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都名小吃龍抄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
相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克洛陽,輕易拿下潼關並逼近長安。僖宗君臣束手無策,相對哭泣,宰相盧攜因畏懼而自殺。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匆忙帶領僖宗和少數宗室親王逃離京城, 先逃往漢中,後又逃到四川成都。繼玄宗之後,唐僖宗成為又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的大唐皇帝。
那時唐僖宗住在成都青羊觀,由於這道觀成了臨時的皇宮,「觀」便改稱為「宮」,從此這座道教廟宇有了「青羊宮」的美名。僖宗皇帝貪玩好吃,在這落難之地也忘不了他的宮廷美食,要廚師給他做宮廷餡餅,但當日逃難緊迫,未來得及將御廚帶來,御膳房都是成都本地的廚師。
這些成都廚師雖然廚藝高超,然而不熟悉北方的宮廷餡餅,但他們不是等閑之輩,一起想出一個辦法:將合好的面擀成很薄的麵皮,切成小方塊,將肉餡包起來,但作為皇帝的御膳,麵皮的包法應很講究的。
其中一個廚師發現皇上抄著手(兩手在前交叉)觀看寺外風景,姿勢很美,提出麵皮對折成菱形,兩角向前抄包的包裹法,得到大家贊同。於是做出這形狀特殊的「餡餅」。
當這種「餡餅」煮熟進呈僖宗皇帝時,皇帝生氣地問:「這是啥餡餅?孤從未見過!」那個乖巧的廚師說:「這是創新的成都餡餅,我們看見皇上抄手觀景,便學皇上抄手法包餡,所以這個專為皇上做的特殊餡餅就叫『龍抄手』」。
僖宗皇帝一聽高興起來,便舉箸嘗了第一個「龍抄手」,覺得爽滑鮮香,味道好極了。於是龍吞虎咽地將奉上的龍抄手一掃而光,而且吩咐以後天天都要吃這「龍抄手」。
(1)小吃的故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抄手,北方多稱為餛飩(亦作混沌),山東有的地方稱餶飿,廣東則稱之為雲吞。餛飩原是民間用來祭祀的食品。
龍抄手是中國大陸四川成都市的一家以製作抄手(餛飩)知名的飲食店。
該店製作的抄手,皮極薄,呈半透明狀,很受歡迎。1960年代後,龍抄手遷至成都春熙路南段6-8號,不僅經營各種品種的抄手,而且增添了各種成都小吃等,發展成大型的小吃餐館,吸引了不少遊客。
龍抄手的創辦者是張光武,他於1941年在成都悅來場創辦此店。取名「龍」字是因為張光武在籌建該店時借用了「濃花茶園」的「濃」字的諧音。
1995年,龍抄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
❷ 各地的特色小吃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很多小吃在人們沒有發現的時候,被人研究出來都是有故事的。俗話說「人以食為天」,在我們中國就算是大詩人蘇東坡也不能倖免,各地的小吃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炒疙瘩。傳說民國一對母女是無意中發明的。有一次面條調和了,還沒賣完,女孩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把面條擀成麵粉,一個個切成小疙瘩,用開水煮熟,在陰涼處撈出,以防發酵。那天晚上,他們炸熟的結,切蔬菜和肉絲當晚餐。不料味道很好。
❸ 民間美食故事
美食是社會的主要紐帶之一。美食使人們坐在一起,時間長了就培養出了友情。關於美食的 故事 你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民間美食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民間美食故事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大將,名叫李靖。李靖有個兒子叫哪吒。哪吒從小拜太乙真人為師,學了一身本領,後來失手打死了東海龍王三太子,龍王水淹陳塘關要報仇。李靖逼哪吒自盡。哪吒死後,一縷幽魂不散。太乙真人憐他命苦,讓他以蓮花為軀復活。哪吒復活以後,回到陳塘關。李靖怕他報復自己,騙哪吒進入寶塔,運起三昧真火,生生把他身軀煉化成蓮蓉。李靖怕太乙真人發現自己的惡行,靈機一動,把蓮蓉包到面餅里,說今天是 中秋節 ,大家都來吃。於是李府上下,人人都吃了蓮蓉餡的月餅。太乙真人去找哪吒,只算出哪吒在李府,卻怎麼也找不到蹤跡,只得無奈離去。這個風俗後來從李府流傳出去,大家都說:吃了蓮蓉餡,神仙找不見。從此中秋節,蓮蓉餡月餅就成了必備的食物。
後來乾隆下江南時,半路迷路,又飢又渴,走到一戶農家院里。農戶正在吃蓮蓉月餅,遂分給乾隆半個。乾隆一聞,香氣撲鼻,連聲說好,欣然題詩一首。雖然他詩寫的太爛沒有流傳下來,但蓮蓉月餅的名字卻得以廣為流傳。
民間美食故事篇二
清朝道光年間,六安有一在御膳房為皇上做菜的名廚告老回鄉。其有一女兒,聰明美麗,又師承父道,做得一手好菜,只是年已二十八歲,尚未談婚論嫁。父親讓她親自選聘夫君,並讓應聘者作詩一首,介紹自己。女兒則用一菜一湯名字表明態度。
招贅告示一出,應聘者如潮水般涌至。第一位進門後搖頭晃腦地吟詩一首:鄙人本姓秦,熟讀天下文,如果嫁給我,可做人上人。小姐一聽,忙讓丫鬟端上一盤臭乾子和一碗酸梅湯上來遞給秦秀才。
秦秀才不解其意,丫鬟說道,俺家小姐說你是“酸臭秀才”,沒看上!第二個胖頭胖腦地進來,作詩道:公子本姓閻,家有萬貫錢,你若嫁給我,天天吃喝玩。小姐讓丫鬟端上一碗蹄褲、丸子湯,外加兩個咸鴨蛋。六安新周報
閻公子正納悶間,丫鬟說道:俺家小姐說你是“紈絝子弟”,嫌(咸)你,滾蛋吧!第三個進來的人眉清眉秀,拱手作詩道:小子本姓張,天天磨豆漿,雖然有點累,換來人間香。
小姐連忙讓丫鬟端上兩根油條,一卷千張,並把油條裹在千張內遞給他。小姐又讓丫鬟端上一碗粉絲、韭菜湯讓他喝。丫鬟高興地對他說:恭喜你!俺家小姐看上你啦!這油條卷千張是“金玉良緣”,這湯是“天長地久”韭啊!
