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五. 怎樣改稿,讓文章成為精彩好故事
人們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我們往往身在其中,不辨對錯。除了容易發現的字詞句的錯誤,自己的文章自己很難看出破綻來。
文章的五大修改技巧,讓我們知道如何對標,從而輕易的發現文章存在的問題,通過修改,讓文章更加引人入勝:
故事結構:將故事的各要素進行排列搭配組合,從而形成一條從開端向前發展直到高潮結尾的、完整的脈絡和線索,是否主幹突出,層次分明,通過對結構的完善和修改,讓文章言之有序。
1. 故事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有過程缺一不可。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尾來構成整體結構框架,將故事的各要素進行排列搭配組合。從而形成一條從開端向前發展,直到高潮結尾的完整的脈絡和線索。
所以修改時首先要看故事的起因、發展、結尾是否缺失,如果缺失了其中任何一環,故事就存在問題。
新手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有頭有尾,有始有終,但是中間的過程一帶而過。結果導致層次不分明,原因就在於沒有設置好過程中的矛盾沖突。
2. 故事結構必須緊緊圍繞著「事件」來形成,在發展到結尾的過程中,矛盾沖突要不斷遞增,直到達到高潮,這樣才能主幹突出,層次分明。
如果寫作過程中偏離了主線,文章可能就雜亂無章。
文章的邏輯、內在的因果關系,是不是嚴謹、有沒有漏洞?是否經得起推敲。通過對邏輯的梳理和完善修改,讓文章言之有理。
文章邏輯不清晰,主要原因有兩個:
1. 故事裡的人物和事件之間,事物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唯一的合理性的存在,導致故事經不起推敲。
在一個故事裡,因果關系是唯一的,只有一種合理性的存在,也就是這個因加上各種合理性的存在,必然推出的這個果 ,如果因果關系經不起推敲,文章就存在問題。這時就要理清思路,理清故事准確的發展脈絡來補上漏洞。
2. 故事中的人物設置,不合情理,不符合故事發展的要求,事件的發生,與人物的特徵沒有必然的聯系和內在的因果關系。
故事的發生發展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構成了環環相扣的形態,缺失了一環,就是說缺失了中間任何一個因或者果,邏輯就不嚴謹,故事就會經不起推敲。
如果無法一眼看穿其中的因果關系,用以下的理論來修改:
情有可原理論: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有他可以原諒,可以理解的地方。
用情有可原理論探尋因果關系時,就是從事件和事件的相互關系中,從人物的相互關系中,找到故事主人公所作所為可以原諒、可以理解的地方。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對情有可原理論的一種詮釋。
一個人並非生來無情或多情,也並非生來就是罪大惡極或勇敢無畏,性格的形成,後果的造成許有許多因素,這才是真實的人性。正是人性的逆變,故事才因此讓人唏噓,讓人感嘆,讓人深思。
情有可原理論,讓我們把故事中的因果關系找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同時還讓故事中的主人公立體,有血有肉,而不是那種好到極致,或者壞到極致的臉譜化人物。
情有可原理論,在案件故事中,使用時需要注意掌握度。
這個度的標準是,探尋主人公人性變異或者扭曲的原因和過程,揭示出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歸根結底,依然是自我的選擇,在各種原因面前,是選擇善還是選擇惡,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情有可原理論,不是為主人公的惡來開脫,將主人公造成的後果完全歸結於他人,甚至受害人。
