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珍珠少女》是一副名畫,你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嗎
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講述的是少女葛麗葉是一個畫家的女兒,他的父親雙目失明,家庭收入十分困難於是她來到了維米爾的家中做女傭。在一系列的接觸之下畫家維米爾覺得葛麗葉是世間唯一懂得他藝術的人,於是兩人之間暗生情愫。這一切被他的妻子發現了,於是設計陷害葛麗葉,但都無果。
㈡ 關於繪畫的小故事
1、齊白石小時候,家裡很窮。他八歲就給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畫畫。後來,他當了木匠,白天幹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畫。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兩腳凍得發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畫到燈油燃盡為止。就這樣,他畫的畫越來越好了。
白石爺爺家裡種著許多花草,招來許多小昆蟲,水缸里還養著魚和蝦,他每天仔細地觀察它們。他要畫蚱蜢,就跟在一隻蚱蜢後面滿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躍時雙腿的動作為止。別人勸他把蚱蜢拴住,他說拴上繩子蚱蜢不舒服,動作不自然,那就畫不準了。
2、徐悲鴻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他為了畫好奔跑的馬,常常跟在馬車後面,仔細觀察馬跑動的樣子。有一次,他只顧觀察,沒有注意腳下的路,結果摔了一跤,滿身塵土,手、腳、臉都擦破了。他爬起來,又繼續追趕。
徐悲鴻畫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馬的世界裡。他幾乎每天都要畫馬,他小屋的牆上,貼滿了駿馬圖。
功到自然成,徐悲鴻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畫的駿馬成了世界公認的藝術珍品。你看《奔馬圖》中,那氣勢雄壯、四蹄生風的駿馬,奔騰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顯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強勁的鐵蹄,彷彿發出「嗒嗒」的蹄聲,催人向上。
3、達·芬奇十四歲那年,到佛羅倫斯拜著名藝術家弗羅基俄為師。弗羅基俄是位很嚴格的老師,他給達.芬奇上的第一堂課就是畫雞蛋。開頭,達·芬奇畫得很有興致,可是以後第二課,第三課,老師還是讓他畫雞蛋,這使達·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雞蛋,有什麼好畫的。
有一次,達·芬奇問老師:「為甚麼老是讓我畫雞蛋?」老師告訴他:「雞蛋,雖然普通,但天下沒有絕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一樣,因此,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
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很受啟發。他每天拿著雞蛋,一絲不苟地照著畫。一年,二年,三年……達·芬奇畫雞蛋用的草紙,已經堆得很高了。他的藝術水平很快超過了老師,終於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4、展子虔擅畫青綠山水,其作品中山石樹木雖然空勾無皴,然全以色渲染。山水以青綠設色為主,山頂以青綠敷之,山腳則用泥金;樹葉設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點以白粉桃紅,松樹不寫松針,直以深綠點之。
全圖在青綠設色的統一格調下,顯得瀲灧而生拙,豐富而單純,富麗而古艷,充分展示出我國早期山水設色那種「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樣式,標志著山水畫的創作,已從原先設色古艷而富有裝飾意味的圖式,向較為完整的山水畫創作過渡,自此始開青綠山水之源。
5、吳道子去訪問某僧人,欲討杯茶喝,但此僧對他不太禮貌。他很氣憤,即請來筆硯,迅即在僧房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離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畫的驢變成了真驢,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傢具等物都給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
這僧人知道是吳道子所畫的驢在作怪,只好去懇求他,請他把壁上畫塗抹掉。以後則相安無事了。畫上的驢變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種神奇的傳說,但卻反映了吳道子畫動物具有傳神之筆。
㈢ 中世紀畫作,背後都有哪些故事
有一位作家的作品和凡·愛克的畫作一樣,其外部表象的觀點和水晶一樣晶瑩剔透。這位作家是喬治·夏特蘭。他是佛蘭芒人,出生於阿爾斯特地區。他自稱為"忠誠的法蘭西人""生為法蘭西人",但佛蘭芒語是他的母語。拉·馬歇說他"雖然用法語寫作,但生為弗蘭芒人"。他自己既謙虛又驕傲地指出自己弗蘭芒人的特徵,那種不加修飾的泥土氣息。
