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木雕的故事的典故是什麼
他是一名殘疾人,
卻靠不斷的堅持、努力,創業成功。
如今,他免費教學,
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他,就是林雲香。
12 月 3 日,國際殘疾人日,
記者走進林雲香的工作室,
走進他和木雕的故事 ……
" 我什麼都干過,學過縫紉、擺地攤賣過書、賣過字畫,直到現在,開始做木版畫 …… 我就是想要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 在上高街道魏家莊村,記者見到了正在做木板烙畫的林雲香。
回憶起自己的經歷,林雲香用了 " 坎坷 " 二字——兩歲時,他因一次治療不及時的重感冒患上了小兒麻痹,這次意外也改變了林雲香的命運。
因為殘疾,林雲香和大學校門擦肩而過。" 為了活下去,我必須要學門手藝,於是就學了縫紉。" 林雲香說,1985 年起,自己先後兩次來到泰安進修服裝設計,也是在這里,他結識了自己的妻子。
" 婚後,我們回到了我的老家萊陽,但因家裡沒錢買不起縫紉機,只能一家人一起下地幹活。後來岳父母想女兒,希望我們來泰安,我們就回來了。" 林雲香說,剛到泰安沒有工作的他思考著如何生存," 後來有人建議我去學畫畫,我就開始學畫畫,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喜歡上了木雕。"
2010 年,林雲香創辦了自己的木雕牌匾工藝品廠,主要經營木雕牌匾、木板烙畫、葫蘆燙畫等工藝品銷售。他給自己的工藝品廠取名 " 源岱緣 ",之所以取這個名字," 是因為我和泰山的緣分 "。林雲香說,在他孤身一人的時候,於泰山腳下結識了妻子,事業也是在泰山腳下發展起來的,對這座山、這座城,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公司創立之初,林雲香就定下了這樣一個創辦宗旨:盡一己之力,幫更多殘疾人自力更生。公司成立後,他免費教殘疾人烙畫木雕技術,讓他們可以自食其力,幾年來,他共免費培訓殘疾人 40 餘人。2015 年,公司被省殘聯命名為全省第一批 " 山東省殘疾人文化從業創業示範基地 ";2016 年被泰山區法律援助中心設為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今年 2 月," 源岱緣 " 又被泰山區人民政府授予 " 殘疾人創新服務基地 "。" 打個比方,我的學生里有不少聾啞人,做雕刻就比較適合他們。" 林雲香說,今後,他也將一如既往,去盡力幫助更多的殘疾朋友。
【最泰安全媒
② 這個建築物的故事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博大精深。其蘊含的文化底蘊更是為世人所驚嘆,不論建築結構還是其豐富的建築形式都蘊含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然而到了今天當我們看到古代建築的時候,所能想到的僅僅是;它是一座老房子,有些年頭了,上面的裝飾物很漂亮,很有意思諸如此類。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自己建築文化,了解其形式的意義以及所映射出的文化背景,當我們看到太和殿正吻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屋脊獸的來歷以及其形式意義。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我們遺失這部分的精華。古建的每一個建築部件都能引出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這些故事和起來就構成了中國的建築文化。
如果有一天老外問你:「屋頂上的那個怪獸是什麼?」而你卻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我會鄙視你!!!