舉例
當年隔開東德和西德的柏林牆沒有倒塌前,經常有東德的青年企圖翻牆逃亡到西德,先後有300位東德逃亡者被士兵射殺。當東西德統一之後,這些士兵被送上了法庭。這些士兵覺得自己很冤枉,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我是一個軍人,我是為了執行命令,罪不在己,軍人最大的使命就是執行命令。
最終法官認為作為士兵開槍是執行上級命令,但是選擇打的准還是選擇打不準,就是個人的問題了。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你是選擇善還是選擇惡就是個人的問題。在良知面前,在生命面前你可以選擇將槍口抬高一厘米。
那就是著名的將槍口抬高一厘米的故事。
情有可原,理論尋找原因不是為主人公開脫,而是要在展示原因後告訴讀者正確的選擇。我們用它去探尋原因,最終的目的是要把善良的本性給打撈起來,是為了警示和救贖。
不論採用任何形式的開頭和結尾,都要和文章的內容有關聯,是一脈相承,有著內在的因果關系的。否則再精彩,都是無用的。
注意避免犯兩種錯誤:
1. 開頭避免枝蔓太多,行文啰嗦。要直奔故事,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寫文章要鳳頭、豬肚、豹尾,鳳頭就是指文章的開頭要漂亮而精緻,凡是沒必要的形容詞、人物描寫、場景背景描寫、情緒的大段堆積,細節的過多設定等都一律刪除,要直奔故事,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不管哪種方式的開頭簡潔、明晰、緊湊,都是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
開頭要明快,要環環相扣,沒有一句廢話,不給讀者任何閱讀停頓和喘息的機會。
有作者在寫開頭時,一下會將故事中幾個主要人物的背景,一股腦的分別按照時間的順序鋪陳出來,使得開頭不僅臃腫啰嗦,而且還造成行文主次不明,枝蔓橫伸,脈絡不清。
還有一種情況,故事給人一種頭重腳輕之感,究其原因往往就是作者將故事的開頭情節寫得過於復雜,情節中涉及的人物眾多,對話沖突,人物情緒堆積。
有時還造成後文要使用大段的篇幅對前文進行解釋,尤其是有些作者在採取倒敘懸念,或者截取一個矛盾沖突片段來寫開頭時,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故事鋪陳渲染很多,而到故事結尾時,因開頭都已點了出來,便寥寥收場匆忙結尾,因此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
甚至有時還會出現開頭寫過的內容,比如截取了故事中矛盾沖突的一段開頭,那在後文中按故事發展的時間脈絡用重復的寫一遍。這種情況歸根結底就是對一些懸念式開頭,倒敘式的開頭的掌握,還欠火候,還不能夠運用自如。
給寫作新手支招:
(1)如果故事復雜曲折,開頭就使用平鋪直敘式、引用式、場景式等開門見山,簡潔明晰的開頭。
曲折的故事本身就具備了強烈的吸引力,不需要再通過開頭設置懸念提出疑問,來吊讀者的胃口。只要順其自然,按故事的走向,引領讀者一步步跟著時間和故事發展的順序走,就可以讓讀者深陷故事之中,閱讀體驗也更有力量。
對於新手來說駕馭復雜曲折的故事,本身就有些難度,開頭如果使用設懸念的那種吊胃口的方式,處理的不好反而適得其反,讓本身就復雜傷腦的故事,因為懸念設置,而雲里霧里成為閱讀障礙。
(2). 如果故事簡單,沒有多少波折和起伏,線條單一,開頭就使用懸念式、對比渲染式、道具式等故弄玄虛、充滿暗示、不合常理、引發疑問的開頭。
對新手來說,好處在於以懸念式的開頭能夠吊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彌補故事簡單的不足,更能呈現出故事的特點。其次,因故事簡單、線條明晰,設置懸念式的開頭後,後面的內容比較容易能夠自圓其說,對於新手來說不難駕馭。
