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大量列舉自古到今 為人民利益而犧牲 的有名人物及事跡
呂惠生
李大釗
程家檉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山陰東浦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1904年底加入光復會。1907年7月6日,發動皖浙起義,寡不敵眾而被捕。翌日晨,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壯烈捐軀。
秋瑾(1875年~1907年),山陰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婦女解放運動先驅。1907年7月13日下午四時,清兵三百餘人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15日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33歲。
陶成章(1878年~1912年),紹興陶堰西上塘村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1905年,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遍招浙東會黨骨幹入學。1912年1月14日,被人暗殺。
陳安芳(1904年~1927年),上虞百官人。1927年3月21日,上海80萬工人總同盟罷工開始,陳安芳放下正在哺乳的女兒,擔任救護隊長,在搶救傷員時不幸中彈犧牲。她是犧牲在上海的第一位上虞婦女英烈。
汪壽華(1901年~1927年),原名何紀元,諸暨趙家泉畈人。1920年參加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11日,杜月笙以「有機密大事相商」為由,請時任上海總工會委員長的汪壽華赴宴。次日凌晨,他被秘密殺害,成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犧牲的第一位烈士。
楊眉山(1885年~1927年),諸暨王家井楊蔡人。192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寧波獨立支部書記等職。1927年3月,蔣介石親信、寧溫台防守司令王俊勾結寧波反動劣紳,蓄意製造事端,拘捕楊眉山。6月22日,他英勇就義。
宣中華(1898年~1927年),諸暨牌頭宣村人。五四時期杭州學生運動領袖、早期共產黨員,曾擔任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等職,參加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1927年4月11日,浙江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4日,宣中華不幸被捕,17日他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
何赤華(1898年~1927年),諸暨阮市何家山頭人。五四時期紹興學生運動領袖。1926年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1月,受中共上海區委委派,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農民部秘書,致力於農民運動。4月11日,在杭州被捕,7月24日,在浙江陸軍監獄英勇就義。
葉天底(1898年~1928年),上虞謝橋人。建黨初期參加革命,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1927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決定發動浙東大暴動,指定葉天底負責組織和指揮佔領上虞縣城。後因暴動計劃暴露而被捕。1928年2月8日身負重傷的葉天底英勇就義。
張秋人(1898年~1928年),諸暨牌頭水霞張人。是我黨早期的宣傳活動家。1927年9月在浙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接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9月29日在組織召開會議時,因叛徒告密被捕,次年2月8日犧牲在杭州。
曹仲蘭(1907年~1928年),上虞梁湖人,浙江省早期共青團領導人之一。1927年11月,由於共青團省委機關遭破壞,曹仲蘭在杭州被捕。次年5月3日,曹仲蘭在杭州陸軍監獄英勇就義,年僅21歲。
鄭復他(1904年~1928年),諸暨城關鄭家人。1927年11月,任上海市委總工會委員長。1928年2月11日,由於叛徒告密,鄭復他在上海被捕,6月6日,與陳橋年等在上海楓林橋畔英勇就義。
