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炎帝是哪個省的故事

炎帝是哪個省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9-29 17:05:01

A. 關於炎帝的故事

炎帝
炎帝
姓:伊耆,後改姓姜 氏:烈山氏 [1]名:石年 炎帝誕辰:農歷四月二十六日 誕生地: 今陝西省寶雞市清姜河流域 炎帝陵:今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差門鄉(神農鄉)境內常羊山,也有一些觀點說在山西高平、湖南炎陵、河南商丘等地,不過缺乏史料支持。 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稱赤帝、烈山氏,他與黃帝結盟並打敗了蚩尤,隨後逐漸與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形成了華夏族,這才有了今天的炎黃子孫。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武功縣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市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帝像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農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軒轅氏族始祖黃帝始生地在姬水,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有定論。《國語·晉語》中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在寶雞地區,這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代,中國古地理學家評道元就明確地寫人《水經注》中。明代天順五年《一統志》記載:「姜水在寶雞縣南。」即今寶雞市區渭河南姜水邊的姜氏城。寶雞市區渭河南有浴聖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農祠,祠南蒙峪口有常羊山,常羊山有炎帝陵,均在(寶雞市)渭濱區益門鄉(神農鄉)境內,都是眾民百姓祭祀先祖炎帝的場所。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游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 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傳說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是以羊為的氏族首領,就是現在的羌族。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姜水流域,就是現在的寶雞市清姜河,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史學界日趨支持另一種說法,炎帝同黃帝一樣是一種帝位,而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姜水,後期神農氏部落執掌炎帝之位,而黃帝族部落,公孫姓,興起於渭河流域的姬水,而此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無力征討號令天下,黃帝開始征討諸侯,積蓄實力,在阪泉也即涿鹿(河北)與炎帝神農氏決戰,炎帝神農氏一戰被擊潰,黃帝得以號令天下諸侯,流放炎帝神農氏於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從黃帝號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農的部屬,揚言為炎帝報仇,糾集部眾與黃帝戰,數次擊敗黃帝,最後被黃帝利用計謀擊敗並殺,黃帝其後又先後平定蚩尤余部--刑天氏叛亂,最終一統天下,同時考慮到炎帝眾望所歸,民 炎帝
望猶盛,後來將其召回輔政,合並炎帝神農氏部落,後稱炎黃部落...[2]
編輯本段炎帝和神農氏
神農氏和炎帝到底什麼關系?兩者是否為同一人呢?關於炎帝和神農氏的關系問題, 神農
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這一派的觀點現在占上風,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就有炎帝嘗百草的主題。而另一派則認為炎帝和神農是兩個系統的人,扯不上關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古代史書關於神農氏的世代記載是這樣的: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一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里有一個問題前面忘了說明的需要說明一下,即神農氏以前包括神農氏的時代,像伏羲,女媧,神農這樣的稱呼乃是對於某個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領的統稱,而不是對唯一一個君主的稱呼。但是後世的學者們往往產生歧見,比如關於古蜀國的歷史記載中,很多人都認為蠶從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兩代君王,但是實際上蠶從和魚鳧乃是兩個分別長達數百年的古蜀國王朝,每個王朝都有十幾個世代。(《史記.五帝本紀》中也提到:黃帝崛起的時候,恰好「神農世衰」,黃帝
炎帝塑像和畫像(19張)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請注意這個「世」字。)這就是為什麼伏曦,女媧,神農的統治往往高達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計算,那麼神農氏統治的時期大約為兩千年(如果是十七個世代則大約是五百年)黃帝的時代,在距今大約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兩千年,大約就可以推斷出神農氏統治開始於距今大約七千年以前。 但是,關於炎帝的記載則明顯和神農氏對不上號。和神農不同,關於炎帝的稱號是對某一個人還是對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領的稱呼這一點是存在爭論的。有一種說法認為,炎帝經歷了八個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農,他的時代比黃帝的時代大約早幾百年。而和黃帝同一個時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這種說法,就把炎帝和神農串到了一起,即無論炎帝還是神農都是同一部落首領的稱呼。同一部落首領有不同的稱呼倒不奇怪,但是無論神農氏是七十個世代還是十七個世代,顯然都和炎帝的八個世代對不上號。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說,炎帝和神農為同一人的說法值得懷疑。
編輯本段涿鹿之戰
【中文名稱】: 涿鹿之戰 【發生時間】: 黃帝時期(公元前26世紀) 【發生地點】: 河北省涿鹿縣 【事件介紹】:蚩尤攻打黃帝和炎帝聯盟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 涿鹿之戰
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我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原始社會中晚期,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經融合後,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於黃河下游的今冀、魯、豫、蘇、皖交界地區的九夷部落(東夷集團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方向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之間的一場武裝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據說蚩尤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擅長角牴,進入華北地區後,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沖突。蚩尤族聯合巨人誇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並進而占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同集團的黃帝族求援。 黃帝族為了維護華夏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山海經中曰靈山)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蓄水沖了蚩尤寨),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黃帝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九夷部眾,並強迫東夷集團同自己華夏集團互結為同盟。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戰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編輯本段阪泉之戰
【中文名稱】: 阪泉之戰 【發生時間】: 黃帝時期(公元前26世紀) 【發生地點】: 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 【事件介紹】阪泉之戰 黃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舉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須與之較量,於是誕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戰,炎帝和黃帝部族沒兵戈相見,而是通過廟堂的論戰來判定輸贏。阪是古時一種飲水的木具,炎帝和黃帝雙方一邊都有一個土池,每一個論點誰贏了,誰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會流入傾斜的一方,直到誰的池水先滿,誰就為最後的贏家!為什麼炎帝和黃帝會產生這樣一種輸贏的方式呢?因為炎帝和黃帝都為一家,後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則就是合族,而不是殺的你死我活,最後炎帝的小宗歸為黃帝的大宗,所以從黃帝開始,尊黃帝為人文始祖,華夏道統的象徵。而後的華夏文明其實就是在炎黃血脈之內的一種解釋,一種陳述,故不強調血脈,以人文判定!所以華夏王朝歷來就有這樣的概念就是清君側,而不是滅族的形式!採取滅族的一定是外來的夷狄,因為他們不在華夏血脈內!
編輯本段華夏形成
華夏是古代中國中原地區各族的合稱,亦作「諸夏」。據部分史學家的研究,中國古代的部族可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到春秋時期後面兩大集團基本同化,成為秦漢間所謂「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 炎帝像
