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界定神話故事,成語,典故三者之間的內涵和外延
所謂成語,就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固定結構和固定含義的片語或短語,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四個字。有些成語的含義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來,如「豐富多彩」、「遠走高飛」、「蓋世無雙」等等;還有一些成語必須知道它的來源才能弄懂它的含義,如「陽春白雪」出自楚辭,意指高雅的事物,「百步穿楊」出自《莊子》,意指箭法精絕,「卧薪嘗膽」出自《吳越春秋》,意指不忘昔日之苦,發奮圖強,等等,這些成語也是典故。典故是一些古代著名的故事或話語,不一定最後總結成成語,但是大部分成語卻都是典故。為了大家能夠簡單明了地學習命名方法,凡是為大眾所熟悉的成語,不管是不是典故,我們都放在本篇中分析。不管是不是典故,連同其它不是成語的典故一起,放在「化用典故」中分析,特此說明。
成語一般都是4個字,所以自然地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兩個字組成一個詞或片語,後兩個字組成一個詞和片語,很少例外。我們按前後兩部分的語法關系,把成語分為如下四類:
聯合式:即前兩字和後兩字的意思是並列的,或是相承的。如「國泰民安」等等。
主謂式:即前兩字是動作的發出者,是主語;後兩個字是主語的動作或狀態,是謂語。如「氣宇軒昂」、「高朋滿座」、「心花怒放」、「耳目一新」等等。
動賓式:即前兩個字是動作,是謂語;後兩個字是動作的對象、承受者,是賓語。如「獨步天下」、「包羅萬象」、「奉若神明」等等。如果四字之中,有主語、有謂語、也有賓語的話,則歸入「主謂式」。
偏正式:即前兩個字和後兩個字中有一組是成語的核心部分,另一組只對它起修飾和解釋作用。如「豆蔻年華」、「書香門第」、「卓然不凡」等等。
這四類成語的劃分,將是我們是否採用某種命名方法的重要條件。
化用成語來命名有各處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要想使用,都必須遵守一些必要條件。有些條件因命名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條件卻是共有的。下面就先談談這些化用成語命名必須滿足的條件,至於哪些某種命名方法特有的條件,我們將在講述具體命名方法時再加以闡述。
化用成語命名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聯想性:即所取的名字能夠使人很容易地聯想到所化用的成語。因為化用成語來命名,就是為了使名字中包含著成語的豐富文化內涵,使短短兩個字意蘊無窮。如果起的名字並不能使人想起所化用的成語,那麼一切都是徒勞無功。這一點是命名者應該十分謹慎的。成語有四個字,以一個字概括其含義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用兩到三個字。但即使用兩個字,在很多時候也並不能令人產生聯想。比如成語「冰雪聰明」,形容一個人穎悟異常,本傑是很好的含義,但如果用前兩個字叫「李冰雪」,或用後兩個字,叫「王聰明」之類,則成語之意義,韻味失,因為一般人不容易從「冰雪」想到「聰明」或反之聯想。這時如果換一種方法,比如取名「冰聰」就好得多,很多人會想起這個成語。所以從成語中起好名字之後,一定要返過頭來想一想,能不能從這個名字中聯想到成語,如果不能,最好放棄這個名字。
良義性:這一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所化用的成語必須是含義良善的,或鼓勵,或祝福,或贊美,或告誡,決不能是一些貶義成語,像「自高自大」,「鼠目寸光」等等。二是指所取出的兩個字,合在一起也要有良好的含義。有些詞一旦脫離成語,含義就發生變化,有時含義不佳,不可選用。比如「千嬌百媚」形容女子,原是可愛,但取名「百媚」尚可,叫「千嬌」可也嬌氣得過份了。「寶馬香車」指高貴的生活,但取名「香車」,畢竟也是「車」,含義低賤。這些都是應當注意的。
無歧義性:即所取的名字除了使人聯想起所化用的成語之外,沒有其它的歧義。有些詞盡管可以使人聯想到成語,也有良善之義,但由於歷史、風俗、方言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其它不好的含義,這時也不能選用。比如「龜年鶴壽」本是祝人長壽,但現在罵人常用「烏龜」,所以這個「龜年」最好不用。「風流儒雅」本是贊美一個人的風度翩翩,但「風流」現在又有貶義,最好不用。
以上都是化用成語取名是必須注意的問題,也是我們篩選名字的標准。其餘的條件如語音、字形等方面的要求在其它章節中已有論述,在些不一一列舉了。
有三字
從一個成語中選取三個字,顯然其中一個字是姓。這也是屬於「姓義入名」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最重要的是名字的含義要與成語一致。因為成語一般只有四個字,現在用了三個,很容易令人產生聯想,但是名字本身的含義怪異,豈不讓人無所適從?化用成語命名的目的也達不到。所以不用的那個字一定須是成語中最不要緊的字,或是並列的字中的一個,這樣才能使成語的含義盡可能多地保留下來。
這三個字的順序可以跟成語不同。正因為如此,在顛倒成語用字順序的時候要格外注意,不要產生歧義或造成混淆。
另外有些人喜歡用姓的諧音入名。確實,成語中包含著姓的實在是太少了,但是化用一些含有姓的諧音字的成語,並沒有什麼好處。比如劉砥柱(中流砥柱)、金國英(巾幗英雄)、傅東海(福如東海)等等,第一是畢竟姓字並非成語原字,不加解釋,別人很難想到成語;第二是脫離了姓的名字由於只有兩個字,而命名者起初多考慮了連姓三字的含義,忽略了名本身的含義,所以名的含義常有模糊,或落俗;第三是終有錯別字之嫌,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好。
用三字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成語又在不同的情況,現分述於下。
聯合式:聯合式成語的前兩字與後兩字含義相近,所以姓字就可以代表它所在那部分的兩個字。一般來說,從聯合式成語中選取三字,姓字既定,名用的就是另一半的那兩個字,這樣含義變化最小。不過也偶有例外,這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了。
主謂式:從主謂式成語中取三字為名,一般也是名字的兩個字是一組,是原來成語的前兩字或後兩字,姓是另兩個字中的一個字,這樣讀起來比較有節奏。當然也不排除姓字與第二個字為差一些。但如果是大、小結構均為聯合的成語,當然又沒有關系了,比如「金碧輝」,讀來並沒有「金碧」是一個片語,而「輝」獨立的感覺。
動賓式:因為在成語中,動賓式成語本來就很少,加上取三字為名需要其中一個字是姓,所以這種情況不易遇到。
偏正式:從偏正式成語中取三字為名,應當注意的是其中自成一組的兩個字順序不能顛倒。這樣剩下的那個字無論其在前在後,名字的基本含義可與成語相近。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片語。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片語、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片語或相當固定的片語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片語之間的,對這類片語,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片語,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片語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神話是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文學的先河。神話產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爭取生存、提高生產能力而產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