他說自己"說話粗俗……是弗蘭芒人,是牧牛場上的人,粗魯、愚昧、結巴、油腔滑調,還有其他殘疾,和他那片土地很對味"。他的著作過分斧鑿,他用游戲的口吻把這樣的斧鑿痕和莊重的"大話"歸之於弗蘭芒人的民風,這樣的風格不太受法國讀者歡迎。他華麗的風格像大象一樣笨拙,當時的一位評論家說他"肥鍾聲音大"。但我們或許可以把他敏銳的觀察和鮮明的色彩歸之於他佛蘭芒人的民族性。他斧鑿和華麗的風格都使我們想起現代比利時作家的風格。
夏特蘭還有一些類似的文字:瓦倫西也納兩位市民的決斗;弗里斯蘭代表團和勃艮第貴族夜間在海牙的斗毆,起因是弗里斯蘭人在樓上房間里穿著木鞋玩追逐的游戲;1467年公爵首次訪問根特時遭遇動亂。胡騰的集市很熱鬧,人們抬著聖列文(St.Lieven)的紀念像離開集市時發生了沖突。我們看見夏特蘭反復描繪這些瑣碎的細節。作者無意,我們讀者卻清楚看到他如何感知這些外表的事物。
遭遇騷亂時,公爵看到"許多面孔,生銹的頭盔下露出鄉巴佬的胡須,他們或咧著嘴笑,或咬著嘴唇。"一位暴民擠到公爵的馬車旁邊,他戴著鐵手套,拋光的手套發亮。他敲打馬車窗檯,喝令眾人安靜。他用清脆、簡明的語詞敘事,准確而直白地抒發他的感受。夏特蘭這樣的文字能力相當於凡·愛克的繪畫成就。
凡·愛克用非凡的視覺敏銳完美地表現他的觀察。文學里的寫實主義往往受到傳統形式的干擾,寫實主義的手法進步緩慢,在堆積如山的乾枯修辭之中,生動的描繪只能算是例外。相反,繪畫里的寫實主義卻絢爛多彩,宛若蘋果樹上那錦簇的花團。
在這方面,繪畫的表現手段遠遠走在文學前面。在表現光線的效果時,繪畫已經具備令人驚嘆的藝術鑒賞力。細密畫家尤其努力捕捉短暫的閃光。這種才能嶄露頭角是在海特亨的《耶穌誕生》(Nativity)里達到登峰造極之境。插圖畫家們早做過類似的嘗試,他們試圖描繪耶穌受難時士兵的火炬在鎧甲上的閃光。未署名的大師為勒內王的書《愛情宮廷精神》(Cuer d'amours espris)作插圖時就成功地描繪了光輝的日出,描繪了最神秘的晚霞。
《德埃利美女的時光》(Les bellesHeures d'Ailly)的畫作敢於表現暴雨過後雲開日出的陽光。文學只能用原始手段來再現光線效果。誠然,正如上文所述,文學作品裡也有高度敏銳反省光線跳動的文字,甚至有作家意識到所謂美首先是一個光線要素問題,15世紀的作家和詩人全都喜歡寫羊羔、燭光和兵器的閃光。但他們只是簡單地確認光線而未能繼續前進,那時還沒有描繪這類現象的文學手法。
如果我們想要尋找文學對等於用繪畫表現光線的手法,我們就必須轉向其他地方。文學里表現閃光的效果主要是透過生動的直接引語。很少有法語文學那樣長期使用這種直接引語的手法。這種積習導致令人生厭的濫用。傅華薩及其同行甚至用問答形式解釋政治問題。有時,無休止的對話、用儀式性的基調和空洞的語音效果不是打斷單調的語氣,反而是加重單調的語氣。不過,憑借對話的表現手段,作家們常常成功地造成直率和自然的幻覺,使人覺得很成功。傅華薩最擅長用對話的手法,堪稱對話手法的大師。
㈣ 與美術有關的故事
1、有個女子去參觀馬蒂斯的畫室,仔細欣賞完他剛完成的一幅畫之後,對他說:「這個女人的手臂太長了」馬蒂斯立刻回答:「夫人,您弄錯了,這不是女人,這是一幅畫」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和那名女子一樣心不在焉的運用規則,卻錯失眼前的傑作?不知道沒有規則其實更好。孩子畫畫沒有目的,他們憑性情,靠靈感,為 為宣洩為好玩為好奇而畫畫,所以孩子的畫才純真可愛,爛漫自然,以至於讓很多大師彎下腰來向孩子學習,蘇東坡感慨:「天真爛漫是吾師」,畢加索也說:「我一生都在向孩子那樣學習畫畫」。
馬蒂斯的啟示: 繪畫不需要規則
2、 一隻蜈蚣在廣場上跳舞,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動物們的陣陣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敵人癩蛤蟆在一個角落裡專心致志的看了蜈蚣的表演,當蜈蚣休息的時候,癩蛤蟆上前致意說自己的計算本領很高但有一點不明白「你怎麼知道先動哪一條腿呢?哪一條腿是第2個第7個動作呢?你在動第6條腿的時候第48個腿又在干什麼?是站著不動還是彎起來?」蜈蚣迷惑了一陣,然後驚恐的發現自己完全癱瘓了。這個寓言給與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藝術活動基本上是以一種靠直覺與本能的活動,理性往往是它的敵人。可惜我們經常不小心就扮演了「癩蛤蟆」的角色。家長的要求老師的標准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技法擾亂了孩子依靠直覺進行繪畫的實踐,標准干擾了孩子繪畫創作的自由
癩蛤蟆的 啟示: 繪畫沒有標准
3、 一堆沙子平淡無奇能夠讓孩子聚精會神玩上半天而不知疲倦,一塊泥巴毫不起眼卻讓孩子留戀往返。這是因為沙子和泥土看起來太簡單了,讓孩子的心情很放鬆,沙子和泥土太好玩了 ,讓孩子體驗到自由創造的極大 :可以堆成山,堆成房子,堆成沙發…….捏成小人,捏成青蛙,捏成蝴蝶,捏成汽車…….捏成任意的形狀。沒有人去約束,去要求,去干擾,更沒有心理負擔,有的只是絕對放鬆的心情,在自然寬松的氛圍中,在完全輕松的狀態下興致所至的捏造千奇百怪的形狀,創造在孩子的手指間纏繞,靈感在 中自然綻放,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溜走,孩子的生命充滿了歡樂。
沙子泥巴的啟示: 繪畫很簡單
4 、 6歲的女兒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回家後撅著嘴不高興的說:「我再也不畫畫了」 我很納悶,孩子一向最喜歡畫畫的,就問孩子原因。孩子說「老師光改我的畫」「改的是什麼?」「大象的鼻子,我畫的是直的,老師說大象的鼻子是彎的」「你為什麼畫直的鼻子呢?」「因為大象在摘蘋果,蘋果太高了,大象夠不著,一使勁鼻子就伸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