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謙讓的典故
一、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二、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三、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
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牆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 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牆」,現按地契打牆有什麼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後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傢具體事務就由老管家操辦。
俗語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牆也有理有據,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答理。於是沿著葉家牆根砌起了新牆。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牆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
一個窮秀才與當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秀才擔心,怕他吃虧,勸他早點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寫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准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裡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牆拆了也後退了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據說,這里成了桐城縣一處歷史名勝,一直保存下來。
四、孔子與項橐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於是就問道:「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五、京劇大師梅蘭芳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 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
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隻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後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