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黔驢技窮、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打草驚蛇、買櫝還珠、葉公好龍、畫龍點睛、伯樂相馬、畫蛇添足、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驚弓之鳥等。
黔驢技窮:黔地沒有驢,好事者從外地運來一頭驢,老虎剛開始害怕驢的叫聲,後來開始冒犯它,發現驢只會踢,沒其他本事,最終吃掉了驢。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本領用完了。
抱薪救火:就是抱著柴火去救火,意為消除災禍的方法錯誤,結果反而更加糟糕。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魏世家》,魏國一味地把土地割給秦國,最終只能讓秦國更加強大,魏國走向滅亡,就好比抱薪救火一樣。
愚公移山:愚公雖然不能把山移走,但是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遲早可以被子子孫孫移開。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最終兩座大山被天帝挪走。這個故事讓我們學會了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
杯弓蛇影:這個故事是說樂廣一個朋友來家裡喝酒,朋友看到酒里有蛇覺得惡心患病,其實酒里的蛇是弓上漆畫在酒里的倒影,朋友解惑後病徹底好了。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不能明察秋毫、弄清真相的人。
買櫝還珠:意思是買來了裝珍珠的木匣子,卻把珍珠退回去了,比喻沒有眼光、不懂取捨。楚國人為了把珍珠賣個好價錢,就做了一個木蘭的盒子,可買東西的人卻把珍珠還了回來,讓人啼笑皆非。
㈡ 自寓言故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詞語:守株待兔、畫蛇添足、坐井觀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劍。
1、守株待兔
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出處:《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譯:就像守株待兔一樣;藏身於破置的小路
2、畫蛇添足
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翻譯:蛇本來沒有腳的,你為什麼要給它畫上腳呢?
3、坐井觀天
解釋: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出自: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翻譯:坐在井,看天,說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4、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翻譯:井底之蛙不可以談論大海的,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5、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㈢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都有什麼啊各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濫竽充數、亡羊補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買櫝還珠、後生可畏、程門立雪、別開生面、白頭如新、不遺餘力、髀肉復生、三人成虎、不貪為寶、一丘之貉、天經地義、為虎作倀、雕蟲小技等。
(3)還有什麼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擴展閱讀
詞語解釋:
1、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來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戰國時期《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白話翻譯:
荊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地區的諸侯都懼怕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沒有能回答上來的。 江一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你不該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2、葉公好龍: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
白話翻譯: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
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3、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餘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漢·劉向《戰國策·齊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無其酒。」
白話翻譯: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㈣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很多,比如坐井觀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長、葉公好龍、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畫蛇添足、濫竽充數、亡羊補牢、杯弓蛇影等。
(4)還有什麼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一、坐井觀天
【解釋】: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出自】: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白話文:「坐在井,看天,說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二、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白話文:「井底之蛙不可以談論大海的,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三、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白話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四、狐假虎威
【解釋】: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白話文:虎求百獸而吃的,得到狐狸。老虎認為這樣……,所以就跟他走。獸見之都跑,老虎不知道野獸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怕狐狸呢。」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五、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㈤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井底之蛙、自相矛盾等。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