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甘肅地區有哪些神秘古老的傳說或者故事
甘肅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的遺存 鼓與中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一部中華文明史幾乎是伴隨著隆隆的鼓聲而走過的。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的西北地區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對於鼓的運用不僅表現出偏愛對於鼓具和鼓舞的創造更表現出特有的靈性。從高原到山區,從黃土高坡到戈壁綠洲只要有炊煙升起的地方就有鼓聲響起只要有鼓聲響起的地方就有隨節而舞的身影。
在眾多的鼓舞中廣泛流傳於甘肅天水隴南以及定西一帶的羊皮鼓舞獨樹一幟。羊皮鼓,顧名思義是以羊皮蒙面而製成的鼓具屬握執型的單面鼓。因其形狀呈扁圓形團扇形桃形等故又有扇鼓、旋鼓等不同的稱謂。每一種形制的鼓都聯系著一個古老的傳說每一種鼓舞顯示出一地居民的性格和審美特徵。每逢正月、 端午節以及夏收和秋收之後這里的老百姓都要甩開膀子手執羊皮鼓美美地艘上一通用隆隆的鼓聲表達他們美好的心願。
關於羊皮鼓舞的起源有看較多的民間的口頭傳說以及許多研究者自己的推測而我們也只能從今天的現狀中得到一些零星的,隱約而模糊的判斷還沒有足夠的史料將這些看似熟悉且具有發生共性的現象順暢的在人類的記憶長河中串聯起來。但可以明確的一點則是, 羊皮鼓舞積淀了久遠的歷史厚載著生活干這里的人民的傳統與文化。隨著時光的流逝,天水各地的羊皮鼓依託自己生長的士地存當地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的熏染下分別沿著不同的軌跡傳承發展。目前, 尚具有典型意義依然保留羊皮鼓原始遺風的則是秦安縣干戶鄉的羊皮鼓舞。
一、秦安羊皮鼓祭禮活動的基本概況
秦安古稱成紀,是負有盛名的我國新石器早期原始家耕部落遺址一大地灣文化的誕生地。且城坐落在興國昂鎮距省融會蘭州市309公里。傳說始畫八卦教民佃漁的伏羲和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女媧均生活於此因此這里又被稱為羲里蝸鄉。干戶鄉王咀村位於秦安雁城西17公里處全村共有500多人口姓氏以王周成為主。農歷的八月中下旬是千戶農閑的時間此時家家戶戶都在惦記著每一年一度的傳神。以傳神為名的秦安羊皮鼓舞是項程式化的民間祭札舞蹈以歌頌伏羲祈神降福謝神感恩為土要內容。「傳神」活動為期三天,從農歷的八月十七至十九日這種民間自發的祭禮活動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自願出資,各戶的集資款項被用來購買製作祭品的材料。過會期間還要呈上麵食製作的小供品, 以及當年收獲的各種水果五穀等。屆時大家推舉出本屆會長, 由會長與掌握活動程序和具體細節的年長者商議共同操持本年度的傳神活動活動場所每年流動因此各家都會有承接此項活動的機會,活動期間,個人可以在自家吃飯也可以在會上集體就餐小商品以及農家自產的蔬菜在過會期間也被允許兜售。無論在外打工或上學的人只要時間允許也都會盡可能能趕回來參加這一活動。
這里百姓以農耕勞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維持著自己的生存和延續。特有的文化孕育了獨特的秦安羊皮鼓舞獨特的羊皮鼓舞又深深地紮根於這古老的土地。從舞蹈基本動態到舞蹈道具從貫穿於舞蹈中的。唱詞到人物裝扮無不反映出這里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
(一)三個不同時段羊皮鼓祭禮活動的意義
以傳種為名的秦安羊皮鼓舞自明代形成以來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所謂傳神,可以有多重理解既可以理解為傳喚神靈代神向人間傳達旨意也可理解為代人向神傳達美好的祈願。以秦安縣的千戶為龍頭羊皮鼓舞在各鄉村的其體活動時間略有交錯但每年三次活動是一定的而且每次活動的儀式和意義都不盡相同。這三次分別是農歷正月端年節前後和農歷八月的農閑時節。
