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端午節插艾草習俗的由來有什麼故事么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的由來,有兩個相關的故事:
第一個是故事:
東漢末年,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那天剛好是端午節,百姓桃紛紛逃離家園,在逃難的難民中有一婦人帶著兩個小孩,一個孩子是自己親生的,一個孩子是她嫂子留下的遺孤,婦人自己的孩子才剛剛塌襲學會走路,嫂子留下的孩子比婦人的孩子大一些。
婦人帶著兩個小孩逃難,把嫂子的孩子背在背上,卻讓自己剛會走路的孩子步行,因為走得慢,所以走不了多遠。
路上他們遇到一個黃衣人,問道「嫂嫂為何不讓大點的孩子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是感動,說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說完就不見了。
婦人覺得黃衣人是神仙,於是決定回家,路上告訴其他逃難的人在門口插艾草可以躲過黃巢之亂,婦人是個善良的人,幫助過很多人,所以很多百姓願意相信她,於是紛紛在門上插上艾草,留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門口插了艾草的人家都不會打擾,軍醫還會為生病的百姓看病。團握兄在那之後,婦人受仙人指導的事情在各地流傳開來,百姓不再逃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仿婦人做善事。
其實那個黃衣人並不是什麼仙人,而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功高強,因為百姓懼怕黃巢義軍,謀士就小施一計,使得百姓不再逃跑,也可以藉此機會和百姓拉近距離,贏得民心,而端午節插艾草的傳統也被保留了下來。
第二個故事:
傳說伍子胥帶兵為父報仇,路上抓了一個逃難婦人,領著一個很小的孩子,背上背了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便問他為什麼不背小一點的孩子,婦人答自己是一小妾,背上的大孩子是丈夫和正室生的,小一點的孩子是自己生的。
伍子胥聽了特別感動,告訴婦人不皮並要逃了,回家在門口插上艾草可保平安,同時命令士兵不得騷擾門口有艾草的人家,其他百姓知道後紛紛效仿,然後就有了這一風俗。
其實這兩個故事很相似,只是人物變了一下,但不管如何變化,都是表達了老百姓祈求吉祥、躲避災禍的心願。
『貳』 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劃龍舟以外,還有個很不起眼的習俗就是在門口插一束帶葉子的新鮮艾草,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就介紹一下關於端午節插艾草的知識:
一、端午節插艾草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的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了不少人,所以百姓們都很害怕。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便衣去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黃巢很不解便上前詢問,這才知原來懷里抱的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告訴她只要門上掛著艾草就不會被黃巢的人騷擾。
婦人聽後拿著艾草將信將疑的回到家裡把艾草掛起來,並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打進了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黃巢也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未傷害掛著艾草的人家。從此,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這也就是端午節插艾草的由來。
四、端午節所插艾葉的挑選技巧:
1、不新鮮的艾草不要:
端午節懸掛艾草,講究新鮮,古代的時候每到端午時節大家都是一大早就去地里收割艾草,在太陽沒有升起來之前,就把艾草收割回家。因為剛收獲的艾草,味道最為的濃郁,馥郁的香味能夠持續很久,作用也就更加的持久一些。
2、不完整的艾草不要:
艾草的收割要完完整整,不可缺枝少葉。一來整株的艾草掛起來漂亮美觀,而且作用時間更長。而來是注重圓圓滿滿的好兆頭,缺枝少葉的總覺得少點什麼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