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三十六計的故事
1、瞞天過海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
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准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
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
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
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龐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國救援。
魏軍為疲憊之師,怎能打過齊國以逸待勞的精銳之師。所以大敗。
3、以逸待勞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
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戰略退卻,以觀其變。
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4、聲東擊西
魏王豹是秦亡之後項羽封王時所立,以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金殿)為都城,管轄河東郡。劉邦還定三秦之後,自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南)渡黃河向東擴展,魏王豹順應大勢,不戰而降,歸順漢王,並帶兵隨漢王東進討伐項羽。
後來,漢王東征受挫,魏王豹托詞親屬有病要回去探視,便離開漢王。回魏之後,他立刻關閉黃河東岸渡口,斷絕與漢的來往,重新投向楚霸王。劉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區十分重要,從魏國西進可以威脅關中,南下可以截斷漢軍糧道,與楚軍形成對漢軍的夾擊之勢。
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劉邦先派酈食其前去勸說魏王豹歸順漢王,並許諾封以萬戶之邑,卻遭到魏王豹的斷然拒絕。劉邦見勸說無效,准備向魏王豹發兵,便向酈食其了解魏將領的情況。劉邦問:「魏大將是誰?」酈食其回答:「是柏直。」
劉邦說:「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怎麼能抵擋韓信!」又問:「騎兵將領是誰?」回答:「馮敬。」劉邦說:「是秦將馮無擇之子,雖然賢能,也不能抵擋灌嬰。」又問:「步兵將領是誰?」回答:「項它。」劉邦說:「不能抵擋曹參。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於是,任用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一起伐魏。
韓信在出兵之前,也找來酈食其了解魏將領情況。他聽說魏王豹不用有戰斗經驗的周叔為大將,卻用沒有經驗的柏直,心裡就有了對敵之策。
他分析魏必然憑借黃河天險,扼守黃河主要渡口,採取固守的戰略,進行持久作戰。所以,他審時度勢,針鋒相對地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決定用奇襲的戰術一舉擊破魏軍的防線。漢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韓信率軍從關中出發,兵臨黃河岸邊。
魏王豹聞訊,把重兵調集到蒲坂,封鎖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來到臨晉關,派人一偵察,對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陽地方魏兵不多。於是就決定在夏陽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們只有100 多隻,不夠用。韓信就派人砍伐木材,並去收買小口大肚子的瓶子。
灌嬰和曹參為明白韓信買罌的用意,請他解釋。韓信說:「把幾十隻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長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繩子綁在一起,再用木頭夾住,叫作『木罌』,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載人啊。」
灌嬰和曹參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著伐木購瓶了。幾天功夫,一一準備齊全。
這一天,韓信命令灌嬰帶領一萬兵馬和100 多隻船,在臨晉關黃河的對岸排開陣勢,假裝要渡河的樣子。魏王豹率領重兵虎視眈眈,嚴陣以待。誰料想,韓信仰曹參卻偷偷地帶領大軍連夜把木罌運到了夏陽。
魏王豹等了幾天。並不見臨晉關對岸發兵,以為漢軍一時不敢渡河。正在這時,安邑守軍來報,韓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陽方向殺將過來。
魏王大驚:上游的夏陽向來沒有船隻,難道漢軍是飛過河的?倉促之間領兵去阻擋,但是以木罌渡河的漢軍在安邑得手後,士氣更旺,一路勢如破竹,魏軍哪裡抵抗得住?魏王豹正想往臨晉關退去,灌嬰的兵馬卻趁臨晉關空虛之機,揮師渡過河來攻佔了關口,也向平陽沖來。
兩路夾擊,腹背受敵的魏王豹只得下馬投降。韓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魏王豹聞訊大驚,急忙回師救援,但軍心已經大亂,難敵漢軍的沖擊,全軍遭重創後被迫向東退卻,韓信率領漢軍乘勝追擊。九月,漢軍在東垣俘虜了魏王豹,韓信兵不血刃進入魏都平陽。隨後,韓信又分兵平定了河東52縣,在黃河以東置河東郡。
韓信木罌渡軍克魏王豹後,消除了魏對關中和黃河以南地區的威脅,取得了漢軍開辟北方戰場的第一個勝利,對減輕劉邦主力在中原戰場作戰的壓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著名戰例。
5、借刀殺人
當年,劉秀兄弟在昆陽一戰成名,受到其他將領的妒忌與排擠。在之後的戰役中劉秀之兄劉演功高震主,更是招來了劉玄的猜忌。劉演不聽劉秀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劉玄在李鐵等人的唆使下,將劉演殺害。
