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漁夫捕魚民間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
有一個漁夫貪圖省事,織的網只有一張桌子那麼大。他出海一天也沒有捕到一條魚,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鄰居對他說:「你織的網太小了,哪裡能捕到魚,還是把網織得大一點再出海捕魚吧。」
漁夫聽了鄰居的話,就認真地在家織網。幾天下來,把網織得和鄰居的網一樣大。漁夫帶著他的大網出海捕魚,一天下來,就捕到了很多魚。他唱著歌高高興興地回了家。
漁夫想,看來,捕魚多少的關鍵是網的大小,如果我把網織得更大,那捕到的魚一定還要多。漁夫不再出海捕魚,一天接一天在家織網。幾天後,他把原來就很大的網又擴大了好幾倍。巨網織好後,漁夫就帶著它出海捕魚去了。他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巨網撒入大海。漁夫想,這一網收起來,魚一定可以裝滿一船,想著想著,他樂得笑出了聲。
漁夫准備收網了,一拉網,覺得好沉好沉,拉了半天也拉不上來。網中確實有許多魚,魚兒拚命地向大海深處游去,把漁夫的小船也拉得翻了身。漁夫這才知道,網並非是越大越好,貪得無厭,往往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Ⅱ 魚與漁的故事和道理
魚與漁的故事和道理: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得到魚的人高返毀高興興地大吃大喝了幾天,最後魚都吃光了,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靠著魚竿天天打魚,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蓋起了房子,有了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拓展資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漢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漏枯備,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敗則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管理亦是如此,企業給到員工的不同,則員工回報企業的也會有相應的不同,企業應當採取哪種保障、報酬、激勵、提升機制,亦或兼而有之,都是因人而異的。
Ⅲ 「魚」與「漁」的故事講的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舉過一個例子。鄭國國相子產,是個仁德之人、智慧之人,孔子曾經向他討教,還誇獎他是「古之遺愛也」。一天,有人給子產送來一條活魚,子產仁慈,讓手下小吏把魚拿到院子里的池子放生,這人卻把魚弄回家自己偷偷煮著吃了。第二天,子產見到派橋他,問:「那魚放生了嗎?」他說:「已經放生到水池裡了。」為了增加這個謊言的可信性,他接著編伍兆造說腔羨租:「那魚啊,挺逗。一開始放到水裡,半死不活的;過了一會兒,它就恢復了生氣,搖頭擺尾地遊走了。」子產一聽,很高興:「得其所哉!得其所哉!」——這條魚終於到它該去的地方去了。
這個把魚吃掉還騙人的小吏真是個小人。他事後還洋洋得意地對別人講:「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把魚吃到肚子里去了,他還連聲稱贊,真是可笑啊。」
究竟是子產可笑還是這個小吏可惡?子產讓他把魚放了,他答應後不僅沒有照做,違背承諾,還把謊話編得活靈活現,合情合理。一個人,把別人對他的信任看成愚蠢,那麼他希望別人把他看成什麼樣的人呢?
合情合理地相信別人,不僅是仁者,也不失為智者。他在被小人欺騙之前,已然站在小人無法企及的高處。
用合情合理的謊話欺騙別人,不僅是佞者,更是愚者。他在損害別人之前,自己先自墮落。
君子不懷疑正當的東西,不質疑合情合理的東西——因為,維護一個社會基本的信任底線,比防範受騙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