關於古建的故事我們不從古往近說,不從南向北說,我決定從上往下說。這個上是從屋頂開始,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屋頂上的正吻吧。
關於吻獸的來歷
這要從中華民族龍的文化說起。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徵;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徵和化身。龍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崇拜龍,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祟,幫助戰勝自然災害(古人對天災、火患、雷電等自然現象不了解,認為這是龍的駕馭驅使),給人們帶來吉祥……龍文化的延伸由「觀念」--龍的傳人、龍的崇拜,到龍的服裝、裝飾器皿和用具,到傳統建築上的"避邪物",可以說,文化涉及到哪裡,龍文化就延伸到哪裡。因此,在古建築中更少不了龍的文化。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建築上的雕塑裝飾物上。
房脊上的龍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漢代。1960年,中國在湖北省沙市郊區發現現存最早的紀年脊獸。在一件筒瓦脊獸的瓦內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見中國建築上出現吻獸,至遲在西漢時期就比較完備了。
通常置於古代大型建築的屋脊上的「避邪物」,傳說可以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並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為此,不論是建築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戧脊端、角脊上飾有"龍"來避邪,並以此來顯示宅主的職權和地位。
古人傳說,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起初並不是龍型的,是由簡單的翹突逐漸形成動物形的脊飾,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屋脊兩端就有這類裝飾物。鳥形演變為鴟尾(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現張口吞脊的鴟吻。宋代以後龍形的吻獸增多,清時已很普遍,表面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著一柄寶劍,藝術形象完美,稱為「正吻」、「龍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戧脊上則常用獸頭,這些獸頭順著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獸。吻獸的使用也逐漸形成較嚴格的定製和比較嚴密的格局。
我們看到的這個正吻的形象呢傳說是龍王的九子之一,名字叫鴟(吃)。鴟吻(龍的九子之一),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正脊上,它形似魚尾,張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個屋脊,故又名"吞脊獸"。傳說這種正吻是海龍王的九子之一,它屬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當作滅火消災的"鎮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條屋脊,故用寶劍將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國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頂上。它由13塊琉璃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的宮殿龍飾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那麼大家會問了既然龍王有九個兒子 鴟吻已經被釘在了屋脊上,那其他的八個孩子又是誰呢?
關於這點民間有很多版本。
龍王的九個兒子的名字:
贔屓(音bì xì)
鴟吻(音chī wěn)
饕餮(音tāo tiè)
睚眥(音yá zì)
狴犴(音bì àn)
狻猊(音suān ní)
趴蝮(音bà xià)
椒圖(音jiāo tú)
蒲牢(音pú láo)
2)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3)重傳奇
老大贔屓,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老七嘲鳳,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鍾上獸鈕;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4)重傳承
長子贔屓: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可以作為石碑的碑座,台南的赤崁樓就有贔屓背著石碑。
次子螭吻:喜歡登高俯瞰,所以他都在屋頂上,同時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喜歡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鍾樓上,傳說他最害怕鯨魚,一看到鯨魚之後就大叫並落荒而逃,因此大龍峒保安宮的鍾樓上,刻著「鯨發」二字並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會像碰到鯨魚一樣發出宏亮的聲響,意指鍾聲能夠響徹雲霄。
四子狴犴:容貌威武而且長得像老虎,長於議論,因此大多放置在監獄的牢房門上。
五子饕餮:最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將他置於鼎蓋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蝮:擅長游泳,因此讓他佇立在橋頭。
七子睚眥:發怒瞪眼殺氣騰騰配於刀劍上。
八子狻猊:長得很像獅子,而且喜歡煙火,因此廟里常常將他放置在香爐腳,讓他「聞香」。
九子椒圖: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其實,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龍之九子的傳說的一個版本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說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綜合一下,簡析如下。
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 」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關於龍生九子的故事就講到這里 ,版本太多的話容易把各位弄迷糊。在這里提醒大家,這九個神獸的名字很別口,千萬別念錯了。丟人不要緊,萬一那一個氣不過來找你那就不好辦了。
順著屋頂我們就滑到了屋脊上,古建的屋脊可謂是精緻無比,上面往往會排一排走獸數量根據這個建築物的等級來定。
太和殿上的走獸
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屋脊上的走獸分別是什麼。這個個排序是從右向左排的。
