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是什麼
故事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譯文: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慾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你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聽後都服服帖帖了。
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
寓意: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1)朝三暮四故事寓意發生什麼事情擴展閱讀:
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釋義: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後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於《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引證:魯迅《墳·燈下漫筆》: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那樣朝三暮四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② 朝三暮四的故事內容和寓意是什麼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非常喜愛猴子。他在家裡養了一大群猴子,時間長了,漸漸能懂得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盡量節省家中的用度,買可口的東西喂給這群猴子吃。後來漸漸不支,養不起這么一大群猴子了,於是他便想限制它們的食量。
但又擔心猴子們不聽從,便騙它們說:"以後每天給你們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麼樣?"猴子們聽了很生氣,一個個跳了起來,吼叫不止。養猴人便改口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枚,晚上給你們三枚,行不行?"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順從地爬在了地上。
寓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種自己關於價值的習慣性判定裡面。你習慣了先拿多一點兒,再拿少一點兒。結果有人給你講,先少一點兒,後多一點兒,行不行?雖然總量一樣,卻受不了。
朝三暮四,是一種靈長類動物普遍擁有的心智模式。你我皆靈長,我們總是很習慣按照某一種內心設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斷,當別人給出的建議與之不符的時候,抱怨就產生了。
(2)朝三暮四故事寓意發生什麼事情擴展閱讀: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翻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麼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麼?憑什麼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於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麼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而喜怒為用,也就是因為這樣的
【示例】: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