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星球是怎麼來的兒童故事

星球是怎麼來的兒童故事

發布時間:2023-10-26 11:00:00

『壹』 宇宙的故事有哪些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嫌亮蠢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芹陪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鍵碰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_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貳』 用外星球宇宙飛船月亮來編寫一個故事

1,有一天,太空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月亮和星星都要到宇宙各地去遊玩,只有太陽不肯去,他們就發生了爭論。月亮和星星一心想著要去宇宙遊玩,太陽勸他們說:你們有很重要的任務還要做呢,要是你們走了,人類世界的人類怎麼辦呢。月亮不在乎的說:「切,管他們幹嘛,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太陽你也不用管他們的事,你不是很想有個機會去宇宙遊玩一下嗎。我們一起去吧。你可以看到宇宙美麗多彩的樣子。」月亮勸了半天太陽,太陽依然埋頭繼續工作著,「月亮,既然他都不想去了,我們就不帶他了。」星星說道。月亮對太陽說:「太陽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你到底去不去啊?」太陽仍舊寂然無聲,星星已經等的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叫月亮走,太陽又說:「快晚上了,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快日落了,該你升起來工作了月亮。」月亮本來不想升起的,只是情不自禁的升起來,星星慢慢的浮現了出來。太陽對月亮和星星說:「之所以我沒有阻攔你們,那是因為你想走也走不掉的,這才是你們應該在地地方。如果你們走了,也沒有人會代替你們的。」聽到太陽這番話,月亮和星星終於懂了。2,兩夫妻度蜜月去太空旅行,有個隧道不能穿越,誰知他們一不留神穿越了那隧道,不小心到了65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他們自己卻不知。發現一顆星星差點撞上地球,發信號發不出去,於是一著急就用自己乘的宇宙飛船把那顆星星撞偏了。當這夫妻回到地球,才發現當初撞的那顆星星是侏羅紀時代毀滅恐龍的星星,他們回到地球時,恐龍是智慧人物,而人類只是恐龍的寵物,恐龍在研究本該滅絕的它們為什麼沒有滅絕,那顆星星怎麼偏離了軌道。3,宇航員去太空探索的故事。用光速去太空的宇航員再次回到地球的時候,看不到地球上的人,一片荒蕪,以為人類已滅絕,誰知,因他是光速旅行,回到地球上地球已過了N多萬年,在地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節省地球資源,有了微人,微人肉眼幾乎看不到。在發展歷程中,微人和宏人發生了沖突,展開了戰爭,微人勝利,宏人滅絕,彼時,地球上已有120億的微人。最後,微人領袖對宇航員說,地球上還是可以養活一個宏人的。4,一個登山愛好者因同行的人出了登山事故心中有陰影,便申請去做船員,因為水離山最遠。然而有一天,水中出現了個水山。他心中永恆的登山慾望再度燃起,決定就爬這個水山,到了山頂,發現了一個宇宙飛船,那船上是另外一個星球的智慧生物,他們給這個登山者說,我們沒有惡意,只有想給登到山頂的人說說話,講講我們這個星球的故事。

原來,這個星球的生物,一開始就生活在密閉的空間里,周圍全部是岩層,他們這個星球的智慧生物就開始往外鑽洞,一直鑽一直鑽,多了N多億年(數字記不清了),鑽到了海,死了很多人,他們有了水的概念,後來製造了防水技術,又開始接著鑽洞,從手工,到機械,不斷發展,終於鑽出了天地。

他們才發現,原來他們那個星球的生物都是在地心生活,說我們這個地球的生物很幸運,一開始就生活在了地球表面。那個星球的文明比地球文明早了好多億萬年,他們問登山者,可視宇宙多大,登山者說宇宙280億光年。

那個星球的人說,我們只不過是生活在280億光年的密閉空間里,登山者問,那宇宙之外是什麼?這個文明遠遠早於地球文明外星人告訴他,我也不知道,我們到達宇宙表面還需要N多萬年。