民間美食故事篇三
很久以前,湖區的人每年七月十五,必須祭奠鯉魚神。人們用簸萁將供品端到湖邊,燒香燒紙,頂禮膜拜,等大鯉魚張開大嘴,趕緊將供品倒入魚口,否則大魚不走,戶家非出大難不可。
因為鯉魚是神,沒人敢吃。久而久之,其他魚越來越少,鯉魚越來越多。因為供品難找,有一年,一個年者的廚師用以下做法,將鯉魚炸好放湯,端到湖邊想搪塞過去,誰知一個鯉魚變成的鬍子老頭大聲責問:“你怎麼用鯉魚上供?”
那廚子集中生智,不慌不忙回答:“豈敢、豈敢,這是面魚嘛……”。老者見年者廚師機靈可愛,做得非常可口,不再追究讓其搪塞過去,矇混過關。
後來,王漁洋家中大擺宴席,請來了眾多廚師,其中有個湖區廚師 做了這個拿手菜,受到了賓客的誇贊,其他廚師見湖區廚師出了風頭,很是不順眼,便從鄰居院內偷來一個吊南瓜,將其雕成魚狀。也做了一個“面魚”端上桌後,客人吃著沒有魚味,自然得不到贊賞,這時一個小孩揭發了他們的事,鄰居老太太也過來非找偷南瓜的人不可,搞得做假“面魚”的廚子們在眾人面前無地自容,當客人們知道“面魚”的故事後,感慨萬千,異口同聲把這種做法叫做“搪鯉魚”。
鯉魚諧音為“禮”,鯽魚諧音為“吉”。自古以來,馬踏湖畔流傳著“沒有鯉魚、鯽魚不成席”的說法。尤其男婚女嫁,必須有之。鯉魚在魚盤中的放法極有講究,在飯店魚頭朝著主賓,在住宅中魚頭朝東,象徵“福如東海長流水”,魚肚不能朝著最尊貴的客人,象徵“不能大肚子抻人”。很多人放錯了,惹起矛盾,甚至傷了和氣,大打出手。
❹ 關於一些中華美食的小故事 20分鍾之內回答 謝謝
1、東坡肘子
宋朝,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並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席間蘇東坡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於是趕緊將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里去煮,後世稱為東坡肘子。
2、叫花雞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其色澤棗紅明亮,芳香撲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
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制此雞。
3、東坡肉
東坡肉是杭州傳統風味菜餚中的一朵奇葩,以色澤紅艷,汁濃味醇,肉酥爛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膩為特點。說起「東坡肉」,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
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老百姓為了贊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4、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據,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里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里腌上。
過後,他把這事丟在腦後,到秋天才想起來,打開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他嘗嘗,別具風味,分送會館的鄰居,嘗後無不稱奇。王致和屢試不中,便死了當官之心,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壽寺街開辦作坊,掛起「王致和醬園」的招牌,一時名揚京城。臭豆腐起初只是貧苦勞動者的佐餐佳品,窩頭貼餅子就臭豆腐吃,別有風味。到了光緒年間,臭豆腐不但入了大宅門,而且上了宮廷的菜譜。
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價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寫詩稱贊。清末狀元孫家鼎寫對聯稱道:「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蹯調芍葯,園開雞跖鍾芙蓉」。今天,王致和的臭豆腐遠銷國外,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的起司(乳酪)。
5、皮蛋
皮蛋也叫松花蛋、胡彩蛋。相傳幾百年前,在鴨群雲集的太湖之濱,有一家李姓夫妻開小茶館,兼營一些小菜、鹵蛋之類。夫妻倆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喚秀娟。
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游湖人陡然增多,茶館也賓客盈門,把一家人忙得手腳不停。忙亂中,秀娟沒看到手頭有兩個鴨蛋滾到了灶灰里。一個月後,被一位前來借灰種菜的鄰居發現了,喚來東家嗑破一瞧,蛋白不僅不流,而且還凝結在一起,露出一種透明的光彩,丟進嘴一嘗,又香又綿,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每人嘗了一塊,無不嘖嘖稱贊。蛋好吃,取個啥好名呀?秀娟高興地說:「你們看蛋上這么多花紋,就圖個吉利,叫彩蛋吧!」從此,李家茶館做起了彩蛋,遠近顧客慕名而來。後因彩蛋出自太湖,又叫成了太湖彩蛋。傳到北京,通縣張辛庄一位姓陳的商人,改生包為浸泡,做成的皮蛋色彩鮮艷,蛋黃的中心部分像飴糖,叫做京彩蛋或糖心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