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國犧牲的英雄人物及事跡。
1、王麓水
王麓水,又名王培岳,1913年生於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長豐鄉一個雇農家庭。「身是萍鄉一僱工,參加革命顯英雄。魯南解放開新局,痛惜城郊未竟功。」這是王麓水犧牲後董必武所寫的題詞,概括了王麓水壯烈的一生。
2、盧冬生
盧冬生,1908年生,湖南湘潭人。出生於佃農家庭,當過放牛娃,在工廠做過徒工。1925年到湘軍第4師當兵,次年參加北伐戰爭。
長征途中,盧冬生率部或作前鋒,或當後衛,時而攻堅,時而阻擊,屢擔重任,屢建奇功。1939年,盧冬生被派到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2年到駐蘇聯遠東地區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工作。1945年9月回國,盧冬生先後任哈爾濱衛戍司令員、松江軍區司令員等職。12月14日晚在哈爾濱市殉職,時年37歲。
3、張思德
張思德,1915年4月出生於大巴山深處一個貧苦佃農家庭。重病的母親沒有奶水,只得走東家,串西家,要來穀米搗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
出生僅7個月,母親就因病無錢醫治離開人間,父親張行品被迫把他抱給嬸母收養。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長大,養母為了讓他永記鄉親們的恩情,給他取名「思德」。
4、彭雪楓
彭雪楓,1907年生於河南省鎮平縣。大革命時期,彭雪楓在黨的影響教育下,接受了馬列主義,開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輝斗爭歷程。
1932年9月上旬,紅三軍團師長郭炳生企圖挾所屬第五團叛變投敵。時任師政委的彭雪楓僅帶隨行武裝潛行北上追了5天,將全體指戰員帶回來與主力會合,因此榮獲「紅星獎章」。
5、王甲本
王甲本,字立基,1901年8月出生於雲南平彝(今富源縣)。1918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歷任排長、營長。1929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1師151旅旅長。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98師副師長。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戰役、衡陽戰役,屢立戰功。後升任第79軍軍長。
❷ 改革開放人物的故事
1、聯產承包責任制
這是發生在1982年春天的一個小故事。那時,縣里派來了工作組,任務是推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一次群眾大會就在生產大隊的院子里舉行。
工作組幹部傳達了上級文件之後,用通俗的語言做了講解。多數農民聽了後都紛紛表示堅決響應上級號召,投身改革。但有一位60多歲的農民卻哭著說:「這不是分田單干嗎?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不通。」
改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很快,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在筆者任教的小村子全面推進,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春潮滾滾,農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年後,那位想不通的農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他逢人就說:「還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好,繳足了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地還是那片地,人還是那些人,但生產出來的糧食卻比以前多了,肚子飽了,日子好了,干勁足了。」
2、「雇傭工人」引爭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維西縣城冒出了彭天慧等一批萬元戶。當時的萬元戶可不簡單啊,你想想看,工齡在10年左右的普通幹部月薪也就是60多元,一年下來才有720多元,十年才7200多元。
萬元戶冒出來了,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了,從事生產的勞動力不夠,需要雇傭工人了。當時,維西縣城以釀制白酒為業的個體戶施老闆僱傭了3個農村青年,也沒有簽訂什麼勞動合同,吃住外,每月每人48元的工資。
一時間,施老闆僱工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人們的議論。有人說:「這是在搞資本主義,搞剝削。」有人說:「施老闆就是資本家,他僱工就是搞剝削!」
但更多人說:「僱傭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是大好事,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快了工商業發展,繁榮了經濟。」
爭議歸爭議,改革大潮洶涌澎拜,非公經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成為拉動維西經濟增長,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強大引擎,其經濟總量占據了縣域經濟的「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