『叄』 有關行星的故事和名稱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於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

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後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

什麼樣的天體才能稱其為行星?傳統的觀點是建立在我們最熟悉的九大行星上,而且已存在了幾個世紀。但是隨著近五年不斷發現一些新的星體,這種觀點顯然已過時了。

SPACE.com獲悉,對「行星」的定義將由世界權威機構重新定義。估計時間可能在十一月中旬。國際天文協會被認為對星體進行分類,事實上,它從未對行星下過定義,因為大家都知道行星是什麼。

但是自從1995年以來,不斷發現其它恆星周圍的巨大行星,以及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的新的星體,這使得國際天文協會必須將其進行分類。隨著近幾周發現了一些類似行星的自由漂動的星體,國際天文協會的定義顯得尤為重要。

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棕色矮星

自從1995年發現首顆圍繞另一顆恆星旋轉的行星以來,又發現了50多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它們與我們熟悉的行星不同,體積巨大-往往超過木星的許多倍-一些更象另一類星體,棕色矮星。

棕色矮星在1995年被證實存在,它們體積巨大,但不足以促成熱核反應形成恆星。這些棕色矮星象行星一樣不發光,也可繞恆星運轉。盡管這些自由漂動的星體可能是棕色矮星,但沒有多少行星的特徵,它們比木星大5-15倍,大小范圍很類似行星。由於這一系列以前從未探測到的星體,我們對於行星構成和星體質量的觀點正在徹底改變。

許多科學家認為,冥王星本不應被稱為行星。冥王星的體積比任何其它行星要小許多,而且它距離其它行星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平面有一個很明顯的角度。冥王星也遠離海王星的軌道,研究人員認為它很可能是Kuiper帶的一部分,Kuiper帶是一個遙遠的冰凍岩石區,在1992年被證實存在。

1999年初,國際天文協會試圖將冥王星給予雙重身份-既是行星也是一個通過海王星軌道的物體,但由於人們的反對而擱置下來。在太陽系中的更小的物體,包括彗星也被稱為小行星。而且其它比冥王星體積大的物體很有可能也圍繞太陽旋轉。

那麼課本上的定義是什麼?查閱各種文獻,你會驚奇地發現根本就沒有對行星的定義。

在棕色矮星的存在得到證實以前,人們往往認為分辨行星與恆星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目前,在阿蘭·博斯領導下,一個由13人組成的國際天文協會專家小組正在致力於"行星"的定義工作。這些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行星狀的自由漂浮物體,這一發現證明,人們以前在定義行星以及恆星方面有些過於樂觀了。天文學家認為,在行星與棕色矮星之間尚有3個疑問需要解決,即它們的起源、軌道、及其體積。

如果依據教科書來給行星下定義的話,一般的表述是:在恆星形成後,由其發散出的氣體以及固體塵埃所組成的渦旋逐漸形成了行星。我們就是這樣解釋太陽系的9大行星的形成過程的。

但是,曾經於1975年提出"棕色矮星"這一概念的塔爾特認為,不能單純從形成過程來定義行星。她建議,在定義行星時還應當考慮行星圍繞某個恆星軌道運行這一因素。

問題是,棕色矮星即符合上述的兩個"行星"標准。它們經常圍繞恆星的軌道運行,這意味著棕色矮星是由氣體和固體塵埃形成的。目前人們所爭論的焦點在於星體的體積方面。如果棕色矮星的體積比木星的體積大13倍,它內部的壓力就足以引起氘的燃燒。但是行星卻無法燃燒氘。由此,人們通常會以是否有氘的燃燒來劃分恆星與行星的界限。

但是,這樣也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對於那些體積小於行星的棕色矮星又該如何解釋呢?