當劉秀聽到這個噩耗的時候,猶如萬箭穿心,悲痛不已。但是他強忍悲痛,取信於劉玄。借著撫北的機會積聚力量,登基稱帝,向長安進軍。此時,李鐵奉命前來阻擋劉秀。
劉秀身邊的大將馮異就前來勸降李鐵。李鐵知道劉玄不是劉秀的對手,又擔心劉秀記恨殺兄之仇,左思右想,就給馮異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保證他歸順之後的安全與富貴。
果然,在馮異攻打洛陽時,李鐵果然按兵不動。於是馮異寫信將這個情況告訴給了劉秀,劉秀深知李鐵的為人,此人定不可用,但又不好回絕他,以免招來李鐵的反抗,思慮再三想出了一招借刀殺人之計。
劉秀故意將馮異寫的信公開,讓大家都知道了李鐵有意要歸順他。一時之間,眾將士議論紛紛。
沒過多久,劉玄的人就聽到了這個消息,知道了李鐵意欲歸順劉秀。劉玄得知後大為震怒,立即派人將李鐵處死了。洛陽的軍隊失去了主帥,群龍無首,軍心大論,不戰自敗,讀多人都紛紛前來歸順劉秀。到了這時,大家才真正明白了劉秀的用心。
(1)三十六計分別出自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
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
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
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
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
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
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⑵ 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分別是什麼
《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分別是: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
調虎離山、欲擒姑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三十六計分別出自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著名計謀故事:
美人計:
司徒王允為了除掉董卓,向貂蟬提出用美人計誅殺董卓的計劃,貂蟬為感激王允對自己的恩德,決心犧牲自己,為民除害。王允先把貂蟬許配給呂布,又在第二天的宴會上把貂蟬送給董卓。
告訴呂布是董卓先把貂蟬接回府,打算為他倆辦喜事。結果呂布一打聽,原來董卓已把貂蟬據為己有。呂布一時也沒了主意。後來呂布與貂蟬私自約會,貂蟬按王允之計,挑撥他們的父子關系,最後呂布殺了董卓。
反間計:
蔣干,字子翼,三國時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蔣干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
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後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赤壁之戰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群雄紛爭的局面,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對於這場戰爭。
當時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接著又趁勢奪取荊州的一代梟雄曹操竟敗於黃口孺子周郎之手。曹操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與蔣干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二過江東大有關系。
⑶ 三國演義中的三十六計及故事有哪些
《三國演義》里的三十六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鄧艾奇襲成都,魏延的奇襲長安之計,都是用的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許攸的攻打曹操許都之計,就是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曹操試圖借劉表之手殺死禰衡,以及劉表借黃祖之手成功殺了禰衡,都是借刀殺人;
郭嘉遺計定遼東也是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黃忠和法正殺掉夏侯淵,就是用的以逸待勞;
張飛戰馬超也是。
第五計 趁火打劫。
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時候,呂布和陳宮就是用的趁火打劫佔領了曹操的山東。
第六計 聲東擊西。
諸葛亮派趙雲在箕谷率領少量軍隊作為疑兵,自己欲率大軍出斜谷,就是用的聲東擊西。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諸葛亮陷害司馬懿,司馬懿陷害諸葛亮,都是用的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姜維挖地道企圖去偷襲鄧艾,就是用的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魏、蜀、吳三家時時刻刻都在用,這個就不用再說了。
第十計 笑裡藏刀。
