇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幫助幼兒鞏固所學知識,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樣就能幫助每個幼兒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得到發展。

3.所提問題要具有遞進性

教師要利用幼兒思維的特點展開提問,所提問題要循序漸進,在難度上要由淺入深。例如,在《魚媽媽搬家》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幼兒:「為什麼魚兒會愁眉苦臉?」「為什麼這條河的水會這么臟?」「魚兒生活在臟水裡該怎麼辦?」「魚兒搬走了,你們有辦法讓它們再搬回來嗎?」這樣提出的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讓幼兒明白了故事的發展過程,也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逐漸深入的問題和回答,使幼兒的思維發展十分順暢,也能培養幼兒系統的思考能力。

4.所提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教師在提問時,不妨將「怎麼說的」這樣的問題改變成「可能會怎麼說?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怎麼做呢?你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過同樣的事嗎?」這樣拋出問題,幼兒給出的答案范圍就會擴大,不再局限於故事內,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生活經歷,拓展思維。例如,《彩色鴨子》這個故事,將「這只鴨子在做什麼?她在什麼地方呢?」改為「這只鴨子為什麼一動不動呢?為什麼生出的蛋是五彩的`?在生活中,你見過鴨子產出彩色的蛋嗎?」讓幼兒進行分析和推理,這樣幼兒的思維就得到了鍛煉。

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不能一成不變,教師要在不斷實踐中進行反思,優化提問策略,提高幼兒的思維積極性,鍛煉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拉近幼兒與教師的距離,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方式,提高幼兒園的教學質量。

拓展:

一、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病症」

(一)提問後急於求成,沒有留足時空給幼兒思考

部分教師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提問的預案時常常給自己設定答案。課中問題一提,就讓學生回答,沒有給幼兒們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喜歡讓那些「聰明」的孩子一語命中。即使沒有孩子答上,老師總是費盡心思,不斷的引導幼兒,不斷提不幼兒,最終引出自己想得到的答案,然後草草了事,幼兒沒有一絲一毫獨立自主的思考。

(二)教師提問准備不充分,缺乏有效回應

部分教師的提問很隨意,沒有經過思考、提前查閱資料,隨口一問卻被幼兒的回答、反問弄得「啞口無言」,不能充分給幼兒當前回答給予回應,被迫用「長大……」搪塞孩子或乾脆「屏蔽」幼兒的回答。試想:幼兒的求知慾能得到滿足嗎?他(她)的能力會有發展嗎?

(三)教師沒有重視語境的創設,致使幼兒表達欲不強

語言是靠環境支撐的,幼兒們在語言的學習中更是喜歡新鮮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啟發性的問題。但部分教師的發問總是猶如白開水,讓幼兒覺得「無色無味」、提不起興趣,激發不了求知的內在動力,導致幼兒們不想表達,甚至不參與語言教學活動。如在一次大班上學期語言課程《故事:蜈蚣的溜冰鞋》中,在整個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簡單的導入,就不斷問(生怕學生亂說):蜈蚣穿著怎樣的滑冰鞋,怎樣滑冰呢?試想:這么單調、機械的問語,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嗎?反之,教師能夠精心創設情境,讓幼兒進行觀察、思考再回答:螞蟻穿著的「溜冰鞋」是什麼顏色的?它的滑冰如何?其他的小動物,像蛔蛔、蟋蟀、蜜蜂……的滑冰鞋又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怎樣滑冰的?接著,啟迪幼兒大膽想像:小蜈蚣為什麼不滑冰?它的`朋友是怎樣幫助白的?你喜歡這些小昆蟲嗎?為什麼?此刻如果教師加上恰當的肢體語言,就會牢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他們積極思考,積極參加語言教學活動。

二、「診療」策略

教師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發問,一定要細致揣摩、推敲和分析,提升提問的有效性。所以,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強問題的預設性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為了實現師幼間的交往互動,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做好預設,才能使語言教學活動得心應手,才能使教師和幼兒的精力聚中於問題的探討和體驗之中。比如要預設如何面對幼兒無意義的回答、從眾的回答,怎麼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做好「追問」的准備,如「誰的問題和他的不一樣」等。這樣就能將幼兒的好奇與興趣引向語言活動的「中心」,推動活動向高潮發展。

(二)力求問題的針對性、規范性

要想提升語言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提出問題時一定要針對活動的內容和情境,設計提問的語言要進行細致的推敲琢磨,確定問題是否准確、是否科學,針對性是否突出,能否引起幼兒對語言活動的思考;表達要規范,提出問題後給幼兒留足獨立觀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如大班上學期語言課程《故事:狐狸和兔子》,首先視頻演播故事中的部分W面,再提問:這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呢?你猜一猜!這樣的提問直指故事的關鍵,能幫助幼兒理清故事的情節,然後讓他們自主閱讀故事,讓語言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三)提升問題的啟發性、開放性

要想使幼兒能夠被語言教學活動深深吸引,應努力避免呆板、答案唯一的題目;應努力提升問題的寬廣度,不限制學生的思考;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體悟語言教學活動的樂趣。另外,當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出現反問和辯論時,一定「等待」幼兒的思維反應,對他們的答話加以關注,同時加以啟迪和鼓勵。

譬如大班上學期語言課程《討論「什麼是規則」》,我問:看到這個討論,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沒有給幼兒過多的限制,可以「隨心所欲」。於是,我先讓幼兒獨立思考一下,再在學習小組里說說。就這樣,幼兒在討論、談話時能自如、從容地展不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活動中幼兒們能根據情境向教師發問、向小夥伴發問,讓他們提出自己與小夥伴不一樣的看法、做法。這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質疑精神和能力。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奠定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關鍵時刻。因此,我們在語言活動中應充分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規律,提升提問的有效性,從而不斷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創新能力。

⑵ 故事教案流程

A.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公開課教案

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重、難點: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活動准備:

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

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三、整體欣賞故事情節。

四、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2、看圖片1,遇到鴨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鴨媽媽說了些什麼?用圖表示。

3、看圖片2、3、4,遇到魚媽媽、螃蟹媽媽、烏龜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小蝌蚪又說了些什麼?

