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醫療故事有哪些

醫療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10-06 13:04:35

⑴ 有關古代醫學的故事

扁鵲 華佗 孫思邈 張仲景 李時珍 葛洪

皇甫謐

錢乙

朱丹溪

孔伯華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

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

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

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

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

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

精通內、外、婦、兒各科。

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

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

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

著書已佚。

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醫學家。

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

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

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

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

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我國古代四大名醫有⑴扁鵲(戰國);⑵華佗(東漢末); ⑶李時珍(明);⑷張仲景(東漢末)。

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

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

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

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

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晉、醫學家。

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

對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行等著造詣精深。

著述包括天文、潮汐、軍事、兵法、人物傳記、雜記、氣功等是世界制葯化學的先軀。

現存所著《肘後儲急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中醫傳染病學和臨床症學的先河。

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

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

精通內、外、婦、兒各科。

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

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

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

著書已佚。

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

魏晉問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

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

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

他還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

中年刻苦鑽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

湖北蘄春人。

著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

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錢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兒科醫學家。

字仲陽,山東東平縣人。

曾任太醫丞。

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兒科造詣最高。

被尊為中醫兒科鼻祖。

著述多已失傳,謹有《小兒葯證直訣》流傳至今。

書中載述的五臟補瀉諸萬為後世醫家廣為採用。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醫學家。

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

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

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葉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醫學家。

名桂號香岩,江蘇吳縣人。

精通內外婦兒各科,並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對一些疑難重危病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

著《溫熱論》對溫病的理論、診斷、和治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是溫病學的奠基人。

後人根據葉氏所存醫案整理成冊,還出現了一批託名著作。

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

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

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誕生於浙江羲與縣赤岸鎮在學術上強調養陰和瀉火二法,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症的治療有精闢的論述在熟性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指導價植。

著有《局方發探》、《格致餘論》、《素問糾略》、《本草衍羲補遺》、《傷寒辨疑》、《外科精要發探》等。

四大名醫太少了,給你搬來十位,請笑納.

孔伯華,擅治溫熱病(發高燒及部分傳染性疾病);

孔伯華(公元1884--1955),是我國近代一位具民族氣節的醫學家,幼承家學,研討古醫籍,解放前(1929年)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歷時十四年,畢業生達七百餘人,1918年曾赴農村開展防疫工作,成績卓著,開我國防疫工作之先河,編有《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十卷。

擅長溫熱病學,喜用石膏……

蕭龍友,擅治虛勞病;

蕭龍友(1864-1962),為前清拔貢。

精通文史,以文為醫,醫文並茂;善讀書,多批校,生前曾將一部《醫方類聚》贈送給北京中醫學院,我們在閱讀中,發現字里行間加批加議,勤求古訓,堪為後學楷模……

⑵ 10個簡短的抗疫英雄小故事有哪些

1、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防護服的時間,在投入一線工工前,她剃光了及腰長發,單霞說:頭發沒有了可以再長,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
2、武漢漢口醫院呼吸科二病房主任接受采訪的時候,提到:在增員的醫護人員還沒有到武漢前,武漢的很多醫護人員超負荷應對疫情,一周每天只睡2個小時,直到增員的醫護人員到後,壓力才得到緩解。疲勞的時候,將就一下。
3、一個95後的護士名叫李慧,響應醫院應征參與一線工作,從除夕堅守工作到現在,這是她給醫護部發來的一段話:到現在我的家裡人不知道我幹嘛,如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做研究攻破病毒,請大家也不要告訴我父母,唯一的要求請妥善安排我的家人。我雖然工作能力不強,但是關鍵時刻不會做逃兵。
4、來自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內科四病區的護士佘莎,今年24歲,報名請戰前往武漢加入救援工作,但是第一批選派的是重症監護室和呼吸科的護士,小姑娘又再次請戰加入第二批醫療隊。她給出的理由是:我年齡小,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我恢復的肯定會比年長的護士老師快,我沒有談戀愛,也沒有結婚,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人。看過這幾天的新聞,讓我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場景,我覺得我應該去,因為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的呀!
5、在抗擊疫情一線連續工作48小時的醫生父親,趁午餐時間給隔離區的兒子寫字加油,兩人同是醫生,只能隔著防護玻璃,父親給兒子加油打氣。中國有這么一句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現實版的上陣抗「敵」父子兵,讓很多人落淚了。有一名醫生看到一個19歲的患者,內心承受力差,因為被感染內心有些崩潰,父母都在安慰這個患者,當這名醫生接受采訪提到這個小患者的時候,痛哭起來,他說:因為看到他,我也想到了我的小孩兒。
6、河南的137人醫療隊馳援武漢,一個護士的丈夫在車下痛哭大喊:「王月華,我愛你」。妻子是偷偷報的名加入醫療隊,丈夫是另外一家醫院的外科大夫,後來記者采訪痛哭著給妻子送行的那位丈夫,他說:知道這個事兒應該我們去做,但是真正放到我們身上的時候,很難轉過彎兒來,感覺很矛盾。本來感覺男人不應該這樣哇哇大哭的,但是那個時候受不了,感情控制不住。
7、昨天,一名步履蹣跚的老人來到廣東省信宜市合水鎮排東村村委會,留下10000元說要捐給武漢,轉身就走。工作人員詢問他的名字,他說,「我叫中共黨員、老軍人!」據了解,老人名叫謝蘭前,1964年入伍,1966年入黨。網友:手插口袋離開的背影,真帥!國家有難,我出一份力,別寫我名字。
8、一位環衛工人老人來到派出所戶籍室,在櫃台上放下一個紙包,工作人員起身詢問,老人只匆匆說了一句"在那個紙包里包著"便匆匆離開。工作人員打開紙包只見到12000現金。老人隨後被記者找到,面對采訪他只說道"國家有困難,我就出一份力,不要寫我的名字,也不要報道我。"
9、22歲的護士朱海秀,瞞著父母到武漢支援防疫。記者采訪她所在病房,請她通過鏡頭給家人報個平安,她拒絕了。她的眼淚在眼睛裡打圈,卻說:「我不想哭,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
10、近日,湖南95後護士胡佩的一雙手感動了全網,在隔離病房,因終日用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酒精浸泡著,原本一雙稚嫩的手被腐蝕得傷痕累累。面對親人和網友的關切,她表示自己沒關系,還說:「我隨時准備被隔離!」

⑶ 關於醫學的勵志故事

經常在電視上或者網上會看到關於醫生的一些勵志的 故事 ,到底有哪些呢?趕緊來看看吧。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醫學 勵志故事 ,供大家參閱!