陳登害呂布,逢紀獻計佯許公孫瓚夾攻冀州韓馥,違背公孫瓚之計,就是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曹洪捨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計,舍掉一小將,挽救了大局(但結果小將也並沒有犧牲)。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劉備奪取荊州,就是用的順手牽羊 渾水摸魚。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諸葛亮讓劉備驚動喬國老和當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諸葛亮死後,用了一個諸葛亮的木雕像嚇跑了司馬懿,這明顯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計里的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諸葛亮佯攻冀縣,就是用的調虎離山之計,調出姜維。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用的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諸葛亮用糧草騙姜維去搶糧,以便捉姜維,就是用的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漢獻帝,就是用的擒賊擒王。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許攸獻計曹操火燒烏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曹丕趁亂納美妾,就是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諸葛亮死後的撤退之計,就是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關羽水淹七軍,就是用的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魏、蜀、吳三家在反復上演,呂布、劉備、曹操、袁術等人之間也在反復上演此計。
第二十四計 假道代虢。
劉備奪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張綉設法廢掉典韋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諸葛亮被誣陷謀反,被劉禪下令調回大軍後,諸葛亮質問劉禪那些話就是指桑罵槐,然後殺掉了宦官(指著皇上罵宦官)。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司馬懿裝病騙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劉琦三求計,明顯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計裡面的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張飛當陽橋退敵,就是用的樹上開花,用疑兵嚇退了曹軍。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黃忠和法正登高監視夏侯淵,爭得了主動權,就屬於反客為主里的一種。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周瑜用美人計迷住了劉備,使其樂不思蜀(樂不思蜀另一,劉禪降魏後回答司馬昭的話)。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明顯是照搬的三十六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蔣干盜書,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周瑜打黃蓋,就是用的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龐統的連環計,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這個劉備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強調了。
⑷ 三十六計故事
三十六計故事15篇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苦肉計
一個人一般不會自我傷害,如果他受到了傷害,那肯定會讓人相信而不產生質疑;我軍則以假亂真,以真作假,就可以按照原來的計劃而實施行動。用這種方法去欺騙敵人,就是順從著敵人的心理順勢活動而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南宋時,金兵南侵,金兀術與岳飛在朱仙鎮展開決戰。金兀術有一義子,名叫陸文龍,這年十六歲,英武過人,是岳家軍的勁敵。
陸文龍本是宋朝潞安州節度使陸登的兒子,金兀術攻陷潞安州,陸登夫妻雙雙殉國。金兀術將還是嬰兒的陸文龍和奶娘擄至金營,收為義子。陸文龍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
一日,岳飛正在思考破敵之計,忽見部將王佐進帳。岳飛看見王佐臉色蠟黃,右臂以被斬斷,大吃一驚,忙問發生什麼事。原來王佐打算隻身到金營,策動陸文龍反金。為了讓金兀術不懷疑,才採取斷臂之計。岳飛感激涕零。
王佐連夜到金營,拜見金兀術,痛陣岳飛的暴虐無道。開始金兀術還對他抱有戒心,但見他血淋淋的斷臂和真切的恨意,最後完全相信了他。王佐借機求的將他留在營中。
王佐利用能在金營自由行動的機會,接近陸文龍的奶娘,說服奶娘,一同向陸文龍講述了他的身世。文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憤怒決心為父母報仇,誅殺金賊。王佐勸導他不可造次,要伺機行動。金兵此時運來一批轟天大炮,准備深夜轟炸岳家軍營,幸虧陸文龍用箭書報了信,使岳家倖免於難。當晚,陸文龍,王佐,奶娘投奔宋營。王佐斷臂終於使猛將陸文龍回到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隔岸觀火
當敵方內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亂之時,我方應該靜觀其變,等待地方出現進一步為難的局面,好讓對方相互內訌。我軍則坐收魚翁之利,順應著時間變化而消滅敵人。 東漢末年,袁沼兵敗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恆,曹操進兵擊敗了烏恆,袁氏兄弟沒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過過節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定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生疑慮。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招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眾將見此,不由打心眼裡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適吞並他,二袁上門,他們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而促成他們的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我們隔岸觀火,不費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倆個大敵,既保存了我們的實力,又為下一步消滅公孫康打下好的基礎。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笑裡藏刀
