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聽繪本故事錄音和與媽媽一起讀繪本哪個效果好
肯定是媽媽陪伴一起親子共讀是最好的,聽故事,只是聽別人講了一個故事,單純的語音輸入,沒有交流,沒有互動,沒有親子愉悅感,效果不能同日而語。下面推薦一篇文章給你,參考下哦。
孩子睡前故事講什麼?怎麼講?
每當夜幕降臨,讓故事伴著孩子安然入睡,孩子在夢里幻想和故事中人物游戲的情景,是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睡前禮物。
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小孩子童年能聽到許許多多的睡前故事,都是爸爸媽媽或者爺爺 奶奶親自來講述的。如今信息發達了,各種印刷產品和音像產品多如牛毛,媽媽講故事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講得越來越多,更喜歡跟孩子一起看圖講故事,更在意故事的功利性目的,還有家長乾脆用CD機放故事給孩子聽。講故事的形式變了,教育意義還一樣嗎?
睡前故事≠睡前功課
媽媽們都希望通過講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豐富孩子的心靈、啟發孩子的智慧,這些想法是好的,但睡前故事帶著功利目的去講,難免會側重字詞與知識的灌輸,這樣的睡前故事其實已經變成了睡前功課,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
故事的強大魔力,是很多成年人意識不到。真正好的睡前故事,不是讓孩子增加知識量,也不是讓孩子復述出某個情節,而是一種心與心之間、靈魂與靈魂之間愛的交流:故事從媽媽的內心流淌出來,像溫暖甜蜜的泉水一樣,流入孩子的內心,給他們的靈魂提供豐富的滋養。孩子的想像力、情緒,乃至道德感的發展都是從故事裡來的,這些並不像會識幾個字,懂得多少知識可以量化,容易看得到成果,它的養分是全面的、潛移默化的,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開燈拿著書講 vs 關燈娓娓道來
你是怎麼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呢?拿起一本故事書,坐在寶貝的床前,或是跟寶貝並肩倚在床頭,一邊給寶貝念故事,一邊指指點點,教寶貝認字或是看故事書里的繪圖。你想,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看圖畫、認字,這真是一舉多得。可是,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苦惱呢?寶貝經常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時候還會來搶書;講完故事後也不容易入睡,經常越聽越興奮……
你有沒有試過關上燈,或只點一盞小台燈,把你熟識於心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相信那樣孩子會聽得更入神,也更容易進入夢鄉。媽媽總是貪心地想讓孩子既記住故事,又記住文字,並能從畫面中加強記憶,但對即將入睡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量太大了,也不利於孩子對故事內容的吸收。
文字是死的,如果文字不能在孩子的腦海中喚起相應的畫面,對孩子 來說只是一堆亂碼。而相比視覺刺激,聽覺刺激更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
如果媽媽在幽暗的環境中講故事,孩子會根據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結合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體驗,在腦海中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畫面,這其實比識字或被一幅別人創作的圖畫束縛住更重要、更有意義。
這種「內心圖景」對於兒童心靈和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僅僅淺表地看了圖、識了字,而沒有形成內心圖景,孩子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他難以發展自我意識,難以建立獨立的思維和判斷。
每天講N個 vs 只講一個
睡前故事其實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卻讓許多媽媽搞復雜了。比如好多媽媽就把睡前故事列入孩子的閱讀計劃,認為孩子讀書越多越好,聽故事當然也是聽得越多越好。在許多家庭,每天晚上給孩子講2~3個故事甚至更多是很正常。
媽媽可能會有體會,故事講多了,孩子反而不容易滿足。其實如果媽媽講的故事沒有進入孩子的心靈,孩子會表現得比較浮躁,永遠期待有新故事。但這么多故事,對孩子真正的影響是很小的。孩子不斷地想聽新故事,只是為了尋求新鮮的刺激,這些刺激對於孩子來說,是嘈雜的,不被利用的。
媽媽們可能會發現,本來計劃講一兩個故事,孩子就睡覺了。沒想到孩子越聽越興奮,沒完沒了地要求「再講一個!再講一個!」成年人講得口乾舌燥,孩子卻毫無睡意,媽媽不禁有些煩躁。的確,睡前故事應該輔助孩子安然入睡,讓他們把故事帶入夢鄉,大腦和心靈在夢里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所以,講什麼、怎麼講,就是很有講究的了。輔助孩子入睡的最佳手段就是重復性故事。
想想看,當我們喜歡一本書時,也不是只看一次,而是反復地讀,越讀越有感覺、越有味道,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所以,給孩子講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要多注意重復,一個故事起碼要重復5~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講一個故事。重復的頻率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做出相應調整,越小的孩子重復率應該越高。
媽媽在講述重復性故事的時候,孩子馬上就能預見下一個情節是什麼,大人可能覺得無聊,但對孩子來講是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徑。成 長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是不穩定的,有規律的生活,重復性的講述,可以增進孩子呼吸與心跳的和諧,而只有當孩子調整好呼吸和心跳時,才能進行智性思考,也更容易接受故事內容的滋養。不認真打好這個基礎,而是急於求成地給孩子塞一堆他不需要也不能消化的符號和「知識」,會造成他心智的紊亂。
選擇恰當的故事
睡前故事的選擇,是媽媽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有的媽媽不懂得選擇,給3、4歲的孩子講《西遊記》、《水滸傳》,遇到比較恐怖的情節,不知道該不該按原文給孩子講?還有的媽媽給學齡前的孩子講《格林童話》,孩子會被其中的情節嚇到。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聽什麼樣的故事比較好呢?