恆星之所以成為恆星,是因為它能夠通過熱核反應將氫轉化為氦這一過程發光。而棕色矮星,盡管它們能夠通過燃燒氘來進行一種"內核熔融"反應,但是並不能達到恆星所具有的熱核反應所需要的熔融過程。但是棕色矮星能夠象恆星一樣,是另一種無序的氣體或塵埃雲霧由於重力原因導致該雲霧的坍塌而形成。

即使是恆星的定義也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有專家認為,恆星與行星一樣,也是由渦旋所形成的。這往往出現在雙星體系當中,當一顆恆星形成後,另一顆恆星又通過其剩餘物質而產生。再看看有關行星的定義。最近,天文學家為自由漂浮行星的形成過程提出了兩種假說。

一種是,這些行星形成於恆星周圍的行星系,在其形成後脫離了這一星系。另一種是,這些星體是單獨形成的,或者在其行成過程初期沒有依附於任何恆星。天文學家認為,無論對於哪種形成方式,目前已有的解釋和定義都是不充分的。需要提出新的解釋並作出新的定義,以幫助人們更加清楚、准確地在行星與其它星體之間進行區分。

現在,我們可以為行星下這樣一個定義:「行星是不能進行內核熔融的球狀星體,形成並運行於另一個有時發生內核熔融的星體軌道上。」

看來,人們再也不會那樣簡單地認為用不著為行星作出任何定義了。

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本身能發光的天體;行星是圍繞恆星運行的,本身不發光的較大的天體;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本身也不發光的天體,例如,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地球是太陽的行星,而太陽則是恆星。