在做事的時候要從表面上讓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於產生疑心,你從而能夠在暗地裡算計他:凡事要准備好再決定行動,而千萬不要讓對方猜測到你的真實想法。要裝做表面柔順,一切順從對方的心願,而內心要剛強,做到實質強硬。
戰國時期,秦國為了對外擴張,派公孫鞅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吳城,可吳城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很難奏效。
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有過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馬上修書一封,陳述了倆人往日的交情,並切說雖然倆人現在各為其主,但是為了避免傷害雙方的感情,應該建議倆國罷兵,議和大事,並且假裝向後撤退了一段距離,欺騙了公子印。公子印是個重情重義的人,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 會談氣氛十分融洽,倆人暢敘昔日友情。公孫鞅還設宴款待公子印。公子印興沖沖入席,還未坐定,忽聽一聲號令,伏兵從四面保衛過來,公子印和三百隨從猝不及防,束手就擒。公子印這才知道上了老朋友的當,內心後悔不應該輕信敵人這笑裡藏刀的陰險計謀,可後悔
已來不及了。
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打開吳城城門,佔領了吳城。魏國只得割讓西河一帶,向秦求和。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拋磚引玉
用某種相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使敵人上當受騙,然後再攻擊對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將領,商議對西川用兵,並打算一舉攻下成都。 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戰,一時拿不定主意戰還是和。於是,他的副使趙季良出了一個「拋磚引玉」之計。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將留守在戰線的第一線,第二線,而把西川主力軍留在漢州後面,作為第三線,伺機與董璋主力決戰。
董璋率東川精銳部隊進入西穿,一舉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線的防守,直逼第三線。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認為西川主力對自己並無太大危險,所以率部隊繼續長驅直入,由於東
川軍隊長途跋涉,戰鬥力很差。而西川軍則長期以逸待勞,將士們一個個磨拳擦掌。經過激戰,西川軍大勝,收復了全部失地。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與強大的敵人正面交鋒,就應該主動攻擊敵方強大力量的根基和藉以生存的力量。消滅了事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對面,那麼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晉國國君權力逐漸落在智,趙,韓,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趙家殺來,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堅守城池。智伯瑤想出一條毒計:挖決晉水河堤淹死晉陽軍民。滔滔晉水,就淹沒了大半晉陽城,晉陽軍民危在旦夕。
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智伯瑤的力量在於與韓,魏結盟,如果我們把韓,魏拉攏過來,共同反對他,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會打敗智家。」
幾經周折,趙,魏,韓三家終於達成協議,共同起兵攻擊智家。智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而智伯瑤也被趙襄子一劍刺死了。
借屍還魂原意指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計名「借屍還魂」可能源於一個關於「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得道成仙的傳說。
相傳鐵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他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們等待久了,見師傅的遺體老是僵在那裡,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為他已經死去,就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歸依。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便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乞丐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與原來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頭垢面,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為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著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桿噴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變為鐵杖,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為鐵拐李,而原來的名字卻反被人忘卻了。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指桑罵槐