4、用連貫的語言說一說故事情節。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六、活動延伸:

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課件。

1、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她是長得怎麼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圖片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過幾天先會長出兩條後腿來,接著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等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就變成了青蛙。

B. 幼兒大班閱讀故事《小狗理發》教案流程

設計思路: 天氣熱孩子們一動起來便滿頭大汗,特別是頭發較長的男孩子,汗滴掛在發捎間,對孩子的形象和身體健含返嫌康都很不利。當我們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理發時,不少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不願意主動理發,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說服。而從小養成勤理發、講衛生的好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終身必需和受用的,因此為了消除我班孩子對理發的恐懼,讓孩子知道應該勤理發,否則的話,會很邋遢、很難看,逐步形成勤理發的意識,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小刺蝟理發》。 本次活動分為三個環節:一故事聯想。發揮幼兒想像,在嘗試簡單的編故事中初步感受不理發的邋遢形象;二理解分析詩歌進一步形成勤理發的意識;三情景再現理發店,讓孩子消除對理發工具的可怕心理,產生理發很有趣,很清爽,很整潔的情感態度。 目標: 1.理解 「小刺蝟是如何變成小娃娃的」。 2.知道應該勤理發,做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准備: 三張圖片(理發前象小刺蝟——正在理發——理發後變成小娃娃)、各種理發工具、課件 過程: 一、 故事聯想,看圖講述 1.今天來了不少客人老師,我們小朋友先跟客人老師問聲好!哎,什麼聲音?(我來啦!)(出示第一張圖片) 2.讓我們看看他是誰呀?幼兒:不知道 師:我來介紹一下他叫「小刺蝟」, 3.請小朋友們猜猜看他為什麼叫「小刺蝟」?他的頭發像什麼?(出示圖片)為什麼會變成了小刺蝟?你喜歡這樣亂糟糟的頭發嗎?怎麼辦?(出示圖片)剪過以後他會變成什麼樣?(出示圖片) 4.給三張圖片排排隊,加上剛才小朋友們說的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就叫「小刺蝟理發」。現在沈老師把他完整的講談手出來,你們仔細聽。 5.故事:有個小娃娃不愛理發,頭發亂蓬蓬的,像個小刺蝟,那麼邋遢,大家都不喜歡他。他很難過,於是就去理發,理完頭發以後,變成一個可愛、漂亮的小娃娃了,大家又喜歡他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常洗頭、勤理發,讓自己變得乾乾凈凈的。 二、理解分析形成詩歌——促成勤理世拿發的意識 這個故事很短,你記得嗎?那老師提問了: 1.小娃娃頭發越長越長,像個什麼呀?怎樣幫助他?(小刺蝟,去理發) 2.理發時會發出什麼聲音?(請小朋友用食指和中指做「剪刀」,邊說「嚓嚓嚓」邊模仿著給周圍小朋友理發) 3.理完頭發瞧一瞧,可以怎樣瞧一瞧呀?(引導孩子用不同的動作進行表現) 4.理完頭發後還是「小刺蝟」嗎?變成什麼了?是個什麼樣的小娃娃? 5.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一起把它講給大家聽。 小刺蝟, 去理發, 嚓嚓嚓,嚓嚓嚓, 理完頭發瞧瞧他, 不是小刺蝟, 是個小娃娃 三、再現理發店——消除理發恐懼感 學到這兒我們輕松一下,老師請你們看漫畫 1.為什麼小朋友不愛理發?理發很疼嗎? 2.理發的時候應該怎樣呢?(讓孩子知道理發時不能亂動)。 3.你們去過理發店嗎?(出示理發店圖片)你認識它們嗎? (1)介紹推子。「這是什麼呀?」「推子理發可舒服了,不信你們來試一試」,理發師用推子輕輕地在孩子頭上「呲呲」地理發。(幼兒一起模仿) (2)介紹剪刀。「聽一聽,剪刀理發時能發出什麼聲音?」理發師用「剪刀」在孩子頭上理發,並發出「嚓嚓嚓」的聲音。(幼兒一起模仿) 4.理發真有趣,誰原意用這些工具去打扮一下客人老師? 5.你們自己想變得可愛、漂亮嗎?我請你們一起去理發店!