郭大善(1909年~1930年),諸暨城關郭家村人。1930年4月初,中共中央巡視員卓蘭芳到諸暨組織農民暴動,郭大善回諸暨參加了全縣暴動骨幹會議。4月18日,因被告發而被捕,同年6月16日,在諸暨英勇就義。
何達人(1907年~1931年),諸暨趙家泉畈人。1930年11月4日,由於中共杭州中心縣委所在地被國民黨軍警破壞,何達人不幸被捕,被關押在浙江陸軍監獄。次年3月,被國民黨槍殺。
梁柏台(1899年~1935年),新昌查林人。我國人民法制建設的開拓者。在紅軍長征時,1935年在江西大余縣英勇就義。
宣俠父(1899年~1938年),諸暨湄池長瀾人。是甘肅、台州共產黨組織的創始人。1938年7月在西安被暗殺。
俞秀松(1899年~1939年)諸暨次塢溪埭村人。中共早期黨員,上海共產黨組織發起人之一,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1939年2月21日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遇害。
何雲(1905年~1942年)原名朱士翹,上虞永和朱勝村人。華北新聞事業的奠基人。1942年5月,日軍掃盪太行山北側地區,何雲帶領報社同志堅持出報,在山西省遼縣附近與敵遭遇,戰斗中不幸犧牲。
陳樹谷(1916年~1944年),上虞豐惠鎮南村人。曾任中共上虞縣工委書記等職。1943年12月25日,在高郵縣與日偽軍的戰斗中受傷被捕,次年1月在高郵縣張家莊被敵人活埋。
俞菊生(1917年~1944年),新昌縣城關鎮人。1944年春,俞菊生與新四軍浙東游擊隊縱隊五支隊一大隊三中隊戰士們在虞東平原與眾多日偽軍周旋。3月13日,在掩護群眾和戰友的激戰中中彈犧牲。
夏白(1924年~1948年),原名裘榆堂,嵊縣崇仁人。是當時嵊縣學校中最年輕的共產黨員。1948年6月,夏白參加豫東戰役,在繼續攻擊前進中犧牲。
楊則民(1895年~1948年),諸暨草塔庄餘霞村人。中醫界以唯物辯證法研究中醫第一人。早年投身革命,1948年7月下旬,被國民黨草塔警察所派人殺害。(上述22位紹興英烈資料,由市黨史研究室提供)(4月1日《紹興日報》)
柴敬忠 蔡文福 白求恩 陳福鎖 陳福全 陳福祥
常龍基 鮑振武 畢純 白桐本 白俊士 白乙化
白碧 白塔 白玉山 白文冠 白鳳翔 白虹
白果 白雲 艾亞春 艾鳳林 白君實 蔡家明
蔡炳炎 蔡冠生 蔡紹清 卞子策 艾俠 白生鍾
巴增秀 巴尚珍 包森 白翠仙 白毓麟 白殿貞
薄福會 艾克拜爾 艾光樓 車永輝 畢雲 白福厚
白溥泉 白喜貴 白公素 白士英 蔡言煜 蔡秀榮
蔡如柏 蔡自倫 蔡先鑣 蔡亞雄 鮑志椿 鮑輝
蔡永泉 蔡丙炎 蔡文琴 蔡馬生 蔡元明 蔡焰
蔡斌 蔡良 蔡良 蔡良 陳觀威 陳觀威
陳次蕃 陳安寶 陳方鈞 陳甫軒 陳村生 陳冬堯
陳處泰 陳初明 陳超然 陳煥滔 陳彩林 陳海泉
陳伯衡 陳恩齡 陳恩齡 陳光照 陳桂林 陳光績
陳光勛 陳耿夫 陳光型 陳耕炳 陳洪詠 陳華亭
陳華軒 陳德銘 陳鳳庭 陳鳳禮 陳德榮 陳丹峰
陳長興 陳殿釗 陳保民 陳才庸 陳大盛 陳大國
陳大光 陳冠軍 陳煥 陳浩 陳耿 陳洪
陳? 陳勃 陳誠一 陳法軾 陳定波 陳秉禮
陳和盛 陳翰章 陳德馨 陳國權 陳鶴 豹蘇客
陳達德 陳達仁 陳百弓 陳發宏 陳發鴻 陳迪
陳芳 陳達 柴詩芳 柴世榮 常德善 常隆基
常恩多 常俊亭 常茂忠 常足齋 常守義 常有君
常友琴 常雲卿 陳廣才 阿思根 曹德本 曹聚魁
曹嗣法 曹維新 曹振亞 曹法孟 曹和光 曹林保
曹克人 曹芳春 曹志尚 曹江臨 曹守樵 曹亞范
曹吉亭 曹文會 曹元甫 曹義孝 曹卜厚 曹一川
曹捷 曹傑 曹緯 曹進 才永昌 才山
安增祥 安家駒 安順福 安宏達 安玉閣 安久富
安仁 卜懋民 卜靜安 卜榮久 卜占營 柏開路
陳植楷 陳木生 陳梅影 陳天鎖 陳天奎 儲道珩
儲兆華 儲鳳池 程聯如 程嘯平 程繼賢 程海千
程留斌 程美鳳 程貫一 程宗仁 程詠吾 程國清
程希敏 程佐新 程時軒 程志鵬 程仲一 程延章
程民元 程用書 程世璋 程天長 程義秀 程九仞
程一惠 程智 程翊 程興 叢德滋 叢月章
楚博 仇西華 仇永清 成明五 成以震 成銀
成功 成鴻猷 叢玉奎 陳紀鐸 陳汝聰 陳興發
陳允峙 陳文彬 陳里夫 陳志卿 陳志齊 陳孝鎧
陳丕茂 陳世藩 陳世新 陳正楚 陳玉璋 陳玉華
陳史展 陳龍標 陳龍飛 陳石奇 陳良璧 陳延年
陳翕儒 陳景浩 陳敬軒 陳敬如 陳瓊林 陳康琦
陳銘炎 陳培禮 陳能孝 陳位拔 陳涉藩 陳益卿
陳笑影 陳曉雲 陳哲民 陳振凱 陳振亞 陳廷禹
陳振東 陳載周 陳祖林 陳濟恆 陳洛漣 陳錫炳
陳錫純 陳獻忠 陳宇寰 陳會民 陳行知 陳行先
陳自然 陳仲達 陳文甫 陳文杞 陳鎮和 陳蘊瑜
陳毓秀 陳慕天 陳中任 陳友祥 陳勉恕 陳劍峰
陳雲仙 陳元君 陳順南 陳元龍 陳欽文 陳鍾書
陳鍾萬 陳士柏 陳一華 陳善 陳輝 陳昭禮
陳惠 陳昭漢 陳琳 陳琴 陳樹盤 陳敏
陳樹谷 陳展 陳濤 陳荻 陳榮久 陳前
陳彥 陳鈞 陳紹常 陳覺 陳紹堂 陳榮
陳玲 陳治 陳宜勝 陳宗培 陳金來 陳金發
陳耀元 陳曙輝 陳穆民 陳潭秋 陳忠清 陳忠?
