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真實故事有哪些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在地震中有囚犯踴躍救人、圍困者堅持不棄終獲救、軍隊堅持不懈救數人、獲救者積極尋找救命恩人以及礦工臨危不亂創奇跡等真實事件,具體為:
1、唐山大地震中囚犯救人獲特赦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8秒,唐山發生了舉世震驚的7.8級強烈地震,震中裂度高達11度,百年城市毀於一旦。地震造成24.2萬多人死亡,16.4萬多人重傷,7200多個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為孤兒,城市功能全部癱瘓。
在短短23秒之內,唐山被夷為平地,60萬人被埋在廢墟下……大地震的24小時內,悲痛的唐山人抹乾眼淚,硬是憑著自己的雙手,救活了30多萬人。
當時唐山監獄關押著300多名犯人。倖存下來的200多名在押犯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救援隊伍,他們在地震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奮不顧身、捨己救人,救援後全部歸隊,無一逃逸。他們共救活了112個人。四十多名在押囚犯人因唐山大地震中英勇救人的事跡得到了國家的特赦。
2、喝葡萄糖維持生命 因救災人員來找葯品獲救
唐山大地震震後三四天,王樹斌被困於地震下的逼仄空間,快要放棄求生之時摸到了一些輸液的吊瓶。他咬開膠蓋,嘗了一口,卻發現又苦又澀,於是扔掉,直到後來嘗到一瓶帶淡淡甜味的液體。
王樹斌意識到,自己可能摸到葡萄糖了,便小心翼翼地包在枕頭里以免撞壞,一會才喝一小口。除了喝葡萄糖,他還掏出枕芯裡面的蕎麥皮,從裡面篩出谷秕子吃。後來才知道,被自己扔掉的那些苦澀的液體,極有可能是生理鹽水——一種短期內有助於維持生命的液體。
在廢墟中又煎熬數天後,因救災時葯品緊缺,一支解放軍便來到開灤醫院的廢墟,試圖從位於醫院三樓的葯房中找些葯品。一位戰士在將頭探入廢墟,試圖抓起一個被卡在石頭中的葯箱時,才偶然聽到了王樹斌的呼喊。
戰士們在連續救援約9小時後,1976年8月4日18時40分,王樹斌終於被救了上來。此時,距地震發生,已過去了183個小時,歷時8天7夜。獲救時,王樹斌的意識依舊清醒,所飲的葡萄糖,還剩半瓶。經診斷,王樹斌只受了些皮外傷,休養一陣就痊癒了。
3、震後6天坦克團6連連救兩人
1976年8月2日,震後第6天,上午11時40分,北京軍區38軍114師坦克團6連的指戰員,正在唐山市商業服務樓搶險救災,突然有人聽到腳下有微弱的呼救聲。6連連長孟學政一聲大喊,同志們立即集中到有呼救聲的地方。
6層大樓倒塌後堆積著3米多厚的磚、木和水泥預制板。人究竟在什麼位置,一時難以判斷。連長孟學政、副指導員邱拴章發動大家先搬動水泥預制板,並確定一人監聽下面的呼救聲。指戰員們苦幹了兩個小時,挖出一個兩米半深的大坑,並發現了被一塊水泥預制板斜壓著的鐵架床的欄桿。
經過呼喊,很快判斷出呼救人員的大約位置。此時,孟學政、邱拴章邊組織指揮,邊親自動手扒。看到人的身子後,大家都自動扔掉工具,堅持用手扒。翻滾的煙塵使人難以睜開雙眼,熏人的臭味,嗆得大家頭昏腦脹,但沒有一個人願意被別人換下去,都硬是挺著干。
下午2時40分,大家終於扒出了被埋壓110多小時的64歲老人孫尚卿。他剛被指戰員們扒出,就說:「我房間隔壁還有人活著。」聽到這個訊息,4連指戰員立即奔來接替6連,繼續扒挖。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突擊,於下午4時半救出第2個人:空軍工程學院訓練部翻譯田義群。
4、地震獲救者用39年尋訪救命恩人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里氏7.8級地震,這座百年工業城市瞬間被夷為廢墟,24.2萬人遇難。大地震發生後,解放軍官兵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與唐山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大地震那天,15歲的田金芳被埋在廢墟之中。一天一夜後,她漸漸蘇醒了,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頂綠色的軍帽和上面鮮紅的五角星。一個戰士正扒開水泥板,將她拽出來。在她記憶中,戰士的指甲被磨掉了,依然用鮮血淋漓的手將這頂軍帽戴在了田金芳受傷的頭上。從那時開始,田金芳決定尋找恩人、報答部隊。
39年來,田金芳走訪全國各地,尋訪了很多參加過唐山抗震救災的老兵,雖然無果,但她從未放棄。直到2015年4月,她在網上發現大約十年前徐州有20多名參加過當年唐山抗震救災的老兵,每年都聚會祭奠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和因參與救災而犧牲的戰友。終於找到了救命恩人——周廣軍。
5、萬名開灤礦工生還奇跡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開灤煤礦在只知道中長期將要大震,但臨震信息並不明確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跡:井下萬名礦工勝利逃生。
