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劉氏的故事,少一點
帝堯曾封其第九子監明於劉地(今河北定州唐縣)按當時依封地為姓的慣例,這應該是劉姓最早的祖先之封地。監明(又名源明<此說法尚存質疑>)雄才大略,開拓進取。他把後裔分兩支南遷:一支到山東平源,佔領黃河下游一大片沃地;一支遷到山西一帶,建立南唐(都臨汾)和北唐(邊界線上)。夏朝強盛後,南夏屬國。夏孔甲時,監明十八世孫劉累善養龍,被夏封為御龍氏,專事養龍。傳說當時一共飼養了四條,不幸有條雌龍病死,劉累畏罪,領帶全家老少一同逃到河南魯山縣一帶隱居起來。到了商代,商王封其後人於豕韋(今河南滑縣)立國。稱為豕韋氏。後來又在唐(今山西省翼城縣西邊)立國,稱為唐氏。周成王滅唐後,把他的子民遷往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林)建立杜國,因范圍小稱杜柏,便以杜為姓,稱杜伯氏,又中唐杜氏(與杜同姓)。200年後周宣王滅杜,殺害了杜伯,其子卩顯 叔逃往晉國,叔的兒子杜為,任晉獄訟官,稱為士師。故為又名士為。其子成伯缺生子士會,在晉為大夫。士會才智過人,操守嚴謹,深得晉主賞識,封其食邑於范,亦稱范氏。晉襄公去世,士會奉命赴秦迎襄公之第公子雍(在秦作人質)回國繼位。晉太子夷皋的生母鬧求大臣趙盾立幼子夷皋為晉君,故當士會和雍一行到達晉國邊境時,遇到晉兵阻撓,打敗了護送的秦軍,士會便滯留在秦國。趙盾考慮士會留秦對晉不利,便以獻魏地為名,私召回士會。士會歸晉,其子康和一些親族仍留秦國。恢復劉姓。士會生長子明,明生遠,遠生陽。秦滅魏後,其第10世孫獲被遷徙梁國(今河南開封)生子清,清遷至沛縣生仁號(又名榮),號生煓字執嘉,嘉生子四:伯、仲、邦、交。邦是為漢高祖(堯帝第76代孫)[1]。來源二:源於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後,周定王將劉邑(今河南偃師),封給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正式地在東周王畿之內建立起來了,劉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劉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內政外交長達一百多年。《左傳》成公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來源三:源於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劉到:據史書記載,「平都孝侯劉到,平都。索隱縣名,屬東海。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索隱故齊將。巳上孝惠時三人也」。來源四:賜姓或改姓1.出自項氏:漢初賜項羽的叔父項伯等人為劉氏,封射陽侯: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為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賜項伯姓劉,封為射陽侯。同時還封了三位項氏族人:桃侯項襄封邑在山東汶上,平皋侯項它封邑在河南溫縣、玄武侯(姓名無查,封邑待考),對這三位項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賜姓為劉氏。2.出自姒姓婁氏:賜婁敬為劉氏,封關內侯: 婁敬,齊國人,婁敬去拜見劉邦。主張定都長安。劉邦認真聽取了他對建都的意見後,並又徵求眾大臣的意見。眾臣中惟獨張良十分贊同婁敬的見解,並力勸劉邦移都長安。於是,劉邦決定將漢朝都城遷往長安。劉邦採納了婁敬遷都長安的建議,並把他留在身邊為官,還封他為關內侯,同時賜姓為劉氏。3.源於漢代禮儀(官職),出自漢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劉),屬於以官稱為氏。特別需注意的是:貙劉一支劉氏,本字為貙膢,因此正確姓氏讀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讀作líu(ㄌㄧㄡˊ)。4.出自王氏:東漢舞陽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王朗冒名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為帝,被誅。5.出自龔氏:宋真宗繼位後,賜皇後劉娥表兄(一說前夫)龔美姓劉,認其為弟;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大將軍都督劉顯原姓龔,為報人知遇之恩,改姓劉。6.出自盧氏:安定三水人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曾自立為帝,據平涼等地,後失敗逃奔匈奴:7.出自寇氏:三國蜀將劉封,原姓寇。為劉備義子,改姓劉。8.出自丘氏:西晉義陽(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稱漢宗室後裔,改姓劉名尼。被擁立為帝,建年號為神鳳。9.出自留氏:留氏改劉氏:後坡劉氏為永春留氏族裔,於宋末元初的動盪中易姓為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復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為劉,為本支始祖。10.出自柳氏,為唐朝文學家柳宗元之後,因柳宗元和當時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親信,其後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縣,改姓為劉。很多年後因當地遭水災,他們紛紛遷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縣、泰安一帶。11.出自薛氏:北漢皇帝劉繼恩,本姓薛,因是劉承鈞的外甥和養子,改姓劉。12.出自何氏:北漢皇帝劉繼元,本姓何,因是劉承鈞的外甥和養子,亦改姓劉。13、一說元末陳友諒敗亡後其後代有改姓劉的。14. 唐宦官劉貞亮,原名俱文珍,無嗣。15. 明代宦官劉瑾本姓談(音dan),改姓劉,無嗣。16.出自侯氏:劉亨賻(1872-1926年),又名侯夏飽,字圖瓊,號純青,菲律賓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寶華,福建南安碼頭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其他近代、現代改姓劉氏者略。少數民族或外國劉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為典型的一例。1.匈奴劉氏: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墨讀)為妻,冒頓姓攣 (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漢女後代有以劉為姓者。五胡十六國時期記載有漢國-前趙國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劉淵、劉曜,夏國建立者匈奴鐵弗部劉屈孑(即赫連勃勃)、襄國劉顯等。2.獨孤部:是五胡十六國末期出現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後裔。後歸附拓跋鮮卑。北魏時孝文帝拓跋宏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部分獨孤氏改為劉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獨孤姓,如李淵和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為當時北魏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3.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源於南匈奴。北魏時期稽胡首領劉蠡升、其孫北周時期稽胡首領劉沒鐸等曾先後稱帝,建立割據政權。離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離石胡人劉龍兒、劉季真,劉苗王曾建立割據政權。4.沙陀劉氏:唐德宗時,沙陀人內附,定居於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姓。其中沙陀部的劉至今,殘詩作有 反昭新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