C. 故事教學的基本模式包括哪些步驟

不同的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及對師生活動不同安排,就構成不同的教學模式。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結構應包含以下六個基本要素:1.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每一個模式都有一個內在的理論基礎」。教學模式的方向性和獨特性是由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決定的。例如:程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教學模式(布魯納的概念獲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人本主義心理學。2.教學功能目標任何教學模式都要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即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構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構成的核心要素,它影響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的組合方式,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例如,合作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民主精神、獨立人格、交往能力和創造才能。3.教學結構及活動程序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套獨特的教學結構和體現教學活動的邏輯過程的操作順序。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理處理教學過程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合理確定按照時間流程從邏輯上展開的各個教學步驟(即教學過程結構)例如,加涅的累積性教學模式的活動程序是:注意→知覺→獲得→保持→提取→遷移→反饋→強化,八個步驟。它包含了教材內容的展開順序、師生復雜心理活動順序、教學方法的運用順序這三個方面的整合。4.師生交往系統在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是構成一定的教學模式的重要要素。主要有四種類型:⑴高度集中型(如講授模式),即教師是活動的中心,是信息的來源,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⑵溫和型(如「探究──發現」模式、合作模式)。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相當,教學民主,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意義建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⑶放任型(即鬆散型,如自學輔導模式、活動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只提供一些幫助和輔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彈性。⑷管理型(如程序教學模式),這是高度集中型和溫和型的中間類型。5.反饋方式反饋方式指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如何對學生的外顯行為作出反應。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反饋方式有不同的要求。6.支持條件任何教學模式都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力。教學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環境、設施、媒體(計算機及其網路等)、教學手段、教學的時空組合等。例如,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認知前提行為、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學信息結構三大變數。隨著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對於物質條件的依賴程度愈來愈大,各種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對於實現教學模式的功能起到不可或和缺的作用,認真研究並保障教學模式的實現條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教學模式,成功達到預期目的。以上六大要素各有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彼此聯系,相互蘊含,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從不同的基點出發有不同的分類。例如,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把眾多教學模式歸納為四種基本類型:第一類是信息加工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信息加工理論,把教學看作是一種創造性的信息加工過程。它著眼於知識的獲得和智力的發展。主要有以信息處理能力的發展研究為基礎的模式(皮亞傑);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模式(加涅);概念獲得模式(布魯納)。第二類是個性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個別化教學理論與人本主義的教學思想。其核心是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著眼於個人潛力和人格的發展。如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杜威的「活動教學模式」。第三類是合作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的是社會互動理論,強 *** 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影響和人際交往,著眼於人的社會性品格的培養,如前蘇聯戈蓋巴維利等一批學者創立的合作教育學。第四類是行為控制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它把教育看作一種行為不斷修正的過程。它通過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並駕馭自己的環境,來提高目標行為質量和減少不適應的行為。如程序教學模式(斯金納),以「智力行為多階段形成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加里培林)等。在國內,教學模式的分類也有多種。有人按師生活動的不同強度把教學模式依次分為注入式、啟發式、問題式、範例式和放羊式等五類。第一類教師活動強度最大,學生最小,依次遞減(遞增)至第五類則表現為教師活動強度最小,學生最大。有人從教學意義的生成方式把教學模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替代性教學模式」,即學生通過教師呈現教材來掌握現成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第二類是「生成性教學模式」,其教學策略傾向於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觀點,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教學意義的生成起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第三類是「指導性教學模式」,

D. 大班故事(小河馬有用處)教案過程

設計意圖:
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能陶冶幼兒情操,故事《小河馬有用處》就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小河馬找用處的經過,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起伏跌盪,人物性格特各具特色,活動以創設問題情境大膽聯想,使幼兒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發現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物。體會小河馬的情景變化,並不斷積聚積極健康的情感善於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長處。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體會故事中小河馬的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徵。
2、在同伴面前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3、善於發現自己或他人的長處。
活動准備:
「小河馬有用處」課件
活動過程:
1、出示小河馬,組織幼兒討論
(1)師:「小河馬怎麼了?它為什麼哭的這么傷心?」
(2)老師講述故事的開頭部分後提問:「我們一起來安慰安慰小河馬吧。」
2、教師講述故事,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討論)
(1)小河馬跟小鳥學唱歌,這個主意不錯,你覺得呢?
(2)大獅子能教小河馬學點什麼本領呢?小河馬很想學點本領,可它不願去學打獵,這是為什麼?你覺得這是一隻什麼樣的小河馬?
(3)小河馬去參加駱駝運輸隊能行嗎?會遇到什麼困難?青蛙廚師會教它學點什麼本領?小河馬會自言自語的說些什麼?
(4)難道小河馬真的沒有用處嗎?我們快幫它想想辦法吧?
(5)小河馬的用處是什麼?利用它的用處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6)故事裡都有誰幫助了小河馬?它們想教小河馬學什麼本領?它們是怎樣說的?結果怎樣?小河馬找到自己的用處了嗎?

