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男子發病兩名醫學生施救,醫者仁心的故事你還聽過哪些
”男子發病兩名醫學生施救”這件事情的出現了,也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間充滿溫暖,在這樣溫暖的情況下呢,很多的時候都是有所表現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白衣天使,對於白衣天使來說,他們的職責是救死扶傷,但是對於外出的時候,其實對於負責的話,更多的是自己的責任,在平常我們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幫是本能,幫你是責任”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呢,也存在著一系列但我們心裡溫暖的事情。
㈡ 白衣天使葉欣的感人故事有哪些,不少於400字
在非典期間,她為了搶救病人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47歲。葉欣生前曾獲得中國紅十字會授予的第39屆南丁格爾獎,這是目前國際護理界的最高榮譽。此外她還曾獲「人民健康好衛士」的稱號。
在非典流行期間,她一直工作在最前線,恪盡職守、救死扶傷的那種不怕犧牲的精神。每當急診科有患者前來就診時,葉欣護士長總是搶在前面,盡量不讓年輕的小護士沾邊,以減少她們被傳染的機會。她總是說:「你們還年輕,這危險!」
非典在廣州地區流行,葉欣面對巨大的工作量,沒有退縮,而是周密籌劃,冷靜布置。然而,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病魔,即使有再好的抵抗力,堅持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還是無法抵擋病魔的侵襲,葉欣也未能倖免。2003年3月25日凌晨1點30分,葉欣阿姨永遠地離開了她所熱愛的崗位、戰友和親人。
㈢ 在非典時期,醫護人員的感動事跡有哪些
丁秀蘭: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王晶:
現年32歲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護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一個多月後,於5月27日下午與世長辭。
在這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忠實履行著一名白衣天使應盡的職責。由於過度勞累和緊張的工作壓力,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在她病重期間,來自廣東、北京的著名專家多次對王晶進行了會診,雖然經過全力搶救,還是沒有能夠挽留住她年輕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委員會決定授予王晶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王晶曾說過的話:我是一名護士,作為護士我就是要把病人護理好。
李曉紅:
誰也沒有想到,她走得如此之快。4月16日,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帶著未竟的事業,永遠倒在了抗擊非典的戰場上。
3月25日,李曉紅所在醫院收治了一名從急診轉來的患者。對病人集體會診前,科主任告誡身體不舒服的李曉紅不要參加會診了。
可會診前,大夥還是在人群中發現了一身防護的李曉紅。「我看過這方面的資料,比你們有思想准備,讓我來吧!」她從同事手中奪過聽診器和血壓表,開始為這名患者查口腔、聽肺音、量血壓。一陣忙活,她已大汗淋漓。大家勸她休息,她說:「我同這名患者有了接觸史,你們上去會又多一份危險。」
李曉紅哪裡知道,此刻,病毒正繞過層層防護服,向她和她的戰友們侵襲過來。
接下來是病例分析。已經答應休息的李曉紅突然又出現在大家面前,「這是我從網上下載的有關非典的資料和國家推薦的臨床診斷標准,看看對大家有沒有啟發。」早就關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對這名患者進行消毒隔離,並建議「營養支持、預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療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認同。
李曉紅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每天對病人查體、修改醫囑、制定治療方案,與病人「零距離」接觸。3月30日,李曉紅突感不適,「沒有想到來得這么快」。
為了不讓救治的病人惦記自己,影響養病,被隔離治療的李曉紅讓戰友封鎖了消息她還反復告誡接管了自己病人的兩名醫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隨時探視……」
這個時候,李曉紅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來就差,加上連續高熱、飲食不佳,4月6日,李曉紅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語言和醫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療方案了,她用筆艱難地寫道:我是一名醫生,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試用,我不怕,你們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護。
4月16日下午3時30分,李曉紅因呼吸衰竭搶救無效,永遠閉上了眼睛。
5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李曉紅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一天,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決定給李曉紅記一等功,並批准她為革命烈士。
㈣ 10個簡短的抗疫英雄小故事有哪些
11861位粉絲
簡短的抗疫英雄小故事如下:
1、「排雷英雄」妹妹堅守抗疫一線
「排雷英雄」杜富國的妹妹杜富佳,是貴州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肺炎疫情發生後,杜富佳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杜富佳說:「雷場是哥哥的戰場,如今疫情當前,醫院就是我的戰場。
2、布滿血痕的手寫滿責任擔當