如果勢力強大的一方要想控制弱小一方,就應該用警告方式去誘導它。恰當的強硬手段在這其中會得到很好的實施,這種行動方式會有危險,但會使敵方如自己願望順從。 元朝末年,陳友諒在江州稱帝,國號漢。他派人秘約張士誠,共同起兵進攻朱元璋占據的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張士誠舉棋不定,末及答復。而陳友諒便率水軍東進,一舉攻佔了朱元璋新構築的太平要塞。
消息傳到建康,朱元璋大為震驚。這時,劉伯溫獻上一條「指桑罵槐」之計,全力擊敗陳友諒,敲山震虎,以懾服張士誠。
朱元璋使計把陳友諒大軍騙入他精心設計的包圍圈中,並且身先士卒,帶領部下一舉殲滅陳友諒的軍隊。
張士誠見陳友諒開始打了勝戰,也准備進攻建康,忽然在途中傳來陳友諒損兵折將大敗而逃的消息,張士誠噸時聞風喪膽,不敢再繼續北上了。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假痴不癲
寧偽裝作自己十分糊塗,不知道有這事而不有所為,也不應該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而是要三思而後行,要沉著冷靜,深藏不露,這如同雲勢壓住冬雷且不露一點機巧,來春而待機爆發一樣。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比較強大的民族東胡,便借機要匈奴為他們獻上國寶千里嗎。沒想到匈奴單於冒頓竟同意了。
東胡緝拿匈奴如此軟弱,又向冒頓要一名妻妾,冒頓又順從了他們。東胡連連得手。 不久,東胡又看中了匈奴與他們交界的一片荒原,就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次地相贈。 匈奴將領們以為冒頓一再忍讓,這次恐怕又得答應了,誰知冒頓卻說:「荒原雖然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中部隊,進攻東胡。
匈奴將士早就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痴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根本毫無防備,只得倉促應戰。結果是東胡被滅,一味逞強的東胡王也被殺於亂軍之中。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連環計
如果敵人兵精將能,就不要與對方正面交戰,應該運用計謀使對方產生錯誤,藉此機會以削弱敵人的勢力。這樣主帥在指揮時一切順利,運用計謀而克敵制勝,就好像得到了上天保佑似的。
赤壁大戰中,周瑜利用反間計,讓曹操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之後。由於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無法適應戰船的顛簸,為了讓船平穩,曹操聽取了龐統的意見,用粗大的鐵索把船全連在一起。這樣,不管多大風浪,船也紋絲不動了。每個船上的士兵打起仗來,還可以相互照應。
這時候,周瑜的部將黃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用火來攻打連在一起的大船。周瑜設計讓黃蓋詐降曹操。兩人還使出「苦肉計」,讓曹操放了心,他對於黃蓋害怕自己才投降,一點也沒有懷疑。
黃蓋讓士兵在大船上裝滿了枯草,還澆上油,上面蓋了布,並插滿了彩旗,還有幾只小船拴在大船的尾部。黃蓋在刮東風的夜裡,率這支船隊假意來投降。
曹操聽說東吳大將黃蓋來投降,就和自己的親兵到船頭看。可是沒有料到,在離自己只有二里地時,這些來投降的大船同時起火了,火借風勢越燒越猛。東吳的戰船就像一條條火龍沖進了曹操水寨。而曹操的戰船又連在一起,很快全燒了起來。大火波及岸上的營寨,許多士
兵來不及逃跑,就被火燒死了,還有一些不會游泳的士兵掉到江里淹死了。周瑜乘勢帶兵渡江向曹操發動了進攻,曹操的士兵嚇得全跑光了。
【釋義】打不過就走,這是上策。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齊記七》。
王敬則是南北朝南朝齊國的一位大功臣。他曾為齊高帝蕭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蕭道成死後,皇室發生內訌。蕭鸞靠陰謀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後輩中有人企圖推翻他的帝位,便殘忍地殺掉了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舊將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被猜忌的對象。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很遠,蕭鸞極不放心,他表面上對王敬則非常敬重,但暗地卻派張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秘密防備王敬則。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氣憤,領叛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率l萬兵馬,渡過錢塘江,一鼓作氣沖散張瑰的3000名守兵。跟隨王敬則的百姓有十幾萬人,直逼京口。
這時蕭鸞正生病卧床,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十分驚駭,滿朝文武大臣也無不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目望,只見征虜亭上火光沖天,以為叛軍已到,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要逃跑。王敬則聽說此事後,他得意地說:「嘿嘿。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惟有逃跑這條路啦(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計汝父子唯走身)……」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空城計