華夏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兩族最初居住在陝西,後來各自逐漸東遷。黃帝族順北洛水南下,又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發展,形成晉南的黃河一帶許多姬姓國,如虞、楊、韓、魏等。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順渭水東下,沿黃河南岸向東發展,形成姜姓國家,如申、呂、齊、許等。他們在東進過程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炎帝族戰敗,並入黃帝族,華夏逐漸形成。其後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華夏集團得以空前擴展。據載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華夏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確立了. 神農氏是炎帝嗎?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可是他又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即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穀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並,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並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於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後威望大振,於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庄於·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麼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後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由上觀之,神農氏和炎帝是否即一人,仍無確解。
編輯本段關於神農氏的爭論
炎帝和神農氏的關系,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就有炎帝嘗百草的主題。而另一派則認為炎帝和神農是兩個系統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關於炎帝、神農氏的記載如下: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很明顯,少典、有喬都應為古國名或部落名。 又司馬貞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所以跟黃帝大戰的那個炎帝不是我們引為聖人的那個炎帝,而應為榆罔。 又有人說「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一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個說法應該是出自《屍子》。《屍子》:「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這里要說明一下,按《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是一個部落,它的首位領袖不是「炎黃」中的炎帝。《屍子》中說的七十世應該是整個神農氏共傳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紀》不一樣。 由於上古時的記載缺乏詳盡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資料,所以炎帝與神農氏是否為同一人,目前還沒定論。
編輯本段炎帝世系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圖騰。生於陝西寶雞姜水流域,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是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其著名後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後(一日先仕於炎帝),出自羊水,仕於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後作兵伐黃帝,並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於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後裔。性格暴戾,易於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致使天傾地陷,造成人間大災難。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國語·魯語上》雲:「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禮記·祭法》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穀。」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後裔,仍為農神、穀神。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 四岳氏:首領為伯夷,姜姓,傳為共工之從孫,曾助禹賓士水土。後繁衍出齊、呂、申、許四支後裔。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術囂,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囂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龍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後。
炎帝子孫
炎帝的妻子,既赤水氏的女兒聽訞與炎帝生了炎居、生女兒女娃(精衛),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術器、後土, 後土生噎鳴,噎鳴生十二子,名子代考。
編輯本段炎帝的貢獻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五、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六、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葯,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跡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穀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農業包括種植、收獲儲備、加工食用三大步驟。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前的採集漁獵時代早期,收獲儲備與食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人們採集而儲備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們食用的東西也經常是現采現吃,並不一定是先前儲備的東西,而且人們儲備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種籽。伴隨著陶器的出現,人們才具備了安全有效的貯藏手段,因而能夠長期儲備食物和飲水,從而把採集儲備和食用兩個獨立過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形成大量獲得植物種籽的需求。原始種植業開始於使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伏羲氏時代,人們最早種植的是葫蘆,在種植葫蘆的過程中,人們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到了女媧氏時代,也就是陶器時代,種植技術和對植物種籽的需求一旦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出現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實人們開始種植葫蘆時,也不一定是因為需求而想到種植葫蘆,很可能是兒童出於愛好和玩耍開始了葫蘆的種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兒童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照顧、保護和管理他們的「勞動」成果;二是葫蘆籽顆粒大潔白,深受人們喜愛;三是葫蘆籽顆粒大而容易播種操作。我國許多地方民間存在著禁食葫蘆籽的風俗,大人們會用「吃葫蘆籽會長包牙」之類的話嚇唬小孩子,說明人們對葫蘆籽的重視和保護,也暗示了葫蘆栽培歷史的悠久。當我們的祖先把種植葫蘆轉向種植草類植物獲取食用的種籽時,原始農業就誕生了。 吃草治病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都有吃葯治病的現象,說明早在人成其為人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本能地積累了許多草葯知識。原始農業興起後,出於尋找更好的農作物種類的需要,人們在嘗食植物的同時會更加註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僅注意有毒沒毒、可吃不可吃,更會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種類、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溫特性等,從而結合原有的草葯知識形成醫葯概念,開始了醫學探索。也就是說,醫葯概念是伴隨著原始探索馴化植物為農作物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無意插柳柳成蔭」式的發明。這應該就是神農氏發明醫葯的歷史真相。 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並馴化使之成為作物品種,比如稻、黍、稷、麥、菽五穀;其次要有農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農時。這些都需要長期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絕難做到。所以說,神農氏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代。 在農業發展的早期,主要技術進步表現在馴化野生植物上,經過嘗百草和試種,古人們初步確定了適合栽培的幾種主要野草,野草種類因地區而不同,收獲的種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們會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這其實就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使得栽培植物和養殖動物與其野生原種的差異越來越大,而分別成為農作物和家畜。中國人非常重視留種工作,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作物種子,甚至有「餓死不吃種子」的說法。這一習俗更加有利於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工作。可以推測,在神農氏中期,中國就已經基本培育出各主要農作物品種,即五穀。

