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編劇寫作 | 影視公司從哪幾方面審讀劇本
影視公司對劇本提出差鬧審讀意見,先審核整體故事構架,再審核分集大綱,最後審讀台詞本。
通常會從這幾方面進行考慮:
1、主線是否清晰,線頭是否過多
故事是否緊緊圍繞幾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集中精力將幾大主要人物刻畫好;盡量減少非主要事件的「線頭」,增加非主要人物的戲份。
線頭是指每段戲編劇給出的線索。最低的寫法就是「寫飛了」,寫著寫著,這個橋段上延伸出來的人和事莫名其妙的就沒有了,有來頭,沒結果,沒做到善始善終。
線索一定是圍繞主題展開的,最終要做到對主角的行動有影響。如果線索給的和主題關聯不大,通常會被稱為廢戲,就算拍出來了,也有很大可能會被剪掉,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影視作品拍完之後觀眾發現自己某個喜歡的演員的戲份全部被剪掉了的原因之一。
2、各類戲份所佔的比重是否合理
諜戰戲、愛情戲、家族爭斗。。。,他們的佔比,直接決定了收視率。而決定他們佔比的,是每部作品的題材和主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演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愛情來的,天族和翼族的爭斗,水君和翼界的爭斗,無論誰和誰打,無論各位妃子怎麼宮斗,最終都是給楊冪和趙又廷增加相處的機會。開篇昆侖虛墨淵上神為鎮壓翼界而虛臘罩死,也是白淺和夜華之後相識的引子。《大宅門》里,前二十集基本都是家族爭斗,劉佩琦演的白老三聯合外人對付自己的二嫂,想爭家產,所以這個階段愛情戲就比較少。等陳寶國去了山東,整個故事畫風就轉變了,以愛情戲為主了。
所以無論用哪種戲份,都是為了主題來服務的,這個佔比沒有絕對。
如果影片是想以女性觀眾為主要收視人群的話,愛情戲的戲份增加就很重要。
1、主角之間關系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緊密
主角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
主角和二號三號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二號三號的設置有沒有對主角性格特點有推動作用;
2、人物出場時間點是否合理
主角的出場不能在幾集之後,這樣風險很大,代入感低。真正的正面主角和反面主角都要及早出場,立場清晰。真正好的故事內核都是非常簡單的,繁復的是人性的變化。如果人性不深刻,節奏設置的多彎彎繞,這個人物終究走不進觀眾內心,是虛空的。觀眾能記住的人物,一定是活的,看完之後你好像認識了他(她),了解他(她)的行事作風了解他(她)的為人,就像你了解你身邊的朋友一樣那麼熟悉。
3、人物在不同的環境中是否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例如在戰爭狀態下,人物能夠給出怎樣的反應;經歷過幾件大事之後,人物是否有合理的成長和情感變化,這些應該是要著力表現的。反應要合情合理,觀眾才能局汪理解主角的經歷,才會陪著主角去高興去悲傷。如果主角反應不符合常理,觀眾沒有代入感,j就會覺得這個主角莫名其妙。
舉例:家人被欺負了,老二老三老四都來評理,去討回公道,但是平時最照顧家的老大卻沒出現,這就不符合前面設置的故事邏輯了。除非前期給出老大沒有去現場的合理解釋,比如在出差,在住院。這些細節在創作中都要注意。
寫作是系統工程,是憑空構建一個社會讓觀眾去認同,因此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合理性,祝大家都能寫出作品來哦。
共同努力,一起向前。
B. 怎麼理解「電影首先要把故事講好」
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形式並不是用來講故事的。
這里討論的電影默認為商業電影,資本主導,市場說話。市場就是觀眾,觀眾愛聽故事,那我們就拍故事片,故事講不好,就是爛片,這沒什麼錯。
但是除了故事劇情片意外,還有很多種類的電影,不存在故事情節,或者故事情節並不是主要目的。
沒有故事情節的比如很多偏向於純藝術的電影,這個普通大眾接觸很有限,多在博物館藝術館有展映。這些藝術電影很大程度上想法要比故事更重要,概念比敘事更重要。
還有一類電影,有可能在電影院上映過,有可能只是大學生的電影短篇習作,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對科技與拍攝技巧手法的嘗試,比如李安的 比利林。
討論的范圍決定了討論的結果。如果僅僅把電影局限於有龍標的商業片,那的確故事劇情占很大比重。你故事也沒講好就想讓觀眾來注意你新奇的拍攝技巧與手法,或者是很深層次的寓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眼界放開了去,不講故事的電影還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