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關於智謀的故事
其實人才不難得,難得的是讓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貢獻。畢竟歷史上具有智謀的能人異士還是有很多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歷史上關於智謀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上關於智謀的故事篇一
齊桓公即位後,聽取了鮑叔牙的意見,拜請管仲為大夫,主持齊國政務。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出兵攻魯,魯敗。魯庄公請求將魯國的遂邑獻給齊國以求和,齊桓公答應了。於是,齊、魯兩國在柯地訂立盟約。待到魯國國君將要在盟約上簽字的時候,魯將曹沫突然拔出匕首逼著齊桓公說:“您如果不還給侵佔魯國的地盤,我就殺了您。”齊桓公迫於無奈,只好答應了。曹沫則又退回到作為臣子的位置上。這時,齊桓公很後悔剛才被威脅所作的許諾,想不還給魯地並欲殺了曹沫。管仲馬上獻謀說:“您被劫持答應了曹沫的請求,然後又背信殺了曹沫,僅僅是除掉了一時的心頭之恨。這樣做,您作為一個國君就會失信於各國諸侯,得不到天下人的聲援。您切不可這么做。”齊桓公頓時大悟,於是就把過去三次打敗曹沫所獲得的魯地均還給了魯國。當各國諸侯得知齊桓公守信還地的事,都覺得齊國是一個守信重義的國家,紛紛依附於齊國。到齊桓公七年,各國諸侯與齊會盟於甄地,齊桓公終於被推舉為霸主,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歷史上關於智謀的故事篇二
齊國大治,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終於稱霸中原。但惟有楚國自恃強大,上不尊周天子王命,下不聽齊國號令,時時侵略鄰國,掠奪土地財物。齊國若不能征服楚國,霸業形同虛設,盟主的地位也難以鞏固。為此,齊桓公召集群臣,垂詢征服楚國之策。
當時,齊國的幾員大將紛紛請戰,建議集結重兵再聯合諸侯的軍事力量攻打楚國,以兵威震懾楚國稱臣。相國管仲力排眾議,他分析說:“楚國之所以抗拒王命,正是倚仗地大兵強,國家富足,才敢於妄自尊大。現在出兵,齊楚交戰,旗鼓相當,縱使獲勝,也要將齊國數年積蓄的財物耗盡;再說,大戰之後齊楚兩國人不知要有多少生靈將化為白骨,遺棄疆場。”一番話使齊桓公愁眉不展,令眾臣啞口無言。當大家問管仲有何妙計征服楚國時,管仲笑而不語,似乎早已想好了對策。
不久,齊國的商人奉相國之命到楚國去購鹿,並四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當時,楚國多鹿,只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價格並不貴。楚國商人見有利可圖,紛紛做起這樁生意,鹿價暴漲。楚成王和大臣們聞知此事感到可笑,他們認為齊桓公為了購鹿耗費齊國錢財,和十年前衛懿公好鶴亡國沒有什麼區別,楚國從此高枕無憂,等待齊國大傷元氣,霸業遂不可得,而楚國正好坐收天下。楚成王暗中下令,把鹿價繼續提高。
楚國人見一頭鹿的價格已經與數千斤糧食相同了,誰也不肯放棄這個發財的好機會,於是做工的離開作坊,種地的拋下農田,購買獵具鑽進深山老林去捕鹿,幾乎要把整個楚國的鹿群捕盡殺光。楚國的官兵看了眼紅,也停止了訓練,將行軍作戰的兵械改成獵具,偷偷上山加入了捕鹿大軍。
楚國大富,銅幣堆積成山。誰知第二年,楚地大荒,農田無人耕種,糧米只有二三成的收獲。楚人慾用銅幣去鄰國買糧食,但到處買不到。原來管仲早已聯絡各國,禁止各諸侯國與楚通商,不準賣給楚國糧食。楚成王這時才明白了齊桓公好鹿是管仲的計策,後悔已經來不及了。管仲見時機已到,請齊桓公下令出征,集合八路諸侯之軍,浩浩盪盪開往楚國邊境,大有席捲殘雲、摧枯拉朽之勢。此時的楚軍人飢馬瘦,戰鬥力大為削弱,怎能與齊國精兵與各路諸侯勁旅交鋒? 楚成王內外交困,無可奈何,只好派大臣向齊桓公低頭求和,表示聽從齊國號令,不再割據一方,欺凌鄰國了。為了表示誠意,奉獻金帛8車,派使犒勞八路諸侯之師,又准備了菁茅在齊軍前呈祥,然後具表向周天子進貢。
管仲不戰而屈強楚,對於鞏固齊國霸主的威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關於智謀的故事篇三
公元前633年,楚國包圍了宋國,而宋國曾有恩於晉文公,故求救於晉。晉文公在大夫狐偃的謀劃下,採取了伐曹、衛(曹已歸楚,衛與楚聯姻)以釋宋圍的策略。楚將子玉對晉文公不報當年落難時楚成王厚遇他的恩德反而進攻與楚關系密切的曹、衛二國,非常惱火,覺得晉文公太不知禮義了,他向楚成王要求出兵攻打晉國。楚王不答應,只給了他很少的戰車和軍隊。子玉只好派部下宛春去向晉侯提出要求說:“只要晉國恢復衛侯的君位並把土地還給衛國,我也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晉大夫先軫向晉侯獻謀說:“楚國的要求是合乎禮義的,我們如果不答應,就等於出賣了宋國。但我們又不能真正放棄曹、衛二國,所以,不如私下裡答應恢復曹國和衛國來離間它們與楚國的關系,然後將來使宛春逮捕以激怒楚國,等打起仗來再說。”晉文公依從了這一謀略,曹、衛二國果然與楚國斷絕了關系。
B. 歷史上有許多關於智謀的故事,形成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語,有哪些
1、草船借箭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斗,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復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
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並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C. 歷史上有許多運用謀略取勝的故事有哪些
歷史上有許多運用謀略取勝的故事有《拋磚引玉》、《隔岸觀火》、《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李代桃僵》、《竊符救趙》、《田忌賽馬》、《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
1、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3、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4、田忌賽馬。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D. 關於三十六計中智謀的故事
1、第一計:瞞天過海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
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准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
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2、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夙願,率領大軍北伐曹魏,但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裡。
諸葛亮傳令,藏起旌旗,打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談笑風生。
司馬懿率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狀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於是撤退。
3、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赤壁之戰前蔣干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後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
4、第三計:借刀殺人
春秋時期,鄭桓公精心治國,鄭國日益強盛。但鄭桓公並不滿足。鄭桓公想要擴張領土,於是他決定侵佔鄶國,他採用謀士計策,列出鄶國忠臣良將名單。
鄭桓公在竹簡上刻上諾言:一旦佔領了鄶國,便給這些人陞官、分封土地。接著,鄭桓公舉行了隆重的祭典,發誓永不負約。
鄶國國君得知此事,大吃一驚,疑心大起,以為那些名單上的人都要反叛他,最後決定將他們全都殺了。鄭桓公聽到鄶國忠臣良將被殺,高興得心花朵朵開。鄭國軍隊乘虛而入,沒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鄶國。
5、第四計:以逸待勞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
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