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言九鼎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帶領二十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但到了楚國,經過相互交談,他們對毛遂的了解加深,逐漸覺得毛遂很了不起,開始對他欽佩有加。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台下等候。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台去說服楚王。
毛遂對楚王說:「我們如今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於是,趙、楚兩國歃血為盟。楚、趙結盟後,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 「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數百,我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
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到楚一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於九鼎。」
㈡ 一言九鼎的成語故事短一點
一言九鼎的成語故事簡短概括如下:
毛遂,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一言九鼎」與「金口玉言」意義相近,兩者都有形容一個人言而有信,說話算話的意思;區別在於「一言九鼎」強調的是說出的話分量很重,也形容一個人非常穩妥,值得信賴;「金口玉言」強調的是說出口的話就不能隨意更改,有諷刺意味。
㈢ 一言九鼎的故事和寓意是什麼
一言九鼎的故事和寓意如下:
這個故事是在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
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
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象徵九州。形容說的話分量大,起決定作用。
需知: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清 馮桂芬 《致曾侯相書》:「執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議,甚善。」
毛遂,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