1、正月十六據說正月初十至十六人們跳起羊皮鼓舞主要是為紀念伏羲發明鑽木取火的偉大功績。火的發明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將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為歌頌伏羲的這一功德,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六(相傳這一天是伏羲的誕辰日)人們跳起羊皮鼓舞慶祝和紀念他的這一偉大貢獻。隨著時代的變化今天千戶正月里跳的羊皮鼓舞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社火活動。
2、端午時節是走庄的時間在各鄉村之間都會有羊皮鼓舞的片段表演或根據各鄉村需求進行羊皮鼓舞祭禮的片段但式表演。這時的羊皮鼓表演帶有濃郁的感召神靈驅災避難的巫術色彩。歷史上的秦安千戶冰雹和乾旱是主要的自然災害每年的端午前後正值秦安農忙時節村民以期通過羊皮鼓的舞動祈求雷神不要在這個時候有突發的雷電引發冰雹和狂風暴雨從而觸發山崩地裂火災擊斃人獸的一系列難以想像的惡果。也希望誦過鼓聲的渲染產生巨大的轟響, 以能夠驅散天上隨時都可能彌漫的烏雲因為這時候的壞天氣可能會使辛苦一年的糧食作物毀於一。
3、農歷八月十七至十九此時的羊皮鼓舞祭禮活動是千戶一年當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它集中了鄉民們祈神降幅謝神感恩等全部願望。每逢此時全村村民無論老少都會極其虔誠地聚集在一起。
(二)羊皮鼓祭禮活動的基本程序
農歷八月十七至十九的傳神祭禮活動為期三天共包括以下16項程序整個活動雖然過程復雜但聯系緊密井然有序,並歌舞樂伴隨始終。
在喜神單元里每個村民都使出自己的絕活盡其所能的使神得到愉悅神得到了精神的愉悅人自然也就會歡喜。因此這是個娛神的段落也是個娛人的段落更是個人神共娛的段落沉穩的舞姿與震天的鼓聲營造了庄嚴的氣氛雜技的絕活體現了個人超凡的果敢和技藝然而鼓手們虔誠的《打神歌》卻真實的歌唱了人間的智者,在娛神的過程中人神其娛、天人合一。
在背鼓單元中兩名師公由手持兩面鼓到身背四面八面鼓嘴中咬著兩面鼓在身十二面鼓的情況下做逆時針和順時針的旋轉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人隨鼓轉鼓隨人旋。已經不能夠看清楚被鼓圍在中間的人,只看見十二面鼓在不停的轉動。
坐壇則是以說唱為主要形式的祭禮活動,夜深了人累了可神的功績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圍著篝火追憶祖先的功德說說先朝唱唱後朝從三皇五帝到各路神仙一一道來。人們用心靈的歌唱和舞蹈取悅諸神靈以此渴望得到他們的呵護保佑和賜福。與此同時在漫長的生活中農人們不斷的總結經驗在陽光土地山川河流樹木相互協調及運作下逐漸與他們周圍一切生息相關的天地萬物達成了一定共識即統一在同樣的結構與節奏中運行並從耕播收藏和對無時地利的依存這種人天關系中抽象出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本體論觀點。從而建立起了屬於這一方的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圖景,這是秦安人生存的歸宿也是他們農耕生活和信仰的根基。
二、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的表演機制
(一)羊皮鼓舞的傳承:
1、參與人員不僅限於該村的王氏家族成員,凡附近對此有興趣的男性,不管其年齡大小均可學習該鼓舞。
2、傳授方式:(1)家族代代相傳(2)由德高望重表演能力較強人傳授給他人。
(二)羊皮鼓舞的角色分配:
該舞在表演時有三種主要的角色即
1、師公
紅色包頭巾,額頭正前方鑲有黃色絨花。上身著黑色對襟上衣對襟領口袖口均鑲有紅邊。腰系黑色或紅色綢帶下身著黑色燈籠褲。腳穿黑色布鞋。
2、師婆(男扮女裝)
頭飾當地人叫做龍馬頭。用黑色紅色或彩色細繩編制的網狀帽子鑲以紅色布條的勒頭帶系於腦後留有兩條紅綢分別垂於胸前網狀的頭飾後綴有一條長長的辮子。上身著紅色對襟無袖褂子。紅色裹裙腳穿黑色布鞋。肩披紫紅色對襟長袖過膝長袍。
3、眾鼓手
黃色包頭巾,上身著粉色圓領對襟上衣對襟領口襟邊均鑲有紅邊。腰系紅色綢帶下身著粉色燈籠褲,腳穿黑色布鞋。
(三)羊皮鼓的造型特點