呂家坨礦震時井下工人1006名,零傷亡;位於極震區的唐山礦,震時井下工人1600多名,零傷亡;趙各庄礦震時井下工人3000多名,2人遇難;馬家溝礦4人遇難;唐家莊礦1人遇難。
「人們只知道,井下震害比地面要輕,往往不知道井下潛在的凶險。一旦斷電停風40分鍾以上,地下水會像猛獸一樣咆哮著淹沒礦井,各種有害氣體也會讓人窒息。」張慶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可是就在這時,巷道里突然吹過一陣涼颼颼的風。原來是負責通風的工作人員,在地震中逃出後,並沒有回家,沒有電就用人力代替電動絞車,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打開了全部風門,保證了礦井的自然通風。
而唐山礦同樣負責通風的一位科長,在大地還在震動的時候,從家裡逃出,顧不上親人的安危,立即奔向他的通風崗位。同樣用人力代替電動絞車使礦井通風,地處極震區的唐山礦亦無一人傷亡。
其他幾個礦井也是一樣,地面脫險人員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保證了地下通風,為礦工向地上逃亡爭取了時間。
另外,唐家莊礦唯一遇難的礦工張勇,是井下炸葯庫的保管員,地震時張勇距地面僅有150米,因為擔心炸葯庫發生危險,他一直沒有撤離崗位,直到飛速上漲的地下水把他吞沒。
還有林西礦正在值夜班的絞車司機吳顯東,地震時絞車房已經搖動不止,吳顯東卻按操作規程要求,把閘把打到緊急制動的「O」位上。就在那生死攸關的幾秒中,車房倒塌,把他砸在裡面。當礦上派人把他扒出來時,他仍然坐在操作位上,手還緊握著閘把。
㈡ 唐山開平的歷史故事或有關傳說
開平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轄境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 開平礦務局
息。秦漢屬右北平都,唐代為石城縣治所,元代由義豐縣所轄,明朝永樂元年設在真定府的「開平中屯衛」徙於此地,開平由此得名,至今已有600年,清代屬直隸(今河北省)灤縣。 開平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十九世紀末,我國第一座煤礦、第一條鐵路在此誕生。光緒四年(1878)六月二十五日,在直隸(今河北)唐山開平鎮正式成立「開平礦務局」。光緒七年(1881)正式投產。僱工三千人,當年產煤三千六百餘噸,次年增至三萬八千噸,第三年又增至七萬五千噸,光緒十五年(1889)達二十四萬七千噸,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更增至七十三萬噸。該局不斷擴充設備,改善運輸條件,光緒十二年(1886)成立了開平鐵路公司。 開平早期的商業活動 從明清之際至鴉片戰爭前(公元十六世紀末至1840)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沒落時期,在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在江南一些經濟發達的城鎮,出現了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位於北方的軍事、經濟重鎮開平,也顯露了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 明代成化三年至四年(1467至1468),官府將開平原來的土城堡改為磚石城堡。城池的堅固,安定的社會秩序,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居民消費不斷增長,為開平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資本主義萌芽培育了土壤。 明代初期,政府曾兩次組織大規模的移民來開平。現在的214個村莊中,明代建制的達147個,佔75%。這些來自山西、山東、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及河北南部的移民,建村舍修道路,墾荒造田,飼養六畜,給農村經濟帶來生機。官府為了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一方面給移民分置田地,組織墾荒造田;一方面招撫流散的土著居民,回原籍耕種原有土地。據《永平府志》記載,當時皇家復業原籍的流民「特免差役三年」,又「新墾荒地免徵賦稅三年」。永樂元年,除駐軍外,「屯田278頃,納糧3348石,穀草660束」。移民墾荒,駐軍屯田,很快在廣袤農村出現了「村落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景象,戰亂後的農村經濟得到復甦。 手工作坊發展。開平地處燕山余脈南麓平原,北部和西部丘陵區的煤炭、礬土、高嶺土、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明代中後期,開平城北3公里處的山樑上,土法開采小煤窯、小礬土井、小石頭坑已初具規模,從而促進了陶瓷手工作坊和土法燒制石灰業的發展。來自山東棗林庄及山西介休等地的移民,帶來了燒制缸盆技術,自此境內有了燒窯業。因燒窯作坊多而得地名的東缸窯和西缸窯一帶,以饅頭窯燒制瓷器的陶瓷廠多達六、七十家。