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恨歌的歷史背景及故事
《長恨歌》的歷史背景: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
《長恨歌》是白居易筆下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文,該詩緊扣楊貴妃與唐明皇之間的愛情故事來展開,很好地詮釋了愛情中的笑和淚。這種笑和淚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國家繁盛之時,愛情總是充滿了歡樂;當國家衰落之時,愛情總是充滿了哀怨。這是《長恨歌》中對於愛情和政治之間關系的講述。但是,我們從中會發現,在由盛轉衰間,唯有女子承擔了一切的苦楚。
楊玉環在大唐繁盛之時,曾做到了「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她擁有了別人永遠無法得到的愛情。然而,安史之亂後,她與唐明皇之間的緣分就結束了。楊玉環怎麼也想不到,她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文中一句「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道出了她悲慘的遭際。
雖然唐明皇和楊玉環之間曾許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錚錚誓言,但是愛情終究無法與國家利益相抗衡。因此,白居易才把這篇詩文取名為《長恨歌》,目的是為了讓世人永嘆求而不得的恨意是無絕期的。
B. 長恨歌背景故事
故事背景:
唐玄宗喜好美色,楊家有女玉環天生麗質,玄宗選中後極盡寵愛,終貪色誤國使安祿山兵叛亂權,無奈於逃亡途中迫於群臣壓力將玉環賜死。後玄宗每每思念,輾轉難眠。臨邛有一道人能曉陰陽,有感於玄宗情義,願為天上地下尋玉環魂魄。後尋得海上仙山太真仙子,仙子得聞玄宗消息,悲喜難名,將一簪帶與帝王,以約為誓。惜仙人永隔,此情難續,是為長恨歌。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