醫學勵志故事:中醫博士的中醫「情緣」

博士?而且是搞醫學的?相信很多人一提到這個概念,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位潛心於實驗室,專注理論研究的學者印象。可是在樂山市中醫醫院,卻有一位22年戰斗在臨床一線的醫學博士,溫文儒雅又低調謙遜。他,就是樂山市唯一的中醫臨床博士張志華。

近日,記者來到市中醫醫院見到本文主人公,當時已是下午4點多鍾。在脾胃病科門診,張志華正在給當天的最後一位病人看病,「這是我今天看的第36位患者。」等這名患者離開後,張志華稍微舒展了一下腰身,跟我們講起了他的從醫故事。

服從調配 與中醫結緣

談及自己最初與中醫的結緣,張志華並沒有用「熱愛」「奉獻」這樣的詞彙作修飾,「成為一名中醫師,更多的是機緣巧合吧。」在張志華高考那一年,中醫並非是一個熱門專業,因此在填報志願時也不是他的第一選擇,而作為調配專業的唯一項,緣分到了,張志華也就欣然接受。

就這樣,1994年張志華 畢業 於瀘州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市中醫醫院,這一干就是22年。在從醫崗位上的日夜磨礪,張志華漸漸領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臨床人才,具備扎實的中醫學基礎知識並不夠,還需要不斷吸取古代醫家和現代名醫的臨床 經驗 ,學為己用方能不斷前行。於是工作中,張志華一邊做臨床,一邊堅持學習,勤求古訓,博採眾長,不斷豐富自己的 醫學知識 和臨床經驗。

「當初一起學中醫的50多個同學中,如今還在從事中醫師的寥寥無幾。」張志華覺得,中醫的成才之路十分漫長,培養過程緩慢,貴在堅持和不斷的學習。故事的開始雖然只是機緣巧合,但在這條中醫路上,張志華卻用一份執著與堅持越走越寬。

如今的張志華,已成為全國名中醫湯一新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第四批省拔尖中醫師,中醫博士,四川省名中醫,是首批樂山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中華中醫葯學會脾胃病分會青年委員,四川省中醫葯學會老年病專委會委員,市中醫葯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年診治病人超過8千人次,逐步成為我市有一定影響力的脾胃病專家。

師承名醫 成就博士之路

一連串殊榮的背後,是張志華長期的積累和付出,當然也離不開他的恩師——全國名中醫湯一新的栽培和 教育 。

「師承教育」作為千百年來中醫葯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在傳承中醫葯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師承湯一新,張志華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2007年6月張志華獲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師從楊思進教授),2008年被確定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湯一新主任中醫師的學術繼承人,2011年經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專家組考評合格准予出師。2012年通過成都中醫葯大學博士論文答辯,獲中醫博士學位(中醫師承專業),成為我市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中醫學博士。

他作為湯一新的學術繼承人,通過長期的跟師實踐,朝夕臨證,耳濡目染,口授心傳,真正的傳承和領悟到中醫葯名家獨到的技術經驗。在湯一新導師的悉心調教下,張志華參與整理的嘉州中醫滋脾療法先後獲省、市非物質 文化 遺產,而他更有幸成為嘉州中醫滋脾療法的第四代第一傳承人。

紮根臨床 妙手仁心系患者

從醫迄今22年,張志華耕耘在消化內科臨床一線。用他的話說:「只有紮根臨床,才能更好的把中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只有療效才是檢驗醫學醫術的根本標准。」他通過自己的臨床實踐並結合古、今醫家的經驗,張志華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

「讀經典,做臨床」,多年來,張志華就是這么做的,他每周在臨床工作超過5天,長期擔任科室二線值班,隨時主持危重病人的搶救和疑難病人的會。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張志華擅長於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胃癌等疾病的臨床診斷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研究。

另外,他作為主研衛生部級科研1項,參與國家級科研2項,主持市級科研兩項,科研復方蕎桃顆粒葯學及臨床研究,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作為常務副主編出版專著《家有醫生-800位名老中醫為你對症處方》,獲第二十一屆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多篇 文章 獲市優秀科技論文獎。

醫學勵志故事:神醫扁鵲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 者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 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醫學勵志故事:醫學諾貝爾獲獎

當加拿大外科醫生班廷得知自己和麥克勞德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他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欣喜若狂,而是大發雷霆,並拒絕領獎。這是為何呢?這還得從此前幾年說起。

那時,班廷還只是一名外科醫生,卻對糖尿病研究表現出了極大熱情。當時糖尿病被看成是一種不治之症,幾乎沒有人相信他能研究出什麼結果,更沒有人願意和這個異想天開者合作。班廷最終說服了多倫多大學生理學教授麥克勞德幫助自己。麥克勞德允許他在大學暑假期間來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兩個月,並無償提供了10條實驗用狗,還給他找了一個名叫貝斯特的學生做助手。

上天似乎十分眷顧班廷,麥克勞德的實驗室設備先進、齊全,更為重要的是,助手貝斯特精於化學分析,這正好彌補了班廷在這方面的不足;而班廷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外科醫生,他做的手術無可挑剔。這兩位年輕人的合作,簡直是近乎完美的珠聯璧合。不久後,他們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現了調節糖代謝的胰島素,後來他們又成功地從動物胰腺中提取了這種物質。這種提取物被注入糖尿病人體內後,病人的症狀立即得到極大緩解甚至消失。這意味著人類可以醫治糖尿病了!1922年,班廷以自己和麥克勞德、貝斯特等人的名義宣布他們發現了胰島素。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班廷拒絕接受諾貝爾獎。因為他認為,貝斯特在發現胰島素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獎項缺少了貝斯特將是一個巨大的缺憾,是不公平的。但根據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的規則,獲獎名單一旦公布就不能更改。委員會派專人做班廷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勸服他接受了獎金。隨後,班廷立即把獎金分給了貝斯特一半。

班廷對於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都銘記在心,當幫助他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時,他又為其奔呼。他的仗義,坦盪和無私令人敬佩,更讓人感動。但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有人為爭名奪利而鉤心斗角,相互指責。背叛甚至傾軋,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甚至聲名掃地。


關於醫學的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 有關醫生的故事600字五篇

★ 關於醫學的勵志格言

★ 醫學名人的勵志格言名言

★ 勵志故事:被醫生無數次判死刑的無腿超人

★ 有關中醫的傳奇故事

★ 小學睡前故事:小兔請醫生

★ 有哪些關於贊美醫生的勵志詩詞

★ 屠呦呦的事跡感想材料

★ 醫學的勵志名言名句

★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作文素材

⑷ 古代名醫的趣味故事

1、張仲景蜂蜜治便秘

張仲景年少時隨同鄉張伯祖學醫,由於他聰穎博達,旁學雜收,長進很快。一天,送來一位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老師張伯祖診斷後認為屬於「熱邪傷津,體虛便秘」所致。