明嘉靖年間就有缸盆問世,產品主要是大缸、口盆、飯盆、飯碗等粗瓷。釀造業發達,有開平公升泉、公順泉等八大酒燒鍋,真可謂「酒旗林立,市井飄香」。擁有永泰等九家醬園,榨油作坊多處。鐵匠爐頗多,山東移民中的鐵匠世家王家的刀具、霍家的小農具,每日里叮當叮當生產不停。 商品經濟活躍。在開平城內四條大街和城外三條大街上,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有公和興、永和興、天順樓等八大糧庄,秋收後集中收購農民糧食,常年供應市民。有福盛興等經營布匹、綾羅綢緞的布莊;有春茂永、天興隆等經營日用百貨的商店20多家;有包銷「美孚」、「德士古」石油洋貨的義發祥、德昌源等雜貨店;有惠豐號、尹家銀匠鋪等四家首飾樓;有孫家錢庄,隆來、隆記當鋪;有德生堂、同仁堂等六家中葯鋪,有仁德、多仁醫院,還有4家中西醫結合的診所。總之,各種營銷店鋪門類齊全。 開平於明成化四年(1468)興集,農歷逢五排十的集期。每逢集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雲集市場,關外的木材,口外的騾馬,遵化、遷西、遷安的干鮮果品,冀東各縣的糧食,沿海的魚蝦海貨,從針織百貨到煙酒茶糖,各類商品應有盡有。開平集以商品種類齊全,數量大,成交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一,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與此同時,服務業獲得較大發展,一些傳統風味小吃誕生,開平麻花、開平酥糖、油酥燒餅、譚家餃子、趙家切糕、孫家熏肉等風行一時。西門外的翟家大車店、南門外的王家客店,澡堂子、理發店、飯館等也應運而生。 僱傭勞動出現。開平的店鋪和手工作坊,以家庭成員經營者有之,以僱傭勞動力經營者也有之,少則雇上兩、三個人,多者僱工十幾個、二十幾個人。被僱傭者以長期的居多,東家給固定的薪水,吃住在作坊,供給一日三餐。也有短期。還有臨時工,被僱傭者每天清晨聚集在街頭巷口等待僱傭。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之一。 融資渠道增加。古時開平的小手工業者都有擴大生產規模的願望,缸窯新明瓷廠由一個廠擴張到一、二、三、四廠。在籌措資金的方式上,不再局限於拆借,有股份制經營的,如「三合益(三合一的諧音)瓷廠」,「六和盛(六家合資)瓷廠」。也有以技術入股的,東缸窯秦庄秦氏家族出資建窯,常家出技術建立窯場,始稱陶成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謀求發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傾向。
㈢ 唐山的革命英雄有哪些
有李大釗、馬佔山等。
1、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2、馬佔山
馬佔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抗日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85年11月30日生於吉林省懷德縣(今吉林省長春市公主嶺市),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縣。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世人稱作「抗日英雄」。
(3)河北唐山有哪些民間傳奇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1、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在北方廣大地區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黨的委託,幾次往返於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同孫中山先生商談國共合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猛烈沖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統治。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2、馬佔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佔山在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
他指揮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1932年2月詐降日軍,4月通電反正,任黑龍江救國軍總司令,重創日軍。後在日軍進攻下退入蘇聯境內,1933年6月返回上海。
1936年參與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馬佔山在「七七事變」後,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為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