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簡單的故事因為線條明晰,所以相應的故事的波折性就有一定的局限。在寫簡單故事時,開頭採用懸念式等方式,能夠彌補這一局限,也能更好更強烈的呈現故事的特點。
2 開頭要避免把整個故事的故事核給泄露了,結尾要精緻而有餘味。
故事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核,是吸引讀者讀下去的包袱,如果在開頭就將整個故事的故事核拋出來,就等於漏了後面的故事,無論寫的多麼精彩,都缺少了吸引力,讀者都很難再上鉤了。
我們經常看到故事的開頭,就是一個故事的簡介,這樣就失去了吸引力。還有一種情況也是,作者在採取倒敘懸念法的開頭時,在點出故事或主人公結局的同時,也點出了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前因後果都點了出來,那麼這個故事的核心內容都在開頭展現出來了。
故事的情節是為主題服務的,緊緊圍繞著主題,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不斷向前推進,並且疏密得當,張弛有度。
文章沒有層次感,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1. 情節很好很動人,但與主題無關,給人枝蔓旁雜的感覺。
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對人物,對故事發展起輔助作用的情節外,輔助作用的情節吧,有些情節無論有多精彩,只要與主題無關,就要堅決的放棄,或者對情節進行徹底的改造。
2. 相同或相似的情節太多,導致故事在平行的層面打轉轉,無法向前有力推進。
在一堆相似的情節中,選擇出一兩個精彩的,具有代表性的,代表性的能夠服務於主題的,那其他的叫果斷的舍棄,
3. 對於主要情節、對故事起關鍵性作用,推進故事發生質的發展的情節,讓該增加的增加,該詳細的詳細。
總之就是通過對情節的觀照、選擇、排列、搭配、修改、增刪,從而讓文章言之有物。
雖然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但語言文字還是要為所要表現的主題、人物和內涵服務,不同的主題,對語言文字風格是有一定程度的要求的。
文章的修改,當然還有涉及到文章的語言,雖然每一個作者都有各自的語言風格,但是語言文字說到底也是為所要表現的主題人物和內涵服務的,不同的主題,對語言文字風格是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兩者相符就能夠相得益彰,兩者違和總會有些別扭
蔡長輝曾經是時尚雜志的編輯,還在東方衛視做過主持人,策劃了由劉儀偉主持的中國第1檔時事脫口秀節目東方夜談,他自己也是第二主持人。
他為人非常的詼諧幽默,但是他的生活從他年僅兩歲的兒子喜禾,被診斷為高功能低智能自閉症開始發生了改變。在那天之前,蔡朝暉是一個善於插葷打嗑、嬉笑怒罵的文人,人生沒有什麼風浪能擊到他。
然而兒子確診以後,面對這樣一個天外來客般的兒子,他一籌莫展。他寫道:「從那天開始我胡作非為的時代過去了,四環滾滾的車流掩不住我的哭聲。郭敬明說的對,我的悲傷逆流成河。」
他從無法接受現實到勇敢承擔,開始在微博中給兒子寫家書。他沒有流露悲傷與絕望,而是帶著濃濃的愛,還飄著幽默和豁達的味道。以自強不殘,愛開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和戲劇性的細節場景,小心翼翼地繞開了悲劇的漩渦,展現出來的是笑中帶淚的樂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他以第一人稱來寫的,當時確診那天的狀況他是這樣展示的,我們來感受一下他的文字風格:
你知道那天我們是怎麼回家的嗎?對,開車。你父親失態了,一邊開車一邊哭,30多年樹立的形象,那一天全毀了。你姥姥緊緊的摟著你,就像在防著我一下子把你扔出窗外。你母親沒哭,她沒哭不是因為比你父親堅強,你父親哭聲剛停,你母親就續上了。哭得那麼流暢自然,難道這就是江湖上失傳已久的「無縫續哭」?