需用瀉葯幫助病人解出干結的大便,但病人體質極虛,用強烈的瀉葯病人身體受不了。張伯祖沉思半響,一時競沒了主張。張仲景站在一旁,見老師束手無策,便開動腦筋思考。

忽然,他眉宇間閃現出一種剛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法子!」他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張伯祖聽著聽著,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張仲景取來一勺黃橙橙的蜂蜜,放進一隻銅碗,就著微火煎熬,並不斷地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團塊。待其稍冷,張仲景便把它捏成—頭稍尖的細條形狀。

然後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病人的肛門。一會兒,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糞便,病情頓時好了一大半。由於熱邪隨糞便排凈,病人不幾天便康復了。張伯祖對這種治法大加贊賞,逢人便誇。

這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葯物灌腸法。以後,張仲景在總結自己治療經驗,著述《傷寒雜病倫》時,將這個治法收入書中,取名叫「蜜煎導方」。

2、錢乙黃土治腎病

錢乙是宋代著名的兒科醫生,他著有《小兒葯證直訣》,人們尊稱他為「兒科之聖」。錢乙做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請了不少名醫診治,毫無起色。

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開始抽筋。皇帝見狀十分著急。這時,有人向皇帝推薦錢乙。於是,錢乙被召進宮內。皇帝見他身材瘦小,貌不出眾,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來,只好讓他為兒子診病。

錢乙從容不迫地診視一番,要過紙筆,寫了一貼「黃土湯」的葯方。心存疑慮的宋神宗接過處方一看,見上面有一味葯竟是黃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難道黃土也能入葯嗎?」

錢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據我判斷,太子的病在腎,腎屬北方之水,按中醫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當用黃土。」宋種宗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中的疑慮已去幾分。

正好這時太子又開始抽筋,皇後在一旁催促道:「錢乙在京城裡頗有名氣,他的診斷很准確,皇上勿慮。」於是,皇帝命人從灶中取出一塊焙燒過很久的黃土,用布包上放入葯中一起煎汁。

太子服下—帖後,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兩劑,病竟痊癒如初。這時,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錢乙的技術,把他從翰林醫官提升為有很高榮譽的太醫丞。

3、張景岳急智解危難

張景岳是明代著名醫學家,人們都知道他善用溫補,卻很少知道他還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一戶姓王的人家有個兒子,剛滿一歲。一日,母親隨手拿一枚釘鞋的圓鐵釘給兒子玩。

小孩不知,誤塞入口中,吞到喉間出不來。其母見狀大驚,忙倒提小孩兩足,欲倒出鐵釘,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噴血,情況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連呼救命。

恰好張景岳路過這里,他見狀急命其母將小兒抱正,小兒「哇」地一聲哭開了.景岳斷定鐵釘已入腸胃,小兒父母早嚇得六神無主,迭聲哀求張景岳想想辦法。

張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記起《神農本草經》上有「鐵畏朴硝」一句話,想出一個治療方案。他取來活磁石一錢,朴硝二錢,研為細末,然後用熟豬油、蜂蜜調好,讓小兒服下。

不久,小兒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潤滑無棱,葯物護其表面,撥開一看,裡面正包裹著誤吞下的那枚鐵釘。小兒父母感激不已,請教其中的奧秘。

張景岳解釋說:使用的芒硝、磁石、豬油、蜜糖四葯,互有聯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跗在鐵釘上;磁石若沒有瀉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鐵釘。

豬油與蜂蜜主要在潤滑腸道,使鐵釘易於排出——蜂蜜還是小兒喜歡吃的調味劑。以上四葯同功合力,裹護鐵釘從腸道中排出來。

小兒父母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悟地說:「有道理!難怪中醫用葯講究配伍,原來各味葯在方劑中各自起著重要作用哩!」

4、程鍾齡施計治「足痿」

程鍾齡是清代著名醫家,他臨證經驗豐富,別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經他治療常能奇跡般地康復,名噪康熙、雍正年間。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緩慢移步,服過許多葯皆無效。

他久慕程鍾齡的大名,讓人抬了去求治。程鍾齡見他六脈調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葯無效,斷定這是心病,非葯物所能治,決定施計治療。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間房子,安頓病人住下。

程鍾齡預先在病人住的房間里擺上許多古玩,並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紹說:「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屬珍品。」他一一告訴病人它們的價值。

最後,他指著瓷瓶說:「這是我的傳世之寶,十分稀罕,千金難求。」實際上,包括瓷瓶在內的所有東西都是贗品,只是病人屬於外行,被蒙在鼓裡罷了。

病人在屋裡悶坐了兩天,見程鍾齡既不處方,也不寒喧問暖,甚至迴避見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決定出去走走。因離開重物難以邁步,他只好就近抱著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豈知程鍾齡在旁邊窺視已久,待病人舉步欲走時,程鍾齡突然出現,猛喝道:「你好大的膽!竟敢偷走我家的寶瓶!「病人一驚,手一軟,「當」的一聲,瓷瓶從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

這下病人大驚失色,垂手痴立在那裡。程鍾齡見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裡十分高興,暗自思忖:這病已去幾分,應該趁熱打鐵。

於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說:「你別害怕,跟我來!「那人竟跟在程鍾齡身後走出屋外,他舉步平穩,行走如常,多年頑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鍾齡這才告訴病人,他摔碎的東西並不是什麼稀世之寶,是為了解除心理上壓力、轉移注意力而設的計謀。病人恍然大悟,連聲贊揚程鍾齡的高明醫術。

5、葉天士摸腳治紅眼

清代名醫葉天士治病頗有高招。一次,他遇上一位兩眼通紅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滿眼角,眼淚直往下淌,不斷地用手去揩,顯露出十分憂慮的神情。

葉天士見狀,詳細地詢問病情,然後鄭重地告訴病人說:「依我看,你的眼病並不要緊,只需吃上幾帖葯便會痊癒。嚴重的是你的兩只腳底七天後會長出惡瘡。

那倒是一個麻煩事兒,弄不好有生命危險!」病人一聽,大驚失色,趕忙說:「好醫生,既然紅眼病不關緊要,我也沒心思去治它了。請你快告訴我有什麼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葉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說道:「辦法倒有一個,就怕你不能堅持。」病人拍著胸脯保證。於是葉天士向他介紹了一個奇特的治療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腳底三百六十次。

再用右手摸左腳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堅持方能度過難關。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這是名醫的治法,便老老實實地照看做,七天後果然腳底沒長出毒瘡。

更令他驚異的是:紅眼病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他高興地向葉天士道謝,葉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盤托底,說道:「實話告訴你吧,腳底長毒瘡是假的,我見你憂心忡忡,是惦記著眼病。

而你的眼疾恰恰與精神因素的關系很大,於是我想出這個辦法,將你的注意力分散、轉移到別處。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病人聽完,驚奇不已,連聲贊嘆葉天士醫術高明。

⑸ 關於醫生的經典勵志故事

醫生是我們最值得尊敬的人,醫生不畏艱辛救死扶傷。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醫生的一些經典 勵志 故事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生的經典勵志故事篇一
一位醫生在接到緊急手術的電話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並用最快的速度換上手術服。當他朝手術室走來時,男孩的父親失控地對他喊道:“你怎麼這么晚才來?你難道不知道我兒子的生命正處在危險中嗎?你難道一點責任心都沒有嗎?”

