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名人創新的小故事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參考資料:http://www.gxsti.net.cn/gxsat/kjyy/kpcl/kjmr/20514.shtml
小時候的比爾·蓋茨十分好動,常常不能靜下來。他最喜歡就是坐在木馬上搖搖擺擺地晃著,有趣的是,即使現在他已長大成人,有時仍會不由自主地搖著呢!這成了他獨特的小動作。<br> 牛頓三歲時,已顯露出其不平凡之處。當一般的小朋友喜歡跟朋友四處奔跑和嬉戲時,他卻寧可獨個兒躲在屋子裡,拿著錘子和鐵釘,叮叮鐺鐺地打在木板上,製作喜歡的小工藝。
巧算燈泡容積
一天,發明家愛迪生把一隻燈泡交給他的助手——普林斯頓大 學的數學系畢業生阿普頓,要他算出玻璃燈泡的容積,阿普頓拿著 燈炮琢磨了好長時間,於是用皮尺在燈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陣, 又在紙上畫了好多的草圖,寫滿了各種尺寸,列了許多道算式,算 來算去還未有個結果。愛迪生見他算得滿頭大汗,就對他說:"我 的上帝:你還是用這個方法算吧!"他在燈泡里倒滿了水遞給阿普 頓說:"把這些水倒進量杯里,看一看它的體積,就是燈泡的容積 了."助手聽了頓時恍然大悟,於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來。 青少年學習知識時,要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學得 活,記得住,更便於應用。
王寵惠
法學家王寵惠在倫敦時,有一次參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間有位英國貴婦人問王寵惠:"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經過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啊! 像我們,都是經過長期的戀愛,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後才結婚,這樣多麼美滿!"王寵惠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後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後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楊小樓
楊小樓(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劇《青石山》時,扮關平。演周倉的老搭檔有事告假,臨時由一位別的花臉代替。這位花臉喝了點酒,到上場時,昏頭昏腦地登了台,竟忘記帶不可少的道具--鬍子。揚小樓一看要壞事,心想演員出錯,觀眾喝倒彩可就糟了。靈機一動,臨時加了一句台詞:"咳! 面前站的何人。"飾演周倉的花臉納悶了,不知怎麼回事。"俺是周倉--"這時,學員得做一個動作:理鬍子。這一理,把這個演員給嚇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轉, 中說道"--的兒子!"揚小樓接過去說:"咳,要你無用,趕緊下去,喚你爹爹前來!""領法旨!"那演員趕緊下去戴好了鬍子, 又上台來了。
胡 適
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胡適(1891--1962年)是屬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屬老虎的,胡適常開玩笑說:"兔子怕老虎。"當時就流傳了胡適怕老婆的笑話。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給胡適十幾個法國的古銅幣,因錢有"PTT"三個字母,讀起來諧音正巧為"怕太太"。胡適與幾個怕太太的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成立一個怕太太協會\',這些銅幣正好用來做會員的證章。"胡適經常到大學里去講演。有一次,在某大學,講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引用時,他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孟說","孫說"。最後,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竟引起了鬨堂大笑,原來他寫的是:"胡說"。
郭沫若
1945年,我國著名漫畫家廖冰兄在重慶展出漫畫《貓國春秋》,當時在渝的許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1892一1978年)、宋雲彬、王琦都應邀前往,參加首展剪綵儀式。席間,郭沫若問廖冰兄:"你的名字為什麼這么古怪, 自稱為兄?"版畫家王琦搶過話頭代為解釋說:"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郭沫若聽後,哈哈大笑,說:"噢,我明白了,郁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郁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叫邵力。"一句話引得滿堂賓客捧腹大笑。
名人小故事
具有哲理性的故事
有一次,英國首相邱吉爾參加一個題為」成功的秘訣」的講座,只講了這么兩句話:」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
會場上沉寂了一分鍾後,突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20世紀初,一位美籍義大利人曾為人類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他叫弗蘭克.弗蘭克經過艱苦的努力,積蓄了一筆錢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遭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產了,存戶失去了存款.他決定要盡最大努力來償還儲戶們的那筆巨額存款.於是,他帶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起步.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他回答:」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償還的代價是39年的艱苦生活,寄出最後一筆」債務」時,他感嘆道:」我終於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苦和血汗完成了自己的責任,給世界留下了一筆真正的財富.
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12歲當報童,由於他抓緊時間竟竟不倦地學習,16歲就發明了電話自動撥號機,一生竟有1000多種發明創造,79歲時,他對客人說:」我有135歲了.」這豈不奇怪?原來愛迪生每天工作18小時以上,這就延長了自己的生命.