B. 炎帝出生在哪裡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生於姜水,於是他以姜為姓,號稱烈山氏,以火德治天下,故稱炎帝。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現在稱「炎黃」,即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歷史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葯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神農氏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明。

炎帝是農業之神。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為生,過著原始游牧生活,而且經常挨餓、受凍。炎帝看到人們生活這樣艱難,心裡極為不安,他日思夜想,想幫助大家過上豐衣足食、安安穩穩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植物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人們就可以吃這種果子度日,再也不會挨餓了。

炎帝於是,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嘗盡了無數千奇百怪的果子,去為人們尋找能當食物的果實。有一次,炎帝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性命,可是炎帝不灰心,最後他在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獲了幾十擔。這件事被炎帝發現後,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天南地北,種谷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先進的耕作技術。

炎帝不單單是農業之神,同時也是醫葯之神。他巡遊四方,看到老百姓面多黃腫,有風濕的病症,心中很不安寧,當即踏遍三山五嶽,去採集天下的異草,來為人們治病。

傳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叫做「赭鞭」,用赭鞭逐一抽打葯草。葯草經過鞭撻,無論有毒無毒,或寒或熱,各種性質都會呈露出來。他就依據葯草的不同賦性,給病人治病。

為了進一步辨識葯物的性味和功能,便利於救死扶傷,炎帝親嘗百草,以身試葯。他先嘗甘草,味甘性平能瀉火解毒;他又嚼烏梅,齒酸生津且澀腸斂肺;嚙花椒而氣開,啖辣芥則涕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平均一天之內,中毒十二次,幸虧他的身體玲瓏透明,從外面即可看清五臟六腑,所以能夠馬上知曉中毒的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