E. 幼兒故事教案美麗的小路怎樣導入好

一、背景材料
課文講述了一個有關環境衛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保持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美的行為會破壞美麗的環境。
二、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八自然段。
三、課前准備:
1、學生自製生字小卡片一份。
2、簡單的動畫課件。
3、頭飾:鴨、兔、鹿。
四、教學目標:
1、認識「先」「鹿」等14個生字,會寫「先」「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分角色朗讀中,能讀好每個角色的語氣。
3、有愛護環境衛生的願望和行動。
第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出示課件: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瞧,這就是小鴨子門前的那條小路,多美啊!在這條美麗的小路上還有著有趣的故事呢?這個故事就是《美麗的小路》。(全班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初步了解本課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思考:這篇課文里有幾個角色?你最喜歡哪個角色?
2、自己練讀,並標出自然段,把覺得難讀的字畫出來。
(教師把生字都板貼在黑板上,指導學生讀准字音。注意容易讀錯的字和詞。重點指導前鼻音字「腦」,後鼻音字「輛」、「凈」。容易讀錯聲調的字「鹿、積、輛」。「積」是一聲,「鹿」和「輛」是四聲。有輕聲音節的詞「先生、鼻子、腦袋」。)
3、學生質疑:對課文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二)、再讀課文
1、個別讀(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自告奮勇讀課文)。
2、誇一誇、幫一幫。引導學生先評優點,再評不足。評議時,重點評議字音,特別注意讀准翹舌音和帶後鼻音的字。
3、學生自己再練讀一遍。
4、全班齊讀。
5、展示台:再次讓那些自己覺得有信心讀好課文的學生上台讀。
(三)、認記生字
1、認讀帶生字的詞。
2、請小老師帶讀。
3、認讀單個的生字。
4、識記生字交流:學生自主識字,談自己的識記方法。
(四)、學習課文第一至八自然段
1、想像說話(出示多媒體課件)如果你走在這條美麗的小路上,看見那花花綠綠的鵝卵石,五顏六色的鮮花,你會說些什麼呢?
2、小組議一議,美麗的小路為什麼不見呢?如果你走在這條臟兮兮的小路上,你會說些什麼呢?
3、指導朗讀。
①、朗讀句子「啊,多美的小路啊!」(讀出贊美的語氣)
②、比較讀:教師范讀「我會讀」里的句子,學生注意聽,比較帶有句號、問號、感嘆號的句子表達的不同語氣。
③、學生自由選擇段落讀,指導學生讀好三個問句。
④、分角色表演讀。
喜歡哪個角色就讀哪個角色,並說說為什麼喜歡。
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讀,在從讀不同角色的同學中分別推薦出一個代表,帶頭飾在全班表演讀。
(五)、布置作業
1、把課文第1——8自然段讀給家長聽。
2、把課文第9——12自然段讀通順。思考:美麗的小路是怎樣找回來的?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寓意相當深刻的童話故事,我以課件導入課文,讓學生自己讀一讀整篇課文,並標上小節號,讀一讀課後難讀的生字,並讓讀的好的學生上台來表演,我覺得這對於學生是一個非常好的激勵作用,在這節課上我給了他們很多小組合作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發揮想像力,靠自己去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起合作的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學生朗讀第一至八自然段。
2、美麗的小路找回來嗎?
(二)、學習第9——12自然段。
1、復習這幾個自然段的生字詞。
2、學生自由讀9——12自然段。

F. 故事《小豬學本領.》詳細教案 講課 步驟

很久以前,在一個農夫家裡,有一頭小豬,幾只小鴨,一隻小貓和一條小黃狗,他們住在一起,成了好朋友。

炎熱的夏天,小豬躺在圈裡翻來覆去睡不著。忽然,小豬看見在門前的小河裡,鴨子自由自在地游水,嘴裡叼著鮮美的小魚,小豬扭著肥胖的身子走過去說:「鴨大哥,請您教我游泳好嗎?」鴨子們,愉快地同意了。第二天,天剛亮,小鴨子就把小豬叫起來,小豬懶洋洋地走到河邊,剛一下河,就大聲喊叫:「啊呀!水太涼了!」一不小心,連喝了幾口水。心想:「學游泳,太難了,太可怕了!還是學點別的吧!」於是,小豬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了。

秋天到了,小花貓爬到大樹上,望著遼闊無邊的原野,快活地唱著、跳著。小豬想:「還是花貓姐姐了不起,不但會抓老鼠,還會爬樹,樹上一定很好玩。要是我也會捉老鼠,又能爬樹,那該多好啊!」小豬對小貓說:「花貓姐姐,請您教我學本領,好嗎?」小花貓也愉快地答應了。第二天,小花貓教小豬爬樹,但是,爬了幾次,總是爬不上去,小豬己累得滿頭大汗了,喘著粗氣,躺在地上休息。心裡想:「向花貓姐姐學本領太苦了,我還是學點別的吧!」

冬天,小黃狗叼著一隻野兔,跟著主人回來了。小豬又想:「黃狗哥哥真有福氣,它跑得那麼快,主人總愛領著它,我還是向它學點本領吧!」於是,小豬又開始跟小狗學本領。小黃狗帶著小豬練長跑,小黃狗在前面跑,小豬在後邊越拉越遠,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一不小心,小豬摔了一跤,腿上的皮碰破了,腰也疼腿也酸,小豬又泄氣了。心裡想:「練跑步也太苦了。」想著想著,就一瘸一拐地回家睡覺去了。

轉眼間,春天來了,在一年一度的春季運動會上,小鴨子、小花貓、小黃狗都取得了好成績。朋友們唱著、跳著,歡慶勝利。只有小豬羞愧地低著頭。直到今天,小豬還總是嘴巴拱著地,不好意思抬頭見人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沒有恆心,不能堅持去做,就不會取得成功。

G. 三隻小豬的教案的活動過程怎麼寫

活動設計背景
《三隻小豬蓋房子》是一片圖文並茂的寓言,故事中的大灰狼、小豬是幼兒所熟悉的動物,孩子們百聽不厭,非常感興趣,這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所在。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像《新綱》中所提倡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而《三隻小豬蓋房子》就是很好的教材。
活動目標
1、傾聽童話故事,感受故事中三隻小豬團結互助的美好情感。
2、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只有勤勞、不怕困難才能造出結實的房子。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故事內容,能用完整的語言大膽地講述。
2、想像戰勝大灰狼的辦法
活動准備
1、掛圖(三隻小豬蓋房子)。
2、故事磁帶
活動過程:
一、兒歌導入
兒歌《小兔子蓋房子》導入。
提問:小兔子蓋了一間怎樣的房子?你還見過什麼樣的房子?
二、觀看視頻
觀看視頻,提問:
1、故事裡有誰?他們用什麼材料蓋了一間怎樣的房子?
2、蓋好房子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3、為什麼大灰狼能摧毀大哥、二哥的房子?
4、大灰狼有沒有把磚房子吹到?後來他想了什麼辦法進入磚房子,結果怎樣?
通過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
三、完整傾聽老師講述故事
完整傾聽老師講述故事,提問:
1、如果沒有磚房子,三隻小豬會怎麼樣?
2、豬大哥、豬二哥經歷了這次危險以後,他們會怎麼做?你能想一個好辦法來幫助他們保護自己嗎?
四、兒歌游戲
幫助豬大哥、豬二哥一起蓋房子。玩游戲「蓋房子」