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子弟羅傑,1983年5月6日在美國愛達荷州彼岸伊斯州立大學舉行的畢業典禮上獲得畢業文憑,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他的指導教授挈搏說:」凡是大學生應該讀的課程,他都讀了.他以3年時間讀完4年的課程,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全美大學生錄>>
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儒勒.凡兒納,當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接連被15家出版社退稿.他既痛苦又氣憤,打算將稿子付之一炬.他的家人奪過書稿,給他以鼓勵,於是他嘗試著走進第16家出版社.經理赤哲爾讀完後,當即表示同意出版.這以後,他連續出版了104部科幻小說,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廣泛歡迎
電話是受到電報發明的啟示而發明的。但從1837年塞繆爾·莫爾斯發明電報機至1876年發明電話,幾乎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
電報發明後,由於它傳速快,很快就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電報需要事先擬稿,有的還要翻電服本譯成電碼,然後把文字的或數碼的電報稿交電報局,由報務員按次序拍發出去。如果等回電,就要在對方收到電報後,按照同樣的程序,即先擬好回電稿,有的要譯成電碼然後再送當地電報局發回電,一次往返需要很長時間。因而人們對電報還不滿足,如果能有一種通信工具當時就能交換意見該有多好!
電報發明後,很多人想發明電話。他們想既然電報能用電流的通和斷來傳送電報的信號,能不能用電流通斷的原理來傳送人說話的聲音呢?這種想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許多發明家的試驗都失敗了。
約在1860年,德國有一位發明家名叫萊斯第一次成功地用電流傳送了一段旋律,雖然不是人的說話聲,但這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了,他為他發明的這個裝置起了個名字,叫做「telephone」,這個名字就成了後來電話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電話的發明者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1847~1922),1847年3月3日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從事聾啞人教育工作的,貝爾從小就受到熏陶,對聲學和語言學產生了興趣,長大後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習,對人類說話的生理學頗有研究。1873年成為波士頓大學的聲音生理學教授。但是他開始研究的項目並不是電話,而是多路電報機。
1873年6月2日下午,貝爾和他的助手托馬斯·華生兩人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聯合試驗他們的電報機。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一個簧片被粘在磁鐵上了,當華生拉開這塊簧片時,貝爾發現他這邊房間里電報機上的簧片自己顫了起來,並發出了聲音。這一發現使這位善於思索的學者發生了興趣,產生了新的構想。他想,人說話的聲音是一種空氣振動,如果對著一塊薄鐵膜片說話,會使膜片顫動,如果在膜片的後面放一塊電磁鐵,膜片振動會改變與電磁鐵的距離,使電磁鐵的磁力線發生變化,電磁鐵線圈中就會感應出相應的變化電流。這電流順著電線傳送到對方同樣裝置的電磁鐵線圈中,就會使電磁鐵的磁力線發生變化,吸動它前面膜片,從而發出聲音。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華生。華生,這位電氣工程師很同意他的看法,於是開始研製。1875年6月3日終於製成了「電話機」,這種電話只能傳遞單音,還不能傳送人的完整的話。但他們已經對獲得的初步成果感到十分高興。之後,他們又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遂於1876年2月 14日向美國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 1876年3月7日,專利局批准了貝爾的專利權,確定了他們的發明。1876年3月10日,貝爾和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聯合試驗他們的電話機時,華生第一次聽到了貝爾發送的一句完整的話:「華生,請到這兒來,我需要你!」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用電話傳送的第一句完整的話。
最初發明的電話機十分簡單,這種電話機只能向一個方向傳話。後來經歷了許多人的研究和改進,才逐漸完善起來。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佗不僅精通醫術,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裡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盪,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麼不也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後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Ⅱ 中國有哪些展現出『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跡