炎帝試畢百草葯性,將溫、涼、寒、熱的葯物各自分開,按照君臣佐使之義,撰寫成醫書葯方,以造福人類。

據說,茶葉的發現,就是炎帝嘗百草而得來的。一次,炎帝摘了一片很鮮嫩的小綠葉,放在口裡細細咀嚼,隨後吞進肚中,立刻覺得盪氣回腸,清爽無比。這小綠葉在肚子里,上上下下、來來回回清腸洗胃,把體內的各個部分洗擦得舒舒暢暢。因為這小綠葉像是在巡查一樣,在肚中來來回回奔走,炎帝便稱之為「查」。後人慢慢的,在演變過程寫成了「茶」,這便是茶的來歷。

關於炎帝的傳說,還有炎帝賜劍斬惡龍故事:上古時期,大九湖水清如鏡,鑲嵌在高山之間、大宮的仙女常下凡到湖中洗澡,炎帝神農氏也常在湖中浸洗葯草。後來,湖水被幾條惡龍霸佔,湖水被攪成了泥漿,腥氣沖天。從此,仙女們再也不敢來洗澡,周圍數百里的黎民百姓也不得安生。當時有一年輕的獵人居住在湖邊,有一手生擒猛虎的好武藝,卻未斬過蛟龍。一天,他偷偷觀看著惡龍混戰,有的口吐烈火,有的口伸利劍,有的飛沙走石,有的噴水千丈,撕來咬去,不分勝敗,只攪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獵人十分憤慨,拉開彎弓,連射九箭,可是卻沒有傷著惡龍一片鱗甲。獵人回到家裡正納悶,突然想起爺爺說過,斬龍要用斬龍劍,而且聽說只有神農氏才有此劍,於是就去木城請求神農氏賜劍。獵人來到神農頂,看不見木城的蹤影,疲勞極了,索性坐下歇息,一會兒便進入了夢鄉,見一位白發老翁說:「這些孽龍,都是山中巨蟒,久煉得道,互相爭奪九湖這個仙地,應該把它們斬了。」說著,給他一把寶劍,銀光閃閃,寒氣逼人。獵人醒來果然發現手中有把寶劍,精神倍增,連夜急奔湖邊,跳進湖裡,把這些惡龍全殺了。

炎帝晚年,來到南方巡視,了解民情,同時也嘗草采葯,為民治病。到楚地的時候,他不幸誤嘗斷腸草而中毒身亡,葬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據古籍記載,西漢時已有陵,唐代已有奉祀,至宋代,太祖趙匡胤奉炎帝為感先帝,於是「立屆陵前,肖像而祀」,並設了守陵人,還禁止樵牧。隨著歷史興衰,炎帝陵也歷盡滄桑,毀建多次,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留下了眾多的景點和名勝古跡。

農歷清明節,為中國傳統的祭祀炎帝的節日,每年,數萬名海內外炎黃子孫各界代表聚集在炎帝故里陝西省寶雞市,以多種形式祭祀華夏人文始祖炎帝。

閱讀全文

與炎帝是哪個省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怎麼知道你的事業有多難 瀏覽:652
晚年的婚姻叫什麼 瀏覽:458
初婚跟二婚哪個幸福 瀏覽:270
愛情走下神壇怎麼回事 瀏覽:424
餐飲健康證要求什麼類型 瀏覽:99
如何求得好婚姻 瀏覽:555
事業單位招考現場模擬題如何回答 瀏覽:276
事業單位優秀怎麼評 瀏覽:222
市直屬事業單位和縣級市哪個好 瀏覽:729
屬龍屬蛇婚姻怎麼樣 瀏覽:32
父母與子女婚姻關系如何確定 瀏覽:220
同船愛情講了什麼 瀏覽:230
為什麼男生單獨給女生講鬼故事 瀏覽:975
美女應該怎麼備注 瀏覽:462
浴霸燈哪個經濟耐用 瀏覽:181
幸福小農民哪裡可以下載 瀏覽:406
開心幸福健康比什麼都好 瀏覽:211
項鏈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瀏覽:101
關於男生為什麼叫美女 瀏覽:886
海員回來多久健康碼變綠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