2005年07月30日新浪科技: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30日報道,天文學家在我們所在的太陽系裡新發現了一顆星 體,它比冥王星還要大,並把它稱為第十大行星,可是這一聲明立即在天文界引起廣泛爭論。這顆新星的大 小不是問題,但如何准確地給行星下定義卻成了問題。
眾多未知行星中的一顆
自從75年前發現了冥王星後,這是首次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發現如此巨大的星體。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 院的邁克.布朗在29日傍晚宣布發現了這個比冥王星大的星體,巧合的是,僅僅幾個小時前另有一個比冥王 星稍小的新天體也被發現,這真是讓天文學家和媒體最目不暇接的一天。
最新發現的天體被臨時命名為「2003 UB313」,它與太陽的距離是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的3倍,也就是大約 97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指的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它也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中最遠的星 體,是「柯依伯星帶」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體。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溫度低,是一個非常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行星天文學教授布朗說:「這個新星體明顯比冥王星要大。」布朗在29日傍晚美國宇航局主持召開的緊急遠 程電信會議上對記者們說,這個星體呈圓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兩倍。他估計新發現的這顆星星的直徑估 計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這個星體與太陽系統的主平面保持著45度的夾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軌道都在這個主平面里。布朗說,這就 是它一直沒有被發現的原因,直到現在才有人觀察那個地方。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是一個「柯依伯帶」 (Kuiper Belt)而不是一顆行星,庫伊伯爾帶是海王星以遠的冰塊星體區,許多天文學家也把冥王星稱為一 個庫伊伯爾帶星體。
布朗本人過去也曾表示,冥王星太小、而且是在古怪的傾斜的軌道上運行,因此冥王星不夠行星的資格。可 是今天他有了一個不同的發現。布朗在遠程電信會議上說:「冥王星很長時間以來就被稱為行星,整個世界 對此已經習慣了,對我來說有一個合乎邏輯的延伸,那就是任何比冥王星大而遠的星體都是行星。」
布朗還給出了其他的理由,他說,「2003 UB313」看起來表面上覆蓋著甲烷冰,這跟冥王星一樣,可是其它 的大的庫伊伯爾帶星體上沒有甲烷冰。他說:「新發現的天體在級別上非常像冥王星。」美國宇航局在一份 官方聲明中稱「2003 UB313」是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從而對布朗的觀點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和認可。
5年前,布朗普與朋友打賭: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天文學家肯定將發現比冥王星大的星體。今年1月8日, 他們發現了「2003 UB313」。布朗說:「我的第一反應是,『哦,就因為多出7天,我輸給了那位朋友。』 」布朗研究小組已經向國際天文聯盟遞交了給這顆新行星命名的建議,但在該組織作出決定之前,他們不會 對外界透露為這顆新星取的名字。
提前宣布新發現事出有因
這顆新星是天文學家在帕洛馬爾天文台用薩穆爾·奧琴望遠鏡發現的。布朗表示,由於無論是職業觀測者還 是天文業余愛好者都可以觀測到這顆星星,所以它將成為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觀測星體。布朗說:「在未來 六個月里,它都可以看得見,如果是凌晨的話,目前它幾乎就是就在我們的頭頂上,在鯨魚座。」布朗透露 ,他是與吉米尼天文台的查德·特魯吉洛以及耶魯大學的戴維·拉比諾維茲於今年1月8日發現了這個星體。
在此之前,這個研究小組一直希望首先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然後再宣布發現了這顆行星,但他們不得 不將宣布的時間提前到美國當地時間29日晚上,因為他們的發現已經走漏了風聲。布朗解釋說:「有黑客潛 入我們的網站,他們正准備將這些數據公之於眾。」
布朗與特魯吉洛首次用48英寸的薩穆爾·奧琴望遠鏡拍到這顆新行星是在2003年10月31日,然而,這個星體 距離地球太遙遠,直到他們在今年1月重新對數據進行分析時,才發現這顆星體的運行情況。在過去的7個月 里,他們一直在研究這顆行星,希望對它更准確地估算它的大小和運行情況。
這些科學家通過其亮度和距離推斷在太陽系新發現的這顆行星的大小。它的反射情況尚不得而知,這也是科 學家估算的直徑是冥王星的一到兩倍的原因,但估算是以他們掌握的數據為基礎。布朗表示:「即使它百分 之百地反射到達它那裡的光,這顆行星的體積仍然和冥王星一樣大,所以我寧願說它可能是冥王星的一到一 倍半。我們不敢肯定它到底有多大,但我們百分之百地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層空間發現的第一個 比冥王星體積大的星體。」
科學家之所以沒有估算出這顆新行星的准確體積是因為受到斯皮特茲太空望遠鏡獲得的數據的限制,這部望 遠鏡以紅外光的形式記錄星體的熱度,但這無法探測到這顆新行星,所以布朗認為,它的直徑應該小於冥王 星的兩倍。
「行星」仍然沒有準確定義
布賴恩·馬斯登主管著小行星中心,專門負責收集這些天體的數據,他說,如果冥王星是一顆行星的話,那 么其它像它那樣大的圓形天體都應該被稱為行星。根據這個邏輯,「2003 UB313」或許也是一顆行星,但它 應該排在以前發現的許多行星之後,而不應該被稱為第十大行星。馬斯登對太空網說:「我不會稱它是第大 顆行星的。」