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但我一接到電話,就以最快的速度趕來了。現在,我希望您能冷靜一下,這樣我也好去做我的工作。”

“冷靜?如果手術室里躺著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如果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會怎麼樣?”男孩的父親憤怒地說。

醫生又淡然地笑了,回答道:“我會默誦《聖經》上的一句話:‘我們從塵土中來,也都歸於塵土,祝福是主的名字。’請為你的兒子祈禱吧!”

“當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死漠不關心時,才會給出如此輕巧的建議。”男孩的父親嘀咕道。

幾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醫生高興地從手術室走出來,對男孩的父親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然而,還沒有等到男孩的父親答話,他便匆匆離去,並說:“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護士!”

“他怎麼如此傲慢?連我問問兒子的情況這幾分鍾的時間他都等不了嗎?”男孩的父親對護士憤憤不平地說道。

護士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他的兒子昨天在一場交通事故中身亡了,當我們叫他來為你的兒子做手術的時候,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他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波折和磨難,站在自我立場的你可能並不知曉,你所看見的只是表象而已。
醫生的經典勵志故事篇二
“真的要修橋了,有人來勘察了。”日前,當筆者打通雲南省福貢縣 “索道醫生”鄧前堆的電話之後,他高興地告知這個好消息。鄧前堆是福貢縣拉馬底村的醫生,這個村子被怒江一分為二,僅有一條100多米長的索道連接村子兩岸,怒江水急,峽谷極深,但鄧前堆背著葯箱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28年,為村民治病送葯……

“索道醫生”鄧前堆因為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報道,“索道醫生”的 事跡 傳遍大江南北。

至今,鄧前堆都不覺得自己做了多麼偉大的事,不善言談的他反復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

百米溜索“掉下去就死定了”

鄧前堆這段時間很忙,因為當地晝夜溫差大,不少村民感冒發燒。鄧前堆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老醫生”,不少外村人也來找鄧醫生看病,因為“信得過他”。診所一天要接待五六個病人,在診所給病人輸完液,鄧前堆還要出診去看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病人。有些村民住得很遠,經常要繞著山路走上1個小時才能到達一戶人家。若需要打吊針,鄧前堆就在旁等著,陪老人聊天。

2月10日下午,鄧前堆去了4個病人家,有些需要步行半小時,有些需要步行兩個多小時,回到家已是深夜。

鄧前堆告訴筆者:“我們拉馬底村共有1043位村民,分散住在怒江兩岸的5座大山裡,兩岸各有3個生產隊。村子東岸修有公路,交通相對方便,而村子西岸的病人若不能溜索過江,就需要繞一天的山路才能走到公路,所以一般小病他們不會去醫院,需要我走村入戶為村民打針送葯。我家離診所很近,只有1公里,但走到最遠的村民家單程需要5個小時,天不亮就出門,到天黑才能回家。若是要給村民接種疫苗,我就把他們約到各自的生產隊,集中接種。每3個月我會給全村 兒童 做體檢,走完全村要花七八天時間。”

最多的時候,鄧前堆1個月得去對岸十幾次。最近這幾天沒去,因為上個月底已經給村子對岸的孩子們打過疫苗,前幾天也給對岸燒傷的開扒俄老伯換過膏葯了。“索道有100多米,距江面約有30米高,以前的滑板是木頭做的,拴不緊掉下去就死定了。後來滑板改成鐵制的,比較牢固,可是摩擦力比較小,不容易剎住。”鄧前堆說,“一次我因為速度太快剎不住,一下子撞到了對岸的柱子上,差點就撞死了,傷得走路都走不了。葯箱里的玻璃瓶裝注射劑也碎了不少,所幸剩了1個,剛好給人治病。我一年總要有七八次在半夜到對岸出急診,天黑得不見五指,打著手電筒溜索是最危險的。”

治病救人“比自己賺錢重要”

兩年前,鄧前堆的工資每月只有100多元,而今工資提高到200多元。雖然收入微薄,但鄧前堆常常為沒有錢治病的村民墊付醫療費,“因為他們實在貧苦,可憐。”鄧前堆說。漸漸地,他手上存了很多村民們的欠條,共計1000多元,在《新聞聯播》播出後,這筆欠款已經由當地政府補償。

每月3日,鄧前堆都要去鄉衛生院訂購葯品,而購買葯品的費用需要鄉村醫生貸款先行墊付,現在他還有7000多元的貸款沒還。不過這段時間,他過得比較踏實,因為 春節 前就備足了常用葯品。為何貸這么多款也要買葯呢?“沒有葯,怎麼算得上是個醫生!”鄧前堆說,“村裡讓我當村幹部,說是工資高一點,但我不想當,我只想多學點 醫學知識 ,給家人和村民看病。後來又有一位老鄉從廣東回來,勸我一道出去打工,說是可以賺很多錢,我考慮了一下也沒去,我覺得為村民減輕病痛遠比自己賺錢重要,村子裡的人平平安安就是我的心願。”

最大心願

“一直當一個鄉村醫生”

不少人被“索道醫生”鄧前堆所感動。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目前,交通部和雲南省已決定共同出資,建設拉馬底村農用車吊橋;雲南省將在“十二五”期間把全省的索道改變為能夠通行機動車的橋梁;交通部表示,要加快改善西部貧困山區、邊疆地區農村交通條件;近日,雲南省衛生廳還通知開展學習優秀共產黨員鄧前堆活動……

除了修橋,鄧前堆還希望村子西岸也能有條公路,村民生活可以更方便一點。“現在,我們村的村民已經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果看病花了20元錢,約有10元錢可以報銷,大部分村民都能負擔得起常見病的醫療費用。就是我自己,還想多學點醫學知識,特別是骨科,比如關節復位之類,因為這里山多坡陡,村民容易摔傷。還有他們采葯割草時容易受刀傷,我也想學著治好傷病。我希望能夠一直當鄉村醫生,直到干不動為止。”
醫生的經典勵志故事篇三
那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傷,讓他們成為不一樣的醫生;那些世人皆無力擺脫的苦難,因此有了意義。