H. 寫幼兒園語音領域故事活動 教案,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讓先寫整體感知,再分段講解是什麼意思

教案活動過程盡量能夠清楚寫,詳細一些

活動的目標步驟以及所得到的心得

最好後面還加上活動的反思

I. 小班康軒教案水果大作故事過程戰故事

【設計意圖】
在幼兒園幼兒吃到水果時,總要問我們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的孩子就開始討論起家裡有什麼水果。現在正直秋季,秋天也是各種果實成熟豐收的季節,於是我們就開展了"好吃的水果"這個主題活動,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豐富幼兒對水果外部和內部特徵及味道等方面的認識,並且通過這個主題活動,使幼兒能了解水果的營養作用,喜歡吃各種水果。我這次活動就是改變了以往利用實物來組織幼兒開展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而是自己製作了色彩鮮艷的幻燈來進行多媒體教學。因為本次開展的這一活動,是一個總結性的談話活動,是要引導孩子把自己已有的有關水果經驗進行回憶,獲得水果經驗的再提升。色彩鮮艷的畫面和切合實際的故事的情節都是幼兒的興趣的熱點,有了興趣那麼孩子也就會有要表達的慾望。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參與其中。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的情節,感受文學作品的趣味性。
2.理解動詞:摘、拉、推、塞。
3.樂意在實踐活動中說一說,做一做。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對於水果有豐富的經驗,知道秋天是個豐收的經驗。
2.物質材料准備:ppt;小推車;各種水果圖片;房子模型2個;水果樹2棵。
【活動過程】
一、觀看圖片,欣賞故事內容。
1.出示圖1:美麗的秋天到了,果園里都結滿了水果,熊媽媽帶熊寶寶們去果園看看吧。看,熊媽媽的果園里結滿了哪些水果?(說出水果的顏色)熊媽媽和熊寶寶在干什麼?(摘水果)我們一起跟熊媽媽和熊寶寶來摘水果。(做摘的動作,邊摘邊說:摘了一個又一 個,摘了一個又一個)
2.出示圖2:熊媽媽和熊寶寶摘了一個又一個,裝了滿滿一車子,熊媽媽在干什麼?(拉車,做拉車的動作)熊寶寶在干什麼?(推車,做推車的動作。)
3.出示圖3:看,水果把屋子都怎麼樣了?(塞的滿滿的,做塞的動作)熊媽媽和熊寶寶沒地方住,只好住在外面了。天黑了,好冷!熊媽媽和熊寶寶凍的睡不著覺,怎麼辦呢?熊媽媽和熊寶寶想出了一個什麼辦法?(用水果蓋間大房子)
4.出示圖4:我們看看熊媽媽和熊寶寶的水果屋是怎麼做的呀?(用西瓜做牆,用蘋果做屋頂,用梨和葡萄做門窗。)美麗的水果屋蓋好了。
5.出示圖5:水果屋裡的桌子和椅子也是用什麼做的?(熊媽媽、熊寶寶和小動物在一起吃水果,真開心。)
6.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
二、情境游戲,理解故事內容。
1.認識水果:果園里都有些什麼水果呀?(紅紅的蘋果、紫紫的葡萄、綠綠的西瓜、黃黃的梨子)
2.摘水果:我們一起來摘水果吧!蘋果一個個摘下來、梨子一個個摘下來,瞧!還有什麼水果呀?(葡萄)葡萄還是一個個的嗎?(豐富詞:一串串)西瓜也摘下來。
3.運水果:摘了這么多的水果呀,我們怎麼把它們拿回家呢?哦!這里有推車,我們把水果塞在推車里,把水果運回家吧!我們一起來塞水果,塞蘋果、塞梨子、塞葡萄……把箱子都塞的滿滿的,現在我要把水果拿回家了。阿唷阿唷!車子太重了,我拉不動,誰來幫幫我?哎呀,到家啦!讓我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
三、裝扮房子,鞏固故事內容。
小朋友,我們剛才摘了很多水果,我們有這么多的水果可以干什麼呀?(可以賣水果、可以搭水果屋......)我們真的也能搭個水果屋嗎?那我們去試試看,好嗎?