中國工匠精神代表「首席技師」鄔明華 曾同時給7家公司當設備顧問太倉市高技能突出人才、蘇州市高技能重點人才、蘇州市企業首席技師……鄔明華獲得的榮譽很多;把一套「洋垃圾」還原成了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攻克一個技術難題獲獎一套房,也曾憑著突出的技術,同時給7家公司當過設備顧問……鄔明華的故事也有很多。而鄔明華說,他只是因為工作比較認真,也愛鑽研,才有了這身技術。讓「洋垃圾」重獲新生1979年,鄔明華高中畢業,進了當時的二棉廠當一名工人,那時候高中生很受重視,他被廠里送到了上海的國棉十四廠學習機修技術。鄔明華說,當時的國營大廠對技工的培養很嚴格,一年學習,給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除了有扎實的基礎,鄔明華還特別愛鑽研,工作認真又執著。一般的年輕機修工,一旦機器修不好,馬上就找老師傅,而只要不影響生產,鄔明華通常都會先自己反復鑽研。很多機修工,修完了設備就不再管了,而鄔明華過一陣會再去問問操作工,設備運作怎麼樣,和修理前有沒有區別,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從來不嫌麻煩,並且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幾年後,鄔明華就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幹。1987年,二棉廠花了很大力氣從英國引進了一台機器,當時全國也就3台,鄔明華被派到深圳去接收,結果大吃一驚,原來是3台英國企業淘汰的設備,不僅沒圖紙,「簡直已經散了架,好多零件都掉在機箱里,根本不知道安裝位置。」廠里把機器的修理任務交給了鄔明華,過硬的技術加上一個月的苦幹,他硬是把機器修好了,「雖然是人家淘汰的設備,但在當時,確實是國內先進的。」把換電機變成換電刷鄔明華在二棉廠另一個「傳奇」故事是獲獎一套房。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的三槍集團特別有名,很多棉紡廠都想成為它的供應商,但三槍的技術要求特別高,哪家公司織出的布能達到要求,才能獲得訂單。鄔明華又開始攻關,最後用兩個月時間,把一個工藝的精度從國標的8絲調到了3絲,二棉廠終於成了三槍供應商,因為貢獻重大,廠里獎了他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二棉廠也成了歷史。但憑借自己過硬的技術,鄔明華為不少企業解決了難題,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現在的鄔明華是維艾普新材料的設備主管,但他依然愛鑽研,比如公司原來的制袋設備頻繁出現斷袋現象,鄔明華通過研究,給這兩套設備加裝了一個裝置,就解決了問題。今年,公司的生產特別忙。有一次,一台美國產的裁床發生了故障,廠方派人檢查過後,表示要換兩台電機。這樣的裁床公司只有3台,一台停產意味著全廠產量要減三分之一,而換電機不僅要花3萬多元,而且要等電機到貨、等對方技師上門,會影響訂單交付。雖然以前沒有修過這種電機,但鄔明華的執著鑽研勁又上來了,他決定先自己修理,拆開機器仔細研究分析後,他找到了故障原因,最後只換了電機中的電刷就解決了問題。
Ⅲ 歷史上有哪些工藝巨匠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成就或故事
人類發展史的發展趨勢,是由成千上萬發明創造來不斷推進的。在這一行業里,勤快聰慧的國人造就過光輝的造就,我國古代的很多創造發明全是國際級的。在這兒,主要詳細介紹三種巧奪天工的加工工藝專業技能中銅香爐中國古代的君王、皇室、官僚資本主義的生活是很奢侈的,日常日常生活她們經常得用珍貴的香辛料香薰,乃至床墊床上用品也需要注重蘭麝清香。可是,給被子香薰免不了引發火災。因此,被中銅香爐就應時而生。被中銅香爐始於在我國春秋時期,之後消亡,直至西漢末年,才由北京長安一位叫丁緩的工匠再次生產製造了出去,而且承傳迄今。
他肯動腦子,具備超凡的聰慧;歐冶子人體強壯,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特性的不同點,總算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例。歐冶子鑄的第一把稱為「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種寶刀有一個特性:彎轉起來,圍在腰部,真是似褲帶一般,若乎一松,劍身即彈出,挺括挺直;若向空中拋一方手絹,從寶劍鋒口緩緩落下來,手絹即分成二。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湛盧劍是歐冶子所鑄名劍之一,列五大曠世名劍居首。流傳這把湛盧劍是一把「忠義之刃」,當初歐冶子歷經3年才打造成了那樣一把寶劍。有關這把寶刀的主人家都是飽經易手。它的主人家依次經歷了勾踐、闔閭、楚昭王,最後的一個鏟屎官是宋代大將戚繼光,戚繼光遇害以後,湛盧寶劍不知所終。
Ⅳ 身邊的藝術有哪些民間的藝術故事
身邊的藝術有年畫,窗花,冰雕,中國結,刺綉,皮影,剪紙等等。
1、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2、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3、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民間的藝術故事如下:
1、《白蛇傳》
宋朝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
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
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
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2、《牛郎織女》
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
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
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
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玉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3、《梁祝》
相傳,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
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
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又傳:祭拜時,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4、《後羿射日》
多年以後(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後羿為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後羿在弓上注入法力。
然後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5、《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