最後變成你

醫生也有傷李惟陽是台灣宜蘭地區著名的肝膽科醫生,但他曾經有個奇特的願望,是蓋一座停車場,這是為了讓兒子安安能盡情地看車。安安一出生便有頑固型癲癇及中度發展遲緩,他外表看似正常,但無法快跑、語言能力有限,平常最喜歡看馬路上各種奔跑的車子,惟一認得的字是車。只不過,停車場的夢還來不及實現,3年前,6歲的安安因腦癌過世。

“我們本來打算搬新家,要給安安更好的環境,有個大庭院……”那個寬闊的庭院本來是要讓安安來“交朋友”的,這也是一個父親的苦心,“他上幼兒園不太會講話,朋友很少。我常看他一個人躲在角落不開心。有大空間,可以請其他小朋友來家裡一起玩。”

既是醫生,也是父親,對李惟陽來說有時是一種拉扯。“我是醫生,知道這些病治癒的幾率有多低,所以這個時候我寧願自己不是醫生。”他的太太李昭儀是職能治療師,長期輔導各種有障礙的孩子,也深知治療有限,“我們和其他病患家屬一樣,幾率再小,還是寄希望在那個極小的幾率上。”既是患者,也是醫者,在安安化療期間,只要狀況稍好,李惟陽夫妻就帶著他去做早期治療。他們堅信發展遲緩和癲癇在7歲神經發育完整之前,都能做到各種程度的改善。

害怕忘記你

生死是一道無法追問的難題,安安過世時,腫瘤壓迫神經,導致一隻眼睛始終無法閉上,“你知道最苦的是什麼?是安安連痛都無法像正常小孩那樣說出來,想到這個……”李惟陽哽咽了,他8月出了一本新書,寫了行醫這幾年來遇到的病人,筆調十分輕松,想必這也是他療愈自己的方式。

時間可以療愈人,有時卻又比死亡更殘忍。李昭儀說,兒子過世的前半年,她拚命把他的照片印在馬克杯上,家裡一整面牆都是他的照片,“我怕會忘了他,所以想做很多事去留下這個孩子的記憶。”她在宜蘭開設了一個以安安為名,專對各種缺陷孩子的治療工作坊,她電腦桌布是安安,電腦的保護程式是一張張與安安出遊的照片。

李惟陽翻開一本厚書:“安安一生下來就受苦,我希望這樣的受苦有意義……”書中是各種癲癇的最新研究。有了這些,如果安安還在的話,受的苦就能比較輕了。他甚至打算成立一個遲緩照顧基金會,用另一個方式記住安安。

反省副作用

他提到安安因為葯物的副作用,常處於發高燒的激烈狀態,腦癌時化療,嚴重拉肚子、口腔潰爛,李惟陽拿著醫葯字典在病床邊,尋找哪種葯物導致的副作用。醫生通常眼中只看到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受苦、副作用,都被視為必要之惡。“但我現在不這么想,副作用和治癒疾病都很重要。我現在知道,病人的痛到底是什麼了。”

安安還有兩個姐姐,李惟陽說,他現在比以前更粘著兩個女兒,當女兒抱他的時候,他要女兒學安安那樣拍著他的背,他也學安安講話,學安安扁嘴的模樣……為什麼要把自己變成安安?

⑹ 一個醫生的故事

一個醫生的故事集合5篇

一個醫生的故事1

現在的我,是一個大名鼎鼎的宇宙醫生。每一天都有很多星球找我治病。

現在已經是深夜11點了,屋裡靜悄悄的。突然,傳來了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我打開門,門外迎來了一位陌生的星球。

「醫生,我————我得了病,渾身上下都不舒服。我是地球。」

「啊!」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這個冒著黑煙,流著污水的星球就是以前那個美麗的星球。我趕緊幫她把臭氧層先補好,另外,給他開了一些葯。我再三囑咐她:「回去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第二天,很多星球都來找我治病,他們不知道得了什麼怪病。等病人都走後,我找到了月球,她說這些星球都是一個很黑很臟的星球傳染的。我聽了月球的描述,很快想到了傳染眾星球怪病的罪魁禍首就是地球。

第三天,地球一大清早就來了,她的病越來越嚴重,已經深入內臟了。

「你是怎麼搞的?」她什麼也沒說,眼神里流露出難堪的神情,默默地走了。此後幾天,她再也沒有來過。

一星期後的一個深夜,門外響起了敲門聲,地球來了。

「醫生,這該怎麼辦吶?都怪我的孩子。」地球說「人類自從科技發達,生活富裕了,就不再管自然環境了,到處排放污水、廢氣,砍伐樹木,讓我變成了這樣。哎---」

聽了地球的話,我感慨萬千,我真想好好地提醒人類,地球只有一個,要保護自己生活的地球。

至於地球以後變成什麼樣,也許只有人類自己知道。

一個醫生的故事2

剛進入大學,不,確切的說是高考填報志願當時,我就決心:做一個外科醫生。進入大學,搞清楚圖書館確切位置後,就頻繁光顧於外科專區,大肆翻閱名著。曾一度著迷於吳階平院士為≤黃家駟外科學≥寫的序言——「外科醫生的成長」,我欣喜若狂,研讀已不能滿足我對此的厚愛,買來精裝筆記本,用我盡可能工整的字跡整篇一字不漏的刻在筆記本上。這樣我可以放聲朗讀、背誦於操場、花園。(甚至在醫院的日子裡,每星期天都要在樓頂研讀這個序言,評審一周來的得與失、對與錯)

醫生,特別是一個外科醫生,職業生涯的開始當然是解剖,追求與興趣讓我成為課堂、標本室、宿舍、班級、年級的一位解剖神人,為求優化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我再三懇求教研室接受我加入屍體標本製作。這樣,我每於課余時間就奔波於屍體房與圖書館,一連三年,圓滿完成整體標本製作,動手能力大有提高。

外科臨床的基礎被定為打結、剪線、洗手、戴手套、穿無菌衣等,我都勤加練習。每晚都會在大砪趾上練習打結,走路就空打。我盡所能一分鍾打60個,但聽說世界紀錄是200個,真真不敢想;?? 輪到我實習,因所學專業,限制我在外科實習的時間。為此,我狠心報考復旦普外科研究生,開始我的考研生涯,一連7個月,兢兢業業。但很是不幸,在最後的20天里,因為體力透支,外加缺乏症狀的感冒而乏力,眩暈1次(這經一附院神經內科醫生診斷為梅尼埃綜合症),那種無助使我那根崩到極點的心弦終於斷了,再也沒有辦

法接上去。(現在後悔談不上,但這永遠成為我人生的敗筆,因為放棄了進取,雖然找到了很多理由。希望他能成為我的前車之鑒)