⑶ 如何在語言教學活動中設計有效提問

一、循序漸進式的提問,確保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提問要有層次性,要有從易到難的遞進,太易或太難的提問都無助於幼兒的發展,反而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對問題反饋和回應能力的高低,可以說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在提問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分散教學的難點,減少思維障礙,保護幼兒的積極性。例如,在聽故事後,老師直接提問「你有什麼感受?」、「你學會了什麼?」。由於幼兒的經驗不足,語言概括能力比較差,這樣的直接性提問會讓幼兒感到有壓力,會出現恐懼回答的情形。如果老師能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提問:「故事裡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故事裡的動物是怎麼樣的?學習故事後你的感受是什麼?」通過層層分析,步步深入的問和答,使幼兒進入順暢的思維軌道,給幼兒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從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在開展小班主題活動「故事啊,故事」時,我們帶孩子進入了一個故事的王國。對中、大班的孩子,我們會組織幼兒進行「講故事比賽」,看看誰的故事既好聽又新鮮。可是,對小班幼兒來說,他們的故事積累和語言表達水平都有限,還沒法暢所欲言。於是,我們開展了「故事周」活動,請來孩子的爸爸媽媽為大家講故事,孩子們每天都可以聽到很多不同而有趣的故事。當他們沉浸在故事王國里時,我以《三隻小豬》這樣一個傳統又經典的故事為背景設計了一節語言活動。通過觀看教師扮演的「三隻小豬」介紹自己搭建的房子及「大灰狼」出現後三種不同的情況,引導孩子們展開想像,並進行討論。
1.豬大哥、豬二哥和豬小弟,它們建的房子是什麼樣的?
2.為什麼豬大哥和豬二哥都跑到豬小弟的家裡?他們自己的房子怎麼了?
3.哎呀,大灰狼追到豬小弟家裡了,那可怎麼辦呢?小朋友,你們覺得豬小弟的房子會不會被吹倒?
4.如果請你造一座牢固的房子,你會怎麼造房子呢?
以上的提問設計,我都是圍繞三隻小豬搭建的不同房子展開的,孩子們可以邊看錶演邊展開想像的翅膀,與我進行對話。
二、多元開放式的提問,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
開放式的提問,答案是多樣的,是沒有框架的,不受語言和情節的限制,可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像和思維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揮;而封閉式的提問,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問時給幼兒一個框架,讓幼兒只能在框架里選擇回答。從中可以看出,開放式的提問比封閉式的提問具有更強的導思功能。開放式的提問,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如語言講述活動《開小船》中,讓幼兒想想說說:小動物們把香蕉船、蓮藕船、茄子船都吃了,它們怎麼回家?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發展其擴散思維的能力。另外,在語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提問:「你喜歡……為什麼?」等判斷分析性問題;「如果……你會用什麼辦法?」等假設性問題及創造性問題等,引發幼兒掌握概念,進行判斷、想像和推理,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又如在《好朋友》教學中,教師提問:「茶壺的朋友是誰?」「你的朋友是誰?」將幼兒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幼兒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與作品人物產生情感共鳴。這類問題難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述的機會,讓幼兒收集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進行回答,有利於鼓勵幼兒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意識和自信心。
三、層層遞進式的提問,提高幼兒語言組織能力
這是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也就是說,教師在提一個較難問題之前,要提一系列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層次遞進。
在集體活動《糖果寶寶的舞會》中,我問孩子:「你們喜歡吃硬糖還是軟糖,為什麼?」有的孩子站起來說:「昨天爸爸帶我去超市的。」(通常我們會覺得,怎麼是不著邊際的回答)我繼續追問:「你們去超市干什麼了?」「買糖果。」老師再進一步問:「那你買了喜歡吃的什麼糖果?」「我買了棒棒糖」「噢,原來你喜歡吃硬硬的棒棒糖。」這是我發現孩子表述不明確和不準確時而進行的追問,幫助幼兒梳理、歸納出自己要表達的想法,讓答案滿滿地浮出水面。這時孩子又出現了從眾的回答:「我也喜歡吃棒棒糖……」這時老師可以追問:「你們平時只吃棒棒糖嗎?」孩子就會受暗示地找自己曾經吃過的好吃的糖果來回答。在活動中,我們還可以運用「除了……」「還有其他的……」等指導語,讓孩子走出單一的回答。
四、集體共鳴式的提問,構建有效的互動模式
在語言活動中,運用師生共鳴和生生互動式提問能引起集體共鳴,利於產生師生和生生互動,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性。
在活動《誰愛洗澡》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將動物洗澡的方法串聯其中,同時展示圖片,加深孩子們的印象。隨後,我向集體發問:「大公雞是怎麼洗澡的?」小鴨子是怎麼洗澡的?犀牛又是怎麼洗澡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大公雞用沙洗澡;小鴨子在水裡洗澡;犀牛用泥漿來洗澡。」看來他們剛才都很用心地在聽講故事。當誇他們真聰明時,我發現他們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表現得更積極了。所以,在活動中適時地進行共鳴性提問,可以緊緊地抓住孩子們的眼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提問策略多種多樣,在活動中,教師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特定的意圖,教師一定要明確這些意圖,並正確把握提問的方式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從而保證幼兒自主能力的發展。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只有更好地發揮提問的作用,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⑷ 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

提問技能是教師在活動進性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啟發幼兒回憶、思考、觀察、操作、探索,以尋求問題答案的行為方式。教師只有針對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潛心研究、精心設計問題,掌握提問藝術,才能達到激發興趣、引導觀察、較深記憶、促進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 篇1

1、什麼是提問

提問,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有詢問形式或詢問功能的句子或教學內容。教師的提問則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幼兒做什麼、如何做的指示,從而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2、提問的現狀

所提問題簡單

吉爾福特認為:「當你碰到不做進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當你要組織別的信息項目或以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項目,以解決問題時,你就碰到了問題。」如果我們用吉爾福特的准則去衡量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就會發現有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如:這個蘋果是不是紅的?小明這樣做對不對?這些彩虹是不是很漂亮?等類似問題,幼兒不用動腦就能夠直接回答,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幼兒的深入思維活動。

提問缺乏層次性

有些教師不了解本班幼兒的知識水平,鬍子眉毛一把抓,在問較難問題之前缺乏簡單問題的鋪墊,沒有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故事《小紅傘》,教師講完一遍故事提問:「小紅傘幫了小兔什麼忙?」問題籠統、概括,缺乏層次。