此前,湖南95後護士胡佩的一雙手感動了全網,在隔離病房,因終日用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酒精浸泡著,原本一雙稚嫩的手被腐蝕得傷痕累累。面對親人和網友的關切,她表示自己沒關系,還說:「我隨時准備被隔離!」
3、「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
22歲的護士朱海秀,瞞著父母到武漢支援防疫。記者采訪她所在病房,請她通過鏡頭給家人報個平安,她拒絕了。她的眼淚在眼睛裡打圈,卻說:「我不想哭,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
抗議精神介紹
抗疫精神,是在抗擊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精神。二十字偉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
湖北人民以堅不可摧的大無畏氣概,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寫在中國發展奮斗的篇章中,也將永遠銘記在人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史冊上。
㈤ 10個簡短的抗疫英雄小故事有哪些
抗疫英雄小故事如下:
1、排雷英雄妹妹堅守抗疫一線。
排雷英雄杜富國的妹妹杜富佳,是貴州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肺炎疫情發生後,杜富佳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杜富佳說:「雷場是哥哥的戰場,如今疫情當前,醫院就是我的戰場。
2、布滿血痕的手寫滿責任擔當。
湖南95後護士胡佩的一雙手感動了全網,在隔離病房,因終日用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酒精浸泡著,原本一雙稚嫩的手被腐蝕得傷痕累累。面對親人和網友的關切,她表示自己沒關系,還說:「我隨時准備被隔離!」
3、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
22歲的護士朱海秀,瞞著父母到武漢支援防疫。記者采訪她所在病房,請她通過鏡頭給家人報個平安,她拒絕了。她的眼淚在眼睛裡打圈,卻說:「我不想哭,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
4、張定宇。
他是院長,也是病患。他叫張定宇。作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院之長,他另外的身份是一名漸凍症患者。行動不便的他,已在抗疫一線堅持了30餘天。每天接上千個電話,處理無數突發事件的他,無暇顧及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妻子,始終堅守在抗擊疫情最前沿。
5、李蘭娟。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感染病學家,她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時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為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在春運臨近高峰,武漢疫情呈蔓延趨勢時,她頂著壓力,幾度建議「封一座城,護一國安康」。黨中央迅速採納了她的建議,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擴散,這一舉措不知讓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歲的李蘭娟院士還主動請纓,進駐武漢,和武漢的醫護工作一起接診病人。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醫生。七十多歲的老人,一連7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她怕一眨眼,鮮活的生命會從她指間溜走。
她搶在時間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為了盡快找到「對症下葯」的疫苗,她率領科研團隊,日夜兼程。
6、「我們的年夜飯,是一份簡單的盒飯,沒有桌椅,就站在一邊,蹲在角落捧著碗吃。」
1月24日的除夕夜,註定是個不眠夜。挖機工人王偉接到施工通知,當天下著雨,他戴著厚厚的口罩,踩著泥濘的地面,像戰士一樣,扎進火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如期交付。10天10夜,這背後是近7000餘人的鏖戰。高強度勞動下,每一名建設者雖然非常疲憊,但王偉說大家都很亢奮,像「打了雞血一樣」。
還有一個開挖掘機的小夥子,聽說自己駕駛的挖掘機被稱作「藍忘機」,通過直播成為網紅之後,忍不住對著記者侃侃而談:「以後我的小孩子大了,我肯定也是要當爺爺的嘛,我可以跟我孫子講講,我們以前為了大武漢,為了祖國,做出過貢獻!」
7、李文亮。
李文亮(1985年-2020年2月6日),男,籍貫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武漢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畢業。生前為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最早於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發出防護預警,而被稱為疫情「吹哨人」。
2020年1月8日,他接診了一位82歲的女性患者,就診的疾病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他說:「我們平時接觸患者也沒有做特殊防護,病人來的時候也沒發熱,我就大意了。不過,第二天也就是9號,她就發燒了。等她CT做完,我就高度懷疑她是病毒性肺炎。
因為CT顯示,她的症狀是『雙肺磨玻璃樣病變』,這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現。而且,已經排除了常見病毒感染,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等情況。不過,因為醫院還沒有用於檢測確診病人的試劑盒,當時並沒有給她確診。
她1月8號住院,我1月10號就出現了咳嗽症狀。隨後他的病情也發展出現嚴重症狀,並住進了重症監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