陳忠柱 陳忠茂 陳靜 陳群 陳訓增 陳宜
陳明 陳現 陳堅 陳克 陳英 陳偉
陳平 崔富安 崔景岳 崔姬淑 崔健吾 崔洪澤
承壽根 崔芳德 崔華堂 崔蘭仙 陳子斌 陳子尚
陳子岐 陳小平 陳節 陳友 陳其寶 池亦妹仔
丁錢輝 丁炳權 杜吉臣 鄧吉熙 鄧永耀 方信秧
方思文 方學蘇 鄧思聰 方秉文 方和平 鄧季賢
鄧一飛 方淑洪 戴曙光 戴醒群 鄧崇富 戴安瀾
戴慶哲 戴民權 方長裕 樊鴻傑 樊凌璽 樊振庭
樊耕農 樊應懷 樊九德 樊毅 樊達 樊旦
戴德志 戴豪亭 戴尊三 戴煥章 戴炳輝 戴鍾萍
戴柳英 鄧清 方尚武 方叔洪 鄧振詢 鄧復生
翟聚臣 鄧如淼 翟家騏 翟根甲 翟晉階 鄧義華
翟立高 翟玉成 翟子超 方強 方奎 方勝華
方觀 董毓華 鄧啟? 鄧佐虞 鄧志明 鄧文山
鄧從凱 董聯甲 董維鍵 董鴻銘 董培林 董振堂
董貽光 董連元 董志堅 董志東 董亦湘 董慶昌
董竹生 董生有 董本安 董正香 董玉河 德力格爾
董文英 董日鍾 董少白 鄧鐵梅 方影 董元勝
董天知 董子恩 董耀 范熙同 范築先 范琴芬
范致中 范振輝 范樹民 范春元 范學勤 范郁文
范克明 范廷蘭 范江富 范守仁 范漢卿 范立軒
范樂春 范方士 范子俠 范煌 范藎 范易
范合 范平 敵國黎 崔曙光 杜微波 杜鵑霞
杜維遠 杜娟霞 杜海德 杜重遠 杜樹華 杜柏石
杜參天 杜建武 杜賢明 杜深如 杜邵堂 杜伯華
崔清文 崔曉立 崔哲寬 崔真吾 崔顯堂 崔樹凱
崔學武 崔一生 崔崧 崔峒 狄公 寸性奇
寸於德 寸於德 杜邦憲 杜東河 杜玉民 杜天祥
杜子孚 杜平 段鴻瑞 段鴻喜 段鐵成 段潔仁
段復振 董清霞 段榮義 段其昌 段冰潔 段生華
丁麟章 段士增 丁煥時 段升 丁鐵輝 丁振軍
丁濟陽 丁洪澤 丁思林 單仲次 丁錫五 丁錫五
丁佩堯 丁秉成 丁國 丁希寬 丁克中 丁宇震
丁亦民 丁有華 丁世謨 丁文法 丁開嶂 丁文
參考資料:http://cyc69.cycnet.com:8090/minzu/kryl/ymyc.jsp
⑵ 巾幗英雄的故事,詳細
★巾幗英雄的故事:
花木蘭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穆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退隱江湖,與梁紅玉白頭偕老。
秋瑾
(1875~1907) 清末傑出的女革命家。字璿卿,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
父壽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秋瑾生於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自幼愛讀書,工詩文,好騎馬擊劍。1896年,在湖南依父命嫁湘譚富紳子王廷鈞。王為人無信義,無情誼,好嫖賭,損人利己,給她婚後生活帶來了極大痛苦。1903年,王納資捐得戶部主事,隨王去北京居住。時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於是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於1904年夏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男女平權道理。在此期間,曾與陳擷芬發起「實行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並創辦《白話報》,以「鑒湖女俠秋瑾」署名,發表《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
同年秋,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三合會,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1905年初,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歸國後,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同年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初,秋瑾在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的限制中國留學生的「取締規則」風潮中,憤而歸國。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讓」為名,聯系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准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旋因母喪回紹興,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准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15日凌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