我於08年臘月23到我院參加入院考試,24通知我體檢簽協議。因當時對二院周圍環境不能苟同,沒有報到。隨後託人打聽我們縣醫院,且不說好壞,硬要2萬元黑心錢,當下就誓言我這輩子也不會加入這樣的團隊。南陽,除專醫院、南召縣醫院我都去應聘,但父親希望我留在南陽,我接受二院,進門就暗誓:如果再讓我干兒科,我馬上就走人。(其實我挺喜歡兒科,但是我更喜歡外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只有舍棄,後轉化為憎恨)。

我轉2個科室就因「甲流」被指令到兒二科工作,太突然了,我的父母還沒有從喜悅與減負中醒來。在南陽這個汪洋大海中我這個海底的幼蝦有怎能泛起波浪?。忍耐、等待、追求。

到兒二科的第一天主任你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好 好,讓我們一起為衛生事業做出貢獻,共度難關。給我的作息制度是:八點上班,每早提前30分鍾,至少10分鍾,行政班沒特殊事情,也來上班。隨後給我的忠告:心胸要大,搞好團結(當時我真不理解那麼多事情偏偏講這個,現在我才稍稍感觸到,科室什麼事情都容易做,唯獨這個,有難度)。對我負責人的勸告:多個興趣,多個出路,優化發展。 「做出貢獻,共度難關」讓我暫擱怨恨,當天下午就到科室翻看病例。在接下來的生活與學習中,是你的敬業、奉獻、辛苦、求知、包容、贊同、言笑、信任、關心,出奇的讓我放下了5年的追求、半年來的抱怨,安心於工作。接受你跟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恩惠:「甲低」

識別後的肯定;基礎知識扎實的大肆表揚;兩張澡票的褒獎;病歷書寫詳實的嘉獎;管理病號的機會;氯派斯丁片,劑量過大的諒解;獲獎病歷的名與利;宣傳委員的擔任;對我生活上細致入微的關照; ??。想想,到醫院至今,我擁有的基本都是你和二院給我的,不是你,我現在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想什麼、干什麼、成什麼樣子?但肯定不如現在。

主任,在你到山東學習期間,有個麻煩病號(只是表達我內心的感觸才借用下面的事件,我絕對沒有貶低和憎恨,也沒有這個習慣和權利):孫老師夜班因事,替他夜班收了一2個月大男嬰,毛支,精神差,告病重,痰多,基本守他一夜。次晨項老師一到,我馬上交班。第二天查房,患兒痰堵青紫,為求安全,轉重症監護。當晚項老師打電話:「說了,值班時把握不住病情讓到兒一科,你就逞能,病號爸今晚就給我打電話,明天咱兩個到醫務科與家屬見面」。我們完全失去處理此事的方寸,接下來幾天真別扭。當時我就想,主任你回來我就得救了。這之後吧,想想:1.項老師有時情緒化重了點,直率,說過就好了,2.主任讓我干這個角色,我總不至於連這個都做不好並給以為難。

那天因為團委聚會,自控能力差,再次喝醉。還沒有從飲酒誤工傷身的自責中醒來,又接著出現個急性闌尾炎!疼痛驅使我輕率地決定做這個小手術,但之後持續禁食、限食、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遠離父母,住院費,誤工費,這些問題隨之而來,術前若想到這些也許會慎重點。又一次,是你給我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細

致入微,加之科室所有人員對我的熱情,院領導的關懷,我開始完全接受現實、接受兒科。施恩者無心求報,報恩者無以為報。也許當前只能以做好業務來感恩。

與你交談和生活中,留下這種印象:心高氣遠。其實不那樣,既然選擇縣級醫院,我知道是什麼情形,只是我當時根本沒有選擇兒科。兒科累、高風險,正說明她的不簡單,既然病房都是發熱咳嗽這種小兒科,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抱怨,這裡面肯定有欠缺,不是專業上就是人文社會上。吳階平院士這樣評價醫學——是科學也是藝術。主任對這個藝術應該體會深得多,我佩服項老師的科學精神,但我也絕不排斥曾老師的溝通藝術。

少一點抱怨,多一點進取,永記感恩,不敢說將會成功,但肯定不會錯。

一個醫生的故事3

對陳曉蘭來說.她永遠不能忘記的是1997年7月24日,這個改變她命運的日子。那時她還是一個醫生,因為她為人正直又醫術頗高,同事都很尊敬她,病人也都愛戴她,不惜萬里求醫,而這所有的一切卻因為一個病人改變了。

那天,陳曉蘭正在工作,突然有一個病人跑過來對她說:「陳醫生,你能不能不給我打那個『激光針』。我打了會哆嗦。」會哆嗦?難道是輸液反應?陳曉蘭慌忙跑去看,她看到了一種名為「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的輸液配套器械,儀器上有一行小字「ZWG-B2型」,她知道ZWG這是「紫外光」3個字的拼音縮寫而不是什麼激光,於是她攔住了要打針的病人說,這不是什麼激光,而是紫外光。

讓陳曉蘭沒想到的是,就因為這句話,第二天她就遭到了院領導的質問:「誰說光量子不是激光,這是上海醫科大學陸應石教授發明的,你比陸應石教授還厲害?」陳曉蘭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從此她開始研究「光量子」,經過研究她發現,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是把給病人輸液的液體充氧後經儀器中發出的「激光」照射後再輸入體內。可是葯物是要防氧化並避光的,怎麼能進行充氧和光照呢?陳曉蘭迷惑了,她給上海一些有名望的醫生打電話,詢問葯物是否可以用紫外光照射,但是大多數醫生都說不行。於是陳曉蘭便自己買來葯水,借用「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進行模擬試驗.結果令她大吃一驚,原來經過光量子充氧的葯水,竟然生成了絮狀物!

陳曉蘭拍案而起,病人的血管又不是下水道,把這種東西輸進去,讓它怎麼出來呢?她憤怒了!這時她母親也已經託人打聽到,那位「陸應石教授」純屬子虛烏有。陳曉蘭難以置信,親自跑到上海醫科大學人事處查詢,但工作人員明確地告訴她,該校包括附屬醫院在內的一萬多名職工中.根本沒有陸應石這個人。而醫院對陳曉蘭的反映不作理會,「誰反對光量子誰下崗」。

陳曉蘭猶豫了,但一想到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於葯物中毒,她就沒辦法心安理得繼續坐在醫院里。她開始一家家走訪那些打過「激光針」的病人。在受調查的23位接受過「光量子」治療的病人中,有9位死於腎功能衰竭和肺栓塞。於是陳曉蘭找到區委和衛生局反映情況,從此踏上了10年揭露假劣醫療器械之路。