相比其他的故事,累加故事和無意義故事,更符合學齡前孩子的身心韻律,這樣的故事情節簡單,甚至沒有情節,只是動作和語言的不斷重復,在重復中,孩子的呼吸和心跳會舒緩下來,也更容易入睡。
比如,鼴鼠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隻大手套,它搬了進去。小免子一家跑過來:「鼴鼠先生,我們能搬進去,和你一起住嗎?」「可以呀」!(接著小松鼠、青蛙、大熊也跑過來,用同樣的語言重復)可是當大熊擠進大手套時,小動物都被壓扁了,結果它們又一家接一家的搬出來……
媽媽可以也自己編故事,只要故事內容美好、友善、溫暖,並不需要法則和意義,也不要求與真實生活一樣,還可以進行適當地誇張。
而《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和其他復雜一些的故事,最好放在孩子上學後再給孩子講,那時孩子的心智已經發展到可以理解故事裡復雜的人物關系、激烈的沖突和深層的意義,並且能逐步區分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
不要說穿故事的意義
家長需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但這威信不是成年自封的,不是「我很厲害,我比你高大,我懂的比你多,我說的比較正確。」更不來自於媽媽在講故事時,經常教導孩子:「好孩子應該這樣做,×××真壞,寶寶不要學它。」
故事的意義很多時候不是一眼就 看出來的,尤其對於《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是幾千年古老智慧的積累,它的人物和情節都具有隱藏的象徵意義。成人由於受社會閱歷的影響,已經不能很好的理解了。
所以,不要告訴孩子故事在講什麼道理,也不要告訴孩子故事的意義是什麼,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自己理解就好了。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透明的,他們說不出口,但會本能地從故事裡汲取養分。成年人不要拷問他們,更何況我們想當然的意義其實根本不靠譜。這些意義是深深地植入了他們的心靈,會在他們一生當中 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領。
這是「書香貝貝」的二維碼,如果您覺得我們的文章不錯,非常歡迎您掃描這個二維碼關注我們,每天下午6點,我們分享優質的育兒文章,幫助您解決孩子成長過程的種種煩惱,同時我們提倡親子閱讀,讓孩子從童年就養成閱讀的習慣,為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B. 和孩子一起看繪本好還是給他講故事更好呢為什麼呢
無論看繪本還是講故事,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不要隨便去看或講,免得引起孩子反感情緒。如果沒有比較好的故事敘述能力,還是和孩子一同看繪本比較好,當然和孩子一起看繪本,不是單單的將繪本丟給孩子,根據孩子年齡大小、理解能力和現有的知識儲備情況,家長可以適當的採取不同的陪孩子讀繪本的方式,如果孩子還沒有到獨立閱讀的階段,可以先通讀整個故事再去引導孩子閱讀,主要是閱讀繪本的圖畫為主,如果你想要在親子共讀中多點互動,那就根據插畫來讓孩子去思考後面的故事情節,如果你想僅僅的讓孩子喜歡上繪本的故事情節,那就盡量趣味性的去給孩子讀繪本。
C. 親子閱讀的好處有哪些
簡單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哈,僅供參考。首先,滿足了孩子對於各種故事的期望,要知道,孩子天生喜歡聽故事,親子閱讀的主題豐富多彩,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的求知需求。其次呢,親子閱讀,對於低齡孩子來說,基本上是讀繪本,繪本都有科學的設計,文圖結合,主題,價值觀的引導,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通過讀繪本,講故事的形式,能讓孩子在價值觀層面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三呢,孩子如果每天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能有一個閱讀的習慣,他就不會想著去玩IPAD,看電視,無疑這對於保護孩子的視力很有好處。第四點呢,可能也是很多家長比較關心的,就是通過閱讀,孩子能學到什麼?第一是孩子識字增加了,如果家長閱讀方法得當,孩子是可以很快識字的,這個方法,等會下面再談。而識字增加後,孩子就能更快的進入自主閱讀階段,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識字多,讀書快,讀書快,識字更多,這個對於上小學後有很多好處。二是孩子的知識儲備厚實了,可能爸媽對於這點平時難以意識到,但如果你堅持半年親子閱讀,就會看到效果了。孩子跟爸媽溝通的內容,在幼兒園跟老師和同學溝通的內容,會豐富很多,比如我和女兒經常晚飯後散步,就能交流很多天文地理的知識,你收獲了成就感,孩子得到了自信心。三是,當孩子吸收的東西多了,他的輸出一定會隨之增加,而這不僅體現在表達能力上,還會表現在他的繪畫上,他對於事物的基本判斷上。最後我貼一張我女兒的照片,我陪她親子閱讀有三年了,中英文繪本讀了超過800本,這是她從新加坡旅行回來後跟班上同學分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