提問准備不充分

一些教師在備課或教學過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的上課,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資料,常常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不得已時用「請坐下」、「等一下老師再告訴你」等來敷衍了事,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不到滿足,積極性得不到調動。

3、促進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講究提問語言的藝術

語言教學活動中,幼兒根據教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准確、嚴謹。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准確性,以免造成幼兒回答的困難。

(2)清晰、簡練。教師的教學語言受特定的教學內容坦行和授課時間的制約,要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大的知識信息量,就必須做到語言簡練流暢,通俗易懂,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幼兒越要簡單。如「小螞蟻為什麼要幫螞蟻奶奶搬家?」「小螞蟻幫讓信老螞蟻奶奶把家搬到哪裡?」盡量避免使用雙重否定句,以免幼兒記不住或找不到問題的核心。

(3)親切、和諧。教師提問時語言要親切,氛圍輕松和諧。注意處理好語調、語氣、快慢、停頓,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使幼兒能非常自然地聽清問題,並能從容不迫地思考、回答問題。

促進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採用何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回應的方式,因此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能夠帶領幼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探究問題的本質,把握事實的真相。

提問遞進式,易於幼兒理解

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也就是說教師在提一個較難問題之前,要提一系列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層次遞進。如在大班故事《花園里的春天》教學中,教師提問「是誰先到巨人的花園里玩?他們是怎麼玩?」「巨人發現這群孩子在自己的花園里玩,他是怎麼做的?」「後來又有誰到巨人的花園里玩?它們是怎樣玩的?」「巨人發現這些小動物在自己美麗的花園里玩,他是怎麼做的?」這樣逐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於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

提問要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學會等待

提問以後,等3-5秒或更長的時間,可以增加幼兒回答的內容,並鼓勵幼兒在較高水平上進行思維。讓幼兒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坦升教師和幼兒間、幼兒和幼兒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在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可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

鼓勵提問,雙向互動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切進步都是由疑問開始的。如果只有老師的提問,沒有幼兒的提問,也不能收到很好的啟迪效果。所以在向幼兒提問的同時,引導幼兒自己提出問題,這樣的互問互答才能使其語言流暢,思維深刻。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可以在聽故事後鼓勵幼兒對不理解的詞、句子進行提問,也可以鼓勵他們在閱讀時針對某一畫面進行提問,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提問,或根據事物的因果關系進行提問。

看圖講述,是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有效方式之一,應經常引導幼兒思考以下問題:「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誰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看能不能把我給問住?」……久而久之,幼兒會長出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提問的水平不斷提高。

教無定法,一個有效的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高效,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也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審視和反思,對幼兒的關注和理解。有效的提問,讓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提高,師幼關系和諧,保證了教學過程真正成為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今後,要進行更多的嘗試,把有效提問運用到更寬廣的教學領域中去。

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 篇2

一、從提問的設計點出發,激發幼兒思維、培養探究精神

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針對圖畫內容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提問:第一層次--觀察畫面,描述畫面;第二層次--理解畫面,進行畫面外的想像,引導幼兒發現前後畫面的聯系;第三層次--不僅對畫面進行詳細連貫描述,而且注重對其中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與分析。如故事〈龜兔賽跑〉中首先引導幼兒觀察每一幅畫面:提問"圖上有誰,他們在干什麼?"讓幼兒自由想像,通過理解後,引發幼兒思考:"兔子睡覺了,會發生什麼事情?"了解故事內容後,引導幼兒分析判斷"為什麼烏龜會取得勝利?你認為兔子和烏龜是怎樣的人?"另外可根據故事特點設計提問,比如: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的,可以設計一些推理性提問。

例如繪本故事《大衛、不可以》中,幼兒觀察畫面後,提問:"圖上從什麼地方發現大衛在做什麼?"進一步讓幼兒分析"這樣可以嗎?為什麼??"著重培養幼兒通過觀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系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當出現故事發展的高潮時,可以設計一些假設性、創造性的提問。如"大衛這樣做結果會發生什麼事呢?你會想什麼辦法幫他解決呢"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以生活現象為主、圖畫內容之間是平行性的,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提問來拓展話題,如,從而可以設計一些話題:如"你想對大衛說什麼?大衛聽了你的話,又會怎樣做呢?"等類似的話題來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二、從提問的組織中提高幼兒探究能力

有了精心設計的提問還不夠,關鍵還在於組織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提問應面向全體幼兒。教師應在調動全體幼兒集中注意力後緊接著提出問題,以便全體幼兒都能認真思考。應根據幼兒的認知心理特點,指導幼兒抓住畫面的整體特徵,讓幼兒從整體上感知、了解畫意,然後再引導幼兒抓住重點特徵仔細地觀察圖畫,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了解圖畫中每件事物之間、每幅圖畫之間的關系以及圖中事物與全圖之間、單幅圖畫與整幅圖畫之間的聯系。此外,在引導幼兒觀察圖畫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幼兒的想像,使其思維活躍起來。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要由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來回答。

如,描述性提問一般採用集體回答或是由發展水平居下的幼兒回答。當幼兒回答得較為發散時,老師可以用手勢提示幼兒舉手一個一個地來表達。分析性的提問一般由發展水平居中的幼兒回答,綜合、評價性的問題則由發展水平居上的幼兒回答。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引導和總結評價。教師提問後,要注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反饋"幼兒的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總結評價時,則應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評價,用語的恰當運用: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要注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注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調動幼兒往下學習的願望。

三、利用多種提問方式激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

(一)猜想式提問讓幼兒想說

優秀閱讀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圖畫,通常幼兒都會被故事中的圖畫所吸引,教師可以借機請幼兒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兒的思維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幼兒會通過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這樣的`問題能使幼兒積極動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於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開放式提問讓幼兒敢說

