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方言故事50字
「孩子」
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方言眾多,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講話,往往會產生誤會或鬧笑話。下面有幾個真實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十多年前,有一個江西農村婦女,去北方城裡乘公共汽
車,大家都不排隊。汽車靠站了,乘客都拚命往車上擠。這婦女也好不容易擠上了車,駕駛員關上車門,汽車啟動了。
這個婦女突然大叫起來:「哎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售票員就問她:「你的孩子在哪裡啊?」「我的孩子被門夾住了」售票員感到很奇怪:「車門沒有夾住孩子啊!」婦女用手拚命指腳下,售票員低頭仔細一看,看到了婦女的鞋子被車門夾住了,就馬上讓駕駛員停車,把車門打開,婦女就撿回了自己的鞋子。
售票員對她說:「這是鞋子,不是孩子啊!」「是孩子,是孩子!」
原來江西許多地方都把「鞋子」說成「孩子」(諧音)。
「五」碗面
這事也發生在三十多年前,江西的一個縣級墾殖場,中心小學的一個書記,出差去上海。
一天去小吃店吃面,同去的一個老師吃了其它東西。書記就對服務員說:「給我『五』碗面。過了十多分鍾,服務員端來五碗面,放在書記面前,書記大為驚訝:「我只要一碗面,你怎麼給我端來五碗?」服務員說:「你不是要五碗面嗎?」書記說:「我叫你搞一碗面啊!」
原來方言里的『五』(諧音)就是『弄』『搞』『做』的意思。
『 床』
這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在江西廣豐搞社教時,當地人講給我聽的一個笑話。
廣豐話本來就很難懂,那裡讀過書的人,我們還可以聽得懂他們講話,但農村老大媽講話我們一句也聽不懂。
據說一個外地的女婿,到廣豐丈母娘家做客。丈母娘看到女婿來了很高興,准備了很多菜。丈母娘炒了一個菜就叫女婿把菜端走,女婿問:「端到哪裡?」「端到『床『上!」丈母娘還順手指了一下,女婿一看那邊有一張床,他就把菜端到床上去了。丈母娘又炒了兩個菜,對女婿說:「你去看看,小心有蒼蠅!」「不要緊,我把帳子也放下來了!」丈母娘聽得莫名其妙,就走過去看,一看,女婿把菜都端到床上去了,真是哭笑不得!
原來,廣豐土話把桌子叫『床』(諧音)
『 不』痛
有一天,廣豐農村一個衛生所,來了一個中年農民,雙手緊緊捂著肚子,彎著腰,臉上顯出十分痛苦的樣子,到醫生對面坐下。醫生是新調來的,醫生問他:「你哪裡痛?」「不痛!」醫生說:「不痛?你來看什麼病?」「我。。。我不痛,不痛啊!」醫生感到有點莫名其妙,但看到病人的樣子,好像是肚子痛。於是叫農民躺在床上,用手去按農民的腹部,醫生邊按邊問,這里痛不痛,那裡痛不痛,農民就會回答痛。
醫生在開處方時問農民,你明明是肚子痛,怎麼還要說不痛呢?這時來了一個有點文化的患者,他說:「這里的土話,把肚子叫腹,腹的諧音就是『不』。」這時,醫生才恍然大悟!
㈡ 方言幽默小故事
(一)「哎呀,我的『孩子』掉河裡了!」
陝西人把「鞋子」叫「hai」子,跟「孩子」 諧音。
一天,一個陝西農村婦女在河邊洗衣服,不小心一隻鞋子掉到水裡,不由大呼小叫起來:「哎呀,我的『孩子』掉河裡了!」當然她是用地地道道的陝西方言叫的。
無巧不成書,這時恰好一個外地人從河邊經過。當他聽到有孩子掉到河裡了,二話不說就跳到水裡撈起來。可是,撈來撈去,只撈到一隻鞋子。他水淋淋地拿著鞋子爬到河邊,疑惑地問婦女:「就一隻鞋,哪有孩子啊?」岸邊的女人高興地叫道:「哎呀,這就是我的『孩子』啊!」
(二)河南師傅陝西徒
從前一個河南師傅收了一個陝西小徒弟。一天晚上,師傅洗完腳對小徒弟說:「去,把水豁了。」 「豁了」,河南地方方言,就是把水倒掉的意思。而陝西方言則把「喝水」說成「豁水」。
接到師傅的命令,小徒弟很聽話地把水端到了外面。然而小徒弟心裡泛起了嘀咕,師傅咋能這樣啊,竟然讓我喝他的洗腳水。這洗腳水這么臟,可咋喝呀?以前的小徒弟都非常聽從師傅的話,視師傅如父母,既然師傅讓喝那就喝了吧。於是,他端起盆試著放到嘴邊,可胃在翻江倒海地提出抗議,他實在是難以喝下這臟兮兮的洗腳水。就這樣,他端起來又放下,放下又端起來,磨蹭了好長時間,水還在盆里晃盪。
過了好大一會兒,師傅從屋出來打算去廁所,一看小徒弟站在門口,洗腳水還沒倒掉。厲聲道:「咋還沒豁了?」