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的主要道具是羊皮鼓它既是種舞具也是一種樂器和祭器。羊皮鼓由三環九扣組成。傳說這三個環形分別象徵著伏羲女媧和軒轅黃帝。也許因為九在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意味羊皮鼓的小鼓環又連套了九個小環稱為九扣。羊皮鼓的製作十分考究從選料加工到養護使用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作為吉祥與神聖的象徵每次使用完畢百姓們都要用厚重的布袋包起來集中在一起鄭重地存放在本村有威望的村民家裡。
1、鼓形與鼓面
羊皮鼓的鼓形為團扇形由扇形的鐵圈蒙以單面羊皮通常分為大小兩個號大號鼓的直徑為62cm在使用前通常將鼓平放於地面給鼓面上噴灑少量的水進行短時間的滲透,以防間隔使用後鼓面的爆裂。
2、鼓柄與鼓圈
鼓圈以扁平的鐵條彎曲而成鐵圈彎曲至合攏抻直即為鼓柄長約13cm。鼓柄外部用布條或麻繩纏繞一是以防鐵柄磨手二是易於握持。此外還可以起到將鼓圈與鼓環連接在一起的作用。
3、鼓環
大鼓環是直徑約18cm的鐵環鐵環上綴有直徑約7cm的六個小的鐵環鐵環中間綴有一個鈐鐺。大鼓環的下端鑲著個直徑約8cm小鼓環小鼓環上同樣綴有直徑約7cm的三個小鐵環。當地人稱之為三環九扣搖動時互相碰撞「唰啦」作響。
4、鼓鞭
羊皮鼓的鼓鞭是用來擊打鼓而的道具長約40cm。以木削刻而成。鼓鞭的頂端倒磨成橢圓或圓頭以增加鼓鞭的彈力。鼓鞭的鞭桿用布條或藤條纏裹。以防擊打時損壞鼓面。鼓鞭的尾端以彩色布條拴掛成穗為裝飾用。
(四)羊皮鼓舞的其它道具形制(或伴奏樂器)
除羊皮鼓外秦安羊皮鼓舞還有板斧三尖兩刃九環刀板板等相輔的道具。這些道具伴隨著農耕信仰年復一年的被賦予了與其經濟生活相適應的特定含義。
1、三尖兩刃九環刀
長約22cm寬約6cm的矩形雙韌刀面中間稍厚向兩韌方向逐漸變薄。矩形的刀面上方呈齒狀的三個尖,下方呈半圓開,中間鑲接長約9cm的把柄。下綴有和羊皮鼓同樣形狀的大鼓環和小鼓環。大鼓環直徑約13cm,小鼓環直徑約7cm。九個小環直徑約1.5cm。
2、板板
長16cm.寬5cm厚度約O.5cm的木板六塊,上方鑿有眼用麻繩或紅布條將六塊木板串連在一起,每塊木板上方鑿眼處墊有像皮鉚。首尾兩塊木板頂端系有紅布穗。
3、板斧
總長約58cm。共分為三段。前段長約25cm直徑約2.5cm的鐵棒頂端呈三角形。在前段10cm處接自直徑10cm的扇形斧面鐵棒的另一側是形為反S的斧柄與前段鐵棒相連並裹以紅色布條。中段是長約19cm的木棒尾段鐵棒長約15cm中間成圓球形逐漸變細成錐形。
4、總旗
長約63cm的木捧頂端綴有各絲綢或色布條。
5、棍子
直徑約4cm,長約168cm的柱形木棍。
三、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的表演場圖
註:民間舞蹈中表演者人數往往不是固定的,在筆者三次的調查中每次表演的人數都不盡相同,但其動作和隊形的變化卻是不變的,因此為使整個示意圖看起來清晰特選8人為一組作為標示。
羊皮鼓舞蹈貫穿於整個祭禮活動的始終不同階段里有不同的舞態不同的舞態訴說著村民們不同的意願。秦安羊皮鼓舞中最具典型意義的舞蹈是與伏羲文化相聯的舞蹈動律與裝扮。師婆頭飾名為龍馬頭似魚鱗般的網狀帽子及連在腦後並反復甩起的束辮與祭祀舞蹈中不停流動但卻萬變不離其宗的s形將整個祭禮活動推向了高潮。在我們的實地調查中從來見到有直線型的隊形而二龍吐須旋8宇旋四角蛇蛻皮兩龍擺尾旋蝸牛剪子股雙旋8字等形都是在s形蜿蜒流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有的觀者是肅穆的所有的舞者似乎是被某種情感所激發的動作的單一體。一種無形的感召力,使他們在那一刻放棄所有的需求和慾望,為一種動機一種情感和種目的而舞跟隨舞隊的頭人鼓手們有序地變化著各種隊形,由此一套完整的龍圖騰舞蹈的祭祀場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四、吾歌,吾舞三叩首——高度程式
化的祭祀儀式
在秦安的「傳神」祭禮中, 由工咀村全民參與的集體活動,實質上是這個村落共有文化信念的集中體現。而這種共有文化信念就存在於一系列的儀式中各種儀式藉助十民間藝術的諸形態杷不可見的、無形的精靈化作有形的具體的直現的可感的形象既增加了祭禮的生動性同時也為祭札活動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民間祭禮活動中有著高度程式化的儀式
1、傳種程序中的17個段落清晰完整;
2、在每個段落中幾平都依照執鼓舞蹈擊鼓歌唱占卜跪拜等固定的程序進行。
3、擊鼓歌唱時呈現出一人唱眾人和;對唱(類似對歌)獨唱三種形式。
4、三種形式的歌唱又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個段落的旋律和調式各不相同但同一段落的調式和旋律則相同僅唱詞不同而已具有一疊三唱的特點;