神話故事中充滿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勞動者的願望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神的形象 ,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 。它是根據原始勞動者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想像出來的。狩獵經濟比較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多與農業有關。人以刀斧、弓箭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變成以這種工具武裝起來的英雄。神話中的主人公被想像為超人的,但有時也要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透過神話幻想的折光,從神話人物的作為和斗爭 ,可以約略看到當時的人的作為和斗爭。
神話是人們藉助於幻想企圖征服自然的表現。神話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
神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現過對同一種現象充滿驚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話。
神話一般大致分為三類,創世神話、神佛神話、英雄神話。其中尤其以創世神話最為重要。
所謂創世神話,專指時間設定在人類原始時期,記載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話。其中一般還粗分為世界起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和文化起源神話等三種。
所謂世界起源神話,指的是記述「世界」、「宇宙」起源的神話。就拿《聖經》為例,其中的〈創世記〉便屬於這一類神話。因為內容論及了大地、太陽、月亮等等宇宙現象的起源。
不過,並不是所有民族的神話都包含有世界起源神話。好比說美國印地安人的神話,就是一部以宇宙已經存在為前提的神話。另外還有一些民族的神話,不只世界起源,就連文化的起源也隻字未提。
可是盡管如此,不論是何種神話,所有神話在開宗明義時,都有一個共通的大主題,那就是宇宙是從「混沌初開」演進到「秩序規則」的。
至於所謂的人類起源神話,通常所敘述的,是人類逐漸與動物區隔,然後逐漸成為世界上一個特殊物種的整個過程。比方說敘述人類如何學會使用語言的神話、人類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話、人類如何開始築巢架屋的神話、人類如何與動物發生區隔的神話。而這些神話,其實都是一種世界秩序與規則的開始。
透過以上這些神話,人們對世界的歷史演進會有清楚的認識,了解到世界是如何由混沌無知,演變成無數的秩序與規則。
相對於創世神話的紀錄宇宙演化,神佛神話與英雄神話則較具戲劇性,所紀錄的是神佛與英雄們的種種事跡。一般來說,越是文明的地區,創世神話的比例就越少,而相對的神佛神話和英雄神話比例則會反比例增加。這是一種自然趨勢,不過意思並不是說創世神話的內容就因此而減少,而是說因為神佛神話與英雄神話的內容不斷擴增,相形之下,創世神話所佔的比例就少了許多。希臘神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希臘神話中,創世神話的比例很小,而大量的神佛與英雄故事則經過長期的累積,成為希臘神話中絕大部分的故事。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化,是正統文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於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瞭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麼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彙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構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 等
歷史典故,如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等
文學典故,如 曉風殘月,大江東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織女 等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於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遊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於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其主要原因還在於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在創作詩詞中如何能運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典故。要避免創作時頭腦空空聯想不到有關典故。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雲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穀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觀料峭突岩,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裡,兩般競相趣。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腰瘦,翻雲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我自帶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遙備得陳年柴,三五刻後茶香起。不邀友,不宴賓,閑庭孤獨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別有景,涓涓滴打散不盡,人生亦如斯,喜怒哀樂總無窮,何必悲嘆息?一任雨打風吹去,平生終歸止。日已從中,霧散虹熠雲淡卻,長空一片清凈。不見蓑衣釣,浮萍游魚鬧。此番自然能幾時,明年歸來難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鳥鳴棲。手無金描筆,只能喃喃語。心亂緒,披發歸鬧市,人喚猶沉痴。」(選自改梧桐落雨《歸家》)
(二)要准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比如「琴心」之典故源於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運用在男女相愛中貼切,運用到其他親情,友情,交情上就會不當或牽強;比如「望帝」這個典故渲染的是一種悲哀的氣扮,如果用於喜慶就不當了。