在展示兒子的現狀的時候,他是這樣寫的:吾兒喜禾,你喜歡撕紙,撕了就把它們吃掉。爸爸昨天看了國外的一個視頻才知道,你撕的不是紙也不是寂寞,你的世界中你是在爬樓梯,撕一條就爬上了一個台階。你喜歡仰望飛機,從你的思維出發你是想家了,你的家在火星。
吾兒,我能想到你收到這封信的反應,是你撕開信封扯出信紙,然後再撕成一條一條的放進嘴裡咽下去,你這么做我認為原因有3:
1.信的內容讓你生氣了。2. 你不識字。3.你是自閉症。
撕紙就是你的一個特徵,不知道你是哪一點,盼兒回復。
這是展示對兒子的愛,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奇跡。而兒子喜禾就是一個神跡。這封信本來打算兒子18歲的時候寫給你的,這封信提前了16年。提前16年寫的好處是,有16年的時間來修改更正、增補,壞處是16年裡都得不到回應,父母對你最大的期待和願望是你能夠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你父親年輕時情書寫得才華橫溢,以為會收獲愛,結果只得到兩個巴掌,非常意外。你父親後來總結出的經驗可以作為家訓世代流傳下去,寫給a的情書務必裝到a的信封里,而不能是B的那個信封,子孫後代切記。
但父親這次給你寫信真情實感,句句發自肺腑,尤其沒有裝錯信封,希望能得到你的愛。
這個文字風格與曾是脫口秀主持人的主人公以及文章的主題,相得益彰,笑中帶淚,極具感染力。因此語言是否具有感染力,根據文章的語言風格、文字張力、修辭手法等是否能夠傳神的展現和表現文章的主題和內涵。
總而言之,文字風格適合文章的格調和內涵,它能夠使文章言之傳神,那麼綜合以上的這些內容呢,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文章的結構邏輯,所謂情節文字,風格,5個方面的修改完善,讓文章 形神兼備,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味,言之有物,言之傳神。
㈡ 怎樣把自己人生的故事寫成書j
清晨,帶娃吃好飯,便騎自行車趕去極致踐行大會的會場,到了那裡。看到門口已經有老鐵在迎接大家了,真是滿滿地熱情。
會場外排著長長的隊伍,我看了花仙子,玲姐,Queenlin,還有大晶,美美的女神們。這是我混社群到現在在這個會場可以認出的人。其他人則是在被別人喊到名字或者聽到介紹時才知道。
大會開始,分享人一個接著一個,每個人都帶著他的生活故事以及在故事中榨取的精華來分享給大家,都是那麼的有道理,給人鼓舞,讓人為之鼓掌。
我試著梳理出一種內在的邏輯。
找到自己
每一種花自有它的色彩和芬芳。
接納自己,伸展觸角多多嘗試,找到你自己的賽道。做生涯分析也好,自我觀察也好,做沒有做過的事,發現潛力也好,找准方向,別人就無法干擾。總之,只能是做自己。
以上的方法我都試過,現在最喜歡的是每日復盤,最大化利用自身資源,從每日的生活中學習,逐漸認識自己。
在讀書營社群中,我們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東西太多太雜,會讓人產生慌亂,那就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加入這個社群,能提供什麼呢?通過提問思考,找到自己的聚焦點,就會踏實了。
我考慮以讀書分享為主,同時考慮輸出一些語音,這是我喜歡且做的比較順的方面。
極致踐行
找准一個方向,極致踐行下去。
屬於自己的方向找到了,可不能輕易放手,需要不斷地打磨精進。
解夢也好,讀財報也好,寫作也好,研究民國史也好,都因持續極致踐行才能得到一些收獲。
極致地做,認真地對待,全身心投入,努力到連做夢都在做的事情。
很多分享者都提到「極致」,我越發理解了」極致「二字。
我在帶娃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讓他「極致」模仿。單單一個」橫「筆畫,就分成起筆,中間書寫,收筆的動作,每一動作都做到位,錄制老師寫字的視頻,反復看老師的動作,先在動作上模仿到位,動作上到位,寫得在就不會差,再把寫出的字對照老師的字,發現起落位置,長短,間距之間的細微差別,並作出調整。
我寫字,帶著自己的習慣,需要完全放下這些習慣,模仿老師的動作。程寶寫字,喜歡不按照步驟,自己創造,我告訴,他需要完完全全地模仿老師的動作。做好了這一步,再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