5、每一段落的舞蹈中典型舞疇突出:
6、每段落後都有擊鼓三叩首的行禮儀式。
這些程式化儀式的產生決非一朝一夕,而是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民間祭祀儀式和民間藝術形式高度成熟的標志。這些固定程式中的舞姿唱腔序列等體現了農耕文化影響下的人的哲思理趣下淡的人生境界和平淡的做人風格藉助民間藝術的形態與民間祭禮的程式融為一體這些由來已久的信仰和儀式並非平庸淺淡而是洗卻鉛華後的練達老成深刻寬厚平穩寧靜。就這樣歲歲年年循環往復的按照程序進行處處透露著理性化的深思熟慮。這高度程式化的祭禮儀式其實質是這一地域上的集居者社會生活的縮影。不僅僅是與他們共同生活的環境以及進行著的共同事務相關聯更與他們在祭禮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行為上的協力性質緊密相連這種協力性質所透露的是社會規則或習慣。因而程式化的祭禮儀式在定程度上是具有共同社會生活的集居者其同需要的集中體現是他們人體的或者心靈的習慣能夠間接或者直接的滿足集居者的需要。(例如在秦安的祭禮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男女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的不同分工男與女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村幹部與普通百姓之間的地位與關系, 村民與外來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他們對周圍一切事物的態度等等)當然伴隨看 社會的發展這程式化的祭禮活動本身已經逐漸遠離了最韌的巫術的實用功能但由程式化的祭禮所潛藏的傳統力量(史化手段的迫力思想及道德的迫力等)卻仍然影響著這一地區集居者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從而使集居者的人生舉動和社會契約公開化傳統化標准化在保證彼此的利益和強調彼此責任的同時喚起公共的行動和追憶這對於維系集居者的團結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民間祭禮活動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重要產物除了上述功能外還有消除生活的緊張與拘束的功能。人們為文化擔負了許多艱難的工作之後文化為他們備下了一些補償調劑一下單調的生活減輕一些人生的擔子。因而,在秦安的民間祭禮活動中民間藝術在發揮這一功能的同時營造了鬆弛和自由的氣氛使得歌者舞者及觀者都得到了心靈的釋然激發了人們生活的靈感使社會關系有了一次重新調整的機會民間藝術在程式化的祭禮活動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正是人們在信仰儀式中最為生動和真實的情感流露。從而成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他們共同的信仰自身的由來先祖和現實生活中彼此的認同有著重要的影響。
秦安的羊皮鼓舞就藝術形態而觀之是融歌舞樂的綜合體,以文化形態而觀之秦安的民間祭禮是民間信仰民俗和民間藝術的綜台體。正是這一特性決定了其重要的文化價值這種混合狀態隱含了「原始文化的基本形態。這神以羊皮鼓貫穿始終的民間祭禮活動在急劇變化的時代里依舊以自己的固有的程式和不變的節奏每年三次井然有序地進行著這是鄉民們朴實無華的信仰在天地之間的自然流露。羊皮鼓還在錚錚作響人影還在舞動歌聲仍然回響耳際虔誠的心靈依舊會在一刻間俯首叩拜。
以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為起點的民間舞蹈文化的研究已將我們牽入了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境遇。然而每次當我們踏上秦安的土地置身於庄嚴肅穆的民間祭祀活動中,感受那裡獨具的情形體味那份隱含在形式背後的和諧深沉與厚重時我都會台什祈願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就讓它們在這坦盪的天地間自由的呼吸任性的流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