「師傅,這洗腳水,我,我,我實在豁(喝)不下去嘛。」小徒弟結結巴巴的囁嚅道。
師傅看到小徒弟為難的樣子,忽然明白過來,原來他不懂河南話,誤以為要他把洗腳水喝了。師傅就連比劃帶說地解釋道:「不是叫你豁(喝)了,是叫你豁(倒)了。」
(三)爸爸,我想你的太太的
以前,一個外省人娶了一個陝西女子為妻,有了孩子後,把孩子留在陝西外婆家,他們夫妻二人在外工作,很少回家。轉眼孩子七八歲了,上了小學。
快要過年了,孩子很想念爸爸媽媽,外婆說你給他們寫封信吧。於是,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跡寫到「爸爸,我想你的太太的。」
爸爸接到孩子的信一看,樂了:「這孩子真有意思,你說想你媽就想你媽唄,幹嘛還拐彎抹角說想我的太太的。」媽媽笑著解釋說:「這你不知道了吧,陝西人說『什麼什麼太太地』,就是很、非常的意思。比如,這花美的太太的,那人好的太太的。兒子說想你的太太的,就是說非常的想你。」
爸爸樂完,只等放假趕緊買張火車票回陝西看他那潦的太太的兒子。
㈢ 長安方言故事散文
長安在世界范圍內是個大氣磅礴的地方,璀璨耀眼,光華四射照亮了全世界,被稱為著名的國際大都市。長安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她不僅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僅如此,她還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文字的誕生地,「天雨粟,鬼亦哭」相傳黃帝史官倉頡在這里發明創造出了中國文字,如今在倉頡故里白水縣有倉頡的墓地和祭祀的廟堂,在長安區有倉頡的造字台遺存。因此對曾經盛行的長安方言進行深入研究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人說:「長安方言就是中國語言的源頭和正宗」、有人說:「長安的方言就是「京城所在地區的宮廷和官府所說的語言」。意即長安方言是古代的標准語言同今天盛行的普通話一樣流通與世。有人說:「西安話,也就是關中方言,最接近古漢語,被認為是最難解讀的方言。但它的用字,在四書五經以及二十四史里大多都能找到,即使古漢語里最難理解的話,在關中方言里多數都可以找到它的用意。
史載關中話,古代也稱雅言,是古代流通的官方話。朝廷商討國事,接待外賓用的都是雅言,據說孔子接待外地官員採用的就是雅言。中國的`第一部語言詞典《爾雅》,不僅是首次規范化的關中話,也是首次推廣的全國普通話。由此可見長安方言曾經是中國語言的源頭和主宰。在中國語言發展的歷史上享有突出地位和深遠的影響。(長安廣義的指整個關中地區,狹義的指西安市領土,因此長安方言在不同的版本也稱關中方言或者西安方言。無論怎麼界定長安地界,如何劃分與測量長安區都在范圍內是其行政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長安區方言具有重要的代表意義)。
長安方言較其他地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厚實飽滿。據學者研究長安方言屬於關中方言的子系。「秦中自古帝王州」,不僅地區霸氣,語言在外地人聽來也具有生硬、直率、粗獷和霸氣的成分。這些特點不僅體現在對話言談中而且體現在讀音上,長安話的發音體現在牙齒,每個字都好像是從牙齒中咬出來的一樣厚重,堅強。常把齒齦後的輔音讀成唇齒音(sh---f),如「喝水」會變成「喝fei」,「睡覺」會變成「fei覺」,「武術」會變成「武fu」一樣。當年秦始皇,漢武帝就是這樣發號施令聲若洪鍾。多麼雄壯,威武、霸氣!不說金戈鐵馬、馳騁疆場了,僅僅關中話字字鏗鏘,出口威嚴,力度顯揚,就可退敵百里之外呀。
筆者不敢妄稱是語言歷史專家,更沒有時間和精力翻閱研讀語言史籍和專著,權且將自己這多年了解的長安方言舉一些例子,講解幾個故事以點帶面,管窺浩淼深厚的長安方言文化吧。
瓜子
「瓜子」大家都知道是炒貨乾果的一種,人們茶餘飯後聊天消磨時光的休閑食品。在長安方言里「瓜子」是愚蠢、不精明、憨厚、誠懇的意思,有時還包疼愛的意思比如:「我娃呦,真是個瓜子,下著大雨來看媽來了,看雨把我娃都淋透了」。
「瓜子」是怎麼來的呢?據《左傳.襄公14年》記載,春秋初期,生活在關中西部的羌戎因多次受秦人進攻,遂在其首領吾離的帶領下向西遷移,最後定居在瓜州(今甘肅敦煌),以當地地名取代了族民,稱為「瓜子」族。當時瓜州一代自然條件極為惡劣,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瓜州人對外界反應較慢,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秦人眼裡,瓜州人是非常愚蠢的。因此,關中的秦人便把瓜子族的族名作為愚蠢的代名詞。