1、仙人騎鳳,一種傳說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傳說他是齊泯王,在位期間不務正業,昏庸無道,所以遭到群眾的憎恨,珍禽異獸窮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至於為什麼用仙人騎著鳳凰,傳說齊國的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被敵人追到一條大河邊,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國君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為夷。因此人們把他放在建築脊端,寓意著逢凶化吉。
2、鴟吻(龍的九子之一),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正脊上,它形似魚尾,張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個屋脊,故又名"吞脊獸"。傳說這種正吻是海龍王的九子之一,它屬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當作滅火消災的"鎮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條屋脊,故用寶劍將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國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頂上。它由13塊琉璃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的宮殿龍飾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3、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也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徵,亦是皇後的代稱。
4、獅子,古代人們認為它是獸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徵。《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5、天馬,意為神馬。漢朝時,對來自西域良馬的統稱。
6、海馬,亦叫落龍子,海龍科動物,可入中葯。天馬和海馬象徵著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在我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7、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8、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9、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10、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與鎮物。
11、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壓尾獸。
補充一下這些走獸的數量及排列是有著嚴格的等級的。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里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北京故宮的金鑾寶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獸最多。金鑾殿是「廡殿」式建築,有1條正脊,8條垂脊,4條圍脊,總共有13條殿脊。吻獸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兩端有正吻2隻,因它口銜正脊,又俗稱吞脊獸。在大殿的每條垂脊上,各施垂獸1隻,8條脊就有8隻。在垂獸前面是1行跑獸,從前到後,最前面的領隊是一個騎風仙人,然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共計10隻。8條垂脊就有80隻。此外,在每條圍脊的兩端還各有合角吻獸2隻,4條圍脊共8隻。這樣加起來,就有大小吻獸106隻了。如果再把每個殿角角樑上面的套獸算進去,那就共有114隻吻獸了。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檐角的小獸為9個。坤寧宮原是皇後的寢宮,小獸為7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小獸又減為5個。有些配殿,僅有1個。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傳說這些小獸能避火。由於神化動物的裝飾,使帝王的宮殿成為一座仙閣神宮。
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在天安門屋頂上東有吻獸10個,傳說這是"九脊封十龍"表示每天有10條龍來守護宮殿。在正脊兩端有龍頭形正吻,吻背上插著扇形的劍把,據說是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個仙人和九個走獸: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等。古代文人說這些吻獸是"躍蒼龍於瓦甍",頗有趣味。傳說,南海有魚虯,尾似鴟,可激浪成雨,在屋頂上安了這種鴟尾吻獸,就能避免火災。
除其主要作用是裝飾,反映等級,避邪之外,吻獸還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加固作用,為了使吻獸固定,它必須用很長的釘子與屋脊相連,這樣做就加固了屋脊,從而也加固了殿頂。
說完了屋脊上的走獸,現在來說說「懸魚惹草」的來歷所謂懸魚就是大家看到的下面的圖片部分。
這個是少數民族的解 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築的'懸魚',就是以魚作為象徵物實行生殖崇拜留存於民居建築上的一種抽象化表現。
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傳統民居,多以二層樓房為主,庭院式平面組合,房屋內向院子,因此,山牆及後牆--尤其是山牆,便成為麗江一帶納酉族傳統民居外貌特徵的主要反映。
為利於抗震以及增加牆面向上的指向性和房屋框架的穩定性,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懸山式山牆砌體多採用'見尺收分'做法,漸上向里略微傾斜,上小下大,呈梯形狀。牆體很少自下而上全部使用砌體,常見的是上部為板枋隔斷;山牆砌體與疊梁式山尖由'麻雀台'分界,以此打破牆體呆板單調的外觀。尖山檁條懸出較長,挑出長度多在1米左右。為防懸挑的檁條掛枋端頭直紋截面漂雨受潮易腐,多以寬大的封檐裙板即搏風板隔絕防護,兩板中縫,用垂長的'懸魚'壓蓋。壓蓋封檐裙板中縫的'懸魚',不僅具有固定封檐裙板、保護懸挑檁頭之功能,而且還是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築外部獨具特色的裝飾。
封檐裙板正中垂懸的'懸魚',長度多在0.8-1米左右,基本形式為直線和孤線,一般著重外部輪廓的大方,也有的略加雕飾。近年新建的民居中,有的還垂有連體魚形的。較大的懸挑出檐和厚實的封檐裙板已經構成了納西族傳統民居外觀輕盈飄逸的特徵,而微呈弧線的封檐裙板和朴實無華的垂掛'懸魚'在陽光照耀下投於山尖上的陰影.更使得懸挑顯得深遂、素雅而更富於裝飾效果,充分顯示其特色,從而成為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區分於大理一帶傳統民居的明顯標志之一。