華盛頓卡耐基協會的行星形成理論家艾倫·博斯卻認為這一發現是天文學上的「一大步」,但博斯表示他壓 根不會稱這個星體是行星。他說,取而代之的說法應該是,像冥王星和其它海王星以遠的小星體最好應該被 稱為「柯依伯行星」。博斯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稱它們是行星對太陽系中其它大的星星是不公平的。」
關於什麼樣的星體才能被稱為行星,天文界一直有爭議。最近在國際天文學協會召開的一個工作組會議上, 博斯和其它天文學家就行星的定義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博斯說,在進行了6個月的討論後,工作組仍然 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這種爭論實際上5年以前就開始了,原因在於天文學家對「行星」一詞從來沒有給出確 切的定義。博斯說:「這一發現將很可能重新點燃什麼是行星什麼不是行星的激烈爭論。」
下一顆行星和火星一般大
美國西南研究所的阿蘭·斯蒂恩是美國宇航局向冥王星發射探測器的「新地平線」計劃主管,他早在90年代 初便預言,象冥王星這樣的行星會有1000顆之多。他還通過進行電腦模擬得出結論:象火星一般大的行星可 能躲在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的一些偏遠角落,有些行星甚至可能和地球一般大。
發現第十大行星的新聞於當地時間29日晚上宣布後,斯蒂恩接受了美國宇航局太空網的獨家采訪,他雖然沒 有參與這顆行星的探測,但他表示,那些分析是有道理的,他也希望在未來幾年裡里發現和火星一般大小的 行星。關於新發現的「2003 UB313」,斯蒂恩表示:「這一發現相當令人滿意,因為它是很長時間以來我們 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但斯蒂恩並沒有將這次發現稱作天文學上的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因為在此之前,天文學發現了許多這般大小 的星體,「2003 UB313」只是其中一個。比如,去年布朗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塞德娜」,它的體積大約是冥 王星的四分之三,天文學家發現的其他的星體還包括「2004 DW」和「Quaoar」等。斯蒂恩認為,太陽系的 外層空間其實有許多天文學家從未發現的星體,他說:「但現在我們擁有了看到它們的技術,但我們也只是 看到一點點皮毛而已。」(
2005年07月31日北京晨報:美國天文學家29日下午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內第十大行星,這一發現立即引 起了爭議。科學家說,如果這一發現得到更多證明,那麼關於太陽系的天文常識都將改寫。
發現者自辯
進行這一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麥克·布朗當天下午通過電話向新聞界發布:「拿起你們的筆, 從今天開始改寫教科書。」
他說,這顆行星位於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距離太陽約97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為1.5億公里,相當於太 陽到地球的距離)。從亮度判斷,它的直徑至少相當於冥王星的1.5倍。
天文學家目前暫時將其命名為「2003-UB313」。布朗說,他已經為這顆新星擬好了名字,正等待國際天文學 聯合會批准,但他拒絕透露這個名字。
通常,柯伊伯帶只有小行星和彗星出沒,但這顆新星的尺寸已超過冥王星,使布朗等人將其定義為太陽系中 一顆新的行星。他說:「我們有100%的信心確認,它是太陽系外圍發現的第一個比冥王星大的天體。如果冥 王星能被接受為一顆行星,那麼2003-UB313更有資格。」
科學家質疑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對什麼是行星並沒有一個正式的定義,甚至有人認為如果冥王星在今天才被發現的話, 或許也不會被定義為行星。
小行星中心1999年曾建議在保留冥王星太陽系主要行星地位的同時,也給予它一個「柯伊伯帶星體」的稱呼 。此建議最終被取消,原因是有部分人提出抗議,稱這是一種「降級」。
中心副主任加雷思·威廉斯說,他堅持要求冥王星同時擁有兩個稱呼,並且認為「2003-UB313」這個星體不 應該列入主要行星的名單中,要「永久地把它當作是小行星」。
而作為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支持者,美國行星科技研究所主任馬克·賽克斯則稱,應該把「2003-UB313」定義 為行星。他開始考慮該星體是否有大氣層,是怎麼樣的地質變化才形成了現在這種明亮的表面。

閱讀全文

與星球是怎麼來的兒童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夢見美女被殺了還有血什麼義思 瀏覽:849
湯姆貓怎麼講故事 瀏覽:470
幸福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3
關於小學開學的健康證需要什麼 瀏覽:53
幸福一村二村在哪個街道 瀏覽:960
支配收入多少才有幸福感 瀏覽:70
團隊經濟等級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645
天然美女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70
做產品與做事業有什麼不同 瀏覽:534
重慶教師評上骨幹後經濟獎勵多少 瀏覽:875
戴口罩怎麼分辨美女 瀏覽:231
日本的美女都有哪些 瀏覽:362
潘倩倩的歌曲愛情是什麼 瀏覽:605
國際婚姻登記處是什麼意思 瀏覽:619
文化藝術經濟代理人什麼意思 瀏覽:930
哪些事業單位轉公務員單位 瀏覽:60
寧化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96
經濟開發詞語有哪些 瀏覽:956
幸福呼嚕的床怎麼弄 瀏覽:366
愛情甜甜圈結局是什麼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