如果自己的實力比較虛弱,那就置於一邊,使自己的敵人在疑惑中感到更加的疑惑;在剛與柔相交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功效。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將文夫人占為己有,而文夫人卻無動於衷。
公元前666年,為討好文夫人,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盪盪,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危在旦夕,群臣慌亂。鄭國上卿叔詹在眾臣面前獻上一計,言稱可退楚軍。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安排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國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懷疑城中有埋伏,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探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旗盔甲。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敢貿然進攻。
恰在此時傳來消息說,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趕緊收兵回營。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關門捉賊
對付小股或數量較少的敵人,應該把它包圍,然後殲滅它,而不利於窮追猛趕。 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秦王採納了范眭的建議,用離間法使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
秦將白起先故意讓趙括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雖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書。白起先見趙括中計,便分兵幾路,形成對趙軍的保衛圈。
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追趕被打敗了的秦軍。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此時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來。趙軍四下受阻,被秦軍分頭隔離,各個擊破。最後,趙括也中箭身亡。從此,趙國實力大減,沒有幾年就被秦國所滅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遠交近攻
受到地勢或形勢的限制,發展受到阻礙,攻取較近的敵人就有利,攻擊較遠的敵人就有害。火焰是往上走的,流水是往底處流淌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如此。
春秋初期,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已深,鄭國時刻都有被倆國夾擊的危險。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倆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鄭國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修舊好,共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倆國終於重新修好。後齊國出面調停鄭,宋暫時修好。齊,鄭也因此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庄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為由,代洲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虛攻入鄭國。鄭庄公把佔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倆國。三國糾集大軍,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許多小國都依附於鄭國,鄭庄公的「遠交近攻」政策空前成功。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若處於倆個勢力雄厚國家的小國,敵人一方用武力威脅它,我方要出兵援助,借機擴展力量。我軍若只有空話,而無行動,是不會取得其信任的。
東周初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著和齊國聯姻,就不買楚國的帳。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系很好,後來倆國夫人因一點小事而產生積怨。楚文王抓住時機,趕緊派人與息侯聯系,息侯設計和楚國聯合,俘虜了蔡侯。
蔡侯被俘虜之後,對息侯痛恨不已,使討好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是一個絕代佳人。楚文王一見,果然天姿國色,馬上決定要把他據為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早已布置好了伏兵,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暗渡陳倉》這個計謀的背景,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這個成語,激發學生對其它計謀了解的慾望。
2、通過經典計謀的學習知道一些克敵制勝的方法,引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講解《暗渡陳倉》故事。
1、講解:
諸葛亮在聽說東吳與魏發生了戰爭,就讓劉禪討伐魏。發兵之前,將軍趙雲突然病死,心情沉痛,但仍不放棄伐兵。於是諸葛亮就借用了歷史上的著名計謀《暗渡陳倉》。
2、交流:
這個計謀的實質是什麼?(提示:可以從書中去找一找)
3、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哪些事情中可以用上這個成語?
