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陶侃的故事
陶侃自稱「少長孤寒,始願有限」。他在門閥政治下掙扎奮斗幾十年,才得以出人頭地。但仍為士族們瞧不起②。士族們不會允許一個寒門總攬東晉朝權的。陶侃明白自己的處境,也不敢輕易侵犯士族權益。其次,元帝、明帝兩朝荊、揚對峙,荊州占絕對優勢的形勢在成帝時已經發生變化。咸和四年(329),徐州刺史郗鑒移駐京口,京口遂成長江下游重鎮。京口距建康僅二百餘里,便於接應,從而大大加強了建康的實力。咸和五年,陶侃「嘗欲起兵廢(王)導」,事先徵求郗鑒的意見,因「郗鑒不從乃止」。這種上、下游間實力的變化,使陶侃雖有「窺窬之志」。也只能「自抑而止」。陶侃晚年位極人臣,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對他個人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既可維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的家業,又可保住子孫的前途。然而,他還欲在北伐有所作為。荊州西臨成漢,北接後趙。咸和七年(322)陶侃遣母丘奧經營巴東,又遣桓宣收復為後趙占據多年的襄陽。襄陽為荊州北門。它起著阻止後趙沿漢水南下的作用,又是東晉經略北方的一個重要陣地。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①,因其病重而作罷。他的這種不因功名成、年事高而喪失進取心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2. 陶公的故事
陶公性檢厲
原 文
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譯文
陶公(侃)辦事認真嚴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荊州刺史時,命令造船官收集鋸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正月初一集會,正遇上久雪初晴,廳堂前的台階下雪之後一片泥濘。於是用鋸木屑鋪在上面,人來人往,絲毫不受阻礙。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鋸下的竹頭收集起來,堆積如山。後來桓宣武(溫)征伐四川,修造船隻時,用來做竹釘。又聽說陶公曾經就地徵用竹篙,有一個官吏把竹子連根拔出,用根部來代替鑲嵌的鐵箍。他就讓這個官吏連升兩級,加以重用。
啟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仔細,考慮長遠;同時,要學會勤儉節約、廢物利用。
出處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政事》,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記述漢魏一直到東晉間流傳的上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按事情的性質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