(三)寫詩詞要特別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據句子聲韻文字的需要變換調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詩詞中就有各種各樣提法:「子期」、「知音」、「弦斷」、「高山一弄」、「子期耳」、「鍾期聽」、「流水引」、「斷弦人」、「伯牙高山」、「鍾歿廢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斷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種用法。其實還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關鍵字是不能改變的,如:「伯牙」、「鍾期」、「琴」、「弦」、「斷」等字就不好換為別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詩詞寫出來是要給別人看的,典故運用是為了傳達思想,因此,不可把過於冷僻生澀的典故寫進詩詞,需要指出近體詩是唐以後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多,人們學唐宋詩詞,也熟悉了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據典籍另選其他典故寫進詩詞就須十分謹慎,特別是唐宋以後的事件,如果不廣為人知,就難以作為典故在詩詞中運用。如:「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五)既然典故是歷史的故事,其運用是為更好傳達思想情感的,根據閱讀對象和時事納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當今,社會傳播媒介很發達,新聞事件眾所周知,比如「水門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慶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於親友間詩詞往來,雙方把彼此間知道的「故事」作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詩詞具有更多表現力的手段。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掌故分門別類,舉不勝舉,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處處留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掌握。
(1)山公啟事: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擅於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人,寫成奏章,密啟皇帝選錄,然後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啟事」。見《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後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後大明朝堂望南山詩》:「山公啟事罷,吉甫頌聲傳。」唐.李商隱.《贈宇文中丞詩》:「人間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啟事來。」後遂用「山公啟事、名賢啟事、山公啟、山濤啟、山公鑒、山濤鑒、山公識」等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 2)龍陽泣魚:《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3)罵坐灌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後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4)漱石枕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孫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後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的高潔無塵。
(5)騎鶴上揚州:唐無名氏《商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幾個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鶴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則想三者兼而有之。後遂用「騎鶴揚州、揚州騎鶴、揚州跨鶴、揚州鶴、腰金騎鶴、纏腰騎鶴、腰纏萬貫、十萬纏腰」等指做官、發財、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貪婪、妄想,或寫得意之事及得意
(6)斷送老頭皮: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六:「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朴,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隱士楊朴被召,在回答宋真宗問話時,他以佯狂之態,詭稱妻子作詩說他應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頭兒斷送了。後遂用「斷送老頭皮」指被官事所羈,不能自由自在;以「老頭皮」稱老人。
(7)魯女憂葵:漢劉向《列女傳.魯漆室女》:魯國漆室地方有個女子,過了出嫁的年齡還沒有出嫁。「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鄰女以為她想嫁人,問知是「憂魯君老太子幼」,便笑話她。漆室女說:「昔晉客舍吾家,系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冬葵,古代的一種蔬菜),使我終歲不食葵……今魯君老悖,太子少愚,愚偽日起,夫魯國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婦人獨安所避乎?吾其憂之。」後三年,魯果亂。漆室女過了出嫁的年齡沒有嫁人,但她所憂慮的不是個人的事,而是魯國的國家大事。後遂用「魯女憂葵、倚楹嘯歌、倚柱長嘆、漆嘆」等表示對國家政事的關注、憂慮,亦或表示女大需嫁的意思。
(8)墨子悲素絲:《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見染絲而興發傷感,認為白絲可以染黑,可以染黃,染上五色,即成為五色之絲。後遂用「悲染絲、悲絲染、染絲悲、悲素絲、哭練絲、翟子悲、素絲變」等表示受習俗影響,慨嘆不可自拔。
以上這些典故在浩如煙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只能算是幾朵小小的浪花。很多典故,雖然大家用慣熟習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平時在閱讀、寫作等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釋義,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讓我們活學活用,邊學邊用,學以致用,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掌握典故和掌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