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故事:為什麼要讀書
很久以前,一對爺孫在河邊聊天。
孫子問:爺爺,你每天讀書,記住多少呢?反正都要忘記,為什麼還看?
爺爺慈愛地笑著說:去把裝煤的竹籃拿來,孫子疑惑,但還是拿來了臟兮兮的竹籃。
爺爺又說:去河裡打點水上來,孫子更加疑惑,但還是照做了。
很明顯,竹籃無法裝水,孫子氣惱地問:爺爺,您到底要我干什麼?
爺爺核鏈說:你改伍孫再去試試。就這樣反復多次,孫子也沒能打來水。
爺爺這才笑著說:孩子你看看,這還是之前的竹籃嗎?
孫子愣住,之前滿是煤渣的竹籃,因為多次受橘如到清水的清洗,已煥然一新。
爺爺這才說到:讀書就如同竹籃打水,雖然清水從縫隙中流走,表面上什麼都沒得到,但在不知不覺中,人的心靈就像這竹籃一樣已經被凈化得澄澈明亮。
這便是讀書的特性,讀完一本書,立刻得到學識的補充,精神的升華,幾乎不可能,但每讀完一本書,它都會在暗地裡改變著你。
余華說過: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每讀完一本書,心靈都會得到一次洗禮,我們以為讀過的書都忘記了,但其實,它對人生的改變是恆久的。
B. 小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好處
小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好處:
一、養成閱讀習慣
孩子的性格、愛好、習慣,與成長的早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昌簡轎,尤其是早期的一些經歷。比如,父母經常玩游戲,孩子看到了,會好奇會模仿,耐肆那他大概率會愛玩游戲。在年齡還小時,父母給孩子讀書,就是播下閱讀的種子。每一次的陪伴閱讀,每一次的獨立閱讀,都是閱讀行為的強化。孩子會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慢慢形成習慣,並愛上閱讀。
三、增加知識儲備
民間故事的題材包羅萬象,有自然,有人文,有科技,有藝術,有生活,孩子們讀民間故事,可以接觸到這些知識。
二、提升社會認知
民間故事是給孩子們閱讀的,但故事從來都不簡單,簡單的只是語言和表現形式。細心的家長會發現,許多故事,都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社會很復雜,直接說或展示,孩子們不容易理解。這時候,用故事簡化現實,再用娓娓道咐拿來的口吻加以引導、講解,那麼孩子們就會很容易建立對社會的正向認知。
C. 大家都很喜歡讀民間故事你認為這是為什麼請至少說兩點原因
大家都喜歡讀民間故事,這是為什
么呢?
因為民間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有
趣,小故事大道理,讀後馬上受益。
這是人們愛讀的根本原因。
請採納謝謝!
D.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謚他為「勤果」。
3、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歐陽修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地上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終於學有所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4、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 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 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民間故事人為什麼要讀書擴展閱讀:
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讀書的故事,可以去購買一本《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真本書是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於1999年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孫以楷。書中記錄了孔子好學不倦、蘇秦刺股而讀、張良拾鞋得兵書、黃霸獄中學(尚書》、路溫舒放羊讀書、匡衡鑿壁借光、鄭玄三年見師一面等故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