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知道有關中國姓氏的一些小故事嗎可以說一說,
故事:
1.黃——相傳黃姓是伯益之後。伯益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時。周代有黃國(今河南潢川縣西),是伯益後裔的封國。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消滅掉,其子孫以國為姓,稱黃氏。據考證,黃姓最早南遷到寧都黃石田坑。黃姓也是唐朝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黃姓氏寧都第三大姓,也是贛南客家大大姓。
2.周 ——周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周人的祖先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沙縣西南)。到商朝後期,游牧民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於是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當地百姓認為赧王是周家後代,因此稱為周氏。
3.趙 ——造夫從華山一帶得到8匹千里馬辣的車子來到昆侖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他。這時東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鎬京,發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在這次平叛中立了頭功,周穆王就賜給他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4.徐 ——相傳徐國是夏、商、周三代的諸侯。在周穆王時的徐君偃聰明仁愛,很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後來他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劍,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西王母那裡做客,得到消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么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立即收兵,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
5.高 ——相傳齊太公的六世外齊文公有兒子受封於高,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溪聯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史稱齊桓公。齊桓公為了表彰溪的功勞,便賜他以祖父之名「高」為姓。高姓是唐至五代南遷到贛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6.何 ——何姓是以訛詐產生的姓字。秦滅六國後,韓姓子孫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帶。按當地人的中音,「韓」字被讀成「何」音,後來以讀者誤寫成「何」,沿襲下來便成了何氏。此外,漢代何苗,本姓朱,冒姓何,子孫沿襲形成何氏的另一支。何姓始祖何太郎生於唐昭宗景富元年,後南下福建寧化做官。
7.羅 ——相傳古代有一個部族首領受封羅國。國人以國為姓,稱羅氏。後另有唐代西突厥可汗河清代愛新覺羅氏的後代改姓羅。可見,羅氏時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羅姓時唐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
8.朱 ——朱姓本姓邾,後來演變成朱還有一段歷史。相傳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建都於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但他們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因而去掉耳旁,改姓朱。這便是朱姓的由來。朱氏先祖中原南遷,移居吉安,再移居贛南。
9.林 ——相傳比干是紂王的叔父,他見紂王行事無道,不聽臣諫,就嘆道:「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於是進宮進諫。可紂王不但不聽,還殺了比干。當時比乾的正妃夫人陳氏已有身孕。聽到消息後,她立即與婢女逃到牧野(今河南涉縣境內)避難。在樹林石室產下了一個男孩,名堅,字長思。直到周武王伐紂後。陳夫人才把堅送回國。周武王認為堅是在長林中所生,所以賜他以林姓。這便是林姓的由來。
10.鄧 ——鄧姓來源有三個傳說:一個是夏朝時帝仲康的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縣),其後世子孫以國名為姓,稱鄧氏,第二是商代高宗封其叔父於鄧國,其後代以鄧為姓,稱鄧氏;第三個是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第八子被封為鄧王,其後世子孫也稱為鄧氏。鄧氏望族居住在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縣)。
(1)哪個姓氏的故事最多擴展閱讀
中國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常雲:「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人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
宋代《百家姓》收入628個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個姓氏。姓的產生,從史籍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還有「姬民出自軒轅」的記載。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
❷ 中國有哪些姓是大姓,哪些姓最多,然後選一個,什麼傳奇的故事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李姓:
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
王姓:
傳說後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後稷,賜姓為姬。
後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里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
據《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相傳,張姓出自黃帝,是黃帝的第五子,揮的後代。揮發明了弓箭,並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同時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始祖揮的後代世居清河,(怪不得我家祖上稱「清河張家」! )因此清河成為張姓的主要聚居地。地望分布:河南青河郡,河南南陽郡,江蘇吳郡,甘肅安定郡,甘肅敦煌郡,甘肅武威郡,河北范陽郡。還有沛國,梁國,中山,河內,高平等。
張姓在漢代就已經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了。到唐代,更是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至明代,張姓人家已散布在全國一一一三個縣,地域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
劉姓:
兩漢時期,是全國第一大姓,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稱;是較早入潮定居的姓氏之一,
很快在潮汕大地蔚成大族;劉穎是入潮始祖,歷史上名人輩出
劉姓起自陶唐,原姓伊祁氏,是帝堯的一後代名式分封於劉國(現河北唐縣)仍以本姓祁為姓。溯至夏代,劉國中有一叫劉累的人,是劉姓的十八世傳人,也是劉姓歷史上的第一位名人,也被後世劉姓子孫視為劉姓得姓始祖。據說劉累生有異相,手掌上的掌紋與眾不同,生的是維妙維肖的龍紋狀。相傳,劉累自幼跟精通養弄龍術的豢龍氏學習馴龍技術,到十歲時就會耍龍騎龍。這時夏帝孔甲(一說是劉國國君)恰巧獲龍四條,但不知如何喂養,便招榜求賢,劉累聞訊後應召揭榜,被封為「御龍氏」。劉累養龍十分賣力,但技藝不精,沒多久就養死一條母龍,驚恐中把死龍做成肉羹,充當野味獻給夏帝孔甲,孔甲吃了十分高興,賞賜給劉累很多財物。又不久,孔甲要劉累耍龍助興取樂。以往劉累耍龍,都是每次讓四條龍同時表演。如今是每次只有二條龍上場,留下一條龍輪番交換。居然矇混了數目。可最終還是出了餡。孔甲起了疑心,要四條龍同時舞,劉累見勢不妙,攜帶家小潛逃,逃到河南魯山縣邊陲。
不久,孔甲因為貪圖享樂,在戰亂紛耘中,孔甲遂被他國所滅,百姓四處逃難。劉累就在邊境收容安置失去家園的劉國百姓,被收容安置的百姓很懷念舊國,就以國為姓,從此中國就有了劉這一姓氏。也因感激劉累收容安置的熱心腸,奉劉累為劉姓始祖。所以後人稱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劉姓是「耍龍人的後代」。
出自原祁姓的劉氏,都溯追劉累為遠祖。春秋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在漢代繁衍成為巨族,並開始向河南、江蘇一帶播遷。士會的後代劉執嘉有四個兒子:伯、仲、邦、交。其中劉邦就是西漢王朝的創業者,赫赫有名的漢高祖。唐高宗總章二年,福建泉州,廣東潮州一帶發生「蠻獠」嘯亂。河南固始陳政率府兵前往平「亂」,他率領的五十八姓軍校中,就有一「府兵校尉」劉舉的人。
在歷史舞台上,曾長期作為皇族的劉姓人多勢眾。早在兩漢時期,劉姓就已是全國第一大姓了,曾有歌傳:「張王李趙遍地劉」之稱。當時漢皇族已在彭城郡(今江蘇徐州一帶)形成泱泱盛族。彭城郡歷來被視為劉姓郡望正宗,其源出於西漢皇族。劉邦的少弟劉交,漢初受封為楚王,他的後代在江南最為顯赫,子孫封侯列王,遍布江南各處,影響很大。因而南方劉姓都稱出身「彭城世家」。
入潮的劉姓,上未有世系可考。但劉姓是較早遷入潮州定居的姓氏之一,而且很快在潮汕大地蔚成大族,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他們入閩遷潮的時間是在唐末。唐熙宗乾符年間,黃巢「判亂」,翰林學士觀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祥避居福建汀州寧化縣之石壁洞,後世遂以劉祥為寧化始遷始祖,為汀閩望族。劉祥長兄劉祺,三弟名劉湮為劉氏第一百廿一世裔。劉祺有一子名嵩,唐昭宗時官居大理寺少卿。至五代初,「兵甲簸盪」,偕清海軍節度使顧兵分據廣東,未幾為厥所圖,終葬潮安意溪東津山。其子劉穎,「遂構廬創業於東津桃坑,也婚於潮。」(參見《澄海百家姓》)劉穎不僅是潮州劉姓始祖,也是開劉氏入潮之先河者。
「追根溯源,現居住在閩、潮一帶的劉姓人,皆系劉祥、劉祺之後,又系出中山靖王劉勝,是無疑的」。(參閱資料如上)
劉穎構廬東津桃坑,迄今千載余。子孫遍散居潮汕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宋高宗「上柱國左金紫光祿大夫」劉允、宋徽宗「龍圖閣學士」劉日方,和宋欽宗「銀青光祿大夫、開國男」劉景父子三人,已是一百三十八代和一百三十九代的劉姓傳人。脈絡分明,由泰國劉氏宗親總會修編的《劉氏族譜》,已一直編排到二百多代(世)。
❸ 中國百家姓中哪些姓氏是大姓,這里有那些傳說故事
漢人吳姓歷來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後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這便是吳姓的由來。
❹ 中國百家姓中那些姓氏是大姓這裡面有哪些傳說故事
趙錢孫李周是中國古代的大姓,元朝時,蒙古人為了防止受壓迫的漢人反抗,計劃對全國的漢族大姓屠殺,在路上攔著人問姓氏,是五大姓就殺。所以後來大姓排列發生了變化。
還有「天下劉一半」的說法,因為劉邦立漢後,大封本家弟子為王,結果劉家家丁大盛,以致僧多粥少,很多劉家子弟得不到封爵和官位,變成平民,於是才有了賣草鞋的劉皇叔。也從側面反襯出劉氏的興盛。
朱姓當年也是很多的,朱元璋以天下之髓養朱姓,明末朱氏子弟達到百萬,也可稱為大姓了,不過後來被滿清幾乎殺光了。康熙抓到崇楨的五子朱慈烺後,把他全家凌遲處死,康麻子曰:「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成為與秦檜莫須有齊名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