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築中壓蓋封檐裙板中縫的'懸魚',除了具有固定封檐裙板、保護懸挑檁頭之功能以及富有獨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同時,更深深蘊涵著納西民族對種族繁衍的熱切祈望,蘊涵著納西民族以魚象徵配偶、情侶、生殖、繁衍的生殖崇拜的信仰觀念。
1多子的意思,魚很能產子,對於封建之後的人來說是個很吉祥的象徵。同時也可能起因與對生殖器的崇拜,因為以魚作為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在某些民族應該是普遍的存在。
2「年年有餘」的意思。
3跟水有聯系的,而水克火。
女兒牆的由來
女兒牆的由來也是有一段故事的:女兒牆在古代時叫「女牆」,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所以後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築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面的矮牆,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物中我們還能看到。
《辭源》里是這么說的,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意思就是因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沒有地位的,所以就用來形容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這就是女兒牆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營造法式》上講的是:「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就是城牆邊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寫道:「只見女牆邊虛所搠旌旗,無人守護。」這里的「女牆」一詞,就是指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
後來,女兒牆又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是在城牆壁上再設的另一道牆,是「城牆壁的女兒也」。《古今論》記載:「女牆者,城上小牆也一名睥睨,言於城上窺人也。」由此可見,女兒牆不僅與窺人有關,而且還另有一個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詞太過於癟口,不如「女牆」含蓄,所以後來「女兒牆」叫法流行較廣。
李賀在《石城曉》一詩中寫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棲烏起。」杜甫《題省中院壁》詩中寫道:「掖垣埤竹梧十尋。」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個意思,即泛指矮牆之義。
劉禹錫在《石頭城》一首詩中寫到:「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李漁在《閑情偶記?居室部》中寫到:「予以私意釋之,此名以內之及肩小牆,皆可以此名之。蓋女者,婦人未嫁之稱,不過言其纖小,若定指城上小牆,則登城御敵,豈婦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漁的書中記載的,「女牆」則應是用來防止戶內婦人、少女與外界接觸的小牆。原來,古時候的女子大多久鎖深閨,不能出三門四戶。但是小牆高不過肩,又可以窺視牆外之春光美景,況且牆是死的,可人卻是活的,所以這女兒牆又成就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後來女兒牆這種建築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窺視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恥笑的尷尬。女子往往會在一瞥之間,便能一見鍾情,發現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來,有著數不勝數的關於女兒牆內外的神秘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聲漸不聞語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註:由外向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註:由內向外)。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築形式背後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牆,怎知春色含蓄之美?
如今女兒牆已成為建築的專用術語,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兒牆的浪漫和詩情畫意也不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了,只是國家建築規范中的90厘米高的磚混結構式的一堵矮牆而已。它回歸了建築的本原,在建築物上起著它應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單元樓的屋頂上,成為建築施工工序中一種必不可少的並且具有封閉性的一部分。
關於正吻的補充:為什麼要在正脊的兩端安置正吻?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建築基本材料是木頭,和泥土,磚大量的應用與建築很晚。木頭和泥土最怕什麼?水!所有屋面有瓦,而屋面都伸出檐外,並設有滴水,就是防止水侵蝕支撐整個建築的木做梁架。正脊所處的位置是兩個屋面的交匯處, 是建築中最薄弱的環節,最容易漏水,所以安放正脊保護,歇山頂和廡殿頂有四個屋面由於是多了戧脊,脊的存在最主要的是為了保護兩個屋面相交處。但是脊和脊的交匯處同樣容易遭到水的侵蝕,所以設置的正吻。至於傳說可以比火災多少帶有迷信的色彩了。木作同樣怕火,直至明代故宮的三大殿還三次因為雷火燒毀,可見中國的古建避雷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求助於天,於是正吻的圖象慢慢的演變成了傳說可以避雷防火的圖騰。
關於懸魚,懸魚只在懸山頂和歇山頂中才會出現,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種屋頂有撥風板。撥風板的作用是避免檁條裸露在外面,為保護檁條不受雨水侵蝕而設的。懸魚是兩條撥風板的交匯處,裝飾味道就有些強了,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構建。只是,並不是少數民族才有的,很普遍得存在於全國各地古建古建中。可是我還是發現了普通民宅中懸魚出現的較少,稍有來頭的人物的住宅懸魚出現的比較多。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典故:《後漢書》記載,府丞給公羊續一條活魚,公羊續接受了但是沒有吃,而是將魚掛在庭中。當府丞再次來送魚的時候公羊續就讓他看懸在庭中的那條魚,以次委婉的拒絕了府丞的第二次送魚,表明了自己不願意受賄的心意。所以懸魚較多的出現在較有權勢的人家中是不是也有此意呢?沒有考證,瞎猜的。但是卻證明了懸魚並不是古建中必不可少的構建,確實裝飾意味比較濃。尋常百姓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住房首先滿足基本的需求,沒有必要的東西盡可能的精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