為了舉報假劣醫療器械。10年來陳曉蘭在京滬線上往返了40多次,為了省錢,她盡量坐慢車。過去她是個衣著講究,飲食精細的人,而現在她能啃黃瓜吃包子度日,沒錢的時候,甚至連3元錢的澡都洗不起。她花光了自己的積蓄,貼上了自己的健康,而她的行為卻讓一個又一個不法醫療器械企業及醫院被依法查處。

曾經有人提出要為她募捐,資助她經費,她全部回絕了。「一旦拿了錢,即使你把這些錢全部用到正道上,也會有人說你別有所圖。我不拿,我就行得正。」20xx年10月,以陳曉蘭為題材的報告文學《天使在戰斗》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委們全票通過。20xx年12月2日她被評選為「20xx年十大法制新聞人物」,20xx年12月30日,她又成為了20xx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

曾有人這樣評價陳曉蘭:她不是佛,卻以一己之力普度著眾生,她不是菩薩,卻時時關心著天下黎民百姓,她只是一個弱女子,卻挑起了維護醫療純潔的大任。而陳曉蘭卻說:「如果不是走上了這條路,我現在也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但我是醫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一個醫生的故事4

在《一個醫生的故事》這本書中,著名醫學教授郎景和回歸了一個醫生的本真立場,寫下了從醫五十年間,凝結在歲月里難以忘卻的點滴小事。年輕時在鄉下給牛接生的奇特經歷,幫助產婦分娩時突逢地震的驚險場面,主治的小女孩面臨死亡卻只怕家人傷心的感傷故事……作為婦產科醫生,他在迎接無數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生命逝去的悲切與哀痛。他以「醫者的仁心」見證著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劇,也在穿梭於手術台與病房的間隙中,生發出了關於生命與哲學的萬千思考。

本書作者是我國資深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協和醫院郎景和教授,為醫學家、作家、科學作家三棲於一身。一手拿解剖刀,根除病魔毒瘤;一手握犀利筆,點畫真假美醜。在從醫中,將仁術、技術和藝術結成一體;在為文中,將人學、科學和哲學融匯貫通。擅長撰散文寫小品,猶如善手術解疑難。

郎景和教授在《醫者思》一文中講本書中「有些篇章像講故事,有些似乎不是故事,像雜感、隨筆、散文,或者都不是,只是發點議論。」「雖然叫『故事』,實則是向自然、向醫、向大師頂禮膜拜,而低吟沉思。」這是對於本書主題的自我概括。在文字中,一位老者卻能用一種開誠布公的姿態來講自己的故事,解剖自己的思想,不做作,不躲閃,達到了這種舉重若輕的境界。

讀郎景和教授的文字時,始終有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從頭至尾,他不講大道理,甚至很少掰扯專業名詞,更多地去書寫自己的心路歷程。他的文字常常有一種畫面感,能引發讀者頗多共鳴。郎教授所描述的手術室光景:在手術台上,要注意「台風」,「因為手術台是外科醫生的主要戰場,是『正視淋漓的鮮血,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樣的描寫可謂酣暢淋漓;「手術的過程和信念不無詩情畫意,如經歷一台艱苦的手術,境遇和心情簡直完全可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

郎景和教授所寫的那些有關同事特別是前輩的文字,雖平實但著實動人。郎景和教授對宋鴻釗大夫、吳保楨大夫這兩位前輩懷著深情,屢屢在書中寫下與他們的點滴回憶。兩位他的老師言傳身教,傳承的精神讓他難忘。郎教授很是謙虛,他形容宋大夫「謙謙君子、寬厚長者」,而吳大夫「多情趣、善調侃」,自己則自謙「平庸、中庸」。無論在故事裡還是在現實中,代代傳承,師徒情深,從來都不過時。「沒有了吳大夫,這世上少了多少風趣樂事;沒有了宋大夫,我的左手,以前經常攙扶他,現在竟然顯得空落落……」,一位醫者的深情躍然紙上,不免讓人動容。

而讀《三十多年未輟的賀年片》、《我收下了病人給我縫制的鞋墊》、《一封感人的留言》等故事,我們能分享郎大夫作為普通醫生的欣慰和成就感,還能感受到濃濃的醫患之情。在《一封感人的留言》中,那位有多器官疾病但需要手術、多地求醫無果的患者在術前給親友留言說,她把生命託付給白衣天使,生死一瞬,順其自然。即使不成功,她還是要感謝大夫!世界很大,人物萬千,但無論是醫生還是公眾,都希望醫生和患者能有更多信任,共同應對敵人——疾病。

《醫生「三趣」》、《醫生「三重境界」》、《四個敬畏》、《通、近、達》、《上台易,下台難》、《外科「三忌」》、《外科醫生的「台風」》、《醫生,請去看病人》等故事或文字,沒有任何枯燥說教的痕跡,是郎大夫用畢生所學、所行、所思,向我們後輩傳授從醫、處世、為人之道。郎大夫多次告誡我們,成熟的外科大夫要有明智的策略,要清楚如何上台和下台,如何應對意外和險情,甚至何時適可而止!他說外科醫生在手術台上的作風是醫生素養、品格、個性、技術和經驗的綜合體現,需要「睿智、機敏,沉穩、練達,謙和、協作,言傳、身教」。

在書的《後記》中,郎教授說:醫生要善於講故事。其一,會講故事,才能與病人很好地交流,是體恤、關愛病人,是調查、研究病情,是醫學人文觀念的體現。其二,會講故事,便於進行科普宣傳,把深奧、艱澀的醫學知識,用通俗易懂又打動人心的故事語言講給大眾與患者,是科普觀念的體現。是的,對於我等後輩而言,與其說郎教授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是在教我們「如何講故事,如何當醫生」。

最後,我們能從這近150篇帶有溫度的故事中分享到大師的睿智與寬厚、嚴謹與科學,感受醫者的仁心與仁術、喜悅與無奈;理解醫學的神聖和莫測、現狀與局限……誠如郎教授所言:坦誠換來理解,嚴謹換來信任,醫患交流是交心。這些故事教育為醫者需要才、知、德三足鼎立;要修煉得意、得氣、得道三重境界;要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醫學、敬畏自然;要用聽診器把自己和病人連接起來;要體會「醫生給病人開出的第一張處方是關愛」。

一個醫生的故事5

我們是在來美國的第二年,搬到現在的住處的。算起來我們一共住過三個地方,都圍著一個叫作「雅典」的小城,只是從近郊到遠郊,繼而到鄉村,越搬越荒僻。

剛搬來的時候,我們就發現這個小地方相當「有文化」。小鎮中心有一棟標志性的絳紅色建築,造型古樸,非常別致。那是舊日的縣法院。看來,這還是舊時代的小鎮規劃思路:為了突出「中心地位」,建築物就正正地擋在主幹道上,車馬人等,都必須減速繞行。所以,我每次回家,都會在鄰近小鎮的最後一個高坡上,看到這幅以絳紅色為主體的「風景畫」。然後減速,欣賞著畫面的逼近,也心裡暖暖地對自己說:「要到家了。」