幼兒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要講究開放性。這是一種引導幼兒整體把握所學內容的提問。在閱讀中,教學的提問要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為中介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願、思想。從而體現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也就是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在以往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講完故事後,總是會問幼兒這樣的一些問題:"故事題目叫什麼名字?故事裡有誰?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說明了什麼道理?"這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語言描述,答案只有一個。但問法不同,能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方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那麼教師的提問就要將"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改成"會說些什麼、可能怎麼做?"等。雖然只是用詞的不同,但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局於故事原文,幼兒敢說,不怕說錯,能讓幼兒多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遞進式提問讓幼兒喜歡說

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要重培養幼兒思維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並形成完整的語言。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於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而不能設計一些過於簡單、瑣碎,缺乏思維價值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些問題幼兒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脫口而出,表面上看,氣氛活躍,但實際效果,不但激發不了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反而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惰性。要推陳出新,形式多樣,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問。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教師應該改變閱讀活動中提問教學的現狀,使提問更具魅力與藝術,更能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引導幼兒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並引導幼兒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拓展:

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一、復習鞏固型提問的技巧

復習鞏固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回憶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技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依據,要面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認真回憶前面的知識,並能夠融會貫通,熟練應用,為本節課的的奠定良好的基礎。復習鞏固提問有以下特性:

1、基礎性:復習的重點是為學習新知識提供依據,屬於最基礎的內容,所以復習提問一定基礎的定理、公式、概念、法規等。

2、全面性:數學課堂要面對全體學生,是對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不是培優輔導,所以復習一定要面對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的提高服務。

3、留白性:復習要求學生充分回憶舊的知識,要給學生回顧的過程,允許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所以復習提問一定要有充足的留白時間,讓學生完成對舊知識的梳理。

二、激發興趣型提問的技巧

激發興趣提問的目的在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因此激發興趣提問一定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從引起學生注意力的角度來看,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有一定困難但難度不大的事物所吸引。激發興趣提問有以下特點:

1、新穎性:中學生的學習不像成人的學習,有功利意識、實際應用意識,他們的學習還有一定的被動性,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另外中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更容易受到新生事物的吸引,所以激發興趣的提問要有新意,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2、趣味性:中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好玩的天性,更容易為好玩的東西做出犧牲,也更容易為此進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激發興趣的提問一定要有哲理性、趣味性。

3、推理性:中學生由於他們限於他們的閱歷,雖然他們的思維還不成熟,但他們已經不願被動地從教師那裡獲得知識,他們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和社會經驗,所以激發興趣的提問還要有一定的思維要求,須要通過邏輯思維、推理才能解答,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鍛煉思維型提問的技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思考,而不是知識的傳授,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形成學習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是終身學習對一個人的基本要求。在教育教學中要完成傳授學生知識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轉變,是通過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來實現的,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培養學生思維的提問有以下特點:

1、因疑而問: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他們已經開始進行獨立思考,他們更願意回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不屑於回答沒有一點思想含量的問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提問時要有疑而問,這樣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思維。

2、開放性:學生的思維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思維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每個人的基礎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效果,所以鍛煉思維的提問應該是開放的,這可以讓每個人都行動起來,積極思考,才能實現全面提高的教學目標。

3、指導性:學生的思維受到基礎、智力、意識等因素的制約,對思維的結果往往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入,教師要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指導,誘發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所以教師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問要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從而指導學生完成對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4、間歇性:學生的思維過程需要時間來完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不能因教學任務剝奪學生的思考時間。

四、提醒注意型提問的技巧

中學生的年齡較小,自製能力不強,精力難以持續集中,在一節課的教育教學中難免有打瞌睡、小動作、跑神等現象,這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這種現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這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精力回到課堂中來。同時對於一些重點、難點、易錯點,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更加到位,也可以運用提問來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引起注意的提問有以下特點:

1、重要性:引起注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易錯點,這些都是所學知識中的重要部分,這時面對全體學生提出問題,可以引起全體同學生注意,使全體學生都集精力,認真聽講,從而提高教育質量。

2、針對性:對於課堂中出現的違紀情況,是個別現象,有對象,只針對某個人或某些人,這時的問題要適合他們的能力。

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把握好這門藝術可以使課堂精煉、充滿活力、學生積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結合課堂的實際,根據教學需求設置問題,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契機,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聽講完故事後老師怎麼提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部是個什麼意思 瀏覽:186
833代表什麼愛情暗示 瀏覽:289
健康為什麼能調理疾病 瀏覽:505
新宏觀經濟學家有哪些 瀏覽:149
支付寶河南健康碼怎麼變綠 瀏覽:307
愛情公寓第三季羽墨去哪裡了 瀏覽:947
海員健康體檢在連江什麼醫院 瀏覽:439
在哪裡可以看出自己有沒有事業 瀏覽:215
婚姻登記怎麼進行 瀏覽:629
河北唐山事業編考試考什麼 瀏覽:67
我們什麼故事作文 瀏覽:341
航天事業多少周年 瀏覽:645
如何選擇婚姻適合的專業 瀏覽:131
手機動態美女壁紙哪裡下載 瀏覽:416
煙台事業編面試一般最高多少分 瀏覽:453
事業單位多久出考場呢 瀏覽:823
出院陪護健康證明怎麼開 瀏覽:509
幸福里vr怎麼搞的 瀏覽:180
遂川婚姻律師怎麼找 瀏覽:123
如何寫孫悟空故事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