先後
這里所說的先後不是時間用語,在長安方言里指「妯娌」關系,兄弟的妻子。「先後」稱呼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見神於先後宛若」。意思是說:「這位神君本是長陵一位婦女,因難產而死,名叫宛若的先後,發現了她的神異.」由此可見早在西漢時兄弟的媳婦互相稱呼先後。我們可以這樣聯想兄弟倆的媳婦總有先後,如此妯娌稱先後就比較好理解了。
吃了五花想六花
這是長安方言里形容人們貪得無厭的一句常見方言。「五花」原指五穀「稻、黍、稷、麥、豆」所開的花,泛指糧食作物。「六花」則指糧食以外瓜果蔬菜等食物的花蕾。由於古代人生活物資貧乏能吃上五穀就很不容易了,要想吃六花就是異想天開了,不知滿足的事情了。是故「吃了五花想六花」流傳了下來。
胡拉海
胡拉海的主要含義指性格熱情隨和,心胸寬廣,不拘小節,有時還不計個人得失,慌慌張張的人。比如我們常說:「小李是個胡拉海,你開兩句玩笑罵了他,不要擔心,他不計較」。
「胡拉海」看似想外來詞,英語一樣。據說:這胡拉海,原來寫作「虎刺孩」或者「忽刺孩」是蒙語里經常用的一個詞。出現在元雜劇《陳州崇米》里含有土匪、強盜罵人的意思,漢語翻譯時出現了書寫上的偏差變成了今天的「胡拉海」。筆者認為這個詞應該出現的更早些,應該是漢唐時期民族大融合時期的產物。當時各民族聚集在長安都城周邊,貿易興隆,蒙、漢,或者胡、漢來往密切難免將自己民族的語言滲透到漢語里。
年時個
「我年時個去了一趟咸陽,旅遊了一回,還不錯,名勝古跡,人文風光值得一看」從這句話里人們能看出「年時個」指去年的意思。「年時個」同其他方言一樣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特別之處是「年是個」原來是一個非常文雅的詞語常常出現在古詩詞里。指「去年或者當時」的意思。如:《董西廂》七卷:「從別後,臉兒清秀,比年時個瘦。《小孫屠》中:「怕別後,憶年時個桃花面,兩東西」。盧摯《清平樂》詞:「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更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其含義與用法與如今長安方言完全一致。
燎
「燎的太太,燎扎了」這是長安人形容舒心,高興、喜形於色常用的字眼。比如「哎呀,張三會辦事,人活便,現在當上省城的大官了,娶了個有文化的漂亮的太太,那日子過的燎扎了,把弟兄們羨慕的沒辦法,哎!誰叫咱過去不好好學習,如今恓惶的還面朝黃土背朝天,跟牛一樣辛苦」。
「燎」在過去意思是美好也是一個比較文雅的詞語,常常形容美女。如《詩經.陳風.月出》:「佼人僚兮」美人多漂亮啊!西漢時「燎」已經轉化為好的意思。
楊雄在《方言》中明確說「燎」就是好。只是這個「燎」字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獻里出現的字都不是一個字,如「燎、僚、僚、嫽」但表達的基本是一個意思美好和抑制不住的歡喜之意。
咥
咥是吃的意思指吃飯時狼吞虎咽的神態。如:「咥一碗面片子渾身都是勁,上山背石頭都不知道累」。後來也形容人比較魯莽粗獷如「那人咥實活的,別小看人家,厲害著呢」。還有為難的意思「這可咋辦呀,把人咥住了」。
細究咥的來歷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了,古指人們笑嘻嘻的樣子,《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享」。大約到明代才轉化為吃的意思《中山狼傳》中東郭先生問狼:「我救了你,你反欲咥我」。
長安方言歷史久遠、深厚不但具有極強學術性,歷史性,文化性、民俗性而且極其活潑、幽默有趣,上述長安方言的追溯與解釋只是瀚海中的一滴水珠而已。就其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恐怕講述三年五載都說不完道不明。所以筆者在這里戛然而止以期拋磚引玉,吸引大家走進《長安方言》這個文化大餐領域中,去追求、研究、挖掘長安方言的無窮奧秘與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