在接近這棟建築的時候,它的牆面已經成為整個紅色畫面的背景。此刻,正對著我們的是一座白色的大理石雕像。紅白相映的色彩,對比非常鮮明。那是一尊站立的人像,一個紳士模樣的中年人,微低著頭,顯得十分謙和。

第一次去探訪「他」,還是借了一個朋友來訪的機會。朋友是研究歷史的,對我們的小鎮充滿好奇,執意要登上這個「孤島」看看。我們陪著上去後,才發現那裡內容相當豐富。例如,有歷次戰爭期間,這里的居民參戰和陣亡的紀念銅牌,有南北戰爭期間留下的大炮,等等。最後,我們來到這座大理石雕像前。底座上的文字非常簡潔。他是出生在這里的一名醫生,似乎有過什麼特殊的貢獻,可惜這唯一要緊的內容,卻牽涉一個很生僻的英語單詞。所以和「他」相遇卻沒有真正相識。但是,那次我們還是記住了他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克勞弗德·威廉姆森·朗醫生(1815—1878)。

萬幸的是,這個記憶在不久以後派上了用場。一天,我們行駛在85號州際公路上,忽然在一塊一晃而過的路牌上,發現了那個熟悉的名字:克勞弗德·威廉姆森·朗醫生博物館,傑弗遜縣。傑弗遜縣,就是我們在搬家之前住的地方,是我們在美國的第二個住處。朗醫生和我們真是有緣。這次我們下了決心,一定要專程拜訪這名鄉村醫生。

紀念朗醫生的博物館坐落在傑弗遜縣的中心傑克遜鎮上。這一棟小小的普通房子,就是當年朗醫生行醫的診所。

在朗醫生博物館里,我們才明白自己是多麼孤陋寡聞。他確實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可是,他也是在這個世界樹立了一塊重要里程碑的人。當初,我們在他的紀念雕像前沒能明白的那個英語單詞,是「乙醚麻醉術」——這項使用至今、令全世界無數人受益的技術,是朗醫生發明的,他是這項技術的第一個手術使用者。

朗醫生的一生都是在平凡中度過的。他高高的個子、寬大的額頭,有一雙藍得非常純凈的眼睛。他性格溫和,行醫認真,是一位好醫生。他也有很好的藝術修養,興趣廣泛,喜歡戲劇和文學。終其一生,他都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戲劇化的生活。

他也曾在紐約行醫,可是,最終他回到家鄉,做了一名鄉村醫生。他和弟弟一起,開了一個小葯鋪。美國早期的生活是非常簡朴的,當時的鄉村醫生必須醫葯兼備,很像舊時中國的郎中。在今天的朗醫生博物館里,還保留著他當年行醫的診所兼葯鋪,當時一些小手術也在裡面進行。於是,如何快速有效地麻醉,成為鄉村醫生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麻醉方式也一直是醫學界的一個重大研究項目。朗醫生和其他醫學界人士的區別,就在於他是一個鄉村醫生,因此更注重實際操作。他在苦於無法更好解決麻醉問題的時候,想起他在學生時代的游戲。他是科班出身的醫科畢業生。那些年輕學生,曾經在一次「乙醚晚會」上吸服乙醚。他記得有人在那天被意外碰傷,卻由於乙醚的作用,一點都沒有感覺到痛苦。這個細節促使他確立了研究方向,並且立即付諸實踐。

1842年,他首次運用乙醚麻醉術,為一個鄉親的頸部腫瘤做手術,獲得成功。成功之後,他很高興。可他絲毫沒有想過,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應該做的事情,是趕緊去申請專利,等著出名。

4年後,有人做了同樣的事情,並且申請了專利。朗醫生聽說了這件事。同時,也聽說有一筆可觀的獎金。他不是富人,他需要錢。所以,他在喬治亞州開具證明,試圖取得他應得的那筆獎金。最終,獎金被取消了。他並沒有因此憤憤不平,而是回到小鎮,繼續做他的鄉村醫生。

朗醫生從沒有過度關注過自己的貢獻。他只是安靜地享受生活,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為一名婦女接生。當孩子順利降生時,朗醫生突然感到一陣眩暈,幾小時後,在病人的家裡,他平靜地離開人世。

然而,淡泊名利的朗醫生,經歷過一次南北戰爭。這場戰爭帶給他的是: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同寢室的室友、也是他的終身好友——亞力山大·漢密爾頓·斯蒂芬斯,在南北戰爭期間,成了南方邦聯的副總統。

朗醫生一生沒有涉入政壇,自始至終就是一名醫生。但是,朗醫生卻和斯蒂芬斯——這位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相互敬重。斯蒂芬斯比朗醫生大3歲,卻比他還多活了5年。那時,美國國會曾決定由每個州送兩尊本州英雄的塑像,象徵這個州的光榮歷史,並將之永久地安放在國會大廈。喬治亞州就「英雄的確定」展開激烈的討論。斯蒂芬斯在臨終前的最後一次公開演說中,強烈地呼籲將朗醫生——這個為人類幸福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和在美國建國之前、建立喬治亞殖民地的英國總督奧格拉索普一起,作為喬治亞州的英雄,將他們的塑像送往國會大廈。

這次演說之後幾個星期,斯蒂芬斯就去世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呼籲起了一半的作用:喬治亞的人民果然推舉了朗醫生,但也同時推舉了他。就這樣,他們的塑像被一起送進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朗醫生的大理石雕像同時被製作了兩尊,一尊送去華盛頓,另一尊就留在他的家鄉。那就是我們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我們這才發現,原來我們生活的鄉村,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醫療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人經濟財富怎麼寫 瀏覽:17
感情或者婚姻會走向終點什麼意思 瀏覽:321
洪塘經濟發展中心怎麼走 瀏覽:858
工作和愛情沖突怎麼辦知乎 瀏覽:131
倉山經濟適用房有哪些樓盤 瀏覽:955
8834愛情數字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61
房地產經濟佔多少gdp 瀏覽:755
2019西安經濟怎麼樣 瀏覽:637
事業編制人員政審在哪個環節 瀏覽:106
夢見美女被殺了還有血什麼義思 瀏覽:850
湯姆貓怎麼講故事 瀏覽:471
幸福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4
關於小學開學的健康證需要什麼 瀏覽:54
幸福一村二村在哪個街道 瀏覽:961
支配收入多少才有幸福感 瀏覽:70
團隊經濟等級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645
天然美女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70
做產品與做事業有什麼不同 瀏覽:534
重慶教師評上骨幹後經濟獎勵多少 瀏覽:875
戴口罩怎麼分辨美女 瀏覽: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