(二)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十六計」名稱,回憶有關故事情節
(四)引導學生從書中選擇一個成語,講一講這個成語故事。
(五)小組交流
先在小組里交流,評出本組的「故事大王」。主要從以下方面評議:
(1)講的故事與成語的意思是否符合;
(2)內容是否有趣;
(3)語言是否連貫、通順。
(六)全班交流
各小組的「故事大王」上台講故事,學生評出「最佳表演獎」「最佳語言獎」。寫出自己交流的成語故事的內容。
(七)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八)布置作業:
利用課余時間繼續閱讀學習其他計謀故事,看看原文,再看看在什麼情況下運用了哪個計謀。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處理問題時會得心應手。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
當敵方身處困難,危險的境地時,就應該利用這一絕好的時機獲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機出兵打擊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戰國時期,為了對付秦國的擴張,魏,韓,齊,楚,燕,趙等六國常常聯合抗秦,這種聯合,歷史上稱為合縱。
這時魏國和韓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秦惠王見機會難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為借口打擊另一方。策士陳軫對秦惠王說:「魏韓倆國戰爭時間不長,次數不太多,主力均未傷,秦如出兵,倆國必聯合抗秦,則秦無異引火燒身。而如果待他們倆敗俱傷,秦趁火打劫,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韓,魏倆國。」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沒有急於出兵。果然不出陳軫所料,魏,韓倆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雙方的戰爭上,早就忘了背後有個虎視眈眈的秦國。
後來,秦惠王出兵征伐韓,魏倆國,一舉就征服了他們,秦國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
當敵方神志混亂而且疲憊不堪的時候,我軍應該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時機而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等戰爭謀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不能正確地判斷事物的取向,然後乘機消滅敵人。
東漢時期,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貴附匈奴,反對漢朝。為了平定西域的戰亂,漢朝派班超出使,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國。莎車國王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國。班超兵力也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軍中散布對自己的不滿言論,製造准備撤退的跡象,並且故意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
當日黃昏,班超命令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亂之際,故意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倆路,追擊逃敵人。
班超趁夜幕籠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隊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莎車王和軍營上下正在飲酒作樂。班超的部隊天降神兵,莎車軍猝不及防,頃刻間土崩瓦解。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讓敵人把受騙的假象當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就能夠掩護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鄉,繼而用大的家鄉,最有突然變為真相。
戰國末期,六國為了仰制秦國的對外擴張,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國邊上的齊楚倆個大國當時關系非常密切,對秦國構成極大威脅。秦王派張儀使楚國。張儀知道楚懷王是個貪圖小便宜的人,並且沒有什麼雄心大志,關鍵時刻就會見利忘義,於是就想了一個「無中生有」的計謀,並很快實現了諾言。
張儀帶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但要楚國絕齊之盟。懷
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痛快地答應了。
楚懷王向秦國要土地。張儀卻說:「秦國的土地全是憑著打仗得來的,哪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聽錯了吧!」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此時秦,齊已結盟,楚國昔日的盟友非但沒有出兵援助楚國,反而響應秦國的號召,從側面配合秦軍反攻楚國。在倆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最後楚懷王只有割地求和。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樹上開花
藉助某種局面或外來的力量來裝備自己的形勢,雖然自己力量弱小但可以顯示出強大的力量。這如同鴻雁一樣,依靠它的羽毛從而使自己裝飾成顯赫的儀表。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去世。作為人質的太子橫就請求齊王允許他回楚國奔喪並繼承王位,齊王乘機要他割地五百里。太子橫為求脫身,只好先口頭上答應了齊王。
太子橫回到楚國,繼承了王位,號稱頃襄王。而他剛剛即位不久,齊國的使臣便來到楚國,要求頃襄王履行割地五百里給齊的諾言。頃襄王一時無計可施,便與群臣商議。
慎子給頃襄王獻了一條「樹上開花」之計:先讓子良到齊國佯稱獻地,以麻痹敵人,派昭常率領軍隊鎮守邊疆,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派景鯉到秦國求援,借秦國力量懾服敵人。 頃襄王便依計而行,齊王見楚國邊境有大批軍隊,又聽說秦王援楚,想討伐楚國,又擔心倆面受敵,只得按兵不動,不敢再進攻楚國了。就這樣楚國未動一兵一卒,就從氣勢上壓倒了齊國,從而讓齊王放棄了霸佔楚國土地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