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哪兩本古書中均有記載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方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2. 關於伯牙和鍾子期的傳說在那些書里有記載
1、《漢書.藝文志》、《列子》(《列子·湯問》)兩部書有記載。有三個版本,一個叫《高山流水》,一個叫《列子·湯問》,還有一個尚未標題。
2、三個版本原文附註:
(1)《列子·湯問》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2)《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④鍾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樂而後至也。
(3)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3. 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傳說,我國最早的古書哪兩本有記載
是《呂氏春秋》和《列子湯問》。
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傳說又叫高山流水或高山流水覓知音。最早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列子湯問》為故事雛形,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在《列子湯問》的基礎上對故事進行改編豐富,並增加了結局。此為高山流水故事的基礎版本。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
明代馮夢龍把這個故事寫到了自己創作的《警世通言》小說中,名字叫《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鍾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