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誰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講的是大禹的故事。大禹為了治水,剛剛新婚便離開了家門,後來治水過程中,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沒有進去,怕浪費時間,耽誤治水。等到大禹治水歸來時,其孩子都已經長大了。此故事贊揚了大禹的責任心與獻身精神。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大禹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大禹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❷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概述是什麼
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講的是發生在大禹身上的故事。大禹為了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大禹聽到自己的妻子分娩時的呻吟聲和嬰兒降臨的哇哇哭聲。
其他人勸他進去看看,大禹怕耽誤治水,並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大禹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時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招呼,就走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大禹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後人稱為夏禹,成為上古時代傳說時代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奠定夏朝,後人尊稱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市),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
❸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典故是誰的故事 出自何處
1、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堯舜時期大禹的故事。相傳那時洪水泛濫,最開始是禹的父親鯀去治水,但是他治水不見成效,於是舜下令將他殺死,並令其子禹治水,禹改變了治水方法,在治水的過程中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最後治水成功。
2、對於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它實際上說的是堯舜時期大禹治水的故事,出自《孟子·離婁下》,那時水患侵襲,人民流離失所,而大禹則為了治水,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時間回去看看。
3、相傳在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泛濫,他就派遣鯀去治理,鯀採用圍堵的方式,但是不見成效,堯認為是自己失職所以傳位於舜,舜看到鯀治水不見成效,就下令處死,並讓他的兒子禹繼續進行治水工作。
4、禹改變了治水的方法,採用疏通的方式讓水流到大海裡面去,治水的過程非常之久,但是禹極為刻苦,曾經三次路過家門口,但是都沒有進去,這樣幾年之後,洪水終於被制服了。而後人則